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10249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2.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基本内容,神权与王权结合,国家制度受到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秦国统一全国后,逐步建立起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其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从汉至元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调整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体制,不断强化君主专制。具体表现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明清时期,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表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并逐步发展到顶峰。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

2、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分封制是西周加强对疆域管理的一种行政制度。它利用血缘关系实行分封,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但在周王室衰微后造成分裂割据。西周的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血缘关系,也是政治上君臣隶属关系。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两个概念,两者不能完全对等。“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国家大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都具有独断性。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央集权”则是从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来看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区别于地方自治的一种国家体制,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应,地方在政治

3、、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核心是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秦朝中央官制的完备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的统治。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1公元前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并带动了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这一事件直接()A否定了当时的宗法制B开始确立君主制C破坏了当时的分封制D动摇了王位世袭制解析:选C“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

4、”说明不再对周天子统一尊奉为王,不符合分封制的原则,故C项正确;宗法制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A项错误;君主制形成于秦朝以后,故B项错误;王位世袭制属于继承王位制度,当时并没有废除,故D项错误。2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公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A宗法制遭到破坏B天子权力开始削弱C分封制受到冲击 D贵族政治彻底瓦解解析:选C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作为诸侯,郑庄公的种种行径说明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已被破坏。3下图是某位同学绘制的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

5、,以下对示意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图示揭示了大宗与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B图示揭示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C图示揭示了中国封建制度的主要特征D图示揭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解析:选B西周分封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贵族统治,由图示可以看出宗法制和分封制是相互依存的,故选B项。4“秦承周末,为汉驱除,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为号。汉高祖受命,功德宜之,因而不改也。”材料表明西汉继承了秦朝的()A丞相制度 B皇帝制度C郡县制度 D监察制度解析:选B由“三皇”、“五帝”、汉高祖“不改”等信息可知西汉继承了秦朝的皇帝制度。5顾炎武说:“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

6、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由材料可知,顾炎武认为()A分封制与郡县制呈现递次变更兴替规律B分封制的弊端是多数权益为中央所垄断C郡县制的弊端是多数权益为地方所占据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是治国良策解析:选D材料“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说明应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故D项正确。史料一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

7、前密切。中国历史先秦卷教你读史史料一以第一个句号分为两层,分别反映了王室与诸侯之间的纵向联系及各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体现了“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史料二中“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表明西周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紧密结合。史料三体现了商周政治制度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抓住关键词“因于”体会其含义。史论形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

8、形成中央权力的集中。(4)迷信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史料二(西周)国家政权是由“大宗”“小宗”的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选自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史料三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主题二 以皇权为核心的官僚体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史料一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教你读史史料一中划线部分三公中丞相“助理万机”“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体现了秦朝中枢权力体系的运行特点是“权力三

9、分”。史料二中九卿的职责,反映了“国”与“家”的关系。划线部分说明了秦朝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的特征。史料三中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皆受命于皇帝”等归纳得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特点。史论形成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2)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且三公之间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一个人手中。(3)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而不是世袭,抛弃了宗法关系,促进了官僚政治制度的确立。史料二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

10、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史料三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以上均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1分封制的实质史料师服说:“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少,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左传桓公二年探究史料反映了分封制的实质是什么?提示史料体现了西周分封制的实质是一种等级制度。史料中“本大而末少”

11、是指限制诸侯势力,维护周天子的权威。2宗法制的影响史料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红楼梦第九十回探究用宗法制的相关知识解读这一现象。提示史料反映了贾母具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观念。表现在:以“贾母”为代表的宗族内封建家长的权威。先给宗族内人员操办婚事,后给宗族外的人员操办。3郡县制史料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探究根据史料,概括王夫之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

12、极作用。提示看法: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度为历朝所沿用。4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史料中国在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基督尚未诞生前约两百年,即已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并且此后以统一为常情,分裂为变态(纵使长期分裂,人心仍趋向统一,即使是流亡的朝廷,仍以统一为职责),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秦始皇探究根据史料,分析秦代所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意义。提示加强了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沿用。一、分封制与郡县制1.相同点: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是中国古代社

