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版历史同步新导练人民必修一精练: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阶段测试 1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24143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历史同步新导练人民必修一精练: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阶段测试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0版历史同步新导练人民必修一精练: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阶段测试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0版历史同步新导练人民必修一精练: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阶段测试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0版历史同步新导练人民必修一精练: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阶段测试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0版历史同步新导练人民必修一精练: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阶段测试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20版历史同步新导练人民必修一精练: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阶段测试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20版历史同步新导练人民必修一精练: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阶段测试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20版历史同步新导练人民必修一精练: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阶段测试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20版历史同步新导练人民必修一精练: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阶段测试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20版历史同步新导练人民必修一精练: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阶段测试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20版历史同步新导练人民必修一精练: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阶段测试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20版历史同步新导练人民必修一精练: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阶段测试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20版历史同步新导练人民必修一精练: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阶段测试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20版历史同步新导练人民必修一精练: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阶段测试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020版历史同步新导练人民必修一精练: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阶段测试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阶段测试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8甘肃四中期末)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这样划分依据的角度是()A社会经济形态 B专制集权的程度C地方行政组织 D生产力的发展阶段解析:部落、封建、郡县均属于地方的行政组织,所以这样划分依据的角度是地方行政组织,材料不涉及社会经济形态、专制集权的程度以及生产力的发展阶段,C项正确。答案:C2(2018广西桂林十八中期中)记好笔记是学好历史的前提,下图是某同学的笔记片断,请指出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A禅让制

2、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 D科举制解析:根据材料“避免了因王权更替而导致的混战”“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品德”和所学知识可知符合王位世袭制的特点,C项正确;禅让制注重继承人的品德和能力,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分封制是指保证周王室强大的前提下,将亲族、功臣、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强调才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答案:C3(2019安徽柘皋中学第一次月考)甲骨文合集记载:商王去占卜,问下旬有没有灾祸降临?占卜师说卜象显示了不好的征兆。不久有人向商王报告说,益这个地方逃走了12个奴隶。这反映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高于王权B国王没有

3、实现集权C宗法制成为主导D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解析:由“商王去占卜,问下旬有没有灾祸降临?占卜师说卜象显示了不好的征兆。不久有人向商王报告说,益这个地方逃走了12个奴隶”可以看出商朝时期商王处理事务要去占卜,说明神权和王权是紧密结合的,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题干看不出神权高于王权;B项与题干材料无关,不选;C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出宗法制。答案:D4(2018浙江卷)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

4、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解析:由“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以得出,西周建立之后,其分封的诸侯国主要由功臣和宗室贵戚统领,故选D;当时是贵族政治体制,故A不符合史实;题干说到的诸侯国不是以素养作为依据的,而且也不是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故排除B;分封制不是构建国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C也不符合史实。答案:D5(2018湖北金东方中学月考)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祭拜祖宗的文化习俗最早可追溯到()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解析:材料“认祖归宗、祭拜祖宗的文化习俗”与宗法制有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

5、是宗法制形成和发展阶段,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A6下列对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影响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格局B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C直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D巩固了国家统一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影响,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直接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朝的暴政,这不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三项是秦朝该制度的积极影响。答案:C7秦律规定:与盗者“不盈五人”,共赃“不盈二百廿以下到一钱”,只给予流放;但如“五人盗”,赃只“一钱以上”,也要“斩左止,有(又)黥以为城旦”。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6、)A秦律尤其重视对“群盗”的惩治B秦律具有残酷性C秦律保护人的生命和财产D秦律具有公正性解析:秦律该规定强调对是否“五人盗”的惩罚不同。秦律对“五人盗”这样的“群盗”惩治更加严厉,故A项正确;该规定内容具有残酷性,但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秦律该规定的目的,故C项错误;对是否“五人盗”的惩罚不同,无法据此推断秦律的公正性,故D项错误。答案:A8“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C郡县制度 D官僚制

7、度解析:据材料“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度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秦汉承袭,故C项正确;皇帝制度是秦始皇首创,故A项排除;三公九卿制度也是秦朝才有,故B项排除;官僚制度过于笼统,故D项排除。答案:C9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联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武帝此举的意图是()A施恩于宗族子弟,强化血缘宗亲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完善地方管理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D削弱诸侯王的力量,加强中央集权解析:“意图”即

8、真实目的。把一个诸侯国分为若干个列侯国,实际上削弱了诸侯的力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所以D项表述正确;但A项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B项不是汉武帝的主要意图,不是缓和,而是要加强管理,故排除;C项与真实意图想法相差甚远,故排除。答案:D10(2017全国卷)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析:表格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

