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级高二下期半期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考古发掘表明,约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已开始大规模栽培水稻。当时的水稻是由野生稻逐步培育而成,其谷粒外形、颗粒大小已接近于现代栽培稻,粒重远远超过野生稻。据此可知()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B铁犁牛耕推动了水稻种植业的发展C古代中国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 D中国原始农业获得较高程度的发展2百里奚系春秋虞国人,自幼家贫,其国为晋所灭,奚被俘。秦穆公知奚贤,用五张羊皮(奴隶身价)将其赎回,拜为大夫。奚相秦七年,勤理政务,使秦大治,遂建霸业。这反映了()A奴隶阶级的社会地位提高 B分封制度已经瓦解C贵族垄断政权局面被打破
2、D秦加强了中央集权3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后,只有具备一定身份等级的大臣和贵族才可以当面向皇帝反馈情况回答咨询或请示皇命,即使有上奏资格的官署或官员也只能通过规定渠道呈递文书,请皇帝裁定审批。这一措施()A受到先秦官僚制的影响 B旨在维护皇帝至上权威C规范了地方官员的行为 D限定了呈递文书的内容4汉初的政论家陆贾在新语中写道:“故虐行则怨积,德布则功兴,百姓以德附,骨肉以仁亲,夫妇以义合,朋友以义信,君臣以义序,百官以义承”。其旨在()A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B希望君主无为而治C宣扬三纲五常理论 D引导统治者施德政5西汉,少数民族居住区从郡领地中划出,称属国。属国的政权体系不同于郡县,属国最高长官为都
3、尉,不是划地而设,而是因部落而设,生产由部落首领管理。这种管理制度()A破坏了郡县制 B形成了王国问题C沿袭了分封制 D体现了因俗而治6后汉书记载:“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馀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这描述的是()A封建皇室的生活 B自耕农的日常生活C商人家庭的生活 D地主庄园的生活7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部分文献记载。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载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汉书杨恽传“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后汉书逸民传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东汉)
4、王充论衡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精耕细作农业高度发达C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男耕女织生产开始确立8北魏汉化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社会阶级从贵族急速沦落镇户、府户,身份低下。汉化政策加剧了未汉化的鲜卑军人与已汉化的宫廷子弟之间的矛盾,积聚的不满在25年后引爆为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A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 B改革要与自身的实际相适应C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 D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的精神9隋文帝在开皇三年废郡,以州直接领县,规定州县长官不得辟署属僚;开皇七年,朝廷下制,令诸州每岁推荐贡士三人到中央,由中央派遣担任各州县属僚。以上措施()A标志着隋朝
5、科举制的正式形成 B表明推荐成为任官的主要方式C调动了知识分子参政的积极性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10唐律疏议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要求维护“孝”的伦理的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材料说明() A 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B唐朝开始律令儒家化C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D儒家思想被统治者推崇11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A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B淡泊名利,无为而治C格物致知,自我修行 D自我
6、克制,廉洁奉公12朝议,亦称廷议或集议,是中国古代的朝廷议事制度。秦汉皇帝一般不会轻易否决朝议之事,唐代规定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宋太祖也常常违心屈从廷臣正确的意见。到了明代,天子对不合己意的廷议结果则屡次下议或置之不理。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A决策失误逐渐减少 B中央行政效率提高C宦官专权日益严重 D君主专制权力强化13唐初,由三省执掌国家政务,三省分别负责起草、审议、执行政令。之后,中书和门下两省合署办公。宋朝时期,门下和尚书两省实际上逐渐被废止。这种变化反映了()A政治体制受到现实需要的制约 B君主专制呈现明显弱化趋势C唐宋时期的中央集权大大削弱 D行政效率提高相权得到加强14下表相关数据
7、的变化反映了()朝代统治时间节妇数烈女数节妇烈女合计隋唐326年32人29人61人两宋316年152人122人274人A隋唐统治者未受到儒家伦理纲常的熏陶B宋朝女性伦理观念根植于商品经济发展C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与社会风气的开放D儒学信仰的重建强化了社会的伦理观念15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齐民要术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地区。这说明()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区域经济发展均衡C生产工具的变革提高了生产力 D民众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16与宋代话本相比,元代杂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较为广泛而深入,普遍把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民
