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10873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化全球化不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没有一种现世文化是不经过交流而独自发展的。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时,必然会产生文化的冲突-反应一融合的过程,两种文化之间总是进行着既对立又统一的斗争,这就是“文化的双向选”。全球化与本土化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全球化不可全然取代本土化,而本土化也不可能带来多元的发展,因为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若想掩盖这种特征,就只能导致世界文化的衰退。文化全球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多元化,即承认和尊重差别,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文化的民族性

2、,保证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互动交流。(摘编自丁志刚论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两难困境及我国的应对策略)材料二: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给中国的发展带来过辉煌,但也造成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障碍,“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中国文化以群体依存为主,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重血缘亲情,重伦理规范。这种特点的优势是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民族的团结。相比较西方社会的“文化沙漠”更利于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重内向自省,重个人的自我超越,强调“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等,突出了人对精神世界以外的物质世界的包容。重视内在精神的完善;同时对科学思维的忽视,对理性精神的淡漠

3、使得科学、逻辑实证思维的落伍,阻碍了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相对于西方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强调文化是人为和为人的性质,人成了主体,自然成了主体支配的客体,夸大了人的作用”,中国文化重历史、重传统的特征,更能使人在历史的回顾中认识优点和不足。这也是中国文化得以稳定发展、流传的重要原因。强调历史和传统,也会造成一个负面结果,就是厚古薄今的倾向,这不利于现代化进程。坚持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本质的前提下,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摘编自田彩萍浅析文化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应对策略)材

4、料三: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悄然进行文化殖民。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认同进而接受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

5、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新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与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摘编自刘焕明“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1. 下列对材料中“文化全球化”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是对立统一的,它不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倡导全球文化多样性、多元化。B. 在文化全球化

6、进程中,中国文化虽然有不小缺陷,但整体上优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应该也有足够的能力做出巨大的贡献。C. 文化全球化承认和尊重文化的民族性,倡导文化多样性、多元化,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互动交流。D. 刘焕明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极具欺骗性,其实质是西方人向全球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最终实现西方利益最大化。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在材料一中,作者主要围绕“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重点论述了保持文化本土化、民族性的重要性。B. 田彩萍认为中国文化以群体依存为主,这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民族的团结,但也有局限性,倾向于

7、厚古薄今,不利于现代化进程。C. 中国文化重内向自省,强调“天人合一”,人与万物和谐共生。西方文化却把人与自然对立,强调人的作用,人是主体,自然是受人支配的客体。D. 材料三把“文化全球化”作为论述对象,作者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个伪命题,在论述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思想。3. 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中国文化应对文化全球化的主要策略。【答案】1. B 2. C 3. 保持中国文化的本土化和民族性,不被外来文化损害或同化。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势,去除阻碍现代化的不利因素。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

8、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B项,“中国文化虽然有不小缺陷,但整体上优于西方文化”无中生有。原文是“中国文化以群体依存为主,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相比较西方社会的文化沙漠更利于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重内向自省,重个人的自我超越同时对科学思维的忽视,对理性精神的淡漠使得科学、逻辑实证思维的落伍,阻碍了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中国文化有

9、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不足,至多是某些方面优于西方文化,并不能说明“整体上优于西方文化”。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本题选正确的一项。A项,“重点论述了保持文化本土化、民族性的重要性”错,结合材料一“文化全球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多元化,即承认和尊重差别,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保证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互动交流”,材料三“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

10、,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可见文章主要论述的是文化全球化的目的和内涵。A项不正确。B项,“田彩萍认为中国文化以群体依存为主,这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民族的团结,但也有局限性,倾向于厚古薄今,不利于现代化进程”张冠李戴,结合材料二“强调历史和传统,也会造成一个负面结果,就是厚古薄今的倾向,这不利于现代化进程”,可见是“强调历史和传统”会“厚古薄今不利于现代化进程”,而非“中国文化以群体依存为主”。B项不正确。C项,结合材料二“中国文化重内向自省,重个人的自我超越,强调“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等,突出了人对精神世界以外的物质世界的包容”以及“西方把人与自然

