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点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考点要求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了解新中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2、新中国成立:1949.10.1,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3、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制定: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北京(2)内容:确立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体现两大原则人民民主原则
2、和社会主义原则(4)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5)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障。4、三大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确立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确立标志: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 政协的地位和职能:地位:代行全国人大统一战线组织 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新阶段: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进一步完善:
3、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确立标志: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五大自治区: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西藏自治区。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考点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考点要求了解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了解“一国
4、两制”构想;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史实;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1、1982年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经验教训的总结,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2、加强基层民主建设1998年通过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理财】3、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里程碑4、“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1)含义:“一个中国” 是前提。“两种制度”是指“两种社会制度”。(2)提出: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
5、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做全面阐释;5、香港、澳门回归:(“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应用)(1)原因: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一国两制方针指导(2)时间:香港1997.7.1; 澳门1999.12.20(3)意义: 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占领中国领土的屈辱历史; 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开了重要的一步; 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6、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1)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委员会发表,呼吁海峡两岸和平统一。(2)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两岸隔绝状态打破。(3)“九二共识”:1992年,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重要共识,史称“九二共识”。(4)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在性质上的区别:(1)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干涉;(2)港澳问题则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是外交问题。 当前影响两岸关系的因素:阻碍因素:(1)国际反华势力; (2)台湾岛内台独势力。推动因素: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 统一是民心所向; “一个中国”已经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承认; 两岸同祖同宗,血脉相连; 两岸经济联系加强; 两岸民间交往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