13、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2不同点分封制郡县制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联系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建立基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传承制度诸侯王位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不世袭官吏权利拥有封地和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的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巩固了统治,但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形成条件(1)政治条件: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王朝。(2)经济条件: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14、,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3)思想条件: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2确立标志:秦始皇统一后,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完备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体制。这套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3官僚制度:建立了一套官僚制度,郡县直接向中央负责,三公九卿向皇帝负责,从而保证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实现。4基本矛盾:一是中央内部的矛盾,主要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三、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不同之处比较项贵族政治官僚政治权力来源世官世禄由皇帝授予,临民不食土权力运作自主性,可以决定治下的一切事情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很难发挥自己

15、的才干和主动性权力机构比较简单多个机构的相互制约、相互监视,政府机关庞大臃肿收入来源来源于他的领地来源于俸禄;贪污受贿官吏选拔“世卿世禄”制察举制、科举制等题组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6江苏高考)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题干中的“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是受到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影响,体现的是宗法观念,故选D项。2(2015江苏高考)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

16、,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的意思。材料大意为:天子与不同爵位的贵族在朝会时处在不同的位置。由此可知,周代贵族在朝会的时候有尊卑之分,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形成的森严的等级序列,故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秦代实行的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是汉初实行的政治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C、D三项。题组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2015江苏高考)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

17、,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史料运用的基本原则。秦琅邪石刻和淮南子关于国土何时达到流沙的记载不同,说明在史料运用的时候要持慎重的态度,首先要辨别真伪,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故C项正确。淮南子仅叙述了颛顼帝、大禹、纣时国土达到的地区,无法体现以传说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B项陈述了“差异”,没有说明题目主旨,故排除。石刻与文献记载的差异明显,无法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故D项错误。4(2016上海高考)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

18、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解析:选B秦朝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故B项正确。5(2015海南高考)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A郡县制 B分封制C井田制 D宗法制解析:选A“罢侯置守”指的是罢去分封制的“诸侯”,改行郡县制的“郡守”,因此材料是指秦朝实行郡县制,故A项正确。“课时检测(一)”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左传记载:“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制也”。由材料可推断这一时期()A等级秩序取决于贡赋轻重B血缘亲

19、疏维护了等级秩序C贡赋轻重反映了爵位高低D宗法制度决定了爵位高低解析:选C等级秩序实际上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森严等级,而材料强调的是同一级别内部爵位的高低,故A项错误;材料与血缘亲疏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表述,缴纳贡赋多者位尊,是贡赋轻重反映爵位高低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2礼记大传:“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材料旨在说明()A分封制的必要性B宗法制的合理性C立嫡制的合法性 D世袭制的重要性解析:选B材料反映出人性亲近亲人,故形成严谨的宗庙制度,从而维护国家统治,是宗法制建立的合理性,故B项正确

20、;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3(2018兴化一中期中)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皆称诸侯曰友邦君,是君臣之争亦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A分封制进一步明确君臣等级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C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D分封制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解析:选A根据“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说明西周分封制明确了君臣等级,故A项正确;秦朝开始建立皇帝制度,B项错误;夏商周时期权力尚未形成高度集中,

21、C项错误;D项内容与“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不符,排除D项。4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晋两国,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楚国,打破了“同姓不婚”的基本原则,实行联姻。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A统治秩序崩溃 B分封制走向瓦解C王室日趋衰微 D宗法制受到冲击解析:选D春秋时期,周统治势力衰微,但并没有被推翻,故A项错误;题中吴晋两国只是联手对付楚国,并没有对周天子有不轨行为,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王室衰微是事实,但与题中诸侯间的相互争斗不相关,故C项错误;“同姓不婚”的原则是为了避免宗法混乱而定的,故D项正确。5(2018苏州调研)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

22、自开国之初,已无封建之事。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故殷之诸侯皆异姓,而周则同姓异姓各半。下列观点与材料不相符合的是()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B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C西周家国一体的伦理政治形成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解析:选D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符合材料“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符合材料“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周人即立嫡长”“其余嫡子庶子,皆畴以国邑”反映了家国一体,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分封制

23、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本身不错,但材料中未涉及,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6(2018盐城中学月考)战国策东周策记载:“赵取周之祭地,周君患之,告于郑朝。郑朝曰:君勿患也,臣请以三十金复取之。周君予之,郑朝献之赵太卜,因告以祭地事。及王病,使卜之。太卜谴之曰:周之祭地为祟。赵乃还之。”据材料,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诸侯开始挑战天子权威 B宗法制度逐渐走向崩溃C周王室地位已严重衰落 D神权取代王权管理国家解析:选C由题干描述可知赵国夺取了周王的祭地,周王却通过郑朝用三十金取回来,说明此时周王室的地位已经严重衰落,故本题答案选C项。7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

