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泰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分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无效。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 下列有关对孟德尔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孟德尔提岀性状是由染色体上的遗传因子控制的B. 孟德尔设计了自交实验对作出的假设进行验证C. 预测测交后代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属于演绎推理过程D. 孟德尔提出的核心假说是杂合子自交会产生3:1的性状
2、分离比【答案】C【解析】【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详解】A、孟德尔提岀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但其没有说明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A错误;
3、B、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对作出的假设进行验证,B错误;C、预测测交后代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属于演绎推理过程,C正确;D、孟德尔提出的核心假说是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D错误。故选C。【点睛】2. 下图表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其中不遵領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基因是( )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中有4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与互换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指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由图分析可知A/a与D/d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
4、律,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图中B/B与A/a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以这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C、图中A/a与C/c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以这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D、图中C/c与D/d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以这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故选A。【点睛】3. 以下是进行有性生殖生物的个体发育过程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过程III是在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基础上进行的B.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
5、变异均可发生在I过程C. 出现有性生殖的生物以后,生物进化的步伐大大加快了D. 新个体细胞中的线粒体DNA来自精子和卵细胞各一半【答案】D【解析】【分析】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生物的原始生殖细胞(如动物的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成为成熟生殖细胞(精、卵细胞即配子)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它的特点是细胞经过两次连续的分裂,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因此,生殖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受精作用是雌配子和雄配子的结合。受精卵是个体发育的起点,经过有丝分裂和分化,发育成个体。【详解】A、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发育成个体,A正确;B、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可发生在I过程,B正确;C、由亲本产生有性
6、生殖细胞(也叫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和精子)的结合,成为合子(如受精卵),再由合子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在地球出现有性生殖的生物以后,生物进化的步伐大大加快了,C正确;D、组成新个体的细胞中线粒体的遗传物质来自受精卵,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D错误。故选D。4. 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的是( )A. 基因、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都能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B. 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在遗传过程中都能发生自由组合C. 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配子中二者都是单一存在D. 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同源染色体都是一个来自母方,一个来自父方【答
7、案】B【解析】【分析】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2.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3.基因、染色体来源相同,均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4.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相同。【详解】A、基因、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都能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A正确;B、等位基因在遗传过程中发生分离,而非同源染色体在遗传过程中能发生自由组合,B错误;C、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配子中二者都是单一存在,说明基因和染色体
8、行为存在平行关系,C正确;D、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同源染色体都是一个来自母方,一个来自父方,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D正确。故选B。【点睛】5. 人的性染色体变异后XXY三体发育成男性,但果蝇的XXY三体发育成雌性,结合人和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产生的遗传效应可以判断,人和果蝇性别决定差异在于()A. 人的性别取决于染色体数目,果蝇的性别取决于染色体数目B. 人的性别取决于是否含有染色体,果蝇的性别取决于染色体数目C. 人的性别取决于是否含有染色体,果蝇的性别取决于染色体数目D. 人的性别取决于染色体数目,果蝇的性别取决于是否含有染色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人的X
9、XY三体发育成男性,与Y染色体有关,而果蝇的XXY三体发育成雌性,与两个X染色体有关,选C。考点分析: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6. 下列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艾弗里及其同事的实验证明了 DNA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B. 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所致C. T2噬菌体的DNA可用含32P的无机培养基直接培养的方法来标记D. 赫尔希和蔡斯用32P标记噬菌体做感染细菌的实验,32p全部在上清液中【答案】A【解析】【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