8、众写入作品,甚至将其塑造为主要的正面人物形象。这反映出元杂剧()A超越了宋词的地位 B世俗化倾向更明显C取材和用词较通俗 D艺术水准大为下降17在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汴京城外“脚店”(供人临时歇脚的小型客栈)以及城内的“孙羊正店”(高规格的豪华酒店)门口都竖立着书写店铺名称的“灯箱”。由此可知,宋代()A都城夜生活活跃 B商业广告形式多样C城市化进程加快 D坊市分区制度瓦解18完整的耕织图诞生于南宋绍兴年间,其中耕图21幅,织图24幅(图2为耕图之一),中国后世的元、明、清各代及同时期的日本朝鲜等国都有很多此单本流传。这说明了()图2A中国古代农本思想得以传承和推广 B中国写实绘画备受推崇
9、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水平领先世界 D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19明清统治者实行朝贡贸易,“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货物,“皆倍偿其价”。同时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这些做法()A适应了近代国际贸易的需要 B受当时统治思想影响C确保了在对外贸易中的优势 D意在宣扬明朝的国威20雍正皇帝讲,“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孙中山主张“五族共和”。毛泽东主张“中华各民族共同建立统一的人民共和国”。材料表明大一统思想()A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丰富 B实现了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C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整齐发展 D起源于秦朝,极盛
10、于清王朝21有学者认为:“在政体形式这个关键问题上,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同时让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A. 雅典民主政治B. 僭主政治C. 罗马共和政体D. 寡头政治22古代拜占庭帝国保存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并把基督教传到东欧;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为底色,融合了希腊罗马和西亚传统文化。这说明()A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摧毁了原住民的文化B各区域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汇中发展C亚欧游牧民族文化与迁入地文化不相容D亚欧游牧民族文化比阿拉伯文化
11、优越23古希腊用于支撑房顶的柱子通常雕有女性塑像,因而被称为女像柱。这实际上体现了当时希腊人对女性所持的观念,即良好的妇女应待在家庭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古代希腊()A建筑艺术崇尚家庭观念 B城邦体制制约社会观念C人文精神影响女像柱塑像 D追求房屋柱式的装饰美观24、有学者认为“罗马人不爱万民法正像他不爱外国人一样,因为万民法是从这些外国人的制度中来的。在万民法能得到罗马人的重视以前,必须在其思想中有一次彻底的法律革命。”该学者认为万民法推广的前提是()A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B吸收外邦法律条文C罗马不断对外扩张 D植入自然法的观念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在中国古代,
12、交换物品的场所被称作“市”,通常设在人们经常集聚的地方。商朝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的范围遍及商朝统治区域以及周边的地区。这时,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才被打破。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城市商业进一步繁荣,出现了纸币。元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地域性商帮形成。摘编自章超主编(看得见的中国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演变,并指出影响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3、(13 分)材料二物流虽然是一个现代概念,但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存在传统的物流活动。 据左传记载,奚仲担任夏朝的“车正”官职,主管战车、运输车的制造、保管 和使用,是我国官办物流运输最早的记载。秦汉时期已有成熟的快递网络,当时用 车快递叫做“传”,用马速递传称“驿”,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秦汉时创立了漕运,秦始皇征服百越时开凿灵梁,方便军粮漕运。由于大运河的开凿,隋朝水路快递更为突出。唐代驿站的设置已达到了辽东。宋代陕西粮食有惠民河转汴河入京,江淮粮食由淮水转汴河入京,山东粮食由五丈河入京。元朝初期,设京义都漕运司、江淮都漕运司,秩正三品。明代通过运河和近海航运,将江南粮食经海路运到海河
14、,运至京师。明代设漕运府总兵官、 总督,设立漕运衙门。清代漕运管 理职责分明,正式将漕运总督纳入官制。摘编自贾杉(中国物流近代化研究(18401949)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物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12分)26(12分)在中国古代,长途货运贸易历经不同的发展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秦汉时期,我国便已存在“富商大贾,周流天下”的情况。然而当时进入长途流通领域的,只有金银珠宝之类体轻价昂的商品,粮食等大宗货物的贸易往往仅限于其产地及附近区域进行。虽然历代政府也通过漕运调运粮食,但一般商人则不敢问津。因此,长期以来便形成一条不成文的货物转运