24、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A深受宗法制影响 B突出皇权至上C体现宗教色彩 D利于邻里和睦解析:选A根据材料“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可知,一个家族内体现的是血缘宗法,“长幼有序”“男尊女卑”体现的是宗族内的尊卑秩序,故A项正确。8(2018如皋调研)周幽王欲立妾褒姒之子为王。大臣申侯上疏谏曰:“王今宠信褒妃,废嫡立庶,既乖夫妇之义,又伤父子之情。望吾王收回乱命,庶可免亡国之殃也。”申侯意在说明嫡庶关系的确立()A扩大了周朝国君统治的区域B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C促进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D消除了国

25、家灭亡的根本因素解析:选B宗法制是依靠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等级地位的政治制度,用以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周王和诸侯的位置由其嫡长子继承。申侯认为周幽王废嫡立庶会破坏宗法制维护的等级秩序,影响国家的稳定。9(2018扬州期中)西周初年,武王去世,周公辅佐成王,开创周朝大业。战国时,魏国率先模仿西周产生了文侯、武侯和惠成王,而后,诸侯国间此风盛行。这从本质上说明()A魏王们非常尊崇周朝先王B诸侯争霸,周王地位受到挑战C各国想借此继承周王权威D周王室衰微,宗法制趋向崩溃解析:选D战国时期,诸侯国模仿周天子时期的封王,是对于天子礼乐

26、制度的一种破坏,体现出分封制维系的宗法制的崩溃,故D项正确。10(2018南通六校联考)“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解析:选B由材料“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得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行政体制,秦朝地方郡守、郡尉、郡监御史隶属于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从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B项正确。11(2018盐城月考)“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

27、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段话()全面肯定秦朝的专制统治认为秦朝实行专制统治是时势所需肯定了秦统一全国的功绩认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A BC D解析:选B材料整体上肯定了秦始皇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策措施,但并没有全面肯定其专制主义统治,作者主要是从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的角度评价秦始皇的措施。12钱穆曾说“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度上是不相悬异的”,也就是说“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这是对下列哪项制度的评价()A分封制 B宗法制C三公九卿制 D王位世袭制解析:选C本题解题的关键信息“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也就是说不再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三公九卿

28、制是封建的官僚体制,C项符合题意。13(2018南京调研)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A由秦王嬴政创立 B春秋战国已出现C全面取代分封制 D加强了君主专制解析:选B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秦朝建立后,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全面取代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A、D两项不符合史实;C项材料并未体现。14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

29、”最主要是指()A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C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解析:选A材料反映的是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当时最主要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走向瓦解,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转型,故A项正确。15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A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解析:选C据材料“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

30、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可知郡县制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5分)16纵观中国历史,中央和地方关系始终是关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大命题。古代围绕着“封建”与“郡县”之优劣利弊,自秦以来就多有讨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31、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汉书材料四顾炎武:“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刘绍玢:“封建郡县,均有善不善焉。”“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苟得其人,则必任以数十年之久。”据清人对柳宗元封建论的批评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封”和“郡”的字形结构来看,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何主要区别?(3分)(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秦、汉选择地方管理制度的共同因素。(4分)(3)根据材料四,概括清代学者对“封建”与“郡县制”的认识及由此折射出的时代诉

32、求。(4分)(4)有人认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儒、法之争,试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并以秦汉时期的郡县制为例加以说明。(4分)解析:第(1)问,“封”的金文字形,左边像土上长着丰茂的树木形,右边是一只手(后来写作“寸”),表示聚土培植,说文:“封,爵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可知分封制是封疆建国,割据一方。“郡”字从邑,君。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结合所学得出郡县制是为君主管理地方。第(2)问,从吸取前朝灭亡教训和维护统治两方面分析。第(3)问,据材料四中顾炎武和刘绍玢的言论分析其对“封建”和“郡县制”的认识;结合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时代诉求”。第(4)问,秦以法家思想立国

33、,而汉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结合两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即可。答案:(1)区别:分封制:封疆建国,割据一方。郡县制:为君主管理地方。(2)因素:吸取历史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3)认识:郡县制与分封制各有弊端;调和郡县制与分封制矛盾。诉求:顺应潮流改革创新;批判君主专制。(4)说明:郡县制初为秦朝法家所倡;汉代为儒家采用,适应“大一统”。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2.君主专制的演进(1)“大人世及以为礼”: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禅让制被破坏后,出现了世袭制,此制度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2)“举

