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九年级上册语文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无答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03450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册语文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无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题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一课时)课型新授主备审核班级姓名时间助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重点字词,理清文章脉络。过程与方法: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重点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难点掌握反驳论证的方法。学习过程学(教)记录【自助学习】(我尝试自学)、给下列字注音。搽 ( ) 玄虚 ( ) 省悟( )渺茫( ) 脊梁 ( ) 诓骗( )、解释重点词语。地大物博: 为民请命: 前仆后继: 舍身求法: 自欺欺人: 怀古伤今: 渺茫: 诓骗:、文学及文体知识填空。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 、

2、 和 ,中国新文学的 。原名 ,字 ,浙江 人。1918年发表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 ,猛烈地抨击了封建 制度的吃人本质。他的作品按体裁分别收录如下:(只需填写一到两个你知道的即可)小说集: 杂文集: 散文集: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 ,或 (驳论点),或 (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 并加以论证。【互助探究】(我参与互研)1、本文的论题属于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2、画出文中关键句,找出在段首、段末或衔接处的一些句子,体会它们在表达和结构中的作用。并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3、本文要批驳的错误论调是什么?文章是怎样提出批驳的错误论点的?4、本文是以什么为批驳的突破口

3、的?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补助练兵】(我能用新知)诵读课文第15段,回答: 1、“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如果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2、上面语段批驳的方式是()A直接批驳 B通过驳论据来驳论点C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D间接反驳(通过下面立论来驳论点)3、上文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起的作用是()A表引用B表强调C表特殊称谓D表讽刺否定4、上面语段的“他信力”是指_“自欺力”是指_ _【共助反馈】(我能够达标)结合背景考虑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为什么要删掉文中加黑点的两段文字?续助反思(我收获新知)课题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二课时)课型新授主备审核班级姓

4、名时间助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体会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过程与方法:品味语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重点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体会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难点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过程学(教)记录【自助学习】(我尝试自学)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极”了。 之极: 这可以令人更长久地麻醉着自己。 麻醉: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 总: 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着国联

5、,又是事实。 只: 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一味: 【互助探究】(我参与互研)1、作者是怎样提出并论证自己的正面论点从而间接反驳了敌论点的?2、文中所论及的“有自信力的人”具体包括哪些人?这一类人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人的现状如何?3、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最后一段如何总结的?4、 “中国的脊梁”是指什么人?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补助练兵】(我能用新知)“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看地底下。”一句中: A“脂粉”是指: B“中国人”是指: C“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D“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共助反馈】(我能够达标)课文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在上世纪30年代,“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在今天,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试写片段作文,作一番介绍。续助反思(我收获新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