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期中联考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共 6 页)第 1页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期中联考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共 6 页)第 2页2019 年秋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期中联考高二历史参考答案1.C【解析】西周设“司市”加强对管理市场,管仲强调农工商不能混杂,各就其业,体现了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范蠡利用国家的力量平抑物价,使农商“俱利”,商鞅运用政治权力,以官爵劝农,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 C 项正确;工商食官是西周时期典型特征,春秋战国已走向瓦解,A 项与史实不符,也不符合材料共同主旨;商鞅重视农业生产,并不意味着农业遭到破坏,且 B项也不是四则材料共同主旨;D
2、项四则材料均没有体现。2.B【解析】班固的对屈原态度由赞许变为指责其“人格缺陷”,并要求“文人泯灭个性”,以适应社会,可见强大的经学主流意识形态对于士人心灵的压迫,不仅改变了士人的学术观念,而且改变了士人的人格标准,故 B 项正确;A 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C 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仅是班固的观点,代表不了整个“汉代文人”,D 项说法以偏概全。3.B【解析】从材料情景可知,该作坊的规模大,造纸业的发展与当时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发展的需求是分不开的,故 B 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造纸材料和技术质量问题,AD 项错误;小说记载造纸作坊情况,并不意味着小说在唐朝的盛行,C 项错误。4.C【解析】材料反映了
3、一些富贵起来的族人通过“义庄”对“不能为生”的族人救济,“设义学以教里中之子弟”,宋代“义庄”救助贫弱,关注民生,体现了出儒家“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故 C 项正确;材料体现出传统宗法观念的现实影响,而非是宗法制度根深蒂固,A 项错误;“义庄”的作用是家族内部的救济问题,无法体现阶级矛盾尖锐,B 项错误;慈善事业由民间主导材料依据不足,故D 项错误。5.A【解析】苏轼强调诗词、书法、绘画的融会贯通,重视以书入画,这是当时绘画的文人倾向的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多种艺术元素都汇集在绘画中”指的是当时出现诗艺与画艺在文人画中融会贯通的发展趋势,而文人画体现的就是士大夫的价值取向,故 A 项
4、符合题意,而 B 项错误;苏轼强调诗词、书法、绘画的融会贯通,并非指绘画比诗词更能表达情感,C 项错误;材料看不出理学对艺术发展的阻碍,D 项错误。6.D【解析】“梦龙要导的情,是本性之真情”,这种在尊重人的自然情感基础上的情,是应对宋明理学把理和欲对立起来,压制人性的社会伦理道德弊端的,故 D 项正确;AB 两项缺乏材料依据;当时资产阶级尚未形成,故 C 项错误。7.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江南商品经济发达,原来粮食主产区苏南和浙西渐成缺粮区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内容发生变化,即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影响了粮食生产,故 D 项正确;农业生产内容发生变化并不意味着农民生产积极性衰退,A
5、 项错误;明清时期的江南经济发达,人口众多,B 项错误;当时苏南和浙西仍然是全国的经济重心,C 项错误。8.A【解析】由材料“西游、水浒架上铺,喜人家记性全无,昨日看完,明日又租”,可知通俗小说深受租书阅读者的欢迎,而非缺乏行业规范,故 A 正确,而 D 项理解错误;B 项错在“根本保障”的表述上;材料未涉及小说的出版刊行问题,故 C 项错误。9.C【解析】晚清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译者和中国读者把美国黑人的命运“转化为中国人的命运问题”,中华民族的命运问题,从而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 C 项正确,而 A 项不是其主要目的;救亡图存不一定是用革命手段,B 项依据不足;“翻译中国化”与中国学
6、习西方的进程无关,D 项错误。10.D【解析】“用于纺织土布的中国棉纱大量进口,而棉布进口停滞不前”,表明机制棉布对土布的生产率优势相对于机制棉纱对土纱优势没有那么显著,故 D 项正确;材料未能反映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A 项错误;“中国棉花大量出口,用于纺织土布的棉纱大量进口”,表明中国日益转入世界市场之中,B 项说法与这些信息不符;从材料看棉纱大量进口目的是“用于纺织土布”,土布并非近代工业,C 项错误。11B.【解析】长期的文化积习,造成中国的保守性太强,“中体西用”口号“连接上文化心理这一丰厚的土壤”,故“得到清朝中央势力的赞赏,而且也会拉拢一批具有民族主义情结的知识分子”,故 B 项正
7、确;材料未涉及学习西方器物问题,A 项错误;C 项中“广泛”的说法夸大了其影响;中国落后的根源在政治制度问题,材料未涉及,故 D 项错误。12.B【解析】“语言与文字合”是书面语不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作为“国文”的对立面,那么“国文”指文言文,“国语”指白话文,也是强调要用现代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故 B 项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开始于 1915 年,从时间看,A 项表述逻辑观察颠倒;C 项破除的说法夸大其影响;D 项不准确,世俗文学在中国古代已经兴起了。13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定军山是中国电影的开端,而且是无声电影,所以影片定军山放映“听不到声音”并不是因为电影制作技术落后或放映技