34、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察举制实行初期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后来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起来,官宦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3)“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魏晋之际,大小中正官均被“著姓士族”所垄断,故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出现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内廷(中朝)原本是政府正式官署的下属机构,后来内廷的地位越来越高,内廷的首领是大司马,当大司马奉命领导尚书时,他在政府里的实际权力就超过了丞相。尚书原本只是负责掌管宫廷文书的小吏,随着内廷权力的扩大,作为皇帝私人秘书的尚书也就成了国家政府的

35、正式官员。这种转化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史论术语填后背诵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历史特征是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日益得到巩固和加强。中国古代王朝设置监察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同时也是实现皇权专制的重要手段。古代中国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宰相和内阁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机构,但二者的地位有很大差别。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地位巩固,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宰相为百官之首,位高而权重”。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

36、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虽然也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来自于统治者的个人信任与支持。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1)构成:包括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军事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法律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2)产生根源:法家思想、封建小农经济。(3)矛盾与趋势: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间的矛盾;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4)评价: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史论术语填后背诵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至此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以君权的绝对胜利而告终。明成祖设内阁制,作为顾问内侍机构,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

37、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内阁体制取代丞相体制,军机处逐渐成为中枢机构是明清时期政治中枢权力机构变化的具体表现,体现了皇权的空前加强。1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下诏:“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封侯)焉。”此举的意图是()A施恩与诸侯子弟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C削弱诸侯王的力量D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解析:选C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意图是要解决王国问题以维护统治。2唐朝后期某些藩镇“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反映出当时()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文臣与

38、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解析:选A唐朝后期节度使拥有政治自主权,不受中央委派等权,某些藩镇出现了拥兵自重的现象,这是地方势力逐渐壮大的结果,A项符合题意。B项属于君主专制范畴;C、D两项与材料无关。3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地方制度:“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该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解析:选D元代行省制下人为地划分行省界限,以达到控制地方的目的,故D项正确。4明朝嘉靖、万历时,内阁权压六部对于军国大事无所不掌,刑名钱谷无所不问,内阁无疑是操有宰相之权。可见,当时的内阁()A已成法定机构 B开始

39、统领六部C握有军政大权 D严重威胁皇权解析:选C“军国大事无所不掌”说明内阁掌握军政大权,故本题选C项;内阁不是法定机构,故A项错误;内阁不能统领六部,故B项错误;内阁不对皇权形成威胁,故D项错误。5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机构是三无机构:“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大臣都是兼职而且要亲自跑腿,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但是实际上是权力的核心。”该机构是()A秦朝太尉府 B唐代中书省C宋代枢密院 D清代军机处解析:选D军机处是皇帝专门设立的秘书机构,没有正式衙门,军机大臣只负责上传下达,属于清朝前期的中枢机构,故D项正确。6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人诬告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很生气,

40、下令刘祎之停职审查。办案人员奉命向刘祎之出示了皇帝签发的敕书(命令)。结果刘祎之很愤怒也很不屑地说了一句:“不经凤阁鸾台(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何得为敕?”武则天大怒,干脆下令刘祎之“即家赐死”。对上述事件认识正确的是()A体现了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B三省体制导致宰相专权C中书门下执掌最高决策权 D三省六部体制名存实亡解析:选A材料中刘祎之愤怒的原因是办案人员违背了三省六部制的管理体制,但是,最终结局是皇帝大怒,置制度于不顾,将刘祎之处死,说明三省六部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不能违背皇权,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A项正确,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分散了相权,B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唐朝是三省六部制完备时期。主

41、题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史料隋唐以前的各朝,宰相的权力是佐天子, 总百官, 治万事。但隋唐以后的历代,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走向成熟,相权开始逐步削落,皇权逐渐强化。宰相职位, 尽管历代名称不尽相同, 但几乎始终存在宰相设置的演进规律由实位宰相演进到虚位宰相。在同一机构中, 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 这又形成了宰相官员的分权。为了弥补分权的弊端, 实行事权相对集中的首长负责制就势在必然。教你读史史料共三段话,每一段话的最后一句是其核心。第一段的主旨是“相权”和“皇权”的消长演变,说明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第二段的主旨是宰相职位的变化,说明宰相设置由实位向虚位转化。

