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九师联盟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近年来,工匠精神成了媒体的热门词,常把相关联的事物也笼统称之为工匠精神,比如把“匠心独运”之匠心视同工匠之初心,甚至造出“匠心精神”这样的词汇。但其实,它们各有所指,语义上不容易混淆。执着、专注、忍耐、毅力、坚守、信仰、负责任、追求完美等等,都是工匠精神的内涵,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或者说职业伦理、职业境界,有不同层次性。“匠心独运”指文学、艺术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专指创造性活动。以手工艺术为例,可以用“匠心独运”来形容从心意识到眼睛,
2、再到指挥双手进行有独创性劳动的过程,它的反义词便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匠心”是何心?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不仅感情和一般思虑出自于心,思想也出自于心,自然也包括当下的设计、创意、意匠、谋划、创造等。清人方苞说:“工之巧在心,而注于目,非规矩绳墨所能尽也。”所谓“匠心独运”正是强调巧思、设计、独创性在手工艺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是手艺人施展工巧的指挥棒。历史文献记载了不少值得称道的“匠心独运”的事例。宋代清异录中记载:“李文饶家藏会昌所赐大同簞,其体白竹也,所磨平密,了无罅隙,但如一度腻玉耳。”这一件用竹篾制成的凉席平密光滑,有类似白玉的质感,形色皆美,既体现了高明的缥白、劈丝、编织、磨光等工巧
3、,又体现了不凡的匠意。没有“匠心独运”在先,怎么能做到把普通材料提升到至美境界?理论上,设计的重要性无须再讨论,但实际在手工艺行业里总有人错误地把“工巧”视为第一要务,因此虚耗人力物力,制造出许多构思平庸,甚至让人啼笑皆非的人造器物或环境。比如拾遗记记述了汉代丁缓和李菊为赵飞燕所居昭阳殿做的室内装修:“中庭彤朱,而殿上丹漆,砌皆铜沓,黄金涂、白玉阶。中设木画屏风,文如蜘蛛丝缕。椽桷皆刻作龙蛇,萦绕其间,鳞甲分明,见者莫不兢栗。”显然,不仅让古人不认可,也令今人更难接受,因为它匠意不明,一味地堆砌贵重财物,营造的环境气氛太过诡异,既没有考虑其适用功能,也谈不上美。考工记将制作精工产品规定为手工艺
4、生产的目标,将天时。地气、材美和工巧以及四者的结合,看作必备的条件和重要的生产方法。工巧在其中仅仅是条件之一,显然不是孤立的。能称得上工巧的人,一定对天时、地气、材美有特别的“识见”能力。而不凡“识见”其实也被称之为“匠心独具”。婺源县志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元兵乱宋以后,江西婺源的歙砚石雕工艺久废,不仅工艺日拙,能识辦砚材的人更是稀少。一位名叫壤的艺人,禀赋奇异,工艺精妙绝伦,屡屡推出佳作。他的过人之处就是有一双慧眼,能够从古残石堆中发现异材。中国手工艺如宝玉、石雕类很讲究随形设计、巧色利用。一般人面对一块璞玉或石料断然不能做到这一点,只有那些既有眼力又懂剪裁设计的人,才能充分利用自然色和自然质
5、地的分布走向来塑造艺术形象。人的双手是靠心脑和眼睛控制的,心脑不开窍或者修养不够,双手只会循规蹈矩,做机械性的简单劳动。心眼活了,眼睛尖了,手才会“思想”。所以,技艺固然重要,“匠心独运”在手工艺中更为重要。(摘编自邱春林为何要强调“匠心独运”)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而当下的设计、创意、意匠、谋划、创造等也都出自于心。B. “匠心独运”泛指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也专指创造性活动。C. 作者认为只有“匠心独运”在先,方可使极普通的材料提升到至美境界的手工艺精品。D. 作者认为,“识见”能力对手工艺者来说至关重要,具有了这
6、种能力,便可“匠心独具”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通过对工匠精神和匠心独运内涵的比较分析,引出对匠心独运在手工艺过程中的作用的分析。B. 文章主体部分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论据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既有古代的,也有当代的C. 文章引述婺源县志中的故事,说明制作工艺精妙的佳作既要有眼力又要懂剪裁设计的道理D. 文章的结尾,在正反对比中得出“技艺固然重要,匠心独运在手工艺中更为重要”的推论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借助心、脑、眼睛指挥双手进行独创性劳动是匠心独运的特质。加强心脑修养。做到“心活”“眼尖”,方可让手会“思想”。B. 匠心独运强调巧思
7、、设计、独创性等在手工艺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却视工巧为敌,认为其对于手工艺精品的制作毫无意义。C. 理论上重视设计,实际工作中却过分看重工巧,不仅虚耗人力物力,还可能制造出既缺乏实用价值又缺乏美感的手工艺品。D. 在宝玉。石雕类手工艺中,匠心独运表现为充分利用自然色和自然质地的分布走向来塑造艺术形象,随形设计、巧色利用。【答案】1. C 2. B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注意,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A项,
8、“作者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说法错误,根据第二段“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可以看出,“心是思维的器官”是古人的观点;B项,“泛指文学、艺术等各方面”说法错误,“泛指”一词扩大范围,原文第一段表述为“匠心独运指文学、艺术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专指创造性活动”,可见“匠心独运”是“指文学、艺术”;D项,“具有了这种能力”说法错误,原文倒数第三段表述为“能称得上工巧的人,一定对天时、地气、材美有特别的识见能力。而不凡识见其实也被称之为匠心独具”,选项略去了修饰成分“特别”和“不凡”。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9、,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的是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既有古代的,也有当代的”说法错误,原文引用了很多例子,但无论是“拾遗记”,还是“考工记”,还是“婺源县志”,都是古代的,作者没有引用当代的。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认真查看选项,要死抠字眼;对词
