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5画杨桃人教版画杨桃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情启发学生理解“是什么样,画什么样”也就是实事求是这个道理。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这一道理,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一、角色朗读,理解内容。这篇课文里的对话很多,而且又要抽出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所以我并没有展开来读,而是抓住课文里很特殊的两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比较后再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语气,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刚开始学生在充分理解老师和同学态度变化后,就基本明确的同学们由“嘲笑”到“惭愧”,抓住这一点,我马上让学生想象,感受怎么读好这两句。在师生之间
2、进行对话,在朗读中,还有的同学还带上了表情动作,如:嘲笑时,不仅有哈哈大笑的,还有嘻嘻笑的;在惭愧时,有几个同学甚至感觉到像自己做错事情一样,边说边把头低下来。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二、亲身实践,思考体验。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文本,我顺手利用了手中的粉笔和课件,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说说自己看到的形状,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并激发阅读与思考的兴趣。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涵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
3、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对比、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但是这堂课上,也发现了很多的不足:1准备应该更充分。如,课前还是应该准备杨桃,这样的话能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对于文本的理解降低难度。2对比朗读的实效不高。文中两组师生对话的对比读中,只读出了学生明白之前的嘲笑,但是学生明白之后的惭愧却没有读出味道。所以我觉得是不是后而部分的理解不到位。3把握时间很重要。在原本的教学设计中为了让语文拓宽,走出课本,利用资源,让学生思索在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这样的事情。并通过学习和联系生活实际都有哪些体会、感受,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但是由于时间把握的不够好,所以这个环节只有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