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专题20 八下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2021年寒假八年级语文衔接训练.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03289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20 八下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2021年寒假八年级语文衔接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专题20 八下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2021年寒假八年级语文衔接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专题20 八下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2021年寒假八年级语文衔接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专题20 八下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2021年寒假八年级语文衔接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专题20 八下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2021年寒假八年级语文衔接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专题20 八下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2021年寒假八年级语文衔接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20 八下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常见考点】1.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辨识与理解说明方法。 3.分析与理解说明顺序。 4.分析文章段落结构特点。 5.概括文意、层意、段意。 6.评析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7.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8.开放题。【答题规范】1.说明文开头(第一段)的作用。(4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引出文章的说明对象(2分) ;具体说明XX的特点(3分) ;增加文章的文采或生动性(4分) 。2.常见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列数字 、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选择其中一个说说其作用。(4分)(1)列数字(1分) 列举XX的数据(2分),准确地(

2、3分) 说明了XX的XX特点(4分)。(2)打比方(1分) 把XX比作XX(2分),生动形象地(3分)说明XX的XX特点(4分)。(3)分类别(1分) 按照XX标准对XX进行分类(2分),层次分明地(3分)说明XX的XX特点(4分)。(4)举例子(1分)列举了XX 事例(2分)具体地(3分) 说明了XX的XX特点(4分)。 (5)作比较(1分)把XX和XX进行比较(2分),突出(3分)强调了XX的XX特点(4分)。(6)下定义(1分)对XX 下了科学定义(2分)科学地(3分) 说明了XX的本质特征(4分)。 3.(说明文)句中加横线词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判断(1分),释词+结合内容分析(

3、2分)+如果去掉这个词,就与事实不符(或说话太绝对)(3分),+这样更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分)。【真题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从幻想走向现实的全息技术从经典的星球大战到钢铁侠,立体全息影像在很多科幻电影中以特效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影片中的人物可以跟在空气中形成的三维影像进行交流互动,不仅带来了震撼的视觉效果,也引发了人们对未来技术的憧憬。那么电影当中的这种技术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到底有多远呢?全息,是指事物发射或散射的光的全部信息(包括光波的振幅和相位信息)。全息摄影不仅能够记录光的强度,还能记录光从哪里发出,朝哪个方向发射的信息(即相位信息)。普通摄影术在自然环境下既能

4、拍摄成像。而全息摄影术需要利用特殊的光源(一般采用激光),记录物体发出的散射光。记录的时候将激光束分为两束,一束直接投射到记录介质上,成为参考光束;另一束投射到目标物体上,经过物体表面的散射作用形成物光束。让物光束投射在记录介质的同一区域上,它与参考光束在记录介质上产生干涉叠加,形成干涉条纹,再经过处理之后,就得到一张全息照片。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全息照片,看到的图像内容是不一样的,跟观看真实物体的感受一样。1948年,全息术发明成功。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它的实现技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全息立体显示技术走出了实验室,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全息照片的艺术性和可观赏性,产生了全息商

5、标、全息邮票、全息博物馆等,利用全息图的高科技特点产生了全息防伪,用于商品、钱币、证件等防伪。近年来又在发展全息电视、全息电影等三维立体显示技术。1987年,我国发行了一枚全息邮折,这一年是丁卯年(兔年),在四方连邮折上有三只小兔子的全息立体照片。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可以看到小兔子的正面、侧面等不同的影像,确实可以用栩栩如生来形容了。2010年4月21日,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储备局共同发布了发行新版100美元的设计方案,他们采用全息防伪技术,在美钞上设置了安全线。全息摄影术目前在产品展览、发布会、舞台节目等场合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利用这种技术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象,还可以使幻象与表演者产生互动,

6、形成一种共同表演的错觉,产生令人震撼的演出效果。由于全息摄影术的条件严格,立体全息视频在实用方面目前仍难大规模应用。于是“伪全息”等裸眼立体显示技术应运而生。与全息显示在空间中再现物体的实像不同,“伪全息”主要模仿人眼立体视觉原理使观众感知到物体的立体感。立体视觉原理是指人的双眼在观看同一场景时,由于左右眼之间存在一定间距,左右眼视网膜上的成像来自于不同视角,左右视点图像之间存在着细胞的差异。大脑皮层通过对两幅图像进行融合,从而感受到立体效果。目前裸眼立体显示已经能达到较高的分辨率,正在逐步走向大众。近年来,全息技术又取得了一些突破。2014年底,一款智能全息投影仪研发成功,科幻电影中天马行空

