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别人的妈妈说课设计一、说教材课文是一首外国叙事诗歌,写的是一个小伙子关心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妇人的事。诗歌的形式不常见,每两行成一节,节内句子基本押韵,共十三小节。本文生字不多,内容较为浅显,而且是一篇带星号的课文,所以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独立读通课文,我则帮助、指点学生在朗读时注意停顿、读出节奏、韵律,并让学生演一演。二、说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融、泞、迈、虔、佑”7个生字。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注意“融、泞、虔”等字的读音。积累8个词语:衣衫、融雪、泥泞、虔诚、关照、保佑等。并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2、共同合作,读读演演这首诗。3、知道诗歌写的是一个小伙子
2、帮助“别人的妈妈”过马路的事,学习他关心老人的好品质。三、说教重点和难点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
3、来,使文章增色添辉。1、能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韵律以及诗歌表达的感情。2、通过读文,感受到本课前面一长段对于老奶奶的描写,以及当时的情况描写是为了衬托出了那位青年的爱心。四、说教学设计:(一)谈话揭题,质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平时看到、听到或做过的事情联系到要学的课文内容,顺理成章。读题后让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年级下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识字的能力,不再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在小组中进行自学,而这时教师的角色就是一个协助者、指导者。教师只要结合班级实际,对一些生字进行音、形、义方面的针对性点
4、拨。如“融、虔”重在字形,“融、泞”的正音,积累一些“虎字头”的字,指导学生写一写“融、翼”,虽然不是生字,但学生以后经常会用到。三年级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课文内容虽浅显,但我在要求时还是给予一定的提示,力求每个学生通过自读都能概括,。(三)赏读诗文,品味真情让学生读16节后填空:一位()的老妇人,独自走在()街口,脚步(),当时(),只能露出()。我明白了()。通过填空学生对于本课中一长段老奶奶的描写,以及当时的情况描写印象加深,使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描写更能衬托出那位青年的爱心,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写作方法的指导;其次通过填空让学生吸收课文中规范的语言,以达到积累和运用的目的,逐步提高学
5、生的语言表的能力,这也贯彻了区教研活动的精神。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理解词义,方法多样。诗歌所叙述的事情学生非常容易读懂,诗歌表达的感情学生也能通过反复的诵读进行体会。关键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诵读出诗歌的韵律,诗歌的节奏。可以通过师生合作的形式读一读、演一演,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青年对老人的关心后,将重点落在朗读指导上。教师以一个小节做示范,授人以渔,这样学生就会举一反三,再加上形式多样的朗读,学生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样的一种心境下,学生学得愉快,记忆深刻。(四)感悟真情,诵读名言本文把看似平常不过的一件事,写得感人至深,学生读完后,让学生读一读助人为乐的名言,让学生更热爱生活。五、讲板书设计:本课内容浅显,主题鲜明,我的板书精简明了,突出了课文的中心。 17、别人的妈妈(老奶奶)青年孤立无援关爱老人懂得回报体贴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