11、对立起来,强调文化是人为和为人的性质,人成了主体,自然成了主体支配的客体,夸大了人的作用”,可见C项正确。D项,“在论述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思想”理解错误,原文是“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可见作者是否定“文化全球化”的,更没有“体现作者的辩证思想”。D项不正确。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12、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本题要求说说中国文化应对文化全球化的主要策略。结合材料一“文化全球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多元化,即承认和尊重差别,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保证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互动交流”,可概括为“保持中国文化的本土化和民族性,不被外来文化损害或同化”;结合材料二“中国文化重历史、重传统的特征,更能使人在历史的回顾中认识优点和不足。这也是中国文化得以稳定发展、流传的重要原因。强调历史和传统,也会造成一个负面结果,就是厚古薄今的倾向,这不利于现代化进程”,可概括出“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势,去除阻碍现代化的不利因素”;结合材料二“坚持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

13、本质的前提下,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可概括出“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结合材料三“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与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可概括出“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

14、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

15、“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对面的碗王若冰坐在餐桌前,面前又是已经盛满米饭的碗。碗面上是一只腾飞的金凤凰,碗的边缘是一圈金色,与凤凰交相辉映。骨瓷,薄,剔透,泛着凝白的光芒。小路看了好一会儿,她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精致的碗。老人将一块牛肉放到小路的碗里,“你尝尝,

16、这是我小火三个小时炖出来的。”老人的话听起来漫不经心,似解释,又似自言自语。小路的眼睛湿润了。她想起已经过世的母亲。小路与老人相识于偶然。那天,她到这座楼里看房子,因租金太高而放弃。高楼之外的天空,秋阳飘洒在窗外,落叶纷纷扬扬地在距离有限的楼宇间飘荡。小路想起家与父母,想到在都市里打拼的艰辛,不由落泪。老人就是在那个时刻出现的。她身穿圆领黑毛衣,搭一条酒红色披肩,藏蓝色西裤,脚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戴一副金丝花边眼镜,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在听到小路要租房的时候,她笑着说:“要不,你看看我那房子是否满意?”说罢,老人不等小路回答,径直走向电梯对面的门。那扇深棕色的门一打开,房子内部就展现在小路的

17、眼里了。她一看,刚迈进的一条腿又缩回来,不好意思地对老人说:“阿姨,我还是不看了。我,租不起。”老人一把拉住她的胳膊,先进来看看吧。房子是中式风格,含蓄婉约中透着特有的美感。墙上挂着山水画,客厅的博古架上,摆满了精美的瓷器。美术系毕业的她,非常喜欢这样的风格与氛围。可是越看就越觉得是在做梦。老人说:“两个房间,一个朝南,一个向北。你随便选择,价格都是一个月六百元。”小路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可是黄金地段啊!老人笑着说:“价格便宜是因为我有要求,你每天下班回来都得帮我带一瓶牛奶。”小路听后,感激地说了无数声“谢谢阿姨!”搬入的第二天下班,小路发现老人坐在餐桌前,对面摆放着一只盛满米饭的碗。老

18、人不经意地说:“我的朋友原本要过来吃饭,结果临时有事来不了。要不,一起吃?”小路不好推辞。闲聊中,她得知,老人退休前是美术学院教授,老伴早在十多年前就病逝了。女儿已定居加拿大多年;对儿子,老人却一带而过。此后,小路注意到,每次谈到儿子,老人的脸上都会掠过一丝不易觉察的复杂表情。小路不好问,她总是尽力地多做些事。除了每天回来帮老人带牛奶外,还非常勤快地打扫厨房与客厅的卫生;倒垃圾;入睡前检查家里的门窗与厨房里的水电、煤气等。老人总是对小路笑笑,很优雅地说着谢谢。时光如沙,在指间无声地滑落。一晃,小路已经在老人家里租住半年了。因为忙,她下班的时间并不固定,跟老人的交流也很少。可每次到家,她都会发现

19、老人坐在餐桌前,就像专门在等她一样。小路注意到自己面前的那只碗,每次都不一样:带凤凰的,印孔雀的,玫瑰花的,梅花盛开的,水中睡莲的,绿竹的,菊花朵朵的,精致考究,又颇有情趣。最近,小路时常出差,她已经很久没有与老人一起晚餐了。这天,她出差回来是下午三点多。进门后,却听到了老人房间里传出的抽泣声,那声音里夹杂着压抑的悲凉。她一惊,老人低吟的哭诉声声传来,“老伴啊,你在那边还好吗?要不是等林子出狱,我真想快点去找你啊!我做梦都怀念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情景,我每天看着对面那只饭碗,都觉得是你或者孩子坐在那里跟我一起吃饭”小路震惊,她转身悄然退出房门,坐在与老人相遇的楼梯口,心情异常沉重。直到华灯初上,

