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2.难点: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背诵以前学过的咏物诗:于谦石灰吟(1)引出咏物诗概念: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2)咏物诗内容: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操守、思想感情。2.细读文本:小
2、松(1)观题目小松 点明写作对象。 特征:幼小,挺拔(2)看作者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 杜荀鹤一生以诗为业,自说“乍可百年无称意,难教一日不吟诗”(秋日闲居寄先达)。登第时自编其诗为唐风集3卷,存诗300多首,都是律诗和绝句。(3)析物象自小刺头深草里环境特点:生长于深草、蓬蒿中自身特点:“刺头”即“埋头”,寓旺盛的生命力。而今渐觉出蓬蒿自身特点:挺拔高耸,有凌云之志时人不识凌云木未长成的小松必将凌驾云端。时人忽略了小松。直待凌云始道高。长成后的松树高高凌驾云端
3、的姿态。高耸入云后才称赞。(4)找关联小松:幼时扎根于深草中,顽强生长却被人们忽略,长大后才被人们称赞。作者: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出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主旨:批判世人目光短浅,不识人才,赞美了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坚强不屈的精神,暗含了诗人的身世之慨。(5)明手法象征托物讽喻3.小结:如何鉴赏咏物诗?1.观题目:以物象为题;吟(赏、咏、赞)+物象 2.看作者:自身经历、所处社会环境3.析物象:外在形态、色泽特征,所处环境等 4.找关联:物与人的相同点,由物到人,由实到虚,感知精神品质或志向。5.明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烘托五、品味 合作 探究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