9、区数量增多,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王国问题逐渐解决,因此不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更不是反映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排除A、D两项;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体现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排除B项;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故C项正确。答案:C11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所反映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本质特点是()A宗法分封 B权力制衡C分工协作 D君主集权解析:从图片可以看出,这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D项正确,B、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与血缘无关,故A项错误。答案:

10、D12(2018吉林长春质检)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政事堂的变迁反映出()A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D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解析:政事堂是众丞相参与由皇帝主持的决策场所。体现皇帝的决策受到众丞相的牵制。中书省是执行机构,执行皇帝的旨意下传六部执行,说明政事堂参与决策权力下降,对皇帝牵制影响变小。而“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11、”说明政事堂的权力进一步分散和削弱,故A项正确;材料中“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突出了中书省的地位,与原来三省相互牵制的目的相违,事实上表明三省六部制逐渐走向一省为主,不是走向完善,故B项错误;C项内容与史实不符;三省权力在削弱,皇权在加强,故D项错误。答案:A13(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质检)唐代进士科考试的录取侧重文学,唐玄宗以后,诗赋创作的优劣成为录取进士的主要依据。宋代科举取士,朝着重经义、重策论的方向发展,考试中诗赋等内容逐渐退居次席,甚至被抛弃。这一变化有利于()A求取有经邦济国才能的人才B破除世家大族的官场垄断C提高官员的文化和道德修养D推动读书重学风气的形成解析:“宋代科举

12、取士,朝着重经义、重策论的方向发展,考试中诗赋等内容逐渐退居次席,甚至被抛弃”说明,宋代更加注重有实际用途的人才,故A项正确;B、C、D三项是科举制产生的影响,不符合材料中“变化”的信息。答案:A14(2018山西太原成成中学月考)某学者说:“自秦王朝以后,平民的流动性日益扩展到政府结构,平民社会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这表明()A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B官吏监察日益严密C贵族政治完全消失 D行政效率逐渐提高解析:平民的流动性扩展到政府结构,主要是通过选官制度完成的,由先秦的世官制到察举制,而最终到科举制,故A项正确;平民流动与政府构成和官吏监察无关,故B项错误;贵族政治完全消失,不符合史实,故C项

13、错误;平民流动性与行政效率提高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15(2018浙江卷)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解析:元朝为实施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来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故选B;行省没有独立的民政权,所以地方没有政治的自主性,故排除A;行省是中央派出的

14、行政机构,而不是监察机构,故C不符合史实;行省是用来管理地方的,故与中央政府的权力无关,所以排除D。答案:B16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隋唐开创科举制度,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中央集权 B巩固国家统一C强化贵族特权 D加强君主专制解析:实行郡县制、颁布推恩令,是为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权力;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答案为A项。B项不是共同作用,排除;C项不是三项措施的作用,排除;材料中的三项措施是针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不是解决君主与丞相之间的矛盾,所以不能起到加强君主专制的作用,排除D项

15、。答案:A17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特点。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1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2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3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矛盾重重4受制于司礼监太监,矛盾深刻A唐朝尚书省 B元朝中书省C明朝内阁 D清朝军机处解析:根据材料“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中央机构、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与六部矛盾重重、受制于司礼太监”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该行政机构是明朝内阁,故选C。答案:C18(2018湖南衡阳八中期末)元时,在今天河北、山东、山西等大都周围地区设置单列的行政区划,名为“腹里”。对“腹里”实施直接行政管理的机构

16、是()A宣政院 B中书省C枢密院 D刺史解析:元代“腹里”地区指的是中心之地,由中书省直接管辖,不属于任何行省,故B项正确;元代设枢密院专掌军务,故C项错误;元代宣政院既是管理全国佛教的事务机关,又直接统领吐蕃的政务和军事,并不管理河北、山东等地区,故A项错误;刺史是监察机构,排除D。答案:B19(2019河北承德二中月考)清代历史学者赵翼说:“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允办理,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回召对承旨遵办,为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可见,军机处的设立()A是统治阶级权力争斗的结果B是皇权对议政处的妥协C结束了议政王大臣的统治地位D

17、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解析:清初设议政王大臣,议政处操纵国家大权;雍正帝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的旨意,议政处名存实亡。可见军机处的设立是统治者权力斗争的结果,故选A项;B项所述与此题信息相反,军机处仍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C项表述错误,题干削弱了议政王大臣的统治地位;D项为干扰项,虽然表述正确,但从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答案:A20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 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A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B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

18、径C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D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信息“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可知清朝雍正时期密奏权的扩大,这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D项符合材料主旨;A、B两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材料无从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排除C。答案为D。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有3道小题,共40分)21(10分)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政区本来就是为着中央集权制国家行政管理的需要而设置,其划界当然要以对集权统治有利