20、她才进了门。她发现老人已经坐在餐桌前,表情凄凉。“阿姨,我想跟您商量件事儿。”老人抬头看着她:“你,要搬走?”“不是,我很喜欢您做的饭菜,也很喜欢您盛满米饭的那些碗,更享受跟您一起吃饭的感觉,就像跟妈妈一起一样,温暖、安全。我妈妈已经去世五年了,见到您,我觉得很亲切,我想像对妈妈那样,陪陪您,和您说说话。不知道您”话还没有说完,老人颤抖着站起来,双手把她搂进怀里,泪水长流。坐在餐桌前,面前又是那盛满了米饭的碗,饭香弥漫;那凝白剔透的碗面之上,红梅怒放,春意盎然。(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秋阳飘洒在窗外,落叶纷纷扬扬地在距离有限楼宇间飘荡”,烘

21、托了在都市里打拼的女孩因租金太高而无法租房的失落心情。B. 老人低价位出租给女孩位于黄金路段的房子,是因为自己年老行动不便,想让女孩每天帮自己买牛奶,顺便照顾自己的生活。C. 老人的哭诉伤感动人,小说借此巧妙地交代了老人的家庭情况,展现出了老人的内心世界,揭开了关于“碗”的故事谜底。D. 小说基调沉郁,情节简单,叙述简约而平实,却又曲折有致;描写温婉而细腻,人物的一举一动,既精确到位,又克制内敛。5. 请概括小说中老人的形象特征,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碗”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答案】4. B 5. 生活讲究:老人穿着考究;使用的餐具精美;房子的布置摆设含蓄婉约中透着美感。心地善

22、良:低价出租房子给小路,又不伤害小路的自尊心;等待小路吃饭,善待小路。温雅内敛:希望让小路陪她吃饭,但又不明说;自己内心痛苦,却不对外人流露;小路帮她做家务,总是优雅地说谢谢。 6. “碗”是老人情感的载体,是老人生活中盛饭的碗,更是老人心中渴望盛满亲情的碗。“碗”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终,是小说情节结构的枢纽,使情节简洁明了。文中多次写到精致的“碗”,表现出老人讲究生活品味的特点,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以“碗”为中心讲述了老人和小路相互关心帮助的故事,富有生活气息,赞美了人性的美好。对“碗”的描写,给小说涂上了一层“悬疑”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

23、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4B项,“是因为自己年老行动不便,想让女孩每天帮自己买牛奶,顺便照顾自己的生活”分析不正确。从原文来看,老人把房低价租给小路,一方面是看到小路没有租到房子,同情小路,另一方面是老人自己也希望能有个人陪伴自己。故选B项。【5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文中说老人“生活讲究、心地善良、温雅内敛”一句话,考核鉴赏文章语言和人物形象的能力。这句话是对老人的整体评价,涉及老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因此需要结合整篇文章的内容来分析。“生活讲究”主要体现在老人的穿着、饮食器具和家庭装饰上,

24、如,小路初见老人时,老人“穿圆领黑毛衣,搭一条酒红色披肩,藏蓝色西裤,脚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戴一副金丝花边眼镜”,穿着很讲究;家里装修“中式风格,含蓄婉约中透着特有的美感”,吃饭时用的碗非常精致等。“心理善良”主要体现在对小路的态度上,老人看到小路租不到房子而落泪,主动把自己的房子租给小路,而且让小路自己挑选房间,说是以小路为自己还牛奶为交换条件,其实小路工作很忙,还经常出差,可见带牛奶只是老人保护小路自尊心的一个借口,而且每天都在有意等小路回来吃饭。“温雅内敛”主要体现在老人的言行上,如老人每天都等小路一起吃饭,显然她希望小路能陪她一起吃饭,可从没有明说过;老人自己内心痛苦,在外人面前没有

25、流露过;小路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她总是要说谢谢等。【6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要求答出“碗”在小说中的作用,考查鉴赏小说形象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时可从含义、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碗”表面上看,就是指老人家里吃饭用的碗,但结合老人的哭诉,可知老人是借对面的碗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可见“碗”是老人情感的载体。从情节发展来看,小说从小路吃饭注意到碗的精致写起,中间的情节发展也都与碗有关,结尾又写“面前又是那盛满了米饭的碗”,可见“碗”贯穿了全文,起到了线索作用。从人物形象塑造来看,老人给小路盛饭的碗每次都不同,但都精致考究,表明老人对生活的讲究,反映出老人的生活口