8、术落后,而是当时只有无声电影,“观众吵吵嚷嚷地要离开”说明国人对无声电影缺乏认同,故 C 项正确,而 BD 两项错误;A 项说法过于绝对。14D【解析】“工农武装暴动”基本上来源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武装夺取政权的模式,强调以城市革命为中心,“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强调立足国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故 A 项错误,D项正确;两者都强调武装夺取政权,B 项结论无依据;C 项与材料无关。15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危机”爆发,中国共产党人“再一次思考必须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开始破除对斯大林模式的迷信,“双百方针”是“中国话语最初的自觉性”的表现,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人
9、开始在文化艺术领域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故 D 项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期中联考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共 6 页)第 3页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期中联考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共 6 页)第 4页正确;破除苏联经验的迷信,并不意味不学习苏联,也不等于要改变“一边倒”外交政策,A 项错误;BD 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16.C【解析】1962 年,国家正在进行国民经济调整,材料“把一切可能的力量用于农业增产”“该从工业、交通方面,转移到农产方面来”的建议就是 1960 年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落实,故 C 项正确;“大跃进”时期过分强调重工业发展,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并不意
10、味着国家工业化的完成,B 项错误;从当时情况看,是左倾思想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而非计划体制,B 项错误;大跃进是导致了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但是这种情况 1962 年就有了转机,D项错误。17.D【解析】实行合同定购、市场收购、自由交易是对原有的统购统销制度的重大改变,农民对农产品有了更多的自由支配权,从而肯定了农民的生产者的主权地位,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 D 项正确;A 项开始的说法错误;市场经济得到人们普遍认同是在党的十四大后,B 项错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故 C 项说法不准确,而且 C 项有夸大该文件作用之嫌。18.A【解析】在改革开放前搞市场经济“被斥责
11、为修正主义”,“南方谈话”前,搞市场经济被“视为禁区”,可见当时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南方谈话”后不久,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故 A 项正确,“南方谈话”成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根本的理论基础。其他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19.C【解析】从表中数据看,欧洲国家与亚洲的海上贸易,16 世纪由葡萄牙垄断,17 世纪由荷兰垄断,18 世纪英国的数量大幅增加,有望为其垄断,这正好与欧洲国家殖民霸权转移趋势相吻合,故C 项正确;工业革命的完成是 19 世纪中期,A 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与 19 世纪 60、70年代,B 项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无比较,D 项缺乏材料
12、依据。20.B【解析】胡佛“与自由放任派的经济学家及在他之前的每一位总统决裂”说明他是一位经济“干预主义者”,“和激进的、带有经济法西斯主义色彩的罗斯福相比,胡佛确实不是一个中央计划的赞成者”又说明他不是激进者,而是温和派,故 B 项正确。21.A【解析】计划经济在斯大林这里是缩短落后的苏联与“资本主义大国之间存在的 50 年至 100 年差距”,故斯大林体制下的计划经济必然追求工业化的高速度,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故 A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斯大林对计划经济的理解与马克思的不同之处,故 B 项错误;斯大林超赶型的工业化模式是立足于苏联当时特殊的国情的必然选择,并未背离实事求是的马克思思想的
13、精髓,C 项错误;从材料看,马克思对计划经济的解读利于克服经济危机,故 D 项错误。22.A【解析】从图表看,两次粮食总产量最低谷分别出现在 1921 年和 1933 年,前者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后者是农业集体化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而导致的,故 A项符合题意;B 项不适合后者;C 项不适合前者;D 项不是主要原因。23.A【解析】从表中数据可知,1983 年以来无论是西欧还是美日消费价格指数均处于下降趋势,说明这一时期西方国家为应对经济危机放弃凯恩斯主义的反通货膨胀政策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故 A 项错误;从表中数据看 19841993 西欧及日本失业率仍处于上升趋势,
14、B 项错误;70 年代中东产油国以石油为武器,沉重打击了发达国家经济,C 项与史实不符;50 年代是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得益于凯恩斯主义的广泛运用,D 项与史实不符。24.C【解析】“经济模式趋同论”的依据是 20 世纪 90 年代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使世界各国经济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运行机制、政府职能、和开放水平等方面逐渐形成一种相似的模式,而“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对东南亚国家以及韩国、日本形成的剧烈冲击”更加证明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故 C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而非经济的不稳定性,A 项错误;B 项说法过于
