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两首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达标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1.比一比,再组词。人( )穷( )衣( ) 目( )( )入究( )依( ) 日( )2.根据意思写诗句,再填空。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_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_要想看到很远的地方。_再登上一层楼。_3. 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解释。来源:ZXXK1白日依山尽( )依靠 同意 按照2黄河入海流( )参加到某种组织中 进来或出去 收入3欲穷千里目( )需要 将要 想要 当堂达标训练1.读课文,想一想。来源:学+科+网Z+X+X+K登鹳雀楼的作者是( )代著名诗人(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夕阳西下,黄河奔流的景象,还告诉我们“只有站
2、得高,才能 _”的道理。2.请想象一下敕勒歌所描绘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把这个画面描绘下来。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参考答案基础知识达标:1. 家、人、裳、光、进、竟、旧、照。2. 黄河入海流、白日依山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3.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
3、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当堂达标训练:1.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
4、“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唐、王之涣、看得远。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