26、味。从主题表达来看,老人用各种精致的碗给小路盛饭,小路注意到碗的精致,也感受到老人的善意,又了解了老人在对面摆一只碗的原因,可见小说围绕“碗”展开故事,赞美了美好的人性,突出了主题。另外,小说对一只只碗的描写,突出了碗的精致,使小说笼罩上了一种“悬疑”色彩,也给读者设置了悬念,能够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点睛】第1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语言和手法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通读全文,关注细节。(1)快速通读全篇,依据写作顺序理解思路;(2)找出议论性的段落和语句,快速把握作者情感及全文思想主旨;(3)细致咀

27、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品味语言特色及创作风格;(4)分析写作手法;(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二古代诗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

28、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

29、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B.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谢C. 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D.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引:举起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使毕使于前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B. 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以其无礼于晋C. 愿举国为内臣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9. 下列对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 这段文字

30、重点描述荆轲廷刺秦王场景,刻画了荆轲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B. 文中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是为了显示秦廷的森严和始皇的威武,这一“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C. 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D. 由于刺杀秦王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答案】7. B 8. D 9. B【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B项,“谢

31、:道谢”错误,“谢”在这里是“道歉、谢罪”的意思。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虚词的学习重在从词性、在句中充当的功能等角度进行积累。在具体阅读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A项,不同。第一个“于”是介词,“在”;第二个“于”是介词,“对”。B项,不同。第一个“以”是介词,“用”;第二个“以”是连词,“因为”。 C项,不同。第一个“为”是动词,“做”;第二个“为”是介词,“替”。D项,相同。两个“之”都是助词,“的”。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

32、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是为了显示秦廷的森严和始皇的威武”错误,“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衬托荆轲的临危不惧。故选B。【点睛】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因为不理解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就不能理解文意,也就无法进行文言文翻译。因此,考生对于考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常见的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一定要熟悉其用法

33、。译文: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

34、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

35、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j)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背着剑!大王背着剑!”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

36、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卫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言于惠王曰: “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唯君图之。”王面许之,其实不以为意。座既没,鞅去魏之秦,因景监见秦孝公。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

37、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孝公二十年,秦与赵盟,鞅将军军河西,济之而围公子卬。卬,魏之名将也,然知不及之。鞅阴断其共,魏军大乱,鞅大败之以整。魏王省之日: “恨不早用痤之言!微夫人之力,秦焉至于此?甚矣,寡人之过!为今之计,若何?”卬对曰:“阙邻以利,东肆其封,秦之国谋也。若舍边鄙与之,秦必退。商法寡恩,不得善终。”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

38、十五邑,号为商君。孝公崩,商鞅车裂于秦,魏王大说:“子亡, 吾犹在,天不我负!”(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注:景监,秦孝公宠臣。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B. 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C. 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D. 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 古代男子有多种称呼方式,比如,“商鞅”是“出生地+

39、名”,“卫鞅”是“国名+名”,“公孙鞅”是“姓+名”。B. 没,同“殁”,死的委婉说法;崩,指古代帝王、太后死亡。C. 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D. 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车裂,古代死刑的一种。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 商鞅年少奇才,受到公叔座赏识。公叔座向魏王举荐商鞅,希望能够重用商鞅,如不能就杀了他,但是魏王并没有采纳此意见。B. 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在公叔座去世后他到了秦国,通过景监见到孝公。C. 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

40、私情,连太子犯法也被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D. 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只能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微夫人之力,秦焉至于此?甚矣,寡人之过。(2)阙邻以利,东肆其封,秦之国谋也【答案】10. A 11. A 12. C 13. (1)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秦国怎么能够到这个地步?我的错误犯得太大了!(2)使邻国受损来得到利益,向东扩张它的疆界,这是秦国的谋略。【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

41、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从”为动词,后面必须有宾语,“卬言”是做“从”的宾语,所以要从“言”后断开,“从”后不能断开,故排除BD。“日”作状语,“以”为连词,表示修饰的关系,所以“日以削”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翻译为:魏国多次战败,一天天地削弱下去,于是听从了公子卬的建议,于是派使者割让河西的土地献给秦国来求和,离开安邑,把都城迁到大梁。故选A【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42、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商鞅是出生地+名”是错误的,“商”是秦国给他的封地,所以应是“封地+名”。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注意围绕题干要求进行筛选,然后对所筛选的信息进行概括。C项,“连太子犯法也被施以刑罚”是错误的。原文中说到“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并没有对太子施以刑罚,而是对太子的老师施以黥刑。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