10、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却视工巧为敌,认为其对于手工艺精品的制作毫无意义”说法错误,“工巧”是细致、精巧、技艺高明,根据文章最后段的结论“所以,技艺固然重要,匠心独运在手工艺中更为重要”,可以看出,“工巧”与“匠心独运”并不互相排斥,只不过在作者看来后者更重要。故选B。【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查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
11、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查。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指出,以生物燃料乙醇为代表的生物能源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当前形势
12、下,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不但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调控粮食市场,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和区域经济发展。方案强调,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立足国内供应,科学有序推进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车用乙醇汽油推广使用,着力处理超期超标粮食,增强粮食市场调控能力和提升质量安全水平;着力提高农林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推动先进生物能源产业发展。方案)要求,各有关单位要按照“严控总量,多元发展”“规范市场,有序流通”“依法推动、政策激励”的基本原则,适度发展粮食燃料乙醇,科学合理把握粮食燃料乙醇总量,大力发展纤维素燃料乙醇等先进生
13、物液体燃料,满足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基本实现全覆盖,市场化运行机制初步建立,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创新体系初步构建。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5年,力争纤维素乙醇实现规模化生产,先进生物液体燃料技术。装备和产业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更加完善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摘编自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材料二:(美国可再生能源协会)材料三:为了了解外国企业对中国燃料乙醇市场的看法与期待,本报记者采访了诺维信丹麦总部生物农业和生物能源执行副总裁蒂娜法诺。中国能源报:您如何看待燃料乙醇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蒂娜法
14、诺: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清洁能源的发展。我认为,要达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需要多种解决方案相结合,而生物燃料正是其中一部分。我们预计,中国市场对燃料乙醇的需求量会持续增长;未来,燃料乙醇还将和农业、能源、交通、环保、工业等领城相结合,或将同数字化平台相融合,在产学研的助力下,针对每个客户的具体需求,提供更多定制化服务。中国能源报:您认为国外的燃料乙醇的产业发展历程可以给中国带来哪些借蓥?蒂娜法诺:生物燃料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相应法律法规的出台,立法和政策可以说是打开市场的第一步,这对任何国家来说都适用,可以促进市场形成良好的供应链、打造优质生物燃料的操作平台。(摘编自常潆木政策和技术是中国燃料乙醇
15、破局关键)材料四:针对目前燃料乙醇市场供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管部门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高效的流通监管机制。严格审核乙醇汽油混配资质,督促具备资质的企业进行合规燃料乙醇采购,规范零售渠道秩序;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定期对乙醇汽油市场开展监督检查。二是建立完备的货源供需机制。实现燃料乙醇产品供需体系的两个统筹:一是建立国家统筹的燃料乙醇市场生产方供应体系,从需求端规范准入门槛;二是建立国家统筹的燃料乙醇贸易供应体系,从贸易端统筹燃料乙醇的进口和销售。三是建立可行的“市场化”价格体系。由市场驱动消除生产企业的高额利润。根据生产成本保障企业生存,以免行业陷入恶性低价竞争的局面。四是建立协作
16、的燃料乙醇行业联盟。通过行业协会,规范全国乙醇行业市场秩序,共谋企业发展大计,规范产品质量和市场秩序,向政府传达企业的共同要求,同时协助政府制定和实施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政法规和有关法律。(摘编自中国乙醇汽油和燃料乙醇市场供需分析)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发展以生物燃料乙醇为代表的生物能源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意义重大,步子要快,规模要大。B. 从原料看,我国发展生物燃料乙醇生产既要合理利用超期超标粮食。也应当用好农林废弃物。C. 外界预测,中国燃料乙醇产业将结合其他领域。借助数字化平台和产学研。提供定制化服务。D. 实现燃料乙醇产品供需体系的两个统筹。利于解决目
17、前燃料乙醇市场供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5.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美国是目前燃料乙醇最大生产国,2018年,产量高达161亿加仑,超过其他国家产量的总和。B. 2018年。我国已成为燃料乙醇第三大生产国,产量占比达到4%,燃料乙醇市场发展的空间很大。C. 虽然每年都有一定数量进口,但是,2010-2017年,美国曾经连续八年成为燃料乙醇净出口国。D. 2000-2006年,美国燃料乙醇的进口量逐年增加,而自2006-2011年,净出口量也在逐年增加。6. 综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发展燃料乙醇产业的着力点。【答案】4. A 5. D 6. 国家层面:要通过立法和制