10、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艾弗里及其同事的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也证明了蛋白质,多糖不是转化因子,A正确;B、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重组所致,B错误;C、T2噬菌体属于病毒,不能用培养基培养,C错误;D、赫尔希和蔡斯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DNA进入大肠杆菌内部,放射性离心后,主要分布于沉淀物中,D错
11、误。故选A。【点睛】7. 下列关于DNA结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DNA分子的骨架由磷酸和核糖交替连接而成B. DNA分子中含氮碱基与磷酸基团的数目相等C. 双链DNA两条链上碱基的序列一般不相同D. 双链DNA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彼此连接【答案】A【解析】【分析】DNA分子的结构特点:(1)两条链按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A和T配对,G和C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A、DNA分子的骨架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而成,A错误;B、DN
12、A分子中含氮碱基与磷酸基团的数目相等,B正确;C、DNA两条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碱基序列一般不相同,C正确;D、DNA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通过氢键彼此相连,D正确。故选A。8. 下列关于DNA分子复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两条子链的复制方向相同B. 两条链完全解旋后开始复制C. 复制只在细胞核中进行D. 两个子代DNA的碱基序列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DNA分子复制所需条件:模板:解旋后的两条DNA单链;原料: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能量:ATP;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DNA分子复制的过程:解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游离的
13、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形成子代DNA: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形成2个与亲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DNA分子。【详解】A、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两条子链的复制方向相反,A错误;B、DNA分子复制的特点是边解旋边复制,B错误;C、真核细胞中,DNA分子复制主要在细胞核中,也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进行,C错误;D、DNA分子复制以DNA两条链分别为模板,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的两个子代DNA的碱基序列相同,D正确。故选D。9. 下列关于密码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种
14、密码子B. DNA分子中的GTA不属于密码子C. 每种密码子都有与之对应的氨基酸D. 密码子GCA在不同生物中决定同种氨基酸【答案】C【解析】【分析】密码子(1)概念: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2)种类: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3)特点: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详解】A、密码子具有简并性,一种氨基酸可以有多种密码子与之相对应,A正确;B、密码子是mRNA上的三个连续相邻的碱基,GTA是DNA上的碱基序列,因此不可能是密码子,B正确;C、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
15、C错误;D、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D正确。故选C。【点睛】10. 下列有关氨基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合成氨基酸的模板是mRNAB. tRNA是氨基酸的转运工具C. 组成元素是C、H、O、N、PD. 氨基酸脱水缩合发生在内质网【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氨基酸的相关知识点,要求学生能够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熟练运用相关知识解题。【详解】A、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才是mRNA,A错误;B、tRNA是翻译时氨基酸的转运工具,B正确;C、氨基酸组成元素是C、H、O、N,有的氨基酸含有P、S等元素,C错误;D、氨基酸脱水缩合发生在核糖体中,D错误。故选B。11. 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
16、了下图所示甲、乙、丙、丁 4种变异,其中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A. 甲、丙B. 乙、丁C. 甲、乙、丁D. 乙、丙、丁【答案】B【解析】【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详解】图甲是由于两条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而引发的基因重组;图乙的两条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相互交换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图丙中的正常染色体上的基因e变成了E,其原因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图丁中的正常染色体增加了de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综上分析,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乙、丁,B正确,ACD错误。故选B。12. 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17、)A. 基因突变是可遗传变异,但不一定遗传给子代B.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C. 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普遍性、不定向性等特点D. 基因突变中碱基对增添会导致基因数目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体细胞突变一般不遗传给子代,生殖细胞突变一般可以遗传给子代。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详解】A、基
18、因突变是可遗传变异,体细胞突变一般不遗传给子代,生殖细胞突变一般可以遗传给子代,因此基因突变不一定遗传给子代,A正确;B、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因为在间期DNA复制过程中DNA的稳定性差,B正确;C、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普遍性、不定向性等特点,C正确;D、基因突变中碱基对增添会导致基因种类增加,但不会导致基因数目增加,D错误。故选D。【点睛】13. 已知与人体血红蛋白合成有关的一对等位基因是H和h,只有隐性纯合子患镰刀型细胞 贫血症,患者大多死于幼年。杂合子不表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并对疟疾具有较强抵抗力。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可以用显微镜检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B.