42、第三段的主旨是相权权力特点,反映了既分权又集中的特点。史论形成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宰相在中国古代行政体制中不可缺少, 且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3)宰相既实行分权,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主题二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日趋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史料一(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教你读史史料一反映了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是指“推恩令”。史料二反映了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43、,表明地方的政权、军权、财权收归于中央。史料三反映了元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说明元朝推行行省制,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史论形成汉至元中央对地方加强管辖的基本特点(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3)加强监察制度,如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5)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史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朱熹朱子语类史料三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

44、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记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主题三 从“任人唯亲”到“选贤与能”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史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 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教你读史史料一中省略号前为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省略号后为选官标准“出身”。史料二中“扩大了”、“冲破了”指出了选官的范围、标准的变化。“开放性”指的是选官原则的变化,也反映了官吏的来源基础扩大。史料三中处信息表明不论贫富贵贱,均可参加科举考试。史论形成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

45、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史料二科举制一方面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史料三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国史新论1唐代三省六

46、部制的特点和影响史料(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起草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盖骑缝印,再送交尚书省施行。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探究依据史料,指出唐朝中央行政体制有何特点,并指出这些特点对唐代政治的影响。提示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在皇权专制下集体决策,讲求程序,相互制约。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统治;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2明朝内阁的职责史料(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主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

47、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探究据史料,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提示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3元朝行省制史料一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行政区。行省

48、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史料二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中央常责令各行省“不详事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要求“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元典章卷四朝纲一政纪外省不许泛滥咨禀探究据史料和所学,元朝行省的权力构成的特点是什么?行省制的实行有什么意义?提示特点:中央派出机构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行省具有财政、军事、行政、司法等事权;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意义:有利于地方充分发挥自主权;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创立了

49、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4科举制史料一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史料二就官僚政治而言,科举制度通过“学而优则仕”,使文化知识阶层与官僚阶层有机结合,提高了官僚阶层的文化构成,维护了封建统治。科举制的文化意义探论探究科举制的选拔标准及历史作用分别是什么?提示标准:以学识、考试成绩为标准来选拔人才。作用: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君主专制:一方面,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帝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

50、,渗透着宗法制的原则。另一方面,皇权至上,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从而保证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2中央集权:最根本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3官僚政治:一方面,中国官僚政治的特点是官为君设,即所有官员都要听命于皇帝,从而赋予官僚政治浓厚的人治而非法治色彩。另一方面是从选拔官员的程序、内容和对象,以及对官员的监察来看都是与皇帝意志相统一的。二、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

51、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等。4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等。三、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1就地位而言,古代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2就作用而言,各种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3就选拔标准和方式而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经历了由以家世、门第为主到以才学

52、为主的变迁,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形式趋向公开、公平、客观。4就选拔程序而言,汉代主要是由地方推选人才为官,隋唐以后主要是由中央采用考试方式选官,从汉至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充分反映出封建政府将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实质。题组一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17江苏高考)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解析:选A汉武帝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目的是打击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秦朝时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汉武帝铸

53、造钱币与增加百姓赋税负担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问题,故D项错误。2(2017江苏高考)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解析:选C中级官员地位上升,拥有实权的尚书省地位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唐初三省六部制处于初创阶段,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B项错误;D项“决策权扩大”无法由材料得出。3(2016江苏高考

5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宋代科举考试使用“糊名法”,把试卷卷首的考生姓名、籍贯等都封住或者裁去,以防评卷官徇私舞弊,说明考试程序更加公正,A项正确。这一变化与取士科目、进士地位和录取人数均无关,排除B、C、D三项。4(2013江苏高考)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

55、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解析:选A材料中“政事堂议决”说明了皇帝与政事堂之间的权力关系,而能体现此关系的是A项;B、C、D三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所以不符合题意。5(2011江苏高考)如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解析:选D科举制度下,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均得以跻身进士,可见科举制度兼顾了社会多个阶层;由士族子弟占据了71%,而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仅占29%可知,唐朝的科

56、举制度尚不够完善,D项正确。A、B、C三项显然不符合该统计图,均可以排除。6(2011江苏高考)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解析:选B由“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可知元初江浙行省凡事皆需要上报朝廷,由“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可知江浙行省获得了紧急事务的处置权,B项正确;A、C、D三项从材料中无法

