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年级下语文评课-13翠鸟人教版姚老师上课的几个细节的处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抓住重点字词,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平时我在上课的时候,总是抓不住重点,或是抓到重点了,却只停留表面,没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而这一点,在姚老师的课堂上有三处让我感触最深:1.“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在讲这个句子的时候,姚老师连续问了两个问题,“什么是绣?”并用形象的动作告诉学生:是在原有的底色上面在添加上颜色。当我还不明白姚老师问这个问题的意图时,她的下一个问题让我清楚了这个地方的巧妙之处“真的是绣吗?”这个问题给了学生一个很明显的启发:不是真的绣,而是在原有的橄榄色上的基
2、础上再添加翠绿色,可见作者用词的精妙、形象。学到这,学生和我一样,立刻就想到了,姚老师立刻趁热打铁: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学习作者这样用词准确、形象。2.“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讲这个句子的时候,姚老师同样抓住了“贴”和“疾”两个重点字眼,线让学生比较句子,“如果我改成翠鸟爱在水面上飞可不可以?”让学生体会用上这两个词让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翠鸟的机灵, 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翠鸟飞行的,姚老师以讲台为水面,让一个学生上来以手为翠鸟,进行动作的表演,还让学生说出了如果没有这两个字,就不知道翠鸟飞行的速度,动作等等。经过这样充分的再现画面、品词之后,姚老师才点出:作者在描绘事物的时候,
3、为了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翠鸟飞行的敏捷,用的词非常准,非常精妙我们写作文也要学习这样的方法,斟酌用词。3.“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这一句话,我在讲课的时候是没有讲的,而姚老师不放过任何细节的线索,在学生齐读的过程中,她听到一个学生在读到“轻轻”这个词时,语调放轻了,马上顺势启发学生:你们为什么强调“轻轻”?可爱的孩子们立刻睁着回答:“怕惊动了水里的小鱼啊!”“看似和机灵没关,但其实作者用词还是有目的的啊!作者用词是多么别具匠心!” 4.“尽管它(小鱼)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姚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借助手势帮助学生理解,“如果小鱼的机灵是在这个水平,那翠鸟的机灵应该在哪里
4、?”学生立刻用手做了一个比姚老师更高的手势,“对,小鱼的机灵和翠鸟的机灵就好比台阶,一层比一层高,所以,这个句子中的两个分句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学生说出递进关系之后,马上让他们造句,现学现用。这个句子的处理,让我看到了姚老师不仅用形象的动作让学生明白了关联词语之间的递进关系,又及时地检查了学生是否会运用。姚老师的这四次点拨,让我对她的整个课堂设计的用心有了一个教清晰的轮廓:在指导学生品读字词句的过程中,即抓住翠鸟的特点,又学习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这些,也正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最需学习的!二.在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这是我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最容易忽略的,平时的备课,只是考虑到讲课文讲通、讲
5、顺,而没有考虑到语文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指导写作。且看姚老师怎么渗透的吧:1.在讲解翠鸟外形的那一段时,姚老师先让学生看着翠鸟的图片边欣赏边品读描写翠鸟的句子,整体美读之后,姚老师用手从上到下地指着图片,顺势问了一句:这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问题简单,加上老师的手势暗示,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来了,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使得堂课学生又再现了一次写作顺序的学习。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环节,学生就有所收获,这点就要老师能够有敏锐的“嗅觉”,心中有数。2.接着分析眼睛和嘴巴的描写。也是一番欣赏与品读之后,姚老师有问了一个我绝对没想到的问题:作者写了翠鸟的眼睛和嘴吧的什么特点,为什么不和描写羽毛时一样,也写眼睛和嘴巴的颜色?一个问题,既在无形中启发了学生句话和下文有密切的关系,又总结了“写作是要用目的性的,不能想到哪写到哪。句与句之间是有联系的”学生又再一次巩固了以往的写作方法。在这一轮听课、评课、再听课的过程中,我把自己的课和姚老师的课进行了对比,再结合以往每一次听完课姚老师给我的建议,总结下来,还是有很多地方在日后的教学中要反复磨练,反复反思,反复改进。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和思将是我在我的教书生涯中取得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将学习和反思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