7、的想象似乎真的变为了现实。这台智能全息投影仪的外形像是一颗蛋,重5.5千克。它能直接在其上方的空中投射出3D影像,影像最高可达2.5米,十分生动逼真。它还配备有动态传感器和光传感器等,可以探测环境或动作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实时地改变投射、变幻的内容。这种全息投影不需要带上任何3D眼镜,就能观赏。人们甚至还能与投射的人物角色产生互动。在家里配这样一款全息投影仪,是不是很酷呢?1. 文章开篇从电影星球大战与钢铁侠谈起,有什么好处? 2. 第段中加点的“目前”能否删去,为什么? 3. 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 下面的说法或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全息摄影只能记录

8、光在某个方向的强度信息。B. 在电影院戴3D眼镜观看的3D影片,是用智能全息技术投影仪放映的。C. 目前裸眼立体显示已经能达到较高的分辨率,正在逐步走向大众。D. 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全息照片,可以看到相同的图像内容,跟观看真实物体的感受一样。二、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冯小宝流浪地球是2019年备受关注的电影,它引发了无数观众对电影中科学设定的热烈讨论。有的说行星发动机不可能实现;有的说要引爆木星推走地球,有更好的办法.回头想想,到底什么才是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呢?太阳内部不断发生氢核聚变,产生氦,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一方面,太阳的巨大质量产生引力,令其自身向中心坍缩;另一方

9、面,核反应产生的高热,导致它膨胀。这两种趋势形成一种平衡,让太阳能保持稳定的形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越来越少,氦越来越多,核心密度越来越大,于是核心就会收缩。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张,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100倍。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地球也许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现实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案例。201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就观测到,一颗与太阳类似的恒星,正在吞噬与它相距约300多万千米的行星。在恒星巨大的引力作用下,这颗行星

10、被拉伸成橄榄状,其表面的平均温度超过1500摄氏度。预计在之后的1000万年内,这颗行星就会被完全吞啦。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其实是依靠太阳这颗恒星给予的能量来维持的。离开了太阳,地球的生态循环系统必然崩溃。此时,地球不得不流浪。因此,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带领观众进行了各种基于已有科学发现的假设和推定。流浪的地球,离开了生命之光太阳,唱着恒星的挽歌,满含对旧爱的眷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当电影中的人类用各种语言说着“太阳系,再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选自中学科技,2019年第4期,有删改)5. 文章开头从电影流浪地球说起,有什么作用? 6.

11、 第段侧重于科学推理太阳膨胀、烤焦地球的过程。请梳理这一过程,完成填空。太阳氢核聚变失衡,核心因密度增大而收缩 一太阳烤焦地球7. 文章第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8. 联系文章和下列材料,谈谈你对“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的认识。(80-100字)材料:宇宙是无穷无尽的,它的运动也是无穷无尽的。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样运动。今天,载人的宇宙飞船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登上月球的飞行,将来一定会揭示更多的宇宙秘密。(选自宇宙里有些什么) 【参考答案】一、1.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全息技术。 2.不

12、能删去。“目前”表“时间限制”,如果删去就成了“在任何时候全息摄影术在产品展览、发布会、舞台节目等场合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说法过于绝对,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举例子。列举了我国发行的邮折上栩栩如生的小兔子全息立体照片的事例,具体明确地说明了全息照片具有艺术性和可观赏性的特点,进而说明了全息技术越来越成熟,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4.C二、5.引出说明对象“地球流浪的原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于“恒星”的说明。 6.热核反应释放能量,点燃太阳氢壳层 太阳不断膨胀成为红巨星,吞噬水星金星 7.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真实事例,具体准确的说明了恒星吞噬行星的范围之大,威力之强。 8.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始于求知欲。对宇宙的好奇,让人类在几千年文明中不断探索,在智慧与实践的碰撞中,进发出真理的火花。人类虽然渺小,却一步一步在认识宇宙。正是科学探索精神,正是坚持真理,勇于追寻,让人类文明如此灿烂并且不断向前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