43、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个人;焉,哪里,过,过错。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阙,侵损、削减;利,对有好处;东,在东边;肆,扩大。【点睛】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做文言文题的基础。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另外,像比较生僻的文章,翻译起来比较拗口,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题干去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点及面,慢慢读懂文言文段。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公室的庶出公子,

44、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本姓姬。商鞅年少时喜好刑名之学,侍奉魏国相国公叔座。公叔座对魏惠王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希望你好好考虑考虑。” 魏惠王当面答应了他,但内心并没有放在心上。公叔座已死,于是就离开魏国到了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孝公。卫鞅说:“行动迟疑不决就不会成名,做事犹豫不定就不会成功。圣人如果可以强国,就不袭用成法;如果可以利民,就不遵循旧礼。”秦孝公说:“好。”用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决定变法的命令。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来说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在这时太子触

45、犯法令。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皆大欢喜,路上不捡拾他人遗物,山中没有蟊贼强盗,家家富裕,人人满足。秦孝公二十年,秦国和赵国结盟,卫鞅率领军队驻军在黄河以西,渡过黄河围攻公子卬。卬是魏国的名将,然而卫鞅知道自己比不上卬。卫鞅暗中截断敌军的供给,魏军大乱,卫鞅打败魏军并修整军队回国。魏王反省自己说:”遗憾的是我不能早早地采用公叔座的建议!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秦国哪能到这个地步呢?我的过错很大啊!为今之计,将怎么办?”

46、 卬回答说:“侵损邻国而对自己有好处,向东扩大它的封地,这是秦国的谋略。如果放弃边境并且给秦国,秦军一定撤退。商鞅的法律对百姓缺少恩惠,不会得到好的结果的。”魏国多次战败,一天天地削弱下去,于是听从了公子卬的建议,于是派使者割让河西的土地献给秦国来求和,离开安邑,把都城迁到大梁。卫鞅击败魏军归来,秦孝公封给他於、商之间的十五个邑,从此号称商君。秦孝公驾崩之后,商鞅在秦国被施以车裂之刑,魏王非常高兴地说:“商鞅死了,但我还在,老天没有辜负我啊!”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江水曹还远馆谢朓高馆临荒途,清川带长陌。上有流思人,怀旧望归客。塘边草杂红,树际花犹白。日暮有重城,何由尽

47、离席!【注】水曹:官名。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分别从高、远两个方面描写了送别场景:荒郊野途,高馆孤峙,清流映带,长路迢递,荒凉凄清的景物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情感。B. “清川带长陌”的“带”字使用尤为传神,潺湲的清流仿佛将眼前的道路带向了遥远的地方,在离人的心上更增添了一层渺远迷茫的情思。C. 三、四句用“望归”透露出江水曹的游宦生涯,此行所去,只是远馆,而非故乡,故而客中作客,无慰“怀旧望归”之情,反更增羁旅情怀。D. 五、六句展现出一片明丽的景色,池塘春草、花树相间,红白掩映,风光令人陶醉, 面对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诗人心情也因之而倍加愉悦。15. 诗歌流露出

48、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4. D 15. 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伤感之情)。思归之情。表达了因离别而生的无奈之情。【解析】【14题详解】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项,“诗人心情也因之而倍加愉悦”的表述不恰当,这里运用的是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达的伤感之情。故选D项。【15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

49、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回答此题,可根据诗题和各句内容时行分析。本诗题为“送江水曹还远馆”,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大多抒发惜别之情。诗中首联“高馆临荒途,清川带长陌。” 友人即将踏上漫漫长路远赴他乡,“高馆”送别,离愁别绪顿然而生。所见之景,荒凉凄清,渲染出凄凉伤感的氛围。“上有流思人,怀旧望归客”,“流思人”“望归客”抒发了客居异地,思念亲朋,渴望归乡的情感。表达了宦游之人的怀归之情。 “日暮”时分,“重城”分别,让人不由发出“何由尽离席”的感慨。表达了因离别而生的无奈之情。【点睛】理解诗歌的情感,首先要知道