15、原则:“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北宋时期形成了以开封为中心的漕运网把东京、江淮、关中等经济发达地区紧密联系起来。伴随这些条件的成熟和形势的变化,商贾们置流行数百年的“千里不贩籴”的原则于不顾,争先恐后地挤上长途贩粮的征途,这是北宋以前几乎没有出现过的情况。摘编自王兴文(北宋漕运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商人突破“千里不贩籴”的转运原则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12分)选做部分,任选一道进行作答27【历史一选修1: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15分)材料战国是“强凌弱、众暴寡”的兼并年代,商鞅认为德治已不能治理天下,君主应“缘法而治”。商鞅重刑轻德,实质是抛弃“仁德”外衣,用“刑法”
16、手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其“法治”包含“法、信、权”有机结合的法治理论和治理模式。“法”即“国君立法分明守法严苛、官吏解释法律”;“信”即“令出必行的公信力,赏罚分明民众信任,君臣共信不失其议”;“权”即国君权势,是推行法治的前提。商鞅极力推崇重刑,“轻罪重刑、刑重必得、不赦不宥”,禁奸于未萌;其重刑主义带有明显“以刑去刑”维护君主集权统治的功利性,其司法实践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等级特权。民愚则易治,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偏激弃绝传统文化,为推行法治创造了有效的法治文化。摘编自商鞅变法的法律文化解释(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推行以法治国思想的历史条件。(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17、知识,评价商鞅及其以法治国思想。(9分)28【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司马光的不朽贡献,在于编基资治通鉴一书,司马光从小就聪教好学,其酷爱史学,七岁时就喜欢听人家将左传,走上仕途以后,仍旧治史不懈,他感当时缺乏一部比较明完整的通史著作,使学习历史的人遇到很大的困难。因此,“常欲取其要,为编年一书”。但他编墓资治通鉴的主要原因,是想通过“叙国家之盛衰,著生民之休戚”来总结统治经验,供统治者借鉴,为巩固当时封建王朝服务,所以这部书得到神宗的赞扬,以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政道”,赐名为资治通鉴,并且亲自为它作序。资治通鉴的作者,虽然只署司马光一人,但实际上是一部集体编写的著作
18、,由多人分工协修,最后整理删定,则是由司马光一人完成的,资治通鉴于哲宗元祜七年(1092年)刊成,据说成书以后,贮积在洛阳的草稿,竞有两间房子之多,黄庭坚曾阅过原稿,没有见到一字草书。摘编自范兆琪司马光与(1)根据材料,简析司马光能够编綦出资治通鉴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的优秀品质。(9分)珙县一中2019级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半期考试试题测试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DCBDDDCBDC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DADABAABA题号21222324答案ABBD1【答案】D【解析】据材料“当时的水稻其
19、谷粒外形、颗粒大小已接近于现代栽培稻”可知中国原始农业获得较高程度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的重点是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程度高,并不能得出中国最早种植水稻,排除A项;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时期,排除B项;材料的强调的是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程度,并未体现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排除C项。2【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家贫被俘为奴的百里奚被秦穆公赎回拜为大夫,说明当时贵族垄断政权局面被打破,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被打破,并未反映奴隶阶级的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说明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但尚未瓦解,排除B项;秦穆公时期秦国尚未实现统一,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3【答案】B【解析】据
20、材料信息可知,皇帝制度确立后,向皇帝提出咨询或请示皇命需要有一定的规定,其目的是要维护皇帝的权威,故选B项;皇帝制是秦始皇首创,与先秦官僚制的无关,排除A项;材料是对中央官员的行为规范,非地方官员,排除C项;材料的重点是突出皇帝的权威,并未限定呈递文书的内容,排除D项。4【答案】D【解析】据材料“故虐行则怨积,德布则功兴,百姓以德附,骨肉以仁亲,夫妇以义合,朋友以义信,君臣以义序,百官以义承”,可知陆贾强调统治者实行德政,故选D项;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在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德治属于儒家思想而不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排除B项;三纲五常理论是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的,排除C项。5【答案】D【解析】据材料“属
21、国最高长官为都尉,不是划地而设,而是因部落而设,生产由部落首领管理”可知西汉时期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因俗而治的管辖措施,故选D项;材料所示是对少数民族管理的制度,与郡县制无关,排除A项;汉初由于实行郡国并行制而形成了王国问题,与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无关,排除B项;材料的重点是对少数民族因俗而治的管理制度,并非是沿袭了分封制,排除C项。6【答案】D【解析】“课役童隶,各得其宜”“至乃开广田土三百馀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是东汉豪强地主庄园的场景,规模大,多种经营,闭门为市,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东汉豪强地主庄园的场景,没有涉及封建皇室的生活,排除A项;材料反映
