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葡萄是酸的教学设计【课前预习】1查字典理解“遗憾”的意思。_2、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这三则寓言都讲了一件什么事?_【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葡、萄、遗、憾”,理解“遗憾”的意思,积累词语“馋涎欲滴”。了解三则寓言的内容,明白寓意。 2、积累描写葡萄又多又甜的语句。指导读好狐狸说的话,体会它心里的想法。 3、初步感受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相关词语,练习用比喻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2.了解寓言的寓意,知道同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写法。【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内容1、板书:寓言。同学们,还记得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吗? (坐井观天、自相矛盾、
2、掩耳盗铃)2、寓言有什么特点?(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3、我们学习寓言,不仅要了解故事的内容,还要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寓言是葡萄是酸的。(1)范写:葡萄(2)补齐课题,齐读。4、预习时,你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吗?(由三则寓言组成。板书:三则)5、这三则寓言有什么相同之处?(都讲了同一个故事:一只饥饿的狐狸(贴图片)说葡萄是酸的。) 二、细读课文,品味积累1、这三则寓言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让我们一起去学习课文。出示学习要求:(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找有关描写葡萄的词组或句子,再用直线划出来。(2)思考:这是些怎样的葡萄?(1)学生交流
3、出示句子: 一串串的葡萄 成串成串的熟透了的葡萄 丰盛的成串成串的葡萄 多汁的葡萄在阳光中亮晶晶的像碧玉一般。(2)借助停顿符号,读通词句。2、读着这些语句,你觉得这些葡萄一定怎么样?(1)学生谈感受,随机指导朗读,体会不同写法:l多:一串串、成串成串、丰盛。l甜:熟透、多汁、亮晶晶。(2)随机板书:丰盛、熟透、多汁、亮晶晶(3)小结:熟透、多汁、亮晶晶的葡萄一定是甜的。(板书:甜)3、虽然是写同样的葡萄,可是三位作家在描写这些葡萄时所用的词句却是不一样的。能不能用上这些语言,来夸一夸葡萄?出示:这些葡萄真( )呀,_。(1)同桌练习;(2)指名交流;(3)引读并小结:饥饿的狐狸看到葡萄架上挂
4、满了一串串的葡萄,这是成串成串的熟透了的葡萄,也可以说是丰盛的成串成串的葡萄,多汁的葡萄在阳光中亮晶晶的像碧玉一般。这些葡萄真是又多又甜。4、出示:狐狸的视线一落到葡萄上,眼睛和牙齿都发亮了。(1)引读;(2)想像说话:它还会有怎样的表现?(馋得_,恨不得_)(3)指名交流,积累词语:馋涎欲滴。5、出示:唯一的遗憾是葡萄都挂得高高的,狐狸无论怎么也挨不近抓不住。眼睛看得见,牙齿可咬不着!(1)引读;(2)反馈预习单:“遗憾”是什么意思?你用什么方法理解的?(因未能称心如愿而惋惜)(3)文中指狐狸因什么而惋惜?(看到又多又甜的葡萄,想吃却吃不到) 【说明】 文中寓言故事的三种不同的写法最大的区别
5、就在于对于“葡萄”的描写,所以此处让学生找一找,想一想,对于学生体会三种不同写法的特点是很有帮助的。 三、深入读文,点明寓意1、狐狸吃不到葡萄后,又是怎么说的?请你默读这三则寓言,默读时要注意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三则寓言中狐狸分别是怎么说的?用曲线划出狐狸的话。(交流出示,指导朗读)(1)还是酸的。 指导朗读:自言自语。(体会短小精炼)(2)葡萄是酸的。l饥饿的狐狸嘴上这么说,其实它心里是怎么想的?(狐狸的心里很酸。)l狐狸说葡萄酸是为了使自己不至于太难过,它是在安慰自己。(板书:为了安慰自己)l指导朗读:难过、心酸。(体会简洁生动)(3)算了!虽然看上去挺好,实际上却都没有成
6、熟!没有一颗不是酸的!我又何必叫我的牙齿酸得咯咯咯地发响呢?l“愤愤”表示心情很生气。l狐狸为什么会很生气?联系上下文找找原因。l指导朗读:3个叹号、1个反问。(体会具体形象)2、点明寓意:狐狸说的是事实吗?(不是)这就叫板书:歪曲事实。现在我们说的“吃不到葡萄的狐狸”指的就是那些为了安慰自己而歪曲事实的人。我们可不能这样,要勇于面对现实。(板书:要勇于面对现实)希望这样的人能少一些,更多一些勇于面对现实的人。四、总结全文,感受风格1、这三则寓言有什么不同之处? (1)四人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l作者不一样。(出示:三位作家姓名。)l写法不一样。(板书:短小精炼、简洁生动、具体形象) 2
7、、这三则寓言,你最喜欢哪一则?说说理由。 (1)学生交流; (2)小结:这三则寓言在写法上各有各的特色,有的短小精炼,有的简洁生动,还有的具体形象。特别是文中描写葡萄的语句,突出了这些写法。(出示葡萄语句、齐读)但不管哪种写法,都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那就是遇到困难,我们要勇于面对现实,不做那只为了安慰自己而歪曲事实的狐狸。 3、课后作业: (1)摘抄文中描写葡萄的词组或句子。 (2)看图说话:选择其中一幅图片,仔细观察并展开想像,学着文中描写葡萄的句子,用一句或几句话,把事物说具体。 4、总结全文:今天我们学了一篇特别的课文,课文中三位有名的作家用三种不同的写法写了同一个寓言故事葡萄是酸的。【
8、说明】 这篇课文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同一个寓言故事,三位作家用了三种不同的写法,这一练习让学生在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三则寓言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对课文三则寓言的不同写法有所了解,为深入学习了解三种不同写法的特点做好准备。【板书设计】 32、葡萄是酸的(要勇于面对现实)为了安慰自己 歪曲事实 甜 (熟透、多汁、亮晶晶)三则寓言短小精炼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
9、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简洁生动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
10、,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具体形象【作业设计】1摘抄文中描写葡萄的词组或句子。 词组:_ 句子:_2、看图说话:选择其中一幅图片,仔细观察并展开想像,学着文中描写葡萄的句子,用一句或几句话,把事物说具体。“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