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灰雀人教.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00098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灰雀人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灰雀人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灰雀人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灰雀人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灰雀人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设计意图】灰雀一文作为一篇精读课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运用人物自身的语言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事件发展的进程。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灰雀一课时,我安排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在读中体验“自读感知导读启思悟读明理”的过程,实现“体会列宁对灰雀、对诚实男孩的喜爱之情,体验男孩的诚实、可爱”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学会“脯、散”两个多音字,并能组词。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

2、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4.感受他们的优秀品质,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学重难点】重点:列宁发现灰雀消失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揭题,认识“隹”就是短尾巴的鸟。出示图片: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板书:灰雀。“雀”可以分成“小”和“隹”,“隹”是一种短尾巴的鸟,小隹就是小鸟,让我们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吧。2、这是三只怎么样的灰雀呢?围绕灰雀,俄国伟大领袖列宁和一位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让我们赶紧走进课文,去读一读吧。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

3、,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标号序号。(可以小组、男女生、对话等形式开展)2、出示词语:胸脯 散步 仰望 婉转 面包渣 白桦树 郊外 诚实惹人喜爱 自言自语 欢蹦乱跳读准词语中几个后鼻音的字“诚”“蹦”,平舌音“散”等3、 多音字 f 1.肉干:鹿、兔脯 2.水果蜜渍后晾干的成品:果、杏 p 胸脯 散 Sn 分散 解散 天女散花 散心 Sn 松散 散漫 懒散 散乱 散碎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精品文章,用心感知(一)学习第1自然段,感受灰雀的惹人喜爱1、你喜欢灰雀吗?读读课文,从哪儿感受到他招人喜欢。带着喜爱的心情读一读:“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理解:惹人喜爱)2.作者是从哪

4、几个方面写三只灰雀的,找到相关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颜色:粉红 深红;动作:来回跳动 ;叫声:婉转)(比一比: 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歌唱,惹人喜爱。)3、多么快乐、美丽的灰雀啊,谁来读一读?带着喜爱的感情读出灰雀的可爱。4、列宁喜欢这三只灰雀吗?从哪儿看出来?(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抓重点词语“每次”“都要”“仰望”“经常”体会。(二) 学习210自然段1、那只灰雀不见了,列宁是怎么做的?说了些什么?把你认为能看出列宁喜欢灰雀,也就是他替灰雀着急的句子找出来,表现了列宁怎样的心

5、情?“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 “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着急、担心、惋惜之情溢于言表2、 侦察任务:灰雀到底去哪了? 思考:小男孩的语言、表情、心理有什么变化?小男孩与丢失的灰雀有没有关系?(从语言、表情推断小男孩与丢失的灰雀的关系)“没我没看见。”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没看见”“不敢讲”“还活着”“一定会”说明了什么?是列宁爱鸟的真情打动了小男孩,使他坚定了改正错误的决心! 灰雀 着急 担心惋惜

6、爱爱列宁 爱 男孩四、课外思考提问1: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回答:男孩对灰雀的爱是自私的,而列宁对灰雀的爱却是无私的,他还用这种爱感染和教育了小男孩,使他成为一个诚实的孩子。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所以说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提问2: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

7、础。回答:如果列宁直接问男孩:“哦!原来是你抓走了灰雀,今天又把它放,回来了。对不对?”如果你们是小男孩,听了这话心情会怎样?列宁是多么了解小男孩的心,小男孩知错就改,列宁还怎么忍心去责备他呢?列宁体谅小男孩的心,用幽默的话语巧妙地保护了男孩的自尊心。列宁是多么爱孩子啊!灰雀回来了,小男孩也知错就改了,作者正是以灰雀作为线索,谱写了一首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爱的颂歌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

8、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

9、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