19、为原则;但在另一方面,农业经济的发展又是维持政权的基础,政区边界的划定也要注意使政区与地理环境相一致。材料二:山川形便就是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的边界,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相一致。秦代划分郡县的基本原则是山川形便,但为维护中央集权制,又在局部地区辅以犬牙相入(郡界与山川的走向不完全吻合)的原则。材料三:最能体现犬牙相错原则极端化的实例则是行省的划界。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所有山川之险完全消解。因此,元代行省幅员虽广,分权虽大,但缺乏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也就不易产生分裂局面。以上材料均摘编

20、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1)据材料一,指出影响中国古代政区划分的因素。(4分)(2)与材料二所述情形相比,材料三中元代行省划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并根据材料概括其产生的影响。(4分)(3)根据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呈现出的变化趋势。(2分)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政区本来就是为着中央集权制国家行政管理的需要而设置、农业经济的发展又是维持政权的基础”可知影响中国古代政区划分的因素:集权统治的需要;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信息比较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特点:结合材料二“秦代划分郡县的基本原则是山川形便

21、,但为维护中央集权制,又在局部地区辅以犬牙相错的原则”可知秦代划分郡县的基本原则是山川形便为主,局部辅以犬牙相错的原则;联系材料三“最能体现犬牙相错原则极端化的实例则是行省的划界”可知材料元代行省划分的突出特点是:实行犬牙相错的原则。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元代行省幅员虽广,分权虽大,但缺乏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也就不易产生分裂局面”和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不易产生分裂割据,有利于加强中央权力。(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材料一影响中国古代政区划分的因素:集权统治的需要;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材料二行政区域划分的基本原则:山川形便为主,局部辅以犬牙相入的原则;材料三

22、元代行省划分的突出特点是:实行犬牙相错的原则;从材料一到材料三体现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呈现出的变化趋势:中央逐渐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答案:(1)因素:集权统治的需要;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2)特点:实行犬牙相错的原则。影响:不易产生分裂割据,有利于加强中央权力。(3)中央逐渐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2(18分)(2018河北石家庄一中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秦朝建立宰相制度以来,历朝的相权在原则上是不可以独自占有的,秦朝和西汉初期,虽然只设一相制,但是有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其左右,以分其权,共同辅佐皇帝,以后汉代有三公制,于是相权便一分为三,从此一人独专

23、相权便被多人共有相权的历史趋势所代替,并被历朝所沿袭,魏晋南北朝时又有了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郎等。隋唐有三省制,三省长官都为宰相,共议国政,几经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宰相群体。摘编自瑰晓巍、钟卫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研究材料二: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富弼对宋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材料三: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不仅使文官失

24、去了宰相作为他们的“意见领袖”,还使所有文武官员的地位和生命、尊严的价值都变得渺小,使绝大多数时期任何一个官员在皇帝面前都显得“人微言轻”总的来讲,在废除丞相制度后,最高政治权力的运转经常处于失衡或扭曲的状态,舞台上的依靠皇帝暂时亲信而拥有治官权力的人物忠奸贤愚美丑反复变换,严重损害了明代治官活动的连续性、一贯性、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典章制度越来越形同虚设。摘编自渖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发展趋势。(6分)(2)根据材料二,概述杜范、富弼两位宰相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制约相权,宋代采取的主要措施。(5分)(3)根据以上材

25、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和影响。(7分)答案:(1)趋势:宰相数量由一相制发展到多相制;中央其他部门不断分割相权;相权被逐渐削弱。(2)主张:皇帝独裁会招致天下大乱;皇帝与士人共治天下。措施: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3)原因:宰相专权的历史教训;皇权专制加强的需要。影响:破坏了中央行政体系的完整性;降低了各级官员的地位和尊严;使最高权力运转被扭曲;使明代官员管理缺乏连续性;严重损害了国家典章制度的地位。23(12分)(2018甘肃武威十八中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

26、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27、变化表朝代东晋隋唐北宋比例4%172%245%461%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1)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的原因。(6分)(2)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3分)(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什么趋势。(3分)解析:(1)内容:依据材料中“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原因:结合察举制的缺点与不足分析归纳即可,如举荐方式容易造成任人唯亲,以道德品质为主要依据缺乏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2)特点

28、:依据材料“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放宽录取标准”等信息归纳其特点。(3)主要作用:由题中材料“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可知寒门子弟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公平;同时选拔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也反映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答案:(1)内容:被举荐者限年龄在40岁以上;察举与考试相结合,有真才实学者方可任用;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原因:察举制存在明显弊端,如举荐方式容易造成任人唯亲;以道德品质为主要依据,缺乏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逐步放宽录取标准。(3)主要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