22、的是东汉豪强地主庄园的场景,自耕农没有那么多的田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庄园生活,商人家庭的生活要靠经商,没有那么多的田地,也无法做到自给自足,排除C项。7【答案】C【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汉代的史书中都记载了男耕女织的内容,说明当时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故选C项;表格内容记载了汉代男耕女织的内容,没有涉及汉代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排除A项;表格内容记载了汉代男耕女织的内容,农业高度发达没有体现,排除B项;男耕女织生产开始确立是在战国时期,排除D项。8【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取消职业军人特权,使其社会地位降低,从而引发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
23、,说明改革要与自身的实际相适应,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汉化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是汉族文化本身不利于北魏发展,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汉化改革这一项措施带来的不利影响,并非是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排除C项;材料的重点是汉化改革带来的问题,与改革者的精神无关,排除D项。9【答案】D【解析】据材料“规定州县长官不得辟署属僚”和“由中央派遣担任各州县属僚”可知朝廷严格管理对地方官员的任用,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故选D项;隋朝科举制正式形成的标志是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排除A项;材料的重点是中央政府严格管理对地方官员的任用,并不能体现推荐成为任官的主要方式,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中央对地方管
24、理的加强,并不是这些措施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排除C项。10【答案】C【解析】唐律疏议中重视孝,强调维护“孝”的伦理,说明唐律具有“礼法结合”的特点,故选C项;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排除A项;律令儒家化始于汉代而非唐朝,排除B项;材料强调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而不是儒家思想被统治者推崇,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据材料“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可知朱熹强调官员要一心为公,故选D项;材料只提到官员为公,并没有提到忠君爱国,排除A项;材料强调官员为公,属于有为,排除B项;材料强调官员
25、的责任感,并不是个人修养,排除C项。12【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秦汉的皇帝一般不会轻易否决朝议之事,唐代规定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宋太祖常违心屈从廷臣的正确意见,这都说明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明朝,天子对不合己意的廷议则屡次下议或置之不理,这说明大臣的廷议已经无法对皇权进行约束,是君主专制权力提高,故选D项;材料反映大臣的廷议在明朝是已经不能对皇权形成约束,皇帝个人的专断容易导致决策的失误,排除A项;材料的变化反映的是皇权的加强而非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皇权由受到限制到逐步加强,与宦官专权无关,排除C项。13【答案】A【解析】三省分权,容易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为
26、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提高行政效率,进行合署办公,有的省甚至被废除,这些做法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故选A项;三省六部制,三分相权,加强了皇权,君主专制呈现出强化趋势,排除B项;中央集权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中的三省是中央官制,没有涉及地方,排除C项;唐朝实行三省制,是削弱相权,加强了君权,排除D项。14【答案】D【解析】北宋时期理学形成,理学家们通过对儒学信仰的重建,强化了三纲五常等社会伦理观念,注重道德品质和坚贞节操等观念,对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导致两宋较隋唐时期节烈妇女人数明显增多,故选D项;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隋唐时期儒家思想仍居统治地位,排除A项;宋朝女性对伦理保守观念的
27、重视根植于自然经济,排除B项;两宋节妇、列女人数的增加更多的是思想层面的影响而非经济,排除C项。15【答案】A【解析】大豆能够改良土壤,因此大豆种植区域的扩展说明土地的利用效率得到了提高,故选A项;区域经济发展均衡即区域间经济均衡发展,材料强调大豆种植区域扩大,无法得出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均衡,排除B项;材料强调大豆种植区域扩大,没有提及生产工具的变革,排除C项;材料强调大豆种植区域扩大,可能会导致民众饮食结构发生轻微变化,民众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过于夸大,排除D项。16【答案】B【解析】据材料元代杂剧普遍把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民众塑造为正面人物,体现世俗化倾向,故选B项;材料并无反映元杂剧超越宋