18、定政策。明确发展燃料乙醇产业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等;主管部门:要审时度势,针对当前燃料乙醇市场供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的放矢做好监管工作。【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步子要快,规模要大”错,与材料一中所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
19、实施方案里“按照严控总量,多元发展规范市场,有序流通依法推动、政策激励的基本原则,适度发展粮食燃料乙醇”的表述不一致,原文表述的是“适度发展”,而不是“步子要快,规模要大”。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的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此题要求选出“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逐年增加”说法错误,从图表看并非如此,进口量在2000-2005没有太大的变化,净出口在2007-2008几乎差不多。故选D。【
20、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的能力。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此方案是国家出台的文件,是站在国家层面对发展燃料乙醇产业进行的指导;材料三中,原文指出,“生物燃料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相应法律法规的出台,立法和政策可以说是打开市场的第一步,这对任何国家来说都适用,可以促进市场形成良好的供应链、打造优质生物燃料的操作平台”,这仍然是国家层面的指导意见;材料四中,原文提出
21、,“针对目前燃料乙醇市场供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管部门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这是要求有关部门要注意乙醇市场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要做好监管工作。【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
22、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细比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下面小题。斗寒图冯骥才老沈和我,还有国画系另一名教师潘大年,是二十多年前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老同学。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想到这儿,我饭也没吃,戴上一顶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我推开门。只见老沈坐在一张破旧的、掉了漆皮儿的小圆桌前。手里捏着一个六边形的白瓷小酒盅闷闷独酌。他见我来了,没有起身,
23、只略略抬一抬他胡茬浓密的稍尖的下巴,叫我坐在他对面。他穿着一件对襟的黑绸面的中式小棉袄,紧紧包着瘦瘦的身子。他头发白了不少,梳成老年式的背头,但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贴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我俩像在小酒店偶然同桌的陌客,都在喝自己的闷酒。这时,他站起身,走到墙角的画案前,在毡子上铺开一张雪白的画纸,磨好墨,又从墙上的筷子篓里取出一支长锋、尖头磨秃的狼毫画笔。老沈手握笔管,对平展展的白纸凝视片刻。忽然,他的双眉就象受惊的燕子的一双翅膀抖动一下,仿佛胸中有股激情奔涌上来。跟着,这激情跑到他的笔管上,这笔管就在他手中狂乱地抖颤,随即他的臂肘一抬,那饱蘸浓墨汁的画笔如同鹞鹰击兔一般倏然
24、落到纸上。笔管闪电似地挥动,笔锋在纸面上来回翻转、戳擦,宛如狂风吹舞的柳条拂扫水面。在洁白的纸面上出现一条变幻着的捉摸不定的墨色的形体但这只是须臾间的感觉。随后,一株苍拙劲拔的老梅树跃然而生。这时他的笔头落入盛满清水的水盆里一扰,笔上的墨在水中象乌云一样化开,混成灰色。那笔又在粉罐里猛点两下,重新落回到纸上。冲动而颤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于是,狂风暴雪,立时成形。他的肘腕肩臂、乃至全身都在用力。左手撑着桌边,仿佛不这样,身子就要扑在画上。由于振动之故,两绺头发滑落到额前,他也不去管,任它们在光滑的鼓脑门上像穗子一般摆动。静静的屋中,只响着他带着
25、腕力的笔锋在纸上的磨擦声,还有笔管磕碰水盆和色碟的叮当声。此时,他额上的青筋全都鼓凸出来,暗暗发红,是激动的热血在那里奔流这时屋门开了,从外边走进两个人来。我一看,原来一个是潘大年,另一个是老沈的女学生范瑛。老沈落好墨,换一支洁净的大羊毫笔,从洋红碗儿里蘸了浓浓的颜色,在梅树枝头点上几朵花儿,补上蕊。花满蕊饱,艳丽如洗,光颜夺目。于是一株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梅树便十分神气地跳了出来。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然后他又拿起那支狼毫画笔,用枯笔墨在画幅上端写了“斗寒图”三个醒目的大字。字迹端庄沉着,刚断跌宕,颇含金石气息,好象是熔了铁水铸上去似的,挖也挖不掉,并与画
26、风十分相合。我受了强烈的感染。范瑛和潘大年也挺激动。我画了多年的画,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当然它打动我的一半理由在于画外。潘大年冲动地说:“老沈,你这幅画扫除了我们心里的担忧。看了它,什么话也不用再说了。人就该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嘛!”老沈听了,顿时感动得眼圈都发红了。他咬着下唇,似乎在克制自己要奔涌出来的一种快感。潘大年对他说“我有个要求!”潘大年的表情郑重又诚恳。“什么?”“把你这幅画送给我吧!这幅画可以说是你的代表作。老沈把我们送到院门外,范瑛忽疑虑重重地说:“沈老师,您参加市美展那幅画是不是先撤回来?”“为什么?”“赵雄肯定要去市美展审画。我看他已经盯上您了。别叫他再来找您的麻烦
27、。”“不!”老沈坚决地说,“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甭理他!”我和潘大年、范瑛三人同行一段路,所谈内容主要是怎样劝动老沈撤回他参加市美展的作品。在我们三人该分手各自回家的当口,我觉得心里还有件什么悬而未决、隐隐不安的事似的,跟着我明白为了什么,便对潘大年说:“大年,老沈这幅画你可得收好了。别给人乱看!”潘大年听了,摇了摇他胖胖而扁平的脸,含着笑反问我:“你当我是三岁的孩子吗?”听他这话,我便放心回家去。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节选自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选斗寒图有删改)注:老沈参加市友谊宾馆大厅布置,画了几幅画,遭到了不懂绘画艺术的市委文教书记赵雄公开批评,并断言老沈的画里包藏着“反党”的毒箭。7.
