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精选精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33517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精选精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精选精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精选精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精选精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精选精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精选精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精选精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1953年,苏联农庄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之对应,人均粮食产益品为432千克,人均肉类产品为3O千克,分别比1913年低近70千克和2千克。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A玉米运动造成农庄损失巨大 B斯大林模式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C农业生产技术长期停滞不前 D余粮被强行征收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2赫鲁晓夫大力推行领导干部轮换制度,并从1957年开始降低了高级干部工资,规定了政府部长、副部长、部务委员、司长、副司长的最高工资,并废除了每月发给高级干部的专门津贴

2、。据此可知,赫鲁晓夫的此项改革A削弱了其执政时的社会基础B确保了其他改革的顺利推行C有利于缓和不同阶层的矛盾D致力于纠正斯大林模式弊端3“他的改革先从农业入手尽管他的农业政策有很多失误,但他的改革与调整还是取得了积极成果。苏联农业克服了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取得了较快的进展。19511955年期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为3850万吨,19611965年期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农庄庄员的生活大大改善。”材料中的“他”是指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勃列日涅夫4戈尔巴乔夫指出:“他是改革的先驭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

3、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戈尔巴乔夫的这一评价A充分肯定了勃列日涅夫改革B客观评价了赫鲁晓夫改革C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历史功绩D是对自身改革深刻的反思5从1973年开始到1982年,农业投资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基建投资总额中一直占27%左右。苏联对农业投资的数额,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由此可见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农业问题成为阻碍苏联发展的关键C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农业 D苏联的农业问题已得到了有效解决6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有研究表明,“采取这一改革步骤,使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具体”。这是因为上述“改革”A使当权者的利益受损

4、B完全背离了斯大林模式C客观上造成思想的混乱 D使国家体制更加僵化7“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勃列日涅夫的这一改革措施A突破了传统的经济体制 B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C赋予企业生产充分自由 D试图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8阅读下表,对其分析正确的是苏联经济的年增长率(1951年1985年)(单位:%)时间1951196019611965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11985苏联官方统计10.16.57.85.74.43.5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估计5.64

5、.95.13.02.30.6麦迪森的估计5.24.84.82.91.81.7苏联学者的估计7.24.44.13.21.00.6A.苏联的官方统计数据无参考价值 B.六十年代苏联经济增长速度最快C.七八十年代苏联经济进入衰退期 D.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9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到80年代,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这种情况体现出苏联A进出口贸易协调发展 B新经济制度初现成效C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D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10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

6、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质的改造”的措施是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C.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11下面是有关戈尔巴乔夫在位时期苏联经济的相关信息表。据此可知,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时间指标1985年1991年黄金储备(吨)约25002401美元对卢布的官方汇率(卢布)0.690经济增长率(%)2.3-11肉类价格(卢布千克)2100石油出口量(百万桶)1172511外债(亿美元)105520A.坚持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B.是导致苏

7、联解体的根源C.重点放在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领域D.使苏联的经济环境恶化12在西方,他被捧为推倒柏林墙、结束冷战和改变世界的英雄;而在俄罗斯,他更多地被视为毁灭一个伟大国家的“叛徒”。“他”是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第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普遍种植玉米,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

8、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但是,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11955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3850万吨,1961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材料二 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20世纪祖国史(俄罗斯教育部审定)(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消极后果。(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这件事(指苏联解体)与其说取决于各个共和国本身,还不如说是由这些共

9、和国的政治精英们、领导人决定的。俄罗斯领导瓦解苏联的路线,曾与苏共内部顽固的特权势力的斗争交织在一起这两个阵营尽管看来好像思想立场对立,(实际上)都串通一起来打倒戈尔巴乔夫。”那些在八月份似乎是为了保留联盟而支持叛乱分子的党内权贵们,这一次却也投了搞垮联盟的赞成票!”戈尔巴乔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材料二 西方称为“俄罗斯民主之父”的戈尔巴乔夫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被绝大部分俄民众视为导致苏联垮台的“罪魁祸首”。在1996年总统大选上,戈氏仅获得0.51%的选票。但到2011年时全俄舆论中心的民调显示,对于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42%的被调查者认为戈尔巴乔夫起了主要作用。以平和态度

10、对待戈氏的民众的比例由此前的25%上升到了47%。有人说,从个人的历史角色来看,在苏联解体这件事上,叶利钦应该比戈尔巴乔夫承担更多的责任。为保住联盟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说:“如果不是俄罗斯先独立,苏联是不会解体的。”戈尔巴乔夫反思改革的三大失误(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上的责任及依据。(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西方和俄罗斯国内民众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责任的不同评价。参考答案1B【解析】苏联农产品价格过低,所以农民生产积极性差,农业生产总量不足,这是斯大林模式造成的;玉米运动是1956年才开始,排除A项;CD两项不符合史实。故选

