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四第13讲 1(2014全国大纲)下列图示实验正确的是()解析:A过滤时要求“一贴、二低、三靠”,该实验中玻璃棒悬在漏斗上方,没有靠在三层滤纸上,且漏斗下端应使长管口紧贴烧杯内壁,故不正确。B加热分解碳酸氢钠时,因为有水生成,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否则容易炸裂试管,故不正确。C该装置为洗气装置,导管口应该是长进短出,故不正确。D由教材中的实验可知制备乙酸乙酯的实验装置及药品都正确,故正确。答案:D点拨:知识:过滤操作,碳酸氢钠的分解装置,洗气装置,乙酸乙酯制备的实验装置。能力:考查学生对一些基本实验操作(过滤、分解、洗气、物质的制备)的掌握程度,观察实验装置并判断对错的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2、2(2014北京卷)用下图装置(夹持、加热装置已略)进行实验,由中现象,不能证实中反应发生的是()中实验中现象A铁粉与水蒸气加热肥皂水冒泡B加热NH4Cl和Ca(OH)2混合物酚酞溶液变红CNaHCO3固体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石蜡油在碎瓷片上受热分解Br2的CCl4溶液褪色解析:A肥皂水冒泡,也可能是气体受热膨胀的结果,A错误。B酚酞溶液变红,说明NH4Cl与Ca(OH)2反应生成了NH3,B正确。C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发生了反应:2NaHCO3Na2CO3CO2H2O,生成了CO2,C正确。DBr2的CCl4溶液褪色,说明石蜡油分解生成了烯烃,D正确。答案:A点拨:知识:铁与水蒸气的
3、反应,NH4Cl和Ca(OH)2的反应,NaHCO3的分解,石蜡油的催化裂化。能力:考查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知反应原理的能力。试题难度:中等。3(2014天津卷)实验室制备下列气体时,所用方法正确的是()A制氧气时,用Na2O2或H2O2作反应物可选择相同的气体发生装置B制氯气时,用饱和NaHCO3溶液和浓硫酸净化气体C制乙烯时,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D制二氧化氮时,用水或NaOH溶液吸收尾气解析:Na2O2、H2O2制取O2的反应分别为2Na2O22H2O=4NaOHO2、2H2O22H2OO2,均可选取固体与液体在不加热条件下制取气体的装置,A正确。Cl2通过饱和NaHCO3溶液时产
4、生CO2气体,应先用饱和NaCl溶液除去HCl,再用浓硫酸进行干燥,B错误。乙烯难溶于水,其密度小于空气,故可采用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乙烯,但由于乙烯与空气的密度相差不大,故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到的乙烯不纯净,C错误。用水吸收NO2尾气时,发生的反应为3NO2H2O=2HNO3NO,同时产生污染性气体NO,常用NaOH溶液吸收NO2,D错误。答案:A点拨:知识:常见气体(O2、Cl2、CH2=CH2、NO2)的制取、净化、收集及尾气处理。能力:考查根据气体的制取原理及性质,选择合适的制取装置、净化及收集方法、尾气处理方法等能力。试题难度:中等。4(2013天津市十二区县联考(一)5)下列说
5、法正确的是()A图甲所示装置用于Cu和浓H2SO4制取少量的SO2气体B图乙装置可验证非金属性:ClCSiC图丙可用于收集气体H2、CO2、Cl2、NH3D图丁表示将SO2气体通入溴水中,所得溶液的pH变化解析:由Cu和浓H2SO4制取SO2的反应需加热,A错误;非金属性应通过比较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来确定,B错误;该装置长进短出可收集CO2、Cl2等比空气密度大的气体,短进长出可收集H2、NH3等比空气密度小的气体,C正确;溴水呈酸性,其pH7,D错误。答案:C点拨:本题考查物质性质实验中实验装置的选择,考查考生选择实验装置及读图的能力。难度中等。5已知碳化铝与水反应:Al4C312
6、H2O=4Al(OH)33CH4,某同学为了探究甲烷的还原性并检验产物设计如下实验:(1)利用碳化铝制取甲烷,下列装置适合作为甲烷发生装置的是_。(2)正确选择发生装置,连接装置后进行实验。过一会儿,实验现象:C硬质玻璃管里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粉末,D干燥管里白色粉末变成蓝色;E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尾气燃烧产生蓝色火焰。D干燥管里的试剂可能是_,其作用是_ _。根据实验现象,某同学得出下列推论,其中正确的是_。甲:甲烷与氧化铜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氧化产物只有二氧化碳乙:甲烷与氧化铜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产物一定有水和二氧化碳,可能含一氧化碳丙:甲烷与氧化铜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产物一定有水、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丁:甲烷具有还原性,氧化产物可能有多种戊:甲烷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3)实验完毕后,要熄灭C和F处酒精灯,应后熄灭_处酒精灯,理由是_。(4)常温下,假设甲烷与氧化铜反应的氧化产物是相对分子质量为36的气体,写出甲烷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答案:(1)(2)无水硫酸铜检验甲烷与氧化铜反应产物是否有水生成乙、丁(3)F停止加热C玻璃管后,继续通入甲烷至玻璃管冷却,避免赤热铜粉被氧化;尾气是可燃气体,可能含有剧毒的CO,要用燃烧法除去(4)2CH47CuO7CuCOCO24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