19、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易感染疟疾C. 疟疾流行地区,该突变基因不利于当地人的生存D. 非洲某疟疾流行地区消灭疟疾后,H基因频率会上升【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产生新性状,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详解】A、据题意可知,该致病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由于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形,故可以用显微镜检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A正确;B、只含一个致癌基因的个体不表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并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说明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易感染疟疾,B正确;C、据题意可知,“杂合子不表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但对
20、疟疾具有较强抵抗力”,因此疟疾流行地区,该突变基因有利于当地人的生存,C错误;D、非洲某流行疟疾的地区消灭疟疾后,对Hh的个体是不利的,对HH的个体是有利的,故HH的个体会增多,H基因频率会上升,D正确。故选C。【点睛】14. 下列有关染色体组、单倍体、三倍体和二倍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三倍体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B. 单倍体未必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C. 一个染色体组内无同源染色体D. 二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答案】A【解析】【分析】染色体组是细胞中含有控制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全部遗传信息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若体细胞含两个染色体组,则为二倍体,若含三个或三
21、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则为多倍体。单倍体是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二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而多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则可以含多个染色体组。【详解】A、三倍体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如三倍体无子西瓜的种子就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A错误;B、由分析可知,单倍体未必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B正确;C、由分析可知,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互为非同源染色体,C正确;D、根据概念可知,二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D错误。故选A。【点睛】15. 用纯种的高秆(D)抗锈病(T)小麦与矮秆(d)易染锈病(t)小麦培育出矮秆抗锈 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如下图所示。有关此育种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这种育
22、种方法能大大缩短育种年限B. 符合要求的品种其染色体数是亲本的一半C. 图中花粉培养获得的幼苗通常长得弱小D. 花粉细胞可培养获得幼苗说明其具有全能性【答案】B【解析】【分析】题意分析,高秆抗锈病(DDTT)矮秆易染锈病(ddtt)F1(DdTt)雄配子(DT、Dt、dT、dt )幼苗(DT、Dt、dT、dt )纯合的二倍体(DDTT、DDtt、ddTT、ddtt )矮杆抗锈病(ddTT)该育种方式为单倍体育种,表现的优点是能大大缩短育种年限。【详解】A、单倍体育种产生纯合的二倍体,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A正确;B、符合要求的品种其染色体数与亲本的相同,且为纯合子,B错误;C、图中经过花药离体培
23、养获得的单倍体幼苗通常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C正确;D、由花粉细胞培养获得幼苗的过程说明花粉细胞具有全能性,D正确。故选B。【点睛】二、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题3分,共计1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全 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16. 下列有关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类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只含有0或1条Y染色体B. 受精作用中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导致后代多样性C. 受精卵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D.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体前后代染色体数目恒定有重要作用【答案】CD【解析】【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1)减
24、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因此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
25、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都很重要。【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人类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0或1条或2条Y染色体,A错误;B、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B错误;C、受精卵中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C正确;D、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使亲子代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维持恒定,D正确。故选CD。17. 下面是有关细胞分裂的图像;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若图甲为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则上一时期为四分体时期B. 若图乙属于有丝分裂,则图示阶段会形成细胞板C. 若图乙属于二倍体生物减数分裂,则图示阶段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D. 若图丙为果
26、蝇精巢内的细胞,则a组细胞一定发生了着丝点分裂【答案】ABD【解析】【分析】图甲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两组子染色体正移向细胞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乙染色体数DNA数染色单体数=122,为有丝分裂的前期或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详解】A、由分析可知,若图甲为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则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其上一时期为有丝分裂中期,不含四分体,A错误;B、由分析可知,若图乙属于有丝分裂,则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或中期,形成细胞板是在末期,B错误;C、由分析可知,若图乙属于减数分裂,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该阶段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C正确;D、若图丙为果蝇精巢内的细胞,由于a组细胞内的染色体数为N,则
27、a组细胞一定不会发生着丝点分裂,D错误。故选ABD。18. 图示为人体内核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图中表示基因2发生突变后的结果)。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过程所遵循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B. 基因1和基因2 一般不会出现在人体的同一个细胞中C. 过程需RNA聚合酶的催化,过程需tRNA的协助D. 、过程结果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血红蛋白中氨基酸不同【答案】AC【解析】【分析】分析图解:是转录,是翻译;基因对性状的间接控制: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实例:白化病、苯丙酮尿症、皱粒豌豆;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实
28、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详解】A、图示中的过程表示转录,其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TA、CG、AU,过程表示翻译,其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CG、AU,A正确;B、人体的所有体细胞均来自同一受精卵的有丝分裂,因此基因1和基因2会在人体内的同一个细胞中出现,B错误;C、过程为转录,需RNA聚合酶的催化,为翻译,需要tRNA运载氨基酸,C正确;D、由于血红蛋白的结构不同,导致镰刀型红细胞与正常红细胞的形态出现差异,即过程的结果存在差异的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中氨基酸的不同,D错误。故选AC19. 某生物细胞中基因表达过程如右图所示,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核糖体中碱基T-A、A-U互补配对B.