11、B项。【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2D【解析】据材料提到,赫鲁晓夫大力推行领导干部轮换制度,并从1957年开始降低了高级干部工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对斯大林模式有所改革,故赫鲁晓夫的此项改革致力于纠正斯大林模式弊端,故D项正确。领导干部不属于社会基础,故A项排除。领导干部轮换制度,不是其他改革的前提条件,故B项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缓和不同阶层的矛盾,故C项排除。【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3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苏联农业克服了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取得

12、了较快的进展”“改革先从农业入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他”是指赫鲁晓夫,故C项正确;勃列日涅夫重点改革工业,排除D项;A项不符合题干材料的时间;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排除B项。【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4B【解析】据材料“他是改革的先驭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客观评价了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故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不是苏联第一个改革,在其之前还有赫鲁晓夫改革,故A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历史功绩,故C项排

13、除。材料未涉及对自身改革深刻的反思,故D项排除。【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5B【解析】该题属于史料阅读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信息并分析理解的能力。根据题中的时间可以确定当时苏联已经处在勃列日涅夫领导时期,故A项不合题意;苏联之所以在农业投入这么多,因为农业是基础,但却常年阻碍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工业,故C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6【解析】20世纪70年代初属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其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项错误;从

14、改革的措施“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可以看出这一改革必然损害了既得利益者,从而遭到他们的抵制,并出现各部门争权夺利的现象,故项正确;C项是“争权夺利的斗争”带来的影响,而非原因;题干中的精简管理环节的改革措施,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不是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故D项错误。【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7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材料中“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

15、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信息说明其改革的目的是调动企业积极性,故D项正确。【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8C【解析】题干无从判断苏联的官方统计数据无参考价值,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根据表中各方数据,“19511960”年苏联经济的年增长率最高,显然在1951年1985年期间,50年代苏联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排除B项。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是1964-1982年,但是根据表中各方数据,这一时期苏联经济的年增长率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因此无法得出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排除D项。七八十年代苏联经济的年增长率日益下降,显然经济进入衰

16、退期,故选C项。【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9D【解析】题干中“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说明其进出口贸易过于单一,故A项错误;题干中“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说明苏联经济制度存在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中“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说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中“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说明苏联重工业发达,农业落后,故答案选D项。【考点】俄国十月革命

17、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10A【解析】依据材料“1987年”可知苏联的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有关。A项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B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影响,C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D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综上所述,本题选择A项。【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11D【解析】据材料戈尔巴乔夫在位时期苏联经济的相关信息表可知,各项经济指标数据都严重恶化,故说明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使苏联的经济环境恶化,故D项正确。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打破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故A项错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源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

18、治管理体制,故B项错误。重点放在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领域,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故C项排除。【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12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在西方,他被捧为推倒柏林墙、结束冷战和改变世界的英雄”、“在俄罗斯,他更多地被视为毁灭一个伟大国家的叛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他”导致了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所以指的是戈尔巴乔夫。故选D项,不选ABC三项。【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13(1)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2)积极:赫鲁晓夫

19、的改革是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尝试;苏联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不足: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的信息可归纳出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2)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关知识从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两个角度来分析,积极方面从材料中“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的信息可归

20、纳出苏联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联系所学知识可总结出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尝试;不足可以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4(1)责任: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负有主要领导责任。依据: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仍继续苏联的传统做法,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社会不满加剧;在经济改革没有预期效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定程度迎合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价值观,改革带来强大苏联解体

21、的结局符合西方国家的利益,故西方对其评价较高;苏联解体后初期俄罗斯的社会动荡与生活水平的持续下降,导致俄罗斯人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普遍倾向负面;后随俄罗斯社会经济、政治的巨大变化及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使俄罗斯人对戈氏的评价也就逐步趋于理性和客观。【解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形成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本问主要考查苏联解体相关内容戈尔巴乔夫。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第一小问比较简单:戈尔巴乔夫负有主要领导责任。关于第二小问的“依据”要结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和作用进行分析说明: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成效不明确,苏联经济继续恶

22、化;在这种情况下戈尔巴乔夫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形成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及材料信息,本问主要考查苏联解体相关内容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责任的不同评价”的认识。此问具有一定能难度,学生不易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这样来解读:总体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定程度迎合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价值观,因此,西方国家倾向于评价高。但在俄罗斯国内,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呈现出巨大的不同:苏联解体后初期,评价倾向于负面;后随俄罗斯社会经济、政治及思想文化的发展,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也就逐步趋于理性和客观。【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