15、绝对;D 项本身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25(1)特征:用国粹激发汉人的种性,增强汉人爱国爱种的热情;以经史典籍作为培育民族主义的源泉;鼓吹民族矛盾,激起民族革命情感;以排满革命为目的。(5 分,答出其中任意 2 点 4 分,3点 5 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评价:章太炎民族主义观念的建构,是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出发,而不是从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入手(或答:具有文化民族主义的特征);强调华夷有别,对发动反清民主革命有积极作用;但以排满革命为目的民族主义观念,带有狭隘民族主义倾向。(6 分)(2)新变化:运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并倡导民族团结,克服了“排满”思想中大汉族主义的狭隘性;把过去汉族对于少数
16、民族的优越性转化为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华民族对于未来的自信心;倡导境内各民族平等;积极谋求中华民族的独立。(8 分,学生答案与参考答案意思相近即可)原因:近代西方民族主义国家观念和民主思想的传入;孙中山思想的与时俱进;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等(6 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26【答案示例】示例一观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文化经历了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的曲折发展历程。(2 分)论证:自鸦片战争以来,在内忧外患、战乱频发的情况下,中华民族面对农耕文明与西方的工业文明的巨大差异,逐步丧失文化自信;近代先进中国人变法和革命相继受挫,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明竞争中失败,使得文化自卑情结开始萌
17、生;新文化运动出现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现象,表现出的是一种文化自卑和对传统文化的信任不足。(答出其中任意 2 点可得 4 分,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革命和社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期中联考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共 6 页)第 5页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期中联考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共 6 页)第 6页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提供了理论指导。(2 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高速发展、高精端科技成就突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人民
18、在文化上逐步走向自信。(2 分,言之成理即可)总之,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缘由,反映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起落和发展轨迹。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民族向心力、凝聚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2分,言之成理即可,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示例二观点:全盘西化消解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2 分)论证:全盘西化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种社会思潮,不可否认,它在反对封建独裁专制、反对愚昧,宣扬科学、民主、自由的思想过程中,起到过进步的作用。但鼓吹全盘西化,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是一种极为偏激理论;一味模仿、吸收西方文化,中国人的自尊心和民族文化认同感受到极大的伤害,导致社会崇洋
19、媚外、唯洋是从,不利于人们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8 分,言之成理均可得分)总之,新文化运动割裂文化传统,全盘西化偏见化的主张,并未给中国社会发展指明正确的道路,相反,这是对中国文化极不自信的表现,加剧了民族意识文化认同的失落感。(2 分)示例三观点:历史虚无主义严重冲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论证:略示例四观点:文化自卑消解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论证:从全盘西化论和历史虚无主义两方面论证其影响,可融合示例二、三。(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示例仅供参考,学生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均可得分)27(1)职能:管理朝贡贸易;落实海禁政策,垄断海外贸易。(2 分)评价:推动了朝贡贸易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扼杀私人海外贸易,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海外贸易的严格限制,严重阻碍了宋以来向海洋发展的趋势。(5 分,答出2 点得 4 分,答出 3 点得 5 分)(2)相似之处:以国家政权力量对贸易进行干预,实现贸易垄断;最终都走向衰落。(2 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 2 分)原因:明代后期,私人海外贸易的兴盛、西方殖民者的东来,冲击着明代的市舶制度。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其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航海条例已不合时宜。(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