28、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一开始交代我、老沈和潘大年同学,为下文写我担心老沈,潘大年看望老沈、请老沈赠画等内容作铺垫,暗示了我们三人关系非同寻常。B. 老沈铺纸磨墨挥毫作画是小说描写的重点,意在突出老沈绘画技艺的高超,也有意与我和潘大年形成对比,从而暗示老沈在艺专学习的优秀。C. 小说对老沈肖像描写中突出了他的头发特征,作者借此暗示老沈桀骜不顺的性格,也从侧面交代了老沈被赵雄盯上并被批判的原因。D. 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比较丰富。本文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多种手法,突出了老沈的形象特点。8. 文章以“斗寒图”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29、9.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小说结尾我“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的原因。【答案】7. B 8. 概括了老沈绘画的主要内容;暗示了老沈不屈的精神追求;寄予了作者对艺术工作者桀骜不顺,刚直不屈精神的礼赞。 9. 潘大年话让我放心;老沈从闷闷不乐到激情作画的转变,让我消除了来时的疑虑,我高兴;老沈画的斗寒图非常成功,我受到感染,产生强烈的共鸣;我为同伴和老沈的学生都来关心保护老沈而感到欣慰。【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把握文本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基础上,分析选项中的人物、时空、事件、艺术手法、情感等,常见错误类型有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
30、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B项,“也有意与我和潘大年形成对比,从而暗示老沈在艺专学习的优秀”错误,依据第七段“冲动而颤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于是,狂风暴雪,立时成形”,第十段“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字迹端庄沉着,刚断跌宕,颇含金石气息”,第十一段“我受了强烈的感染。范瑛和潘大年也挺激动。我画了多年的画,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当然它打动我的一半理由在于画外”可知,老沈铺纸磨墨挥毫作画,突出了老沈绘画技艺的高超,也以我和潘大年的感动衬托老沈刚直不屈的精神。故B项“也有意与我和潘大年形成对比,从而暗示
31、老沈在艺专学习的优秀”是无中生有。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先要了解标题与人物、情节、环境一样共同服务于主题,同时,标题对读者的艺术感染力方面上也有一定作用。考生依据这四个角度、再联系文本分析,往往可以归纳出答案。“斗寒图”是标题,也是第七段到第十段,老沈绘画的梅花傲寒不屈的画面内容;同时依据第七段“冲动而颤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于是,狂风暴雪,立时成形”,第十段“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字迹端庄沉着,刚断跌宕,颇含金石气息”可知,“斗寒”不仅写梅花,也展现了老沈像梅花般不
32、屈服不妥协的刚直精神;联系第十七段“不!老沈坚决地说,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甭理他”和注解,“斗寒图”也象征着对桀骜不顺,刚直不屈的艺术工作者的精神,表达作者的礼赞。【9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重要句子内涵和人物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可从内容和情感作用两方面去分析。内容上思考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和特点;情感作用上要思考艺术手法、语言风格、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联系注解和最后四段,我担心大年无法好好保管斗寒图而给老沈带起磨难,而大年“含着笑反问我:你当我是三岁的孩子吗?”说明他和我一样都懂得欣赏和保护老沈,故“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以动作描写反映心情,说明我由担心变得放心和欣慰。联系文中斗寒图的
33、作者老沈面对被压制处境而能不屈服的精神,联系大年能和我一样想着保护老沈,故“略觉轻快些”说明老沈的精神状态略微消除了我对他的担忧,也感染并唤起我的精神共鸣;大年的表现略微带给我保护老沈、传递刚正精神的欣慰。【点睛】小说题目的作用,通常有五个方面:(1)设置了悬念。(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解答时要依据文本内容灵活作答,分点概括,不可生搬硬套。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陆卬,
34、字云驹。少机悟,美风神,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五经多通大义。善属文,甚为河间邢邵所赏。邵又与卬父子彰交游,尝谓子彰日:“吾以卿老蚌,遂出明珠,意欲为群拜纪可乎?”由是名誉日高,儒雅播绅,尤所推许。起家员外散骑侍郎,历文襄大将军主簿,中书舍人,兼中书侍郎,以本职兼太子洗马。自梁、魏通和,岁有交聘,卬每兼官燕接。在帝席赋诗,卬必先成,虽未能尽工,以敏速见美。除中书侍郎,修国史。以父忧去职,居丧尽礼,哀毁骨立。诏以本官起。文襄时镇邺,嘉其至行,亲诣门以慰勉之。卬母魏上庸公主,初封蓝田,高明妇人也,甚有志操。卬昆季六人,并主所生。故邢邵常谓人云:“蓝田生玉,固不虚矣。”主教训诸子,皆禀义方,虽创巨痛深,
35、出于天性。然动依礼度,亦母氏之训焉。印兄弟相率庐于墓侧,负土成坟,朝廷深所嗟尚,发诏褒扬,改其所居里为孝终里。服竞当袭,不忍嗣侯。天保初,常山王荐卬器干,文宣面授给事黄门侍郎,迁吏部郎中。上洛王思宗为清都尹,辟为邑中正,食贝丘县干。遭母丧,哀慕毁悴,殆不胜丧,至沉笃,顿昧伏枕。又感风疾。第五弟搏遇疾临终,谓其兄弟曰大兄起病如此性至总爱持之死日必不得使大兄知之哭泣声必不可闻彻致有感恸家人至于祖载,方始告之。印闻而悲痛,一恸便绝,年四十八。卬自在朝,笃慎固密,不说人短,不伐已长,言论清远,有人伦鉴裁,朝野甚悲惜之。赠卫将军、青州刺史,谥曰文。所著文章十四卷,行于世。齐之郊庙诸歌,多卬所制。子嗣,袭
36、爵始平侯。(节选自北齐书列传二十七)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谓其兄弟曰大兄/旭病如此/性至慈爱/搏之死日/必不得使大兄知之/哭泣声必不可闻彻/致有感恸/B. 谓其兄弟曰大兄/旭病如此/性至慈爱/搏之死日必不得/使大兄知之/哭泣声必不可闻彻/致有感恸/C. 谓其兄弟曰/大兄旭病如此/性至慈爱/搏之死日必不得/使大兄知之/哭泣声必不可闻彻/致有感恸/D. 谓其兄弟曰/大兄旭病如此/性至慈爱/搏之死日/必不得使大兄知之/哭泣声必不可闻彻/致有感恸/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是儒家的主要经典。B. 交聘:聘,是
37、访问的意思;“交聘”指两国间互相遣使通好往来。C. 食干:指享受干禄,是东魏至北齐时特有的一种任用官员的制度。D. 祖载:指将要埋葬先人时,把灵柩移升到车上行祖祭之礼。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陆卬好学不倦,富有才干。他博览群书。五经中大多能通晓其义;擅长写文章。深受河间邢邵的赏识;齐国郊庙诸歌大多由他创作。B. 陆卬出身高贵,孝顺守礼。他的母亲是北魏的上庸公主,性格高亢爽朗;他的父亲去世。他守丧尽礼,在父亲的墓旁筑庐居住,背土成坟。C. 陆卬文思敏捷,受人称赞。在皇帝的宴席上赋诗,他总是最先完成;他的诗作虽不能全都达到精巧,但因为敏捷迅速而被人称赞。D.