29、该过程只能发生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内C. 一个mRNA能同时指导多条肽链的合成D. RNA聚合酶能与DNA的任意位点结合并启动转录【答案】ABD【解析】【分析】由题图可知,该生物细胞中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说明该生物为原核生物。【详解】A、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mRNA上的密码子和tRNA上的反密码子配对,不存在T-A配对,A错误;B、根据该生物细胞中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可知该过程只能发生在原核细胞中,B错误;C、一个mRNA上能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C正确;D、RNA聚合酶能与DNA上的启动子结合并启动转录,D错误。故选ABD。【点睛】根据题文“基因表达”,明确基因表达的场所、过
30、程、特点、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等是解决本题的关键。20. 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定向的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 生物进化后一定会形成新物种C. 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 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互为选择因素【答案】CD【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B、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意味着生物的进化,但生物的
31、进化不一定会形成新的物种,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错误;C、可遗传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D、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互为选择,共同进化,D正确。故选CD【点睛】第II卷(非选择题共55分)三、非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21. 下图甲表示某高等雌性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图乙表示该动物细 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1)图甲中B细胞处于_ 期,C细胞中有 _个染色体组,D细胞名称为_ 基因突变最可能在_ 细胞中发生。(2)图甲中B、D细胞各含有_ 条、_条染色单体,C细胞和F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分别对应乙图中的_、_(填数字标号)阶段。
32、(3)图乙中受精作用发生在 _之间,基因重组发生在 _阶段。(均填数字标号)【答案】 (1). 有丝分裂后 (2). 1 (3). 初级卵母细胞 (4). A (5). 0 (6). 8 (7). (8). (9). 和 (10). 【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中,A图表示细胞分裂间期,可表示有丝分裂间期,也可表示减数分裂间期;B表示体细胞的有丝分裂后期;图C表示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极体或卵细胞;D表示处于减一中期的初级卵母细胞;E和F分别表示减二前期和后期图。图乙中,A段染色体数目减半,表示减数分裂;B段染色体恢复,表示受精作用;C段表示有丝分裂。【详解】(1)图甲中B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其中
33、含有8条染色体;C细胞为卵细胞或极体,其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D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基因突变最可能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即图中的A细胞中。(2)图甲中B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其中含有8条染色体,0个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D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C细胞为卵细胞或极体,处于乙图中的阶段,F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乙图中的阶段。(3)结合分析可知,图乙中受精作用发生B阶段,图中的和之间,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图乙中的阶段。【点睛】熟知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过程以及其中的物质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辨析图中各个细胞
34、中的染色体变化以及曲线图示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前提。22. 新冠病毒(SARS-CoV-2)是已知的第7种致人患病的冠状病毒。下图示意人冠 状病毒(HCoV)侵染宿主细胞的过程,其中结构蛋白N指与核酸相结合的核衣壳蛋白, 数字表示相应的生化过程。请据图回答:(1) SARS-CoV-2有包膜,该膜能与溶酶体膜融合,推测包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_ 和 _ 。(2)过程指_,需要的原料是_ 。(3)过程、进行的场所在_,以(+)RNA为模板合成(-)RNA依赖 _酶 的催化。(4)、过程中形成的双链RNA,需要_酶催化才能得到单链RNA。(5)图中表示病毒装配过程的是_(填数字标号)。【答案】 (1).
35、 脂质(磷脂) (2). 蛋白质 (3). 翻译 (4). 氨基酸 (5). 细胞质(基质) (6). RNA聚合 (7). RNA解旋 (8). 【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为冠状病毒(HCoV)侵染宿主细胞的过程,其中为翻译过程,是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是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表示病毒RNA和蛋白质的组装过程。【详解】(1)溶酶体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而SARS-CoV-2的包膜能与溶酶体膜融合,据此推测包膜的化学成分主要也是脂质和蛋白质。(2)是翻译过程,需要的原料是氨基酸,场所是核糖体。(3)是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由图可知,进行的场所在
