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
2、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程门立雪一、比一比再组词:扬( ) 提( ) 待( )杨()题( ) 持( )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面容 ( )的学者 心疼地( )( )的大雪 ( )的湖水 悄悄地()三、选词填空:争
3、论 争吵1、明明推了小红一下,两人就( ),真不应该。2、数学课上,同学们为了一个题目( )起来。 请教 请求1、碰到不会做的题目,我就会( )老师。2、火灾发生了,向消防队( )支援。四、多音字组词:传 ( )( ) 尽( )( ) 背( )( ) ( )( ) ( )( )()()五,照样子写句子:例:他很爱学习,也很尊敬老师。小明很_,也_。_,也_。六、根据文章内容填空:宋朝学者_,很爱_,也非常_。有一天,天空下着_,他和同学为了_,一同去请教_。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他们就站在雪地里_老师醒来。七、课内阅读 程门立雪(节选)杨时是宋朝著名学者。他很爱学习,也非常尊敬老师。相传有一次,
4、他和一个同学在读书时争论起来。为了尽(jn jn)快弄清问题,他们冒着鹅毛大雪,一同去请教程颐老师。走到程老师家门口,杨时刚想敲门,忽然听见程老师打鼾的声音,就悄悄地对同学说:“程老师正在午睡,咱们在这儿等一会儿吧!”他们就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口,一边默默地背书,一边静静地等待着。1、这短话有( )节。圈出正确的读音。2、用“”划出一句体现杨时爱学习的句子。用“”划出一句体现杨时尊敬老师的句子。3、照样子写句子。杨时一边默默地背书,一边静静地等待着。妈妈 4、从文中找出近义词:十分( )讨论( ) 有名( )5、给句子选择正确的意思:老师,您在休息,我们怎么能惊动您呢!这句话的意思是:( )(1)老师,您在休息,我们不能惊动您!(2)老师,您在休息,我们不能不惊动您!6、想象填空:程颐老师望着门外漫天飞舞的大雪,久久没有说话,他心想: _ 。七、根据解释写出相对应的词语。1、冒着风雪站在程老师程老师的家门口,比喻尊敬老师。( )2、精神高度集中。 ( )3、珍贵而稀有。 ( )4、认真,一点也不马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