57、得出,均可以排除。7(2010江苏高考)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选C题干材料反映了世族依仗门第垄断高官。在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故选C项;征辟制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A项不符合题意;察举制是汉朝时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的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由材料可知D项不符合题意。8(2017全国卷)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

58、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析:选C结合表中信息可知,从汉高帝到汉武帝时期,郡级政区由15郡发展为108郡、国,这一变化反映了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王国越分越小,地方郡、国数量增多,意味着封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解决边患危机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诸侯国与中央矛盾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基本解决,A项错误,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排除B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题组二明清

59、君主专制的加强9(2013江苏高考)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解析:选B题目材料中“议大政”“得旨则与”说明了军机大臣参与政务,秉旨办事,故答案为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军务问题,故A项不符合题意;C、D两项都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故错误。10(2012江苏高考)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60、。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解析:选D入内阁者本身即是文官,入阁属于晋级而非开辟入仕做官的新途径,排除A项;明代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而非内阁下属机构,排除C项;从题干可以看出明代内阁地位虽有提高,但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仅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排除B项,答案为D项。11(2012全国卷)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

61、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清朝内阁依照皇帝旨意、公务案例办事,不敢创新。A项不符合史实;C、D两项不符合材料。故答案为B项。“课时检测(二)”(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8扬州调研)下图是西汉时期诸侯控制户数变化示意图,其中最能反映这一时期中央集权趋势的是()A至B至C至 D至解析:选D西汉时期诸侯控制户数多少反映出诸侯实力的强弱,数轴至反映出诸侯控制户数减少,说明诸侯的势力逐渐减弱,这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D项正

62、确。2(2018兴化期中)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下列诗句与此制度有关的是()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B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C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D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解析:选D据材料“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科举制的特点,即以科举考试为选官的依据。A项内容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的特点;B项内容反映了察举制的特点;C项内容反映了世袭制的特点;“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体现了

63、科举制的影响,故D项正确。3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于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A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B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C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D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解析:选D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都属于推荐制,主观随意性较大,对荐举者更是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范,故D项正确。4中国近代学者罗振玉在评价某制度时说:“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这一制度()A最早开创于夏商时期 B以父系的血缘

64、关系为基础C有利于实现中央集权 D最突出的特点是等级森严解析:选C依据材料信息“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可知,该制度为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科举制最早开创于隋唐时期,以才学作为选官的标准,体现了公平、公正,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实现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5(2018泰州期中)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A选官没有身份限制 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解析:选C材料表明士子考试“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到

65、“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资格限制放宽了,说明人才选拔渐趋开放,故C项正确。6(2018常熟调研)新唐书百官志二载:“给事中四人,正五品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赋予给事中“涂归”权利的主要目的是()A制衡行政运作程序 B保障君主独断之权C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D剥夺丞相行政权力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意在强调这是在平衡、制衡行政运作程序,A项符合题意。7(2018南京调研)旧唐书穆宗纪:“(唐穆宗想破格提拔)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久

66、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制命始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唐代给事中具有封驳权 B给事中应隶属于中书省C给事中可否决皇帝诏令 D相权可与皇权相互制衡解析:选A “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表明唐代给事中有封驳权,故A项正确。8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 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解析:选B题目中进士出身的官员中父辈有官职者(含宗室)有100多人,说明贵族体制依然存在,科举制有待完善,故A项错误;而三代不士者有300多人

67、,说明更多的平民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进入仕途,因此选官制度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宋代做官除了通过科举考试之外还有荫封制度,故D项错误。9(2018苏州调研)“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这说明该制度()A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B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地方政事推进C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解析:选B据材料

68、信息可知该制度为行省制,材料主要阐释了其弊端所在,故选B项。10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原因是“主荒臣专,威服下移”,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A分相权,中书门下同相 B废丞相,权归六部分掌C裁中书,实现权力集中 D设内阁,亲理国家大事解析:选B根据材料元朝所面临的“主荒臣专,威服下移”,朱元璋直接废丞相,权归六部,皇帝直接统领,故B项正确。11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贮至四百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A自身不正贪污腐化 B不善理财入不敷出C世俗日下嫉贤妒能 D阁臣弄权不合制章解析:选D根据题