50、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哪些。1、忧国伤时。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离乱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2、建功报国。有建功立业的渴望的,有保家卫国的决心的,有报国无门的悲伤的,有山河沦丧的痛苦的,有年华消逝,有壮志难酬的悲叹的,有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有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3、思乡怀人。有羁旅愁思的,有思亲念友的,有边关思乡的,有闺中怀人的,4、生活杂感。有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的,有借古讽今的情怀的,有青春易逝的伤感的,有仕途失意的苦闷,有告慰平生的喜悦。5、长亭送别。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有情深意长的勉励。那么,在考场上,题量大,

51、时间紧,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序言。有的序。三、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人。要知人论世。四、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氓中用比兴手法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的句子:_,_。

52、(2)赤壁赋中写客再回到眼前所见的长江、月亮,推广开去,把人生与宇宙加以对照的句子:_,_。(3)涉江采芙蓉中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婉的句子:_, _。(4)徐志摩再别康桥中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向往的境界, “_,_”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答案】 (1). 桑之未落 (2). 其叶沃若 (3). 哀吾生之须臾 (4). 羡长江之无穷 (5). 还顾望旧乡 (6). 长路漫浩浩 (7). 在康河的柔波里 (8).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

53、,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1)“用比兴手法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是提示,同时注意“沃若”的书写;(2)“再回到眼前所见的长江、月亮,推广开去,把人生与宇宙加以对照”是提示,同时注意“须臾”的书写;(3)“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是提示;(4)“康河的流水和水草”是提示。【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

54、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三、基础知识和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台湾媒体新近提出一个名曰“语言癌”的概念,一时间应者甚众。“语言癌”这一新概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所致。当表情包大面积代替词语表达,当音频和视频大范围代替文字表述,当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吞噬规范中文,当“西语”未加消化地侵入汉语,“语言癌”悄然生成、蔓延,现代人无法用精准的中文表情达意。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认为,这和中文的“恶性西化”有

55、很大关系,大家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结果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化简为繁,以拙代巧,加上电视、网络_遂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作家张晓风还分析说,电视记者常在现场连线时拉高音调,吐出长串_、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受众,“癌细胞”就一点点扩散了。这些分析无疑是切中肯綮的。也许有人认为,( )。其实,在这一点上,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咱们大陆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变态中文”在现实中更是常见,“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的例子_。打造健康环保的“绿色语言环境”,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流行语中的健康新生词语,并及时融入语言河海,丰富语

56、言宝库;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适时进行语言清污,对形形色色的“语言癌细胞增生”梳理判别并加以_。唯有如此,“语言癌”才会逐步治愈。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推波助澜 累赘 俯拾即是 遏止B. 兴风作浪 繁杂 应接不暇 遏止C. 兴风作浪 累赘 应接不暇 遏制D. 推波助澜 繁杂 俯拾即是 遏制18. 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语言癌”的症状在大陆较为明显,台湾地区症状略轻。B. “语言癌”的症状在大陆略轻,台湾地区症状较为明显。C. “语言癌”的症状在台湾地区较为明显,大陆症状略轻。D. “语言癌”的症状在台湾地区略轻,大陆症状较为明显。19.

5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语言癌”这一新概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热议与关注,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所致。B. “语言癌”这一新概念,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所致。C. “语言癌”这一新概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热议与关注,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D. “语言癌”这一新概念,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答案】17. A 18. C 19. 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包

58、括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推波助澜:比喻助长事物的声势以扩大影响(多含贬义)。兴风作浪: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或进行破坏活动。此处主语是电视网络,结合语境“化简为繁,以拙代巧,加上电视、网络遂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此处应选“推波助澜”。第二处,累赘:形容文字繁复或语言啰唆。繁杂:事情多而且杂乱。结合语境“电视记者吐出的话语”分析,此处选用“累赘”。第三处,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

59、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应接不暇:原形容美景繁多,看不过来。后来多形容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此处的主语是例子,再根据语境“咱们大陆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变态中文在现实中更是常见,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的例子”分析,此处选用“俯拾皆是”。第四处,遏制,强调阻止的过程。遏止,强调结果。结合“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适时进行语言清污,对形形色色的“语言癌细胞增生”梳理判别并加以”和后面语句分析,此处选用“遏止”。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核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初步感知大体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顺序、逻辑顺序,做到陈述对象一致、句

