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单元 32好汉查理 人教新课标.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00169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单元 32好汉查理 人教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单元 32好汉查理 人教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单元 32好汉查理 人教新课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单元 32好汉查理 人教新课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单元 32好汉查理 人教新课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单元 32好汉查理 人教新课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单元 32好汉查理 人教新课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2*好汉查理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本文与前面三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爱的奉献”。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情节简单而又很贴近学生生活的爱心故事:自称“好汉”的查理原来是个调皮、爱搞恶作剧的小孩,在一次爬进罗伯特先生的房间里看长刀时,认识了罗伯特先生的女儿虽然身体残疾,但性格乐观、热情的杰西。在整个暑假里,查理都陪伴着杰西在草地上玩耍,查理给杰西带来了一个愉快的假期;同时,杰西对查理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尊重、信任与理解,使得查理改正了自己的缺点,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好汉。故事蕴含着“尊重、信任与理解”也是爱的表现的道理,它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爱别人,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来源:学。

2、科。网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查理发生的变化,感受理解、信任、充满爱心给人带来的快乐。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4.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积累语言。来源:1.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培养自读能力。2.理解查理变化的原因,感受善良、信任、充满爱心给人带来的快乐。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自读质疑,以学定教,读中感悟,使三维目标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感受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同时,学会关爱他人,真正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好汉歌、课文朗读、重点词句及拓展阅读等)1课时方法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播放好汉歌。)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

3、首好汉歌。在你心目中,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好汉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表意见:如行侠仗义、济助危难等。)2.齐读题:“好汉查理”。师: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从生活入手,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习课文进行情感铺垫。读题生疑,引导学生面对题目揣摩思考,说出自己的疑问,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一个平台。方法二谈话导入。师:在上课前我们先讨论一个话题,你们认为好汉是怎样的人? (板书:好汉。)师:每位小朋友对好汉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起认识一位好汉,他是谁呢?(板书:查理。)师: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认识一下这位好汉。设计意图教师从好汉引入,引导学生读出好

4、汉的味道,说说好汉是怎么样的人。这样安排,使得学生知道了好汉是怎样的人,从朗读到理解逐层递进。接着很自然地导入本课的学习,揭示课题:好汉查理。另一方面,教师在一开始就给了学生一个大家都默认的好汉的答案,而课文中的好汉,其实并不是这样,是逐渐转变中的好汉。学生在学文中会发现问题,引发学生学文的兴趣。一、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师:老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阅读提示,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它给我们提了哪些阅读要求?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带着阅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有拼音的生字。用简单的两三句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并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3.学习生字词语

5、检查自读。师: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的朗读情况。谁能准确无误地把它们读出来?PPT出示: 调皮、羡慕、陪伴、背诵、恶作剧、抽出刀鞘、彬彬有礼、恋恋不舍(指生读。)师:读得真不错!我们一起来读一遍。(生齐读。)师:你们发现这三个字有什么特点?PPT出示: 调、恶、舍(都是多音字。)师:你真了不起。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的读音,一起来读一读。PPT出示: 调tiodio恶w舍hsh师:认识了多音字,那你能解释一下这两个词语(彬彬有礼、恋恋不舍)吗?师:你真能干,意思都理解了。那谁能给“恋恋不舍”找个朋友? 生:依依不舍。 (指名读词语。) 4.勾画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并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 5.交流检查。

6、师: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两三句话说说。查理原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后来跟谁做了好朋友,变成了怎样的孩子?(查理是个调皮的孩子,他爱好恶作剧,他跑到罗伯特的院子里与杰西做了朋友,变成了一个好孩子。)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感知课文。多种形式的阅读,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又转变了学生阅读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二、再读质疑,读中感悟。来源:学|科|网学习第一至三自然段。 师:查理是个怎样的好汉?读读第一至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生:他是个调皮的孩子,喜欢恶作剧,没有人喜欢,但他自己叫自己好汉。(

