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慧广场组合说课稿青岛市崂山区南宅小学胡朝杰这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制五年级下册智慧广场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设计”、“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简单的排列组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组合”这个知识点是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教材安排这一内容目的有三点:一是培养学生学会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二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三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组合问题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提供了“少儿戏曲大赛”的情境,从解决组队参赛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入手,能够激
2、起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引领学生经历“杂乱、具体有序、抽象”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深刻性。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能力,在心智发展水平上容易被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东西所吸引的特性。在知识储备上,已经初步接触了排列和组合的知识。根据上述分析,结合课程标准,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利用已有经验认识和了解较复杂的“组合”问题,经历组合规律的探究过程,掌握解决“组合”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2过程与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能有序的、全面地思考问题,训练思维的有序性。3情感、
3、态度与价值观: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解决“组合”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教学难点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组合”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二、教法、学法本节课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意放手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列举、画图等直观方法帮助发现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体现启发性原则,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教学学法,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
4、性,并获得成功的愉悦。三、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为突出重,突破难点,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探究和追求知识的动力。上课开始,我以学校组织“少儿戏曲大赛”,班级组队参赛为情境,提出问题:“从小丽、小军、小杰、小阳 4 名同学中,选出 2 人代表学校参加少儿戏曲大赛,有多少种不同的组合方法?”引领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回答的结果不一,到底有多少种组队方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组合问题,顺势板书课题。这样从学生熟悉的风筝入手,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二)探索新知,构建
5、认知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三个环节1.初步探究,合作交流为了引领学生经历“杂乱有序、复杂简洁”的思维过程,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交流与展示的机会。首先展示以名字为代表进行组队的方法,引导学生比较发现有序组合的优势;然后展示以数字或字母为代表进行组队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美,总结“枚举法”;最后展示数线段图的方法并及时点评“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组队,像这样把数和形结合起来,我们就更容易地找出所有的组队方案了”。这样的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思考、探究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组合问题方法的多样化。线段图对学生来讲比较形象、直观,教学时及时抓住学生的教学生成点,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
6、等活动,直观而且具体的感知组合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有效地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应讲究“有序思考”,这是比找到组合规律本身更重要的数学思想。2.深化认知,寻找规律首先解决绿点问题:如果从5 人中选出 2 人参赛,又有多少种不同的组队方案呢?这是本节课中的第二次组队尝试,大部分学生会用到刚刚学过的枚举法和数线段图法,至此学生会隐约感觉到可能有一种内在的规律,但还处于不确定的状态。思维敏捷的学生可能会推算出“4 名同学选 2 名组队参赛有 6 种方案,再加上王明分别与他们四人新组合的 4 种方案,一共是 10 种方案。”这时,教师要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这里面到底有没有
7、规律可循呢?”为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让“规律”渐显,打下坚实基础。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借助播放微课视频,引领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经历“具体抽象”的思维过程,掌握定点连线法。微课视频中用表格的形式记录规律渐显的全过程,用点来表示学生人数,用两点之间的线段表示一种组合方案。如果是2 个学生,就可以用两个点来代表他们,两点之间只有 1 条线段,那么就表示一种组合方案;如果是3 个学生就可以用3 个点来代表,三点间一共有 3 条线段,记作:21;进一步解释 21 是因为先确定一点,从这一点连了 2 条线段,再确定第二点时只连了1 条,所以记作 21。把学生人数是 4 人、5 人的情况通过小组合
8、作的方式探究并完成表格,从而引发“从上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如果从 6 人中选 2 人呢?”“10 人呢?”这样循序渐进,组合的一般规律就深入学生内心了。数学规律的普遍性和适用性,只靠前面的几组数据的研究,不具有普遍意义。学生在表格研究中,通过大量例证的研究,规律已不言自明。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把握住了学生思维发展的可能性,而且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认知,深化了有序思维、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3.改变条件,发展新知尝试解决不同的组合问题:如果要从 3 名男同学和 2 名女同学中各选出1 人参赛的话,又会有多少种组队方案呢?组合的要求虽然变了,但由于前面的探究方法、探究发现已深深烙进了学生的
9、脑海,有序地思考问题会不由自主的呈现在眼前,这样,学生的科学探究就取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三)巩固拓展,应用知识巩固练习是学生深化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径。本课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围绕重点、难点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1.基础练习:(1)从我们班 4 个数学课代表中挑选2 人代表班级参加学校数学竞赛,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呢?(2)某校从 5 名候选人中选 2 名参加区“少代会”,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这两道题是基本练习,既检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在方法的优化方面也有提升。处理方式都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结合学生回答思考用到了什么样的方法。2.拓展练习:数一数
10、图中一共有几个角?你是怎么想的?数角与数线段有异曲同工之妙,引发学生感悟知识间的联系与本质是这道题的处理重点。3.握手游戏:4 人小组每 2 人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多少次?如果老师也加入到这个小组,每 2 人握一次,一共多少次呢?如果2 个小组一起,每 2 人握一次手,一共多少次呢?如果我们全班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多少次?通过这个游戏,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体会到能运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整个练习设计层次清晰,既有基础练习,又有拓展练习,还有趣味游戏,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知其然”,而且要求学生“知其所以然”,注重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新的思考,新的感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重视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的培养。(四)自主回顾,反思总结与学生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通过学生自主回顾,建立起了清晰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同时,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中,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从而达到了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四、板书设计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这样设计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