36、细胞质(基质);以(+) RNA为模板合成(-)RNA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4)双链RNA需要RNA解旋酶催化使氢键断裂才能得到单链RNA。(5)由分析可知,表示病毒装配过程。【点睛】理解中心法的内容及其发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辨别图中的各个环节是解答本题的前提。23. 玉米(2n=20)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一年生农作物之一,一直以来,研究人员 致力于通过不同的育种技术选育玉米新品种。请回答:(1)玉米的花为单性花,雄花只有雄蕊,雌花只有雌蕊,杂交实验中对母本不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玉米作为遗传学材料,具有的优点有_、_等。(2)研究者发现一种玉米突变体,要判断该变异株的育种价值,首先要
37、确定它的 _物质是否发生变化。田间偶然发现一单倍体玉米植株,其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_,单倍体 玉米植株不育的原因是_。(3)用一定浓度的_ 处理二倍体玉米萌发的种子或幼苗,长大后得到的茎秆粗壮的植株为_倍体。【答案】 (1). 去雄 (2). 雌雄同株且为单性花 (3). 生长周期短/相对性状差别显著/产生的后代数量多(答案合理即给分) (4). 遗传 (5). 10 (6). 无同源染色体,不能产生正常配子 (7). 秋水仙素 (8). 四(或多)【解析】【分析】秋水仙素作用机理: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如低温处理,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当秋水仙素作用于
38、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继续进行有丝分裂,将来可能发育成多倍体植株。【详解】(1)因为玉米的花为单性花,雄花只有雄蕊,雌花只有雌蕊,因此,杂交实验中对母本不需要进行的操作是去雄,玉米作为遗传学材料,具有的优点有雌雄同株且为单性花避免了杂交过程中去雄的麻烦、生长周期短,能快速获得实验的结果;相对性状差别显著便于区分;产生的后代数量多从而是获得的数据更可靠。(2)研究者发现一种玉米突变体,要判断该变异株的育种价值,首先要确定它的遗传物质是否发生变化,即确定该变异是否可遗传。田间偶然发现一单倍体玉米植株,单
39、倍体是由本物种配子发育成的个体,因此,其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0,单倍体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不能产生正常配子,因此表现为高度不育。(3)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玉米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获得多(四)倍体植株,多倍体长大后表现为茎秆粗。【点睛】熟知玉米的遗传特性及其生物学特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多倍体育种的原理和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24. 中国水仙是传统观赏花卉,只开花不结实,花药大、染色体大,是观察减数 分裂的良好材料,主要实验步骤如下,请回答:(1)花药中的小也子母细胞(本身处于分散状态)减数分裂形成花粉,观察花药可省去观察根尖有丝分裂实验制片过程的_、_ 步骤。(2)该实验采用改良
40、的品红作为染色剂,下列与改良的品红具有相似作用的试剂有_(填序号)。双缩腺试剂 醋酸洋红液 龙胆紫溶液 秋水仙素溶液(3)开展染色体核型分析时,需寻找处于有丝分裂_期的 细胞进行观察拍照,右上图为某研究者对中国水仙的根尖细胞核型分析结果,染色体核型分析主要依据染色体的_、_等特征进行配对、排列。(4)中国水仙同源染色体配对发生在_(时期);判断细胞进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主要依据是染色体的_分裂。(5)观察中国水仙花药,发现未联会的单价体、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断片、微核等异 常现象高频出现,这可以解释中国水仙_的现象,因而只能通过_方式来繁殖后代。【答案】 (1). 解离 (2). 漂洗 (
41、3). (4). 中 (5). 形态(着丝粒的位置) (6). 大小 (7).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 (8). 着丝点(或着丝粒) (9). 只开花不结实(高度不孕) (10). 无性生殖【解析】【分析】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步骤: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碱性染色可以用来染染色体。【详解】(1)解离的目的是将组织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漂洗的目的防止解离过度,影响染色;花药中的小也子母细胞(本身处于分散状态)减数分裂形成花粉,观察花药可省去观察根尖有丝分裂实验制片过程的解离、漂洗两个步骤。(2)该实验采用改良品红作为染色体的染色剂,此外醋酸洋红液、龙胆紫溶液也可以用来染染色体。(3)镜检时,应不断移动
42、装片,以寻找处于中期且染色体分散良好的细胞,拍照观察。染色体核型分析主要依据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等特征进行配对、排列。(4)同源染色体相互配对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判断细胞进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主要依据是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5)观察中国水仙花药,发现未联会的单价体、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断片、微核等异 常现象高频出现,这可以解释中国水仙高度不孕的现象,因而只能通过无性生殖方式来繁殖后代。【点睛】本题考查了观察有丝分裂的取材问题、观察减数分裂的取材问题、有丝分裂装片的制作,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用的材料、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
43、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25. 某兴趣小组调查两个家庭画出了如下图1的系谱图,与甲病有关的基因为H、h,与乙病有关的基因为T、t;图2为两种遗传病基因在某人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上的分布 示意图。研究表明在正常人群中Hh基因型频率为10-2。请据图回答: (1)甲病遗传方式为_;乙病遗传方式可能为_。(2)若1-3无乙病致病基因,请回答以下问题:图2细胞表示的个体产生的生殖细胞中不带有致病基因的基因型为_。(3)-5的基因型为_,如果II-5与II-6结婚,则所生男孩患乙病的概率为_。如果II-6与人群中一正常男人结婚生育了一个女儿,该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_。(4)从优生优育的角度出发,现要检测I
