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
2、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神秘的小岛教学反思格雷海姆岛位于欧洲的内陆海地中海。神秘的小岛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神秘的格雷海姆岛忽隐忽现的过程,以及人们最终探索到这种神秘现象背后的原因为海底火山在作怪,并且说明了海底火山在爆发时,熔岩堆积,高于水面则形成小岛,熔岩坍塌,低于水面则小岛消失。本文语言表述严谨,有科学性。针对本课的教材特点。让学生理解语言,欣赏语言,促进语言积累和语感的积淀,使学生在课文中“走个来回”来完成对课文情感的体验和熏陶。 一、 读懂教材,重视语言积累神秘的小岛是一篇科学性的文章,全文共五小节:第一小节引出
3、下文,二、三、四小节描述小岛忽现忽隐的现象,第五小节则是小岛忽现忽隐的原因。备课时,我还注重寻找这五小节的语言特色:一、二小节描写细致,语言生动;三、四语言平实,通俗易懂;第五小节语言严谨,科学性强。我根据教材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我把本课语言积累的重头放在第一和第二小节。第一小节是一句描写大海的拟人句,通过对不同情况下海面的观察,帮助学生积累了描写大海的好词和好句。第二小节对海面沸腾后的情节描写十分细致生动,尤其是描写汽云的一句比喻句,借助媒体帮助学生积累运用。二、采用不同的方法,合理处理教材“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遵循学生
4、语言能力发展的规律,我采用各种手段、形式在教学中设计专门的语言学习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更自觉地关注语言、亲近语言,感受语言。对于第一小节的语言积累和运用,我采用从词到句,从句到段的方式。学生通过对画面的直观感受,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相关的词语,随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拟人的方式说说见到的画面,再引导学生运用两组关联词将三句描写大海的拟人句串联成段。这样有坡度的积累、运用学生学得轻松而有兴趣。课文有三小节描述的是小岛忽现忽隐的现象。我先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到令人感到神秘的语句并说出自己的观点,而后又采用引读的方法帮助学生再次感知并理解“忽现忽隐”的造词方式及含义,整个过程显得水到渠成。 说话训练是本
5、课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在学习了神秘小岛忽现忽隐的经过后,利用板书和句式,让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分别说清楚忽现忽隐的现象。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全员参与。学生学习的热情很是高涨。这也成为本课的亮点。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沪教版小学神秘的小岛三年级下反思神秘的小岛是一篇介绍自然界神秘现象的文章。在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欣赏大海的图片,这样用直观形象帮助学生感受大海的神秘、深不可测
6、。这个情景的创设旨在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由此引出课文的第一小节。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抓住“这个忽现忽隐的小岛真是太神秘了!”这个关键句中“忽现忽隐”这个词开展教学的,主要分两大环节。一、抓住这个词,体会小岛的神秘,训练复述。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圈划描写小岛“忽现忽隐”的词句。这一环节要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静心读文,然后交流,把相应的词句板书后,引导孩子体会小岛变化大、变化快。通过引读,要求学生积累描写小岛出现时海面沸腾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或文中的句子复述其壮观的场面,使学生与作者心灵产生共鸣,积累语言文字,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感悟的能力,体会“神秘”。二、揭示谜底,了解原因
7、,练习说话。在了解了小岛的神秘变化后,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揭示谜底上。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我同样让学生通过读文章,找词语,划句子,进而概括提炼,交流板书,然后动画演示,直观地让学生明白小岛的变化成因,在此基础上练习说话,讲述小岛的变化原因就水到渠成了。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所得有二。其一,较好地把握了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文本特点,抓住“忽现忽隐”这个词,把体会小岛的神秘贯穿始终,从了解小岛的变化,到揭开变化的谜底,线索清晰,因此驾驭教材比较自如。其二,训练比较扎实。教学中,我把复述小岛的变化和讲述变化原因作为重点训练目标。通过默读、找词找句、提炼概括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加深记忆,
8、获取方法,逐步达到表达的目的。学生练习说话面广,效果颇佳。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沪教版三下:神秘的小岛教学反思我先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到令人感到神秘的语句并说出自己的观点,而后又采用引读的方法帮助学生再次感知并理解“忽现忽隐”的意思,整个过程显得水到渠成。由于课文最后一节讲述的是科学原理,我设计了让学生灵活运用本节内容,结合全文内容揭示奥秘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读懂这段文字,再说一说。这样既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语言,更增添了学生研究的兴趣,学生学习兴趣高。课文最后的感悟,我通过“你还知道大海有哪些谜”的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海啸”或其他自然景象的资料,激发学生探寻自然奥秘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