60、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一般用排除法。此类题一般结合排除法进行。题干要求“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答题。选文共三段,第一段叙述台湾媒体提出的“语言癌”概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的问题。第二段列举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第三段则提出治愈“语言癌”的具体措施。本题要补写的句子在第二段,这一段先说台湾学者对“语言癌”症状的分析是切中肯綮的,然后有人提出异议,最后指出“语言癌”症状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要我们补写的正是有人提出的异议,结合语境“也许有人认为,其实,在这一点上,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咱们大陆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变态中

61、文”在现实中更是常见,”,可判断应是先说台湾再说大陆,这样就可排除A、B两项;再者,根据咱们大陆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变态中文”在现实中更是常见,可判断应是台湾地区较为明显,大陆症状略轻,可排除D项。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本题是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语病分析,辨析时要关注前后语境,先找到这个句子,即“语言癌这一新概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所致”

62、,经辨析知这个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是先在短时间内升温,然后才会引起关注;二是先“关注”后“热议”;三是句式杂糅,最后句陈述原因,既用了“因”,又用了“所致”。这样A项、C项,都犯了语序不当的语病;B项,句式杂糅,最后句陈述原因,既用了“因”,又用了“所致”,可删去“所致”。故选D。【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

63、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一般来说,_,技术则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的任务是通过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揭示自然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目的在于认识自然;技术的任务是通过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_。科学主要表现为知识形态,技术则具有物化形态。科学上的突破叫发现,技术上的创新则叫发明。总之,二者_。

64、【答案】 (1). 科学解决理论问题 (2). 目的在于改造自然 (3). 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

65、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

66、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21.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横线上写出三个关键词(每个词不超过4个字)。去年在南极上空陨落过程中粉碎的一颗流星已经引发了一种理论,即流星尘埃可能在我们的气候系统中发挥了一种隐秘的作用。最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这块岩石估计有1000吨,去年9月3日进入南极上空的高层大气,成为美国国防部卫星红外线眼观察到的一个火球。同空气分子的摩擦使得这块岩石损耗殆尽,变成一片从56公里高空延伸到18公里高空的尘埃云。利用南极地面站的仪器对这片尘埃进行的近距离观察表明,其直径为20微米,比原先估计的流星碎片的体积大了将近1000倍。以前的研究已经表明,火山喷发产

67、生的直径超过1微米的颗粒能对气候产出重大影响。【答案】流星尘埃;影响;气候。【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具体为提取关键词题型。找关键词首先要求学生在准确理解文段的基础上找到有效信息,并从中筛选出核心信息;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且概括时只能用词或短语。提取关键词注意遵循四个基本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是指答题者所提取的词语必须包含整个语段的主旨,避免出现过宽或过窄的错误;第二,代入反馈原则,是指把选出的关键词带入原文段,看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合,要点是否齐全,是否字数超限等;第三,数量达标原则,试题所限定的词语数量通常是参照最佳答案设定的,对答题应有一定的暗示作用,一定要按要

68、求提取规定数量的关键词语。本材料的中心内容是“流星尘埃可能在我们的气候系统中发挥一种隐秘的作用”,即流星尘埃影响着地球的气候。据此可以得出关键词有:流星尘埃、影响、气候。【点睛】提取关键词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明确陈述的话题(对象); 2寻找与陈述对象(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 ;3将几个词语连缀成句(主谓结构);4筛选,提炼出关键词。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母校是什么?母校就是那个你刚来时巴不得马上离开,可真正说再见时却万般不舍的地方。母校是什么?母校就是那个你可以一天骂她无数遍,却不许别人说她半个“不”字的地方。母校是什么?母校就是那个你从来不需要想起,可一旦想起就

69、心中充满了无限温情的地方。三年以后的此时,娄底一中已成为你的母校,相信那时娄底一中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位师生、每一件往事都是你心中最美妙的回忆,请你仿照记梁任公先生得一次演讲,荷塘月色等学过的写人记事和写景状物的散文,写一篇培育学弟学妹爱校情感的关乎娄底一中的老师同学或校园风景的记叙散文。要求:(1)要充满正能量,表现对娄底一中的热爱、感激、歌颂、怀念等正面感情。(2)运用写人记事和写景状物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抒情手法。(3)自拟题目,字数:800字以上。【答案】例文:感恩母校,感恩老师六月是一个校园青春坐标系上最美、最闹的季节,它的模样是青春的模样,它的笑脸是青春的笑脸。而老师那关切的眼神凝望成了