38、陆卬为人宽厚,谨言慎行。他在朝为官时,既不说别人的短处,也不夸耀自己的长处。言谈清明高远,有审察识别人才优劣的才能。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朝廷深所嗟尚,发诏褒扬,改其所居里为孝终里。遭母丧,哀慕毁悴,殆不胜丧,至沉笃,顿昧伏枕。【答案】10. D 11. C 12. B 13. 朝廷十分赞叹推崇,发布诏令加以褒扬,将他们所居的地方改为孝终里。遭遇母亲丧事,哀伤思慕,形毁憔悴,几乎不能承受丧事,病势极其沉重,困顿昏迷伏于枕上。【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
39、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第一,虚词“曰”是文言文断句的典型标志,其后要断句,排除A、B两项;第二,“必不得使大兄知之”句子中,“不得”是“不能”的意思,按照语法习惯,后面要接动词,中间不应该断开,排除C。故选D。【11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
40、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食干是东魏至北齐时特有的一种任用官员的制度”错误,“食干”是一种封赏官员的制度,而不是“任用官员的制度”。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的地方。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他的母亲是北魏的上庸公主,性格高亢爽朗”分析有误,原文“卬母魏上庸公主,初封蓝田,高明妇人也”中“高明”一词是地位显贵的意
41、思。该句话的意思是:陆卬的母亲是魏上庸公主,当初封于蓝田,是个显贵的妇人,很有志向操守。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要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不能翻译的助词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深”,非常;“嗟尚”,赞叹推崇;“发诏”,法布诏令;“所居里”,所字结构,可译为“居住的地方”;(2)中,“殆”,几乎;“不胜”,不能承受;“沉笃”,病势沉重;
42、“顿昧”,困顿昏迷。【点睛】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要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即“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参考译文: 陆卬,字云驹。年少机智聪明,风韵神态美好,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五经多能通晓大义。善于写文章,很被河间邢邵赏识。邢邵又与陆卬父亲陆子彰交往,曾经对陆子彰说:“我认为你是老蚌出了明珠,我想与你为纪群之交可以吗
43、?”因此陆卬名声日渐提高,儒者与官员尤其推崇赞许。从家中征召出来任员外散骑侍郎,历任文襄大将军主簿,中书舍人,兼中书侍郎,还以本职兼任太子洗马。自从梁、魏两国交好,每年互派使者。陆卬屡次兼任宴请接待的官吏,在皇帝的宴席上赋诗,陆卬一定先完成,虽然不是全都精巧工整,但是凭借机敏迅速被称赞。 担任中书侍郎,撰修国史。因为父亲去世离任,守丧尽礼,因哀痛身体受损消瘦到极点。皇帝下诏以原来的官职起用,文襄当时镇守邺城,嘉奖他的卓越品行,亲自登门来宽慰勉励他。陆卬的母亲是魏上庸公主,当初封于蓝田,是个显贵的妇人,很有志向操守。陆卬兄弟六人,全都是公主所生。所以邢邵常对人说:“蓝田生玉,果然名不虚传啊。”公
44、主教育小孩,都秉承大义方略。即使创伤巨大悲痛深重,出于天性,然而行为依照礼数法度,也是母亲的训导啊。陆卬兄弟相继在墓侧建造守丧的草庐,背土堆成坟,朝廷十分赞叹推崇,发布诏令加以褒扬,将他们所居的地方改为孝终里。陆卬服丧完毕应当承袭父爵,却不忍心继承(他父亲的)侯爵。天保初年,常山王推荐陆卬的气度才干,文宣帝当面授给事黄门侍郎,升任吏部郎中。上洛王思宗担任清都尹,征辟为邑中正,食贝丘县的俸禄。遭遇母亲丧事,哀伤思慕,形毁憔悴,几乎不能承受丧事,病势极其沉重,困顿昏迷伏于枕上。又感染了风疾。第五个弟弟陆搏生病临终时,对他的兄弟们说:“大哥瘦病成像这样,性格又极其慈爱,我死的时候,一定不能让大哥知道
45、这件事,哭泣声一定不可太大而让他听到,使他感伤悲痛。”家人到了葬礼时,才告诉他。陆卬听说而悲痛,一痛便断气,当时四十八岁。陆卬自从在朝中,宽厚谨慎,严谨小心,不说人家的短处,不夸耀自己的长处,言谈清明高远,有审察识别人物优劣的才能,朝野之人都非常悲痛惋惜他。追赠卫将军、青州刺史,谥号为文。所著文章十四卷,流传于世。北齐的祭祀祖先神明的各歌赋,大多是陆卬所做。儿子陆乂,继承始平侯爵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因假归白阁西草堂岑参雷声傍太白,雨在八九峰。东望白阁云,半入紫阁松。胜概纷满目,衡门趣弥浓。幸有数亩田,得延二仲踪。旱闻达士语,偶与心相通。误
46、徇一微官,还山愧尘容。钓竿不复把,野碓无人舂。惆怅飞鸟尽,南溪闻夜钟。【注】岑参中进士后仅得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之低职,颇不得意,此诗作手回草堂度假之时。衡门:即“横木为门”,喻指草堂。二仲:指汉代隐士羊仲、裘仲。野碓:山闾用水力舂米的水碓。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二两句写远景,轰然的雷声从太白山滚滚而来,滂沱大雨笼罩了大部分山峰,起笔突兀,气势夺人。B. 第三、四句景物渐次而近,雷雨正向草堂汹涌而来,乌云与松林连成一片,象征了官场势力的可怕。C. 第五、六句由写景,转入议论,写出了新的境界,是此诗前后过渡的关键,引出了下文的深深感慨。D. 从“幸有数亩田”到“
47、野碓无人舂”,夹叙夹议,抒发了自己对区区微官的不满和向往自由闲适生活的情怀。15. 有人评价最后两句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请赏析。【答案】14. B 15. 运用映衬(对比)的手法。白天四处觅食的鸟儿,随着暮色的降临,渐渐各自找到了归宿之所,而自己呢,还滞留宦途,表现了诗人对误入宦途的惆伥之情和对隐退闲适生活的向往。融情人景,余味无穷。那静夜里悠扬的钟声,是警醒自己的“暮鼓晨钟”,好像是对自己的召唤,但同时又像是轻轻地叹息。最后两句,诗人将无限怅惘之情,融进自然景物之中,结语十分微妙。【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