28、词,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体现作品选材世俗化,与用词无关,排除C项;选取普通民众作为素材是艺术内容的变化,不能说明艺术水准下降,排除D项。1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宋代商业的史实可知,宋朝时期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因此“灯箱”体现的是宋代都城夜生活活跃,故选A项;材料的重点是宋代汴京城的店铺上都书写店铺名字的“灯箱”,与商业广告形式多样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汴京夜生活活跃,与城市化进程无关,排除C项;坊市分区指住宅区和商业区的分离,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18【答案】A【解析】从图片内容可知,耕织图描绘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图景,据材料“耕织图中国后世的元、明、清各代及同时期
29、的日本朝鲜等国都有很多此单本流传”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农本思想得以传承和推广,故选A项;仅耕织图不足以说明写实绘画备受推崇,排除B项;材料无对比,无法说明领先世界,排除C项;主体不一致,排除D项。19【答案】B【解析】“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体现的是朝贡贸易,“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体现的是闭关锁国政策,这是受当时倭寇边患危机、巩固统治以及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影响而导致的,故选B项;明朝统治者实行朝贡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符合近代国际贸易的需要,排除A项;朝贡贸易体制上不能确保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排除C项;闭关锁国政策是经济政策,与宣扬国威无关,排除
30、D项。20【答案】A【解析】据材料“雍正皇帝讲,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孙中山主张五族共和。毛泽东主张中华各民族共同建立统一的人民共和国”,可知大一统思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说明大一统思想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故选A项;周代时就已经实现了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排除B项;材料强调大一统,并不是中华民族,排除C项;起源于秦朝,极盛于清王朝是表象并不是本质,排除D项。21【答案】A22【答案】B【解析】在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中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汇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文明因交流而丰富,B正确;A“摧毁了”错误;从题干信息“保存并继承”
31、“融合”可知亚欧游牧民族文化与迁入地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汇中发展,C错误;文明是平等,不存在优劣之分,D错误。23【答案】B【解析】古希腊通过用女像柱建房,宣扬良好的妇女应待在家庭中,反映了古代希腊公民社会特点和父权思想的盛行,说明古代希腊城邦体制制约社会观念,故选B项;材料实质说明城邦政治排除妇女和父权思想的盛行,而不是崇尚家庭观念,排除A项;“良好的妇女应待在家庭中”说明城邦政治排除妇女及父权思想,不属于人文精神(人的价值与作用),排除C项;追求房屋柱式的装饰美观与“良好的妇女应待在家庭中”不符,排除D项。24.D二、非选择题25【答案】(1)发展演变:商代已出现商人,商业贸易区域广泛;春
32、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秦汉时期,统一货币,促进了全国商品流通;隋唐到两宋,城市经济繁荣,商品交易突破时空限制,并出现纸币;元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商帮,商品经济繁荣。(10分)主要因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社会环境;政府的经济政策;交通运输等。(3分)(2)基本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以运输公粮和军需物资为主;政府主导,设专门机构管理;政治军事功能为主;管理呈现专业化趋势;水陆并用。(每点2分,共8分)积极作用: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为后世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每点2分,共4分)【解析】(1)第一小问发展演变,我们首先
33、可以从材料一中找出五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即商代、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隋唐到两宋时期及元明清时期,然后根据材料一“商朝就已经出现了商人,商业贸易的范围”可知商代已出现商人,商业贸易区域广泛;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材料一得出“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根据秦汉时期的材料一可知统一货币,促进了全国商品流通;根据隋唐到两宋的材料得出城市经济繁荣,商品交易突破时空限制,并出现纸币;根据元明清时期材料一“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商帮形成”可知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地域性商帮。第二小问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和自然交通条件等方面分析得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社会环境;政府的经济政策
34、;交通运输等。(2)第一小问基本特点,根据材料二“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存在传统的物流活动。是我国官办物流运输最早的记载”可知起源早,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二“方便军粮漕运宋代陕西粮食江淮粮食山东粮食”可知以运输公粮和军需物资为主;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根据材料二“明代设漕运府总兵官、 总督,设立漕运衙门纳入官制”可知政府主导,设专门机构管理;管理呈现专业化趋势;根据材料二“粮食经海路运到海河,运至京师”可知水陆并用。第二小问积极作用,可以从中国古代的物流特点分析,物流运输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官办物流运输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起源早,历史悠久
