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课时冲关练1.(2015安徽淮北二模)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禁止本国报纸派记者采访战争过程,也拒绝外国记者随军采访。日本政府则启动了所有的宣传机器,宣传本国的开战立场,主张战争的正当性,允许外国记者随军采访和外国武官随军观战,赢得了西方国家的好评。清政府这一做法实质上是()A.未认识到舆论导向的重要性B.出于军事保密的需要C.专制体制加强对信息的管控D.担心西方列强的干涉解析清政府禁止国内外记者采访,本质上来说即专制制度对信息的严加管控,故C项正确;A项是清政府禁止国内外记者采访的原因之一,不是实质,故错误;B项是清政府的目的之一,并非实质,故错误;清政府在战争发
2、动前就开始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并非担心西方列强的干涉,故D项错误。答案C2.(2016江西鹰潭模拟)19世纪末纽约时报对某场战争的评价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对这场战争与纽约时报的评价理解准确的是()A.这场战争使外国人获得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特权B.这场战争刺激了资本主义列强在华的新一轮侵略扩张C.这场战争导致中国丧失了台湾、金门、马祖岛的主权D.文章作者认为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解析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对华投资设厂,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19世纪末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
3、的无能”结合所学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A项是天津条约,故错误;依据材料“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可知主要是彰显中国政体的落后,没有强调领土主权的丧失,故C项错误;D项材料未涉及。答案B3.(2016陕西渭南质检)驴背集中载“京畿东南各属,一唱百和,从者如归。城市乡镇,遍设神坛,坛旁刀戟林立”,激发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热情。对这一现象表述正确的是()A.促使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B.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反清斗争C.表达了中国近代化的诉求D.反映了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中华民族危机加剧解析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出当时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的加剧,故
4、D项正确;据材料“京畿东南各属遍设神坛”可判断应该是晚清时期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扩大,激发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反帝爱国热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扶保清政府,故B项错误;这一现象反映出义和团对外反侵略的诉求,与对内近代化的诉求无关,故C项错误。答案D4.(2016湖南长郡中学模拟)义和团烧铁路火车时,“顺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遂蜂起应之,约四万余人。”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义和团的排外行为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广泛支持B.铁路兴建冲击了传统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C.下层民众对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抵抗与排斥D.西方工业经济的
5、压迫是激起人民反抗的根本原因解析材料反映了铁路的修建影响从事运输的下层民众的生活,因此义和团烧铁路火车时得到下层民众的支持,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下层民众对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抵抗与排斥,C项正确,A项和B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故A、B两项错误;激起人民反抗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经济的压迫只是经济方面侵略,故D项错误。答案C5.(2016湖北部分学校模拟)下表是中国近代参加某一不平等条约签订的部分代表名单。该条约签订后()大清钦命全权大臣便宜行事总理外务部和硕庆亲王;总督部堂一等肃毅伯李鸿章;大德钦差驻扎中华便宜行事大臣穆默;大西钦差驻扎中华全权大臣葛络干;大英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萨道义
6、;大日本国钦差全权大臣小村寿太郎;大俄钦命全权大臣内廷大夫格尔思A.列强侵华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解析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C项正确;材料中将总理衙门改为总理外务部,推断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规定。列强侵华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出现在1858年的天津条约签订后,故A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出现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故B项错误;D项出现在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后,故错误。答案C6.(2016江苏淮安模拟)梁启超说:“若夫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其事固非无因
7、,然苟易地以思。当夫乙未二三月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这段话表明梁启超()A.以个人好恶评价历史人物 B.强调说明个人历史作用微小C.片面夸大个人的历史作用D.主张结合时代背景评价人物解析材料强调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的腐朽无能看,也不可能有谁比李鸿章有更好的措施,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也是形势所迫,可见要结合时代背景评价人物,故D项正确;“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其事固非无因”,以个人好恶评价李鸿章,他对清政府外交的失败负有责任,但非材料强调的内容,故A项错误;B、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答案D7.(2015湖北高考仿真卷)阅读材料,完成
8、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关于甲午战争日本教科书原稿(节选)。日清战争,是“日本作为欧美流的近代立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华帝国的一场不可避免的决战”。日本统治朝鲜对英、美、俄等国都有利。日本吞并韩国作为稳定东亚的政策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对维护日本的安全及其在满洲的权益也有必要。它根据当时的国际关系原则是合法的。当然韩国国内对此有赞成、反对两种意见,部分反对者进行了激烈的抵抗。日清战争的结果是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摘编自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之会”编写、扶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原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错
9、误提出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不少于两条;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解析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错误,一是对甲午中日战争背景的叙述不符合史实,日本的侵略,在瓜分中国的愿望上,与西方列强有着共同的利益,因此得到它们的默许;二是日本对甲午中日战争性质的模糊化叙述,企图掩盖其侵略战争的本质。答案修改建议一:关于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应将“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中的“支持”改为“默许”。理由:日本在亚洲的侵略一方面损害了部分列强在华的利益,但更多的是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愿望一致,故而列强持默许态度。修改建议二:关于战争的结果,应把列强瓜分中国的“进入中国”改为“入侵中国”。理由:可以明确战争的性质。- 4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