69、目中“能治国”“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内阁并非国家法定的一级行政机构,仅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个人意愿,故B、C两项均错误;D项正确。12永乐年间,内阁只是一个辅佐皇帝办理机务的处所,六部等部院的政事都直接呈送皇帝。但到宣德年间,明宣宗让阁臣兼任六部尚书并“票拟”皇帝谕旨,经由皇帝“批红”后再经内阁下达部院。材料表明宣德年间()A内阁成为法定的行政机构B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制约C六部权力较明初大为下降D六部不再直接听命于皇帝解析:选D材料由永乐年间,六部的政事都直接呈送皇帝到宣德年间,内阁兼任六部尚书,皇帝批红后再经内阁下达部院,据此可以判断“六

70、部从直接听命于皇帝到经内阁听命于皇帝”。明宣宗时形成了皇帝、内阁、六部这样的政务处理机制,内阁成为皇帝和六部之间的中介,故D项正确。13(2018南师附中质检)康熙皇帝曾发出感慨:“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仕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A皇权集中 B皇位世袭C皇帝独尊 D皇帝勤政解析:选A材料中是康熙帝奉劝大臣不要争权、知足而乐的思想,实质上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故A项正确。14王昶军机处题名记云:“本朝谕旨诰命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

71、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材料说明军机处()A成为内阁的办理机构B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C掌握军政要务决策权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解析:选B材料表明军机处拟定的上谕有两种:第一种是明发,交给内阁,再交于各部科;第二种是寄信,交给兵部,用马传递。内外臣子们所请奏的事情,经过军机处讨论、处理的也采用以上处理方法。内阁和翰林院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要交到军机处审定。军机处高于内阁,故A项错误;军机处能协助皇帝快速处理内政外交,故B项正确;军政要务决策权在皇帝手上,故C项错误;其他机构制衡不了军机处,故D项错误。15(2018徐州质检)“(清代)军机处值日章京凡本日所

72、奉谕旨,所递片单,均钞钉成册,按日递添,月一换。凡发交之折片,由内阁等处交还及汇存本处者,每日为一束,每半月为一包均责成章京检覆无讹,按季清档,月折及各种存贮要件,收入柜中,值日者亲手题封,谓之封柜也。”这说明军机处实质上()A防止了大臣专权 B强化了君主专制C取代了内阁权力 D扩大了统治基础解析:选B材料信息反映了清代军机处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这种保密制度实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5分)16(2018泰州期中)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

73、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

74、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4分)(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3分)(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4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宗法制被破坏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秦朝统一以及所实施的地方制度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诸

75、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分析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元代的地方政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行省制度设立意义来回答。第(4)问,结合材料及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以及调整地方制度变化角度思考回答。答案:(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制度:郡国并行制。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3)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作用:加强了中央集

76、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引文中“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A宗法制B分封制C君主制 D郡县制解析:选B材料中“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阐述的是西周分封制,故B项正确。2“乐”原指早期人们用以表达情感的文化

77、活动,如诗歌、音乐、舞蹈等。西周时出现了严格的乐舞制度。祭祀时“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这样的变化()A遵循血缘政治传统 B带有鲜明等级色彩C强化了皇权的专制 D顺应了儒学的发展解析:选B遵循血缘政治传统是指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表明森严的等级制度,故B项正确;强化了皇权的专制是在秦朝之后,故C项错误;儒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发展,故D项错误。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该制度是

78、指周的分封制 B所谓“天”就是天理C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 D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解析:选C材料所述的是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任天者定),可以防止贵族权力争夺引起的纷争,维持贵族内部的团结与稳定(争乃不生),故C项正确。4左传记载:“史佚之(西周初年太史)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地域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B宗法制度由此确立C诸侯国离心倾向渐趋强烈D“文化认同”是区分种族的主要标准解析:选D“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意为不是我们同族的人,他们必定不同我们一条心。这说明文化成为区别种族的主要标准,故D项正确。5史记秦始皇本

79、纪载:“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秦始皇此举的主要意图是()A建立保密制度 B震慑谋反之徒C维护皇帝权威 D削弱丞相权力解析:选C秦始皇“弗善”是因为丞相车骑过多损害了皇帝的权威,捕杀在旁者也是因为“中人”泄密给丞相,有损皇帝权威,C项正确。6“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A强化了君主个

80、人独裁 B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C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D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解析:选B材料中“亦事势推迁所必至”表明顺应了时代趋势要求,故B项正确。7(2018泰州期中)汉书宣帝纪中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顾炎武也曾说过:“今日贪取之风,所以胶固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禄重而吏多勉而为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突出体现对君主专制的猛烈批判B提出解决吏治问题的根本途径C正确揭示了吏治问题的社会根源D已经认识到整顿吏治的重要性解析:选D从汉书和顾炎武的言论可以看出,当时统治者已经认识到廉政对国家统治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8据江苏尹湾汉墓出土的考古文物集簿记载,当时东海郡有