48、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B项,“象征了官场势力的可怕”错误。由“胜概纷满目,衡门趣弥浓”可知,诗人赞叹风雨雷电交织而成的雄壮景色。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人评价最后两句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请赏析”,然后理解最后两句的意思,分析这两句写了什么内容,使用什么技巧,达到什么效果。理解最后两句的意思
49、,“惆怅飞鸟尽,南溪闻夜钟”意思是“飞鸟投林激起我无限惆怅,南溪畔又传来报时的夜钟”,这两句表面写的是飞鸟,白天四处觅食的鸟儿,随着暮色的降临,渐渐各自找到了归宿之所,实际是写诗人,诗人自己还滞留宦途,在异乡飘泊,这是以鸟衬人,使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最后两句写“飞鸟”“夜钟”,诗人将无限怅惘之情,融进自然景物之中,而那静夜里悠扬的钟声,是警醒诗人的“暮鼓晨钟”,好像是对诗人的召唤,但同时又像是轻轻的叹息。诗人用象征、映衬手法,将不尽之意隐含在最后两句,属于融情于景的手法。考生可以从这两个角度进行赏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逍遥游中,作者
50、以“ _,_”描写了大鹏南徙时的壮观场 面,认为大鹏虽能飞上万里高空,仍然有所依托。(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飞鸟猿猱的无计可施,来反衬行人艰难的句子是:“_,_。(3)在岳阳楼记中,作者写道“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会因景而异,在阴雨连绵时“登斯楼”就会产生“_,_”的悲伤心情。【答案】 (1).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 去以六月息者也 (3).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4). 猿猱欲度愁攀援 (5). 去国怀乡 (6). 忧谗畏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
51、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抟、鹤、尚、猱、谗、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重要源泉,自然山水也是文学艺术的源泉,并且是无限丰富、生动的源泉。( )春天来了,山清水秀;夏天来了,花果飘香;秋天来了,树红草黄;冬天来了,雪花如月光,大地似白霜。历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对此时空的变化与构成,多有记载、表达和保存,作为人类绚丽多彩而美好可贵的回忆,并且是人类所积累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从哲学而言,自然山水是与人类同等重要的、与人类相生共存的伟大的生命共同体。然而,今天仍然有许多人对此缺少基本的_有人认为自然山水没
52、有生命,只是供人类_的对象,_地进行破坏;有人认为只有人类生活才可以进入文艺,完全忽略了大自然的存在;有人在研究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的过程中,不承认有自然文学或地理文学的存在,只重视那些表现人类心灵和相互斗争的作品。有的诗人只表现自我小小的内心世界,阴暗而混乱;有的影视作品热衷表现宫廷争斗,让人整天关注那些_;有的小说只是表现个人的情欲,而不关心民生的变迁与民众的疾苦。所有这些现象,都值得引起重视。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自然亦有情怀,山水本有生命B. 山水本有生命,然亦有情怀C. 自然本有生命,山水亦有情怀D. 生命寓于自然,情怀亦在山水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53、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历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对此时空的变化与构成,多有记载、表达和保存,成为人类绚丽多彩而美好可贵的记忆,B. 历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对此时空的构成与变化,多有记载、表达和保存,成为人类绚丽多彩而美好可贵的回忆,C. 历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对此时空的构成与变化,多有记载、表达和保存,成为人类绚丽多彩而美好可贵的记忆,D. 历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对此时空的构成与变化,多有记载、表达和保存,作为人类绚丽多彩而美好可贵的记忆,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认识 驱赶 恣意妄为 鬼蜮伎俩B. 感知 驱使 恣意妄为 阴谋诡计C. 感知 驱赶 肆无忌
54、惮 鬼蜮伎俩D. 认识 驱使 肆无忌惮 阴谋诡计【答案】17. C 18. C 19. 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第一,括号前一句“自然山水也是文学艺术的源泉,并且是无限丰富、生动的源泉”是对“自然山水”的陈述,所以括号里的句子也应该按照从“自然”到“山水”的顺序,排除B、D两项;第二,“亦”是“也”的意思,应该放在后一分句,所以根据“本”和“亦”的顺序,排除A项。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
55、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A项,“变化与构成”错,语序不当,根据语境,应先“构成”后“变化”;B项,“成为人类绚丽多彩而美好可贵的回忆”错误,“回忆”不合语境,材料中陈述的内容并没有消失,仍然存在;D项,“作为”与“记忆”动宾搭配不当。故选C。
56、【1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认识”,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思维活动;“感知”,意识对内外界信息的觉察、感觉、注意、知觉的一系列过程。根据语境,此处强调的是人的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应选“认识”,排除B、C两项;第二,“驱赶”,驱逐并赶走;“驱使”,差遣;派用;推动;支配。此处指自然山水没有生
