收藏 分享(赏)

二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第六单元 苏教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03763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第六单元 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二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第六单元 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二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第六单元 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同步练习及答案一、看拼音,写词语。(16分)yn n mn zhn u yu xi wn q hn jn xn k xi z二、读一读,在正确的读音下面画“_ ”。(8分)1滔滔的洪水淹没(mim)了农田,冲倒(dodo)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2小羊没(mim)说错话,河里的水是不会倒(dodo)流的。3他挑起满满一担(dndn)粮食上山了,同志们都很担(dndn)心他的身体。4我很长(chngzhng)时间没有见到表妹,她又长(chngzhng)高了不少。三、选一选。(10分)1下面的加点字读音有错的是()A地震(zhn)B粉碎(fn)C援藏(yun) D滔

2、天(to)2和“请求”意思最接近的是()A要求B需求C恳求D请教3曲尼、曲印和贡桑是()孩子。A汉族B壮族C藏族D蒙古族4下列词语写法完全正确的是()A扁担B廷安C队五D弯要5青松的作者是()A高鼎B陈毅C李白D金波四、照样子,填空。(8分)例:字(宀)一根(扁担)贵( ) 一担()弯( ) 一手()孔( ) 一座()延( ) 一位()五、选词填空。(12分)1.请求 恳求 要求(1)老师()我们上课认真听讲。(2)我反复(),爸爸才答应带我去上海。(3)他()班长把这个任务交给他去完成。2.悄悄 渐渐 轻轻(1)秋天来了,天气()地凉了。(2)一天夜里,孔繁森()地来到医院,请求献血。(3)

3、小明见爸爸睡熟了,就()地关上了房门。六、连一连。(8分)毛泽东援藏干部 关心小八路大禹 革命领袖 与战士同甘共苦孔繁森 伟大领袖 关心藏民朱德 治水英雄 制服洪水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9分)1禹下决心要()。他吃尽(),走遍(),仔细地察看()和地形。2()压(),()挺且直。要知(),待到八、认真读短文,相信你一定能读懂。(14分)朱德尊师朱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57年初,朱德已经是一位老人了,一次,他在云南和大家一起看戏。开演前,朱德和周围的观众一起愉快地交谈着。这时,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别人的搀扶下,慢慢地走进礼堂。朱德见了,急忙起身向前,立正行了个军礼。礼毕,他又亲

4、切地叫了一声:“老师!”然后,朱德请老人入座,老人入座后,他才坐下。1.根据短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3分)()地交谈 ()的老人 ()地走2朱德在云南和大家一起_时遇见了他的_。(4分) 3从文中画线的句子中,可以看出()(3分)A朱德很怕他的老师。B朱德很尊敬他的老师。4你是一位尊敬老师的学生吗?写一件你尊敬老师的事吧!(4分)_九、写话。(15分)小朋友,你长大了想干什么?为什么?想一想,用一两句话写下来。_参考答案一、延安革命珍贵 优秀 弯曲红军辛苦写字二、1.mdo 2mido 3dndn 4chngzhng 三、1.C 2C 3C 4A 5B四、贝粮食弓好字子高山廴画家五、

5、1.(1)要求(2)恳求(3)请求2(1)渐渐(2)悄悄(3)轻轻六、毛泽东伟大领袖关心小八路大禹治水英雄制服洪水孔繁森援藏干部关心藏民朱德革命领袖与战士同甘共苦七、1.治理洪水千辛万苦千山万水水流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

6、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2.大雪青松青松松高洁雪化时八、1.愉快白发苍苍慢慢2.看戏老师3B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

7、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4略。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九、示例:我长大了想当一名医生,因为我想为病人解除痛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