44、I-6是否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可采取的措施是_:若要调查某地区乙病的发病率,调查过程中要做到_。【答案】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3). HXT (4). HHXTY或HhXTY (5). (6). (7). 基因诊断 (8). 随机调查,所取样本要足够大【解析】【分析】题图分析,-1与-2不患甲病,生有一患病的女儿-2,则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遗传系谱图1和2显示乙病是隐性遗传病,且多为男性患者,则乙病最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详解】(1)由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而乙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45、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2)若I-3无乙病致病基因,则可以确定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图2细胞表示的个体的基因型为HhXTXt,其产生的生殖细胞有HXt、hXt、hXT、HXT共4种,其中不带有致病基因的配子的基因型为HXT。(3)先分析甲病,由于双亲均为杂合子,-5的基因型HH或Hh,Hh占2/3;再分析乙病,-5的基因型是XTY,因此其基因型为HHXTY或HhXTY。同理分析-6的基因型HH或Hh,Hh占2/3,再分析乙病,-5的基因型是XTY,-6及其父母正常,但有一患病的兄弟,因此-6的基因型是:XTXT或XTXt,各占1/2,因此-5与-6婚配,后代男孩患乙病的概率是XtY=1/
46、21/21/4。如果-6与人群中一正常男人(正常人群中Hh基因型频率为10-2)结婚生育了一个女儿,该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2/31/1001/4=1/600。(3)从优生优育的角度出发,现要检测6是否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可采取的措施是基因诊断;若要调查某地区乙病的发病率,则需要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在调查过程中要做到随机调查、所取样本要足够大。【点睛】能根据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进而判断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同时能利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发病率的调查也是本题的考查点。26.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地下鼠,其地下通道严重缺氧。一般来说,低氧会促进细胞凋亡。现已知Bax
47、为凋亡促进基因,Bcl-2为凋亡抑制基因。为了探讨髙原鼢鼠适应低氧环境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以SD大鼠为对照,研究了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在不同海 拔环境条件下的表达模式,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Bax. Bcl-2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判断高原盼鼠与SD大鼠是否为同一物种 的主要依据是两者是否存在_。(2)据图分析,实验操作过程中可通过检测高原鼢鼠和SD大鼠肺组织中_的含量了 解Bax、Ecl-2的表达水平。高原鼢鼠在低氧环境中主要通过_(填上调或下调) Bax的表达水平,_(填“上调”或“下调”)Bcl-2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细胞在低氧环境的凋亡。(3)高原船鼠的肝细胞中是否存在
48、Bax、EcZ-2基因。_(填“是”或“否”)图示结果表 明_(填“高原盼鼠”或“SD大鼠”)对低氧环境不敏感。(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高原盼鼠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其进化的实质是_。【答案】 (1). 脱氧核苷酸 (2). 生殖隔离 (3). 相应mRNA (4). 下调 (5). 上调 (6). 是 (7). SD大鼠 (8). 种群 (9). 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1)不同于达尔文的说法: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2)肯定达尔文的说法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
49、要条件;共同进化产生了生物多样性题图分析,图甲显示高原鼢鼠在低海拔时Bax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比高海拔时强,SD大鼠的Bax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在高海拔和低海拔时基本无差异;图乙显示,高原鼢鼠在低海拔时Bcl-2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远远低于高海拔时Bcl-2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SD大鼠的Bcl-2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在高海拔和低海拔时基本无差异,综上所述说明,高原鼢鼠在低氧环境中主要通过下调Bax的表达水平,上调Bcl-2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细胞在低氧环境的凋亡,并且SD大鼠对低氧环境不敏感。【详解】(1)Bax、Bcl-2基因是高原鼢鼠遗传物质的一部分,高原鼢鼠的遗传物质是DNA
50、,故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个物种的形成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因此,判断高原鼢鼠与SD大鼠是否为同一物种的主要依据是两者是否存在生殖隔离。(2)结合分析可知,实验操作过程中可通过检测高原鼢鼠和SD大鼠肺组织中相应mRNA的含量了解Bax、Bcl-2的表达水平。高原鼢鼠在低氧环境中主要通过下调Bax的表达水平,上调Bcl-2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细胞在低氧环境的凋亡。(3)肝细胞属于体细胞,起源于受精卵,故在高原鼢鼠的肝细胞中存在Bax、Bcl-2基因。图示结果表明SD大鼠对低氧环境不敏感。(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可知,高原鼢鼠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其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点睛】熟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解答图中的信息并能正确分析实验结果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