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越中览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过程与方法:1、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 2、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 的解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 审美感受 。 2、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重点:把握意象,赏析重点字词。教学难点:学习对比、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手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 导入:(由学生回顾诗人导入) 他曾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
2、蓬蒿人”;他曾宣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曾自言“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是谁?(生:李白)对,他就是伟大的诗人李白。二、 整体感知:1、解题: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览:游览古:古迹(解析诗题交由学生处理,教师作补充。)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从公元前510年吴正式兴兵伐越起,吴越经历了檇李、夫椒之战,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以及进攻姑苏的反复较量,终于在公元前473年越灭了吴。此诗写的就是这件事。怀古诗的主题往往是
3、登高游览,发昔盛今衰、时空流转、世事无常之叹伤世;怀古伤己,抒志士壮志难酬之幽思伤己;托古讽今,曲意讽谏伤今(伤时)。当然也有评论古人,描写战场,抒写个人见解的,我们接下来一起看看,诗人李白在诗中又是表现的哪种主题。三、 赏析诗歌:1、诵读诗歌:(1) 学生集体诵读诗歌。(2) 教师范读。2、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我们来看看诗人写了哪部分,同学们思考并讨论:(1)诗歌的前三句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来描写?各自表现了什么?(2)前三句极写得胜之盛,与第四句有什么关系?从第四句中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感慨?诗歌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3、 解析:(1)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来描写?各自表现了什么? 明确:镜头一,战士凯旋,卧薪尝胆二十载,终于得雪前耻,勾践上到将领、下到士兵,全部给予奖赏,不穿铠甲穿锦衣(华丽的衣裳)。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春”字在于表现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气氛。对宫女的描写、渲染,侧面烘托了勾践骄奢淫逸的形象特点。什么卧薪尝胆的忧劳,什么励精图治的艰辛,此时都已经抛到了
5、九霄云外了,享乐才是最重要的。(2)“尽”与“满”的妙处是什么?明确:“尽”在句中意为全部。凯旋之后,士兵全部都穿着华丽的衣衫 。“满”字意为布满、占满。像花一样的美人布满了整个宫殿。“尽”字、“满”字,写出了凯旋之后越国从士兵到君王之间的奢侈享乐生活。(3)、前三句极写得胜之盛,与第四句有什么关系?从第四句中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感慨?诗歌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最后一句是写眼前所见之景,说的是昔日的热闹繁华已经被现实的衰败凄凉取代,鹧鸪,游子思乡离愁别绪。“鹧鸪”象征历史盛衰沧桑变迁,几只鹧鸪鸟在皇城废址上盘旋飞翔的情景寓意深刻。想象中的越国昔日的繁华,眼前的荒凉之景,虚实相生,昔盛今衰的对比
6、不免令人产生世事变幻、盛衰无常的慨叹。深究其中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诗歌暗含了对勾践骄奢淫逸终致亡国的嘲讽,在此诗人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李白在这里寄予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深沉忧思。6、 学生诵读诗歌,体味诗中的思相感情。 诵读提示: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些不同,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诵读时首句叙述历史事件,“破吴”要重读,本诗二、三两句间的停顿宜短一些。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四
7、、小结: 越中览古是一首怀古之作。前三句着意写出古越的热闹繁华,尾句通过鹧鸪这一意象写出了现今的荒凉、衰败;采用了虚实结合、古今对比、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抒发一种昔盛今衰之感,也借此讽谏当朝者不要重蹈古人覆辙。五、探究拓展,比较阅读: 苏台览古与越中览古在思想主旨和艺术手法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苏台览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明确:两首诗都是览古之作,思想主旨相同(感慨盛衰无常,讽刺荒淫误国),都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但对比的运用上有差异:越中览古将今天的现实(衰败凄凉)与昔日的历史(热闹繁华)作对比,来突显主旨;苏台览古将现实中的两种事物(今古常新的杨
8、柳、荒凉废弃的宫苑)作对比,并以人事的变幻无常与明月的永恒不变作对比(“今月曾经照古人”,明月是盛衰荣枯的历史见证),来突显主旨。 越中览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但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苏台怀古一开始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六、 拓展练习:在湄潭也有着一些古迹,比如湄潭文庙
9、、西来庵、万寿宫等,同学应该听过或者去过,这会儿能不能试着写一首咏怀古迹的绝句。(展示相关地方的图片,并给学生时间创作诗句。)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创作,非常不错,在这我给大家展示一下,我们学校陈林老师游文庙时所作的游湄潭文庙咏怀。游湄潭文庙咏怀陈 林千年尊圣座中无,至理名言见古书。德润后生扬正气,只今吾辈绘宏图。教学反思:本首诗是一首典型的怀古之作,内容不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时着重于对此类型诗歌的理解与把握,如怀古诗常见的主题、表现手法等的讲析,并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再次加强对此类型诗歌的理解与把握,在课程内容的最后,还设计了学生创作这一环节,让学生不仅能赏析,还敢于创作,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之情。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赏析诗歌内容时,时间把握得不够好,使得后边的教学时间略有些紧,在比较阅读这一个环节上,就未能很好地让学生展开探究。学生创作这一环节,学生由于对古诗词的畏惧,参与的积极性了高,但也有学生写出了成品,但由于时间关系未能更多地展示学生作品,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把创作的作品交上来,课后进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