70、又一个烂漫的夏天。都说老师是红烛,是春蚕,而我觉得老师是涤荡心灵的一股清风。岁月滑翔的声音就像鸟儿舒展羽翅的声音,而老师就是让我们乘风翱翔的清风。而今,我站在母校的国旗下,对娄底一中的每一位老师都充满深深的敬意。你们是人生道路上的引导者,指引我们前行。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记得你们出众的风采。悉心求实,无私奉献,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激昂文字,指点江山你们的每一节课都成为了学生的享受。忘不了母校的一草一木,那是见证我们成长的坐标;忘不了在母校的日日夜夜,那是歌唱我们青春的音符;忘不了母校的每位老师,那是指引我们前行的明灯。老师,你们同风一样,比影更加无私,比时间更难挽留,恰似一缕稍纵即逝的馨香。你们

71、行走在四季轮回里,耕耘桃李芬芳;你们徘徊在历史更迭里,教授王朝兴衰;你们流连在诗行里,写就学生的未来。你们是天生的行者,没有人能阻挡你们前行的脚步。你们的学子会铭记每一个春夏秋冬,那些有你们相伴的时光。 甘于清静,淡于名利,是你们的情操;勤于求索,乐于进取,是你们的追求;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是你们的辛苦;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是你们的奉献。你们的足迹从远古的书海蜿蜒至今,藏在长长短短的字里行间,隔着漫长未来的时光,对翻开书册的我们展现一个古典而迷人的微笑。当蒲公英张开毛茸茸的翅膀,寻找自己的沃土;当雄鹰开展岀丰的羽毛,飞向广阔的天空。亲爱的母校,亲爱的恩师,三年,三年的时

72、间弹指一挥间,尽管我们心里有太多的不舍,不舍娄底一中这艘满载知识的巨轮,可是我深知你们的期盼,“不计辛勤一砚冷,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轻易树人难。深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今后我们会努力驶向更加广阔的海洋,或许这才是对母校、对恩师最好的报答。再见了母校!再见了恩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本题的审题难度不大,很容易判断出作文的中心是“感恩母校”“感恩恩师”,但审题越是没有难度,越是能考验学生的作文水平,所以考生一定要注意在语言、情感、角度、结构等方面下功夫。“感恩母校/恩师”到底要感恩什么;往事怎么筛选,怎么叙述;结构怎么安排;情感怎么表达

73、都是需要考虑的内容。此外一些小的审题细节也要注意,比如题目要求 “写一篇关乎娄底一中的老师同学或校园风景的记叙散文”“要充满正能量,表现对娄底一中的热爱、感激、歌颂、怀念等正面感情”“运用写人记事和写景状物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抒情手法”“不少于800字”等。立意:(1)母校让我成长。(2)难忘恩师。(3)优秀出自您的耕耘(4)母校给了我理想。素材:(1)忆往昔,桃李不言,自有风雨话沧桑。看今朝,厚德载物,更续辉煌誉神舟。(2)多少年风雨浸润流岚岁月,积淀下沉沉履步;多少年峥嵘穿透纯净书声,抒写出精彩华章;多少年的拓荒播种,这里已成为一片沃土;多少年的锲而不舍,这里已成为人才的摇篮;多少年的上下求索

74、,这里已成为璀璨的明珠。(3)母校,意味着一种情感,意味着责任和贡献。几十载深深学子情,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母校建设的更加辉煌!回顾过去,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十足。我们相信,母校将成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和再创辉煌的新起点。(4)母校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所给予我们的是无法衡量的价值。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品德和行为,在校期间都得到了不断提升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得益于老师们的责任心和她们为人处事的感染力。(5)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6)老师,大家都说您培养着祖国的栋梁;我却要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

75、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结构层次:文章题目“感恩母校,感恩老师”亮明观点;开篇语言优美,以“而老师那关切的眼神凝望成了又一个烂漫的夏天”直入主题;接着回忆老师、学校给与学生知识,带领学生成长,身体力行地影响学生品质的往事,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结尾更加感人,既表现了对母校、对老师的不舍,又深深地懂得她们的良苦用心,“今后我们会努力驶向更加广阔的海洋,或许这才是对母校、对恩师最好的报答”暖心之至。“再见了母校!再见了恩师!”,虽是告别,但彼此的距离好像拉得更近,这怎不叫学弟学妹们心生爱校情感!【点睛】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