7、板书:调皮、爱搞恶作剧、没人喜欢。)师:他是真正的好汉吗? (板书:“查理”。)师:还从哪里看出查理不是真正的好汉? (他从窗户爬进房间。) 师: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看到了一把漂亮的长刀,非常喜欢。) 师:请你找出描写查理动作的词。 (跑、看、爬、望。)师:这里写人物抓住人物的动作来写,可以把文章描写得更具体。 设计意图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有利于教师把握学情,然后以学生的自主提问组织教学程序,以学定教,增强学生课堂的主体性、自主性。学习第四至十三自然段。师:查理到底是不是好汉呢?刚才我们是从人物的动作中体会人物的,现在要从人物的

8、语言中去体会人物。师: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查理和杰西的话,其他小朋友读旁白,并思考。从查理的话中你觉得查理是个怎样的男孩?(他很讲信用,他不再搞恶作剧了。)师:所以有了杰西的陪伴,人们发现好汉查理变成了(真正的好汉。) (板书:好汉查理。) 来源:ZXXK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只有当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才能培养语感,发散思维。以上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查理发生的变化,以及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再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学习第十四至十九自然段。师:有相聚就会有分手,自由读第十四自然段到课文结尾,细细体会,读完了,你最想告诉大家什么

9、?学生自由读课文。(他已经变成了真正的好汉了,他不轻易要别人的东西了,现在罗伯特先生把刀作为礼物送给了查理。)师:这里有一段对话: “杰西,我会做个好汉。”“你会的,我从来就相信。”师:你看到了查理和杰西怎样的神情?(他发誓说一定要做个好汉,认定了他要做好汉,很确定;杰西对他很有信心。)师:正是杰西对查理的充分信任,真诚做伴,才让查理感受到有朋友的快乐,从而成为真正的好汉。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感悟查理的转变,并通过朗读来充分理解。重点抓了杰西说的“我从来就相信”及罗伯特先生的“你带给杰西的礼物是快乐,现在我把刀作为礼物送给你”的再读感悟。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学习和理解了信任,也懂得

10、了给予别人快乐的时候,自己也会获得快乐的道理。今天很高兴与同学们一起认识了一位好汉,最后让我们真诚地赞美他,齐读课题。一、读读写写彬彬有礼恋恋不舍搞恶作剧羡慕二、我会改,看看哪个字错了?请你帮忙改一改。1.查理以经跑出去了。2.他敢紧说:“对不起!”三、连一连。鲜艳的歌声灯光开放弯弯的月亮梅花明亮美妙的花朵动作敏捷来源:学+科+网四、我会说,比比谁的句子更好!从此:【参考答案】一、略二、1.已2.赶三、鲜艳的花朵弯弯的月亮美妙的歌声灯光明亮动作敏捷梅花开放四、略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

11、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好汉查理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了两点:(1)课文中查理发生了哪些变化?(2)查理发生这么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并围绕这一重难点设计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始终围绕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交流、讨论,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教学效果是蛮好的,实现了预先设定的“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查理发生的

12、变化,感受理解、信任、充满爱心给人带来的快乐”这样一个主要目标,此其一。其二,课堂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而且问题由浅入深,有层次性。因此,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其三,引导比较得当,师生配合较默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引导学生回答“罗伯特先生为什么要把刀送给查理”等。“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

13、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根据课后大家的交流、讨论以及自己的总结整理,发现本节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一情境创设不到位,因此学生很难真正进入故事主人公的内心;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师生一问一答的时候多,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14、也没有为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

15、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边读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如自己周围的同学、伙伴,去读去感悟,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从而把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能力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1.关于尊重的名言(1)为人粗鲁意味着忘记了自己的尊严。车尔尼雪夫斯基(2)我们平等地相爱,因为我们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列夫托尔斯泰(3)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屠格涅夫(4)尊重别人,才能让人尊敬。笛卡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