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竿上取物教学目标:1 学会10个字,认识8个字2 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3 默读课文。复述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徐长文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巧妙,激发学生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热情。教学重点:默读课文,了解徐长文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巧妙。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徐长文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巧妙,激发学生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热情。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提出问题2 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3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同座交流:作者写了徐长文小时候的两件事:
2、徐长文用巧妙的方法提水过桥;徐长文把长竿伸到井里,轻松取到了礼物。二 默读课文,体会内容1 自由默读课文15自然段,用笔画出描写徐长文提水桶过河的语句,并多读几遍。2指名朗读徐长文提水过桥的语句,思考徐长文的方法和别的孩子有哪些不一样。3学生找出不一样的地方全班交流。联系自己的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理解“欢呼雀跃”“莽莽撞撞”的意思。重点指导朗读:“他找来两根绳子,把它们分别系在装满水的木桶的桶柄上,然后将木桶放到水里,双手牵着绳头,轻轻巧巧地走过竹桥,到了河对岸。”4 体会徐长文解决问题的方法妙在哪里,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齐读:“好哇!”孩子们见徐长文过了桥,个个拍手称好。小结:徐长文提桶过桥,这
3、一系列动作流畅、轻松地完成了,可见他早已经过周密的思考,真是一个会动脑筋的孩子。三 按照方法,自学课文1 默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按照同样方法自学2 分小组相互交流学习成果。老师巡视指导。(1)伯父提出了什么要求?(2)徐长文的方法和其他的孩子又有什么不同?(3)结果怎样?3 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其余学生补充。 教师趁机指导朗读:“站在一旁的徐长文想了想,从伯父手里接过竹竿,走到一口井的旁边,然后将竹竿慢慢从井口竖下去。当竹竿放到和他身子一样高时,他便笑嘻嘻地把礼物从竹竿上取下来了。”4 这一次徐长文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妙在哪儿?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想了想、笑嘻嘻(学生自由发言。)第二课时一 回顾旧
4、知1练习复述课文内容,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旁边同学补充、评价。2 指名在全班进行课文复述。二 拓展延伸1 你觉得徐长文的方法妙在哪里?你获得了什么启示?2 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拿到竹竿上的礼物?(1)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办法,其余同学进行评价和记录(2)派代表汇报,讨论这些办法可行吗?(3)将可行的办法归纳后记录下来。三 作业练习1 按要求抄写本课生字词。2 搜集类似的故事,并讲给同学们听。板书设计: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
5、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22 竿上取物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方法巧妙: 提水桶过桥 找 系 放 牵 走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竿上取物 想 接 走 竖 取 笑嘻嘻勇于思考 敢于创新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