81、“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乡百七十,百六,里二千五百卅四,正二千五百卅二人。亭六百八十八,卒二千九百七十二人”。此记载()A说明封国仍是朝廷的严重威胁B佐证了西汉时期曾在地方分封诸侯C表明西汉以前郡县制尚未推行D填补了县以下基层机构的史籍空白解析:选B解题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侯国是分封制的结果,说明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故选B项。9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D促进社会阶层流

82、动解析:选A曹操创设九品中正制之初,在纠正东汉末年察举征召制的弊端和选拔人才方面,确实发挥过一定的积极影响,为曹魏集团聚集了大批的人才,故A项正确。10王符潜夫论考绩:“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名家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随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材料反映出()A察举制弊端日益暴露B孝廉的标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C九品中正制难以持续D分科取士难以选拔高素质人才解析:选A材料所述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材料“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表明当时的察举制没有依据孝廉的标准,暴露出来的是察

83、举制的弊端,故A项正确。11(2018启东中学月考)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A摧毁了门阀政治 B扩大了政权基础C促进了社会公平 D与人才培养脱节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唐代的科举制使寒门子弟缺乏政治素养,与人才培养脱节,故D项正确。12(2018南京

84、质检)旧唐书载:“长庆、大和中,(狄兼谟)历郑州刺史,以治行称,入为给事中(中央官职)。开成初,度支左藏库(掌管财政的机构)妄破渍污缣帛等赃罪,文宗以事在赦前不理。兼谟封还敕书,文宗召而谕之曰:嘉卿举职,然朕已赦其长官,典吏亦宣在宥。然事或不可,卿勿以封敕为艰。”由此不能看出()A给事中隶属于门下省 B给事中可以否决皇帝旨意C体现了皇权独尊的地位 D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给事中有封驳权。结合唐代三省制,拥有审议、封驳权的是门下省,故A项符合史实。唐代门下省的五品官给事中有封驳权,一定程度上构成对滥用皇权的制约,D项正确。给事中只有封还诏书的权力,但没有否决权,给事中

85、的意见是否被采纳,完全取决于皇帝,故仍体现了皇权的独尊,故C项正确,B项错误。13据金华集记载,元朝在“生齿繁夥,物产富穰,水浮陆行”“土赋居天下十六七”的江浙、湖广、江西地区设置了行省。据此判断,这些地区设置行省的主要意图是()A方便军事上的控制B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C搜刮财富D加强对边远民族地区的管理解析:选C材料中没有提及军事控制的信息,故A项错误;政治上的统治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中“物产富穰”“土赋居天下十六七”的信息说明江浙等省份富裕,显然设置行省的目的是搜刮财富,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少数民族信息,故D项错误。14(2018盐城中学段考)元人程矩夫论行省中说:“(

86、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另据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这两段材料()A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B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C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D相互矛盾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解析:选C由“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可以看出行省制下,长官拥有大权;由“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可以看出行省是地方权力机构,是中央派出机构;综合上述可以看出行省制具有双重性的权力结构,故本题答案选C项。15洪武十二年,明朝颁布大明律,规定谋反、谋

87、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A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C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析:选C材料中大明律加大了对“乱臣”惩处,强化皇权专制,C项正确;“协调了”“解决了”不符合实际,A、D两项不正确;内阁机构的运作和材料主题不符,B项不正确。二、非选择题(15分)16(2018盐城期中)明代,中国传统政治发生了重要变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

88、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九宰辅年表一材料二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三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代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掺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摘编自姜

89、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6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3分)解析:第(1)问,从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概括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关于继承方面,根据材料可从宋代殿阁制、元代中书省制等方面进行说明;关于创新,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制等方面进行说明。第(2)问,可从拥有票拟权、地位有所提高等方面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从具有进士

90、资格、政治素养高、处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等方面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参政优势。从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分析其积极意义。第(3)问,关于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方面概括即可。答案:(1)特点: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相结合。说明:传承了宋代殿阁制和元代中书省制;革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制。(2)地位变化: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参政优势:大多具有进士资格,政治素养高(顾全大局,熟悉政令),处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意义: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央各部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