35、为后世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26【答案】表现:北宋时期商人开始大规模从事长途贩粮的商业活动,打破了之前历史上长途贩运以轻质商品为主的局面。(答出长途贩运以贵重商品或体轻价昂商品为主的局面也可以得分)(2分)原因:唐宋以来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农业生产发展为长途贩粮奠定基础;大运河的开通和宋代全国性漕运体系的形成提供条件保障;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及利润的驱动;造船技术的进步。(每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共8分)影响: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产品商品化(若能答出农业经济发展或农产品商品化也可);刺激了长途贩运贸易和商品经济发展(若能答出商品经济发展或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也可);加强了全国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36、。(每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共4分)【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先代商人突破“千里不贩籴”的转运原则的表现、原因及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据材料“只有金银珠宝之类体轻价昂的商品,粮食等大宗货物的贸易往往仅限于其产地及附近区域进行。虽然历代政府也通过漕运调运粮食,但一般商人则不敢问津置流行数百年的千里不贩籴的原则于不顾,争先恐后地挤上长途贩粮的征途”得出表现为北宋时期商人开始大规模从事长途贩粮的商业活动,打破了之前历史上长途贩运以轻质商品为主的局面;据材料“北宋时期形成了以开封为中心的漕运网把东京、江淮、关中等经济发达地区紧密联系起来”得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结合所学知识,原因还可从经济重心南移及商品经
37、济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影响可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刺激商品经济发展及加强全国区域间的经济联系等方面进行分析。27【答案】1)战国兼并战争“强凌弱”,秦王需要富国强兵;社会大变革,“众暴寡”,地主阶级需要建立强有力的统治;燔诗书为推行法治创造了文化条件。(6分)(2)商鞅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改革家;其治国思想和改革目的是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和维护君主集权统治,适应了社会大变革需求;严厉推行法治和变法,使秦国国力迅速增强,为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推行法治,改变了奴隶主贵族法律上的等级特权;推崇重刑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制造儒法对立,弃绝传统文化带有偏激特点。(任答4点,得9分)【解析】(1)第一小问功能,
38、据材料“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可知征发民力;据材料“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可知控制人民(或维护地方治安);据材料“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可知征收赋税、徭役;据材料“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可知统计人丁。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史实可知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据材料“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到“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可知户籍对人身的控制由紧到松(或
39、答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据材料“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可知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据材料“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得出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史实,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角度进行分析,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和统治者的改革;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和财政危机;思想上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社会上农民的反抗斗争和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演变。28【答案】(1)原因:司马光个人的史学功底和努力;宋神宗的赞扬和支持;编纂成员的集体努力。(每点2分,共6分)(2)品质:以天下为己任;严谨治学;集体协作。(每点3分,共9分)【解析】(1)据材料“司马光从小就聪教好学,其酷爱史学,七岁时就喜欢听人家将左传,走上仕途以后,仍旧治史不懈,他感当时缺乏一部比较明完整的通史著作,使学习历史的人遇到很大的困难”得出司马光个人的史学功底和努力宋神宗的赞扬和支持;据材料“神宗的赞扬”“由多人分工协修,最后整理删定”得出编纂成员的集体努力。(2)据材料“叙国家之盛衰,著生民之休戚”得出以天下为己任;据材料“由多人分工协修,最后整理删定”得出严谨治学;集体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