57、命,只是供人类差遣,应该选“驱使”,排除A项;第三,“恣意妄为”,随心所欲,胡作非为;“肆无忌惮”,指毫无顾忌;原句中有“地进行破坏”,此处应选“肆无忌惮”。“鬼蜮伎俩”,比喻用心险恶,暗中伤人的卑劣手段;“阴谋诡计”,暗地里做坏事的计谋。横线前面有“宫廷争斗”,此处应选“阴谋诡计”与之照应。故选D。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利用植物吸收土壤中分散的金属元素,_,早在几十年前科家就做过类似的尝试。1934年捷克斯洛伐克化学家曾利用玉米根系能够吸收土壤中分散黃金的特点,从1000公斤玉米中提炼出十克左右的黄金。不仅
58、是植物,_。海洋中有些海藻和细菌在摄食时会把海水中微量的钒集中在体内,它们死后则变成了污泥。海参、海胆吞食这些污泥,就进一步集中了钒。科学家们就可以通过这些海洋生物冶炼钒。此外,科学家在蜜蜂的蜂蜜中发现了钽。钽是由紫云英的根从土壤中吸收而来。_,又进一步集中了钽,有人从76公斤蜂蜜中提取出了200克钽,提炼过的蜂蜜仍然能给人食用,这真是一举两得。【答案】 (1). 再用它来冶炼金属; (2). 动物也有吸收金属的本领; (3). 蜜蜂采集紫云英的花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同时一定要注意字数
59、的限制。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首先,明确整段段意,综合全段内容,可以看出,这段话主要说的是“动物也有吸收金属的本领”;第一个横线处,承接“利用植物吸收土壤中分散的金属元素”,联系后句“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就做过类似的尝试。1934年捷克斯洛伐克化学家曾利用玉米根系能够吸收土壤中分散黃金的特点,从1000公斤玉米中提炼出十克左右的黄金”,此处应填“再用它来冶炼金属”;第二个横线处,承接“不仅是植物”,联系后句,此处应填
60、“动物也有吸收金属的本领”;第三个横线处,根据上句“钽是由紫云英的根从土壤中吸收而来”,联系后句,此处应填“蜜蜂采集紫云英的花蜜”。【点睛】补句题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21.把下面文字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65个字。“网运分开”指
61、的是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基础设施与运用设施的生产商、供应商、用户实施市场主体的分离。在电力市场中,“网运分开”的实现有其特殊性。与别的商品市场不同,电能商品的生产、传输和消费必须通过电力系统(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设备及相应的辅助系统组成的物理网络)来进行。电力市场中的商品是以看不见摸不着的能量形态存在的,其商品特性更类似于服务而不是普通的实物商品。电能商品的流通并非电荷的转移,而是电磁波的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均有连续性;各发电厂生产的电能一旦上网,在物理上就被同质化,无法再区分开来。此外,由于电磁波是电能商品的“免费搬运工”,所以在电力市场中,“网运分开”是以“网售分离”的方式来实现的
62、。【答案】电能商品的生产、传输、消费必须通过电力系统来进行。电能商品的流通是电磁波的传播。在电力市场中,“网运分开”是以“网售分离”的特殊方式来实现的。【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基本能力。这种题一般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详细完整的信息材料,里面包含一个确切的信息术语,而与信息术语相关的信息,都在材料中。完成这种工作,作题者需首先提取相关信息,然后重新组合成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语段的第一句话说明什么是“网运分开”。第二句话表明“网运分开”的特殊性。第三句话表明电能商品的生产、传输和消费必须通过电力系统。第四话表明电能商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它的流通靠电磁波的传播,最后一句表明结论:“网运分开”
63、是以“网售分离”的方式来实现的。根据语句信息可以得知话题是“网运分开”,提到了电能产品的生产、传输和消费,应写出信息,并着重点明了电能产品的流通,应写清楚。最后还要写明结论,注意字数限制。【点睛】提炼语意的方法如下: 1.分层取舍法。这是提炼语意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连缀语句。 2.归纳主干法。每一个语段都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展开,这就是语段的“向心性”。准确把握语段有这样几种途径:找中心句,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会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如果是新闻,则导语往往就是中心句;组合关键句或短语;用自己的话提炼概括中心意思。概括内容
64、、主旨,常运用此法。 3.定义归纳法。善于用最简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一定的格式作概括说明。 4.提取关键词法。所谓“关键词”是指一段文字中能展现文段主体内容的“词眼”,提取关键词就是找出主体内容的“词眼”,即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提取关键词也要通过压缩来完成。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国江苏网2月22日讯“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昨天,扬州大学迎来新学期第一堂课,课堂呈现出了最熟悉又陌生的“上课礼”。记者采访获悉,大学作为传播、研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倡议师生从开学第一课开始重拾课堂礼仪,这一“新鲜”事引起师
65、生热议。某报就此开展“我看扬州大学重拾上课礼”征文活动。请以读者的身份。使用尚理这一姓名给报社(统一称(复兴时报)“我看扬州大学重拾上课礼”专栏编辑李明写一封信,就这一“新鲜”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畅谈亲身体会。要求: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尊师重道,有何不可?我看扬州大学重拾“上课礼”尊敬的李明先生:您好!冒昧来信,想就贵专栏关于“扬州大学重拾上课礼”的话题谈论一点个人看法。“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在不少人关于学生时代的记忆里,一堂课就是从一个起立、一声问好开始的。但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多数高校出于
