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历史 经济生活中常考知识点 第三部分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素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05597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经济生活中常考知识点 第三部分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素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 经济生活中常考知识点 第三部分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素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 经济生活中常考知识点 第三部分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素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 经济生活中常考知识点 第三部分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素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中历史经济生活中常考知识点第三部分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一)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一、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1、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具体原因:生产和销售矛盾尖锐 2、特点: 影响范围广(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影响所有经济部门) 持续时间长(19291933) 破坏性严重 3、影响: 对国际局势:各国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对国内局势: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

2、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二、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2) 复兴工业核心内容(3)调整农业政策(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3、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4、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积极-直接影响:是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 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

3、济的新时代 消极-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三、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人民资本主义-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 (3)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4)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普遍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2、总体评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调整 (1)积极: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 (2)消极:由于没有触及资本主义制度,1973年以后,西方国家普遍进入滞胀 (二)苏联社

4、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一、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 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 工业-工业国有化 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 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评价: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战后进一步加强,因苏维埃共产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 2、 新经济政策 背景:

5、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亟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内容:农业-粮食税 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意义:表明苏维埃共产党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而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二、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斯大林体制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 2、表现: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以

6、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 (1)积极影响: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2)消极影响: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经验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要从国情出发,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三、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赫鲁晓夫改革 内容:农业领域自留地,开荒,种玉米;工业领域权力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利益 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消极-结果失败-根本原因:局部调整,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 内容:工业领域运用价值规律;农业领域扩大农场自主权 评价:结果失败-根本原因: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3、戈尔巴乔夫改革根本性变革 内容:经济领域进行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生产者,允许个体经济 政治体制改革- 结果:1991年,苏联解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