66、各种理由,对“上课礼”不作硬性要求,大学课堂上也几乎不见起立与问好。鉴于此,华东交通大学轨道学院与人文学院、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等先后重拾课堂礼仪,让既熟悉又陌生的“上课礼”再现大学课堂,但随之而来的有赞誉也有批评。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上课礼”承载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是师生共同尊重的一种表现。南航教师陈建平每节课上课前,都给自己的学生鞠躬行“上课礼”,学生们也弯腰向老师表示敬意,这一师生互动延续了整整三十年。正如陈建平老师所说,“上课礼”营造的是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温文尔雅的校园文化,也是对同学的善意提醒、对老师的温情督促。既然“上课礼”有如此多益处,为什么每一次重拾还引来争议?客
67、观而言,传统的师道尊严在高校确有颓弱之势。学生中,视自己为客户、视专业知识为产品的有之,不及格后威胁老师、侮辱老师甚至伤害老师的极端案例有之。有的高校老师甚至直言,以前是学生怕老师,现在是老师怕学生。老师为何怕学生?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一些高校把教师上课质量好坏的评价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的薪资待遇、各项评比资格等与学生打分挂钩。本来,这项制度的初衷是好的,目的是倒逼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改进教学质量。问题是,由学生来评价也不能矫枉过正,必须讲究科学。比如,有的老师因害怕“报复”,对学生课堂上无礼行为不予制止,有的为考评得优秀,考试不敢出难题、不敢给低分,等等。这些风气一旦泛滥成灾,显然无助于师道尊
68、严的维护,无助于尊师重教氛围的营造。一段时间以来,教育理论界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讨论颇多。从传统教育的“以老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视,这种转向有其积极意义,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值得注意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弱化教师的作用,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在教育活动的主导地位。从中小学“把戒尺还给老师”的呼吁,到高校重拾“上课礼”的倡议,说到底都是一种纠偏,都是对教师作用和地位的重申。立德方能树人,学艺必先学礼。试问,如果大学四年对自己的老师尚未有足够尊重,又怎能企盼他们会尊重其他公民、引领社会理性与温情?礼本乎心,以礼载道。尊师重教之心,需有“礼”的形式来承载,也需要
69、“礼”的形式来涵养。在这个年轻人高喊“生活要有点仪式感”的时代,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高校课堂,有点仪式感正当其时、十分必要。因此,我认为,在大学校园里重拾“上课礼”很有必要。这是尊师重道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培养青年良好品德的途径。此致敬礼!尚理年月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目来看,这是要求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写作,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主要考查考生独立思考、信息整合、价值判断、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等能力。另外,书信的格式、用语要求,也不能有所忽视,这实际上又是考查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要准确理解“上课礼”这一现象的内涵:“上课礼”承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提倡礼仪课堂其实只是传承中华传统
70、文化的一小步,应从课堂到生活都要贯彻文明礼仪。尊师重教是一个传统美德,恢复“上课礼”这一优良文明礼仪,可以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加强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上课礼”不是一种机械的形式,它承载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大学教育应是做文明人和专业知识的全面教育。让其回归课堂既是对教育的反思,又是一种查漏补缺,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注重行为文明的细节,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课前互相致礼,重拾“上课礼”就是让美好的记忆回归,让大家再次学会敬畏。【立意】1.仪式,亦是情意2.上课有礼,教育有仪3.礼出于本心,道得于礼节4重拾上课礼,传扬中华风5.礼重内容,亦重形式6
71、.尊师重教须有“礼”行文结构:从题目要求来看,“就这一新鲜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畅谈亲身体会”,一般提倡写议论文,文章开头首先借助材料直接点出中心议题上课礼,接着从今到古层层分析,指出“尊师重教之心,需有礼的形式来承载,也需要礼的形式来涵养”,最后进一步指出“上课礼”很有必要,呼应开头。【素材】1.不学礼,无以立。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论语2.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用礼仪来文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3.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论语4.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5.诚然,老师和学生之间,已不需要古时的繁文缛节。但上课礼,仍然是值得倡导的合适仪式于学生而言,这是以一种尊重的姿态,诉说对师长的敬重;于师者而言,也可借此传递善意,表达关怀。而师生的关系,由此得到一些有益的交流、互动与共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