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会读“锤、堵、获”,能区别运用多音字“假、系”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会用“获得、不假思索”说一句话。 2、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对比学习体会小女孩遇到危险时先人后已的品质。 2.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小女孩遇到危险时先人后已的品质。 通过小女孩的话理解小女孩先人后已的优秀品质。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一次成功的实验齐读课题,如果要强调实验的结果,该怎么读?如果要强调是成功的什么,又该怎么读? 2、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3、实验总是有成功和失败的,这不,有一位外国教育家将一个实验在其它国家进行操作时都失败了,
2、可是唯独在中国获得了成功。这次实验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今天的课文(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请小朋友们带着以下三点要求自由读课文:(1)、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再想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铅锤、堵住、获得”等。指名读。实物解释铅锤;给“堵住”找近义词;用获得说一句话。(2)、“系”和“假”这两个字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谁知道。指名说,并组词。考考大家,是不是真的能区别这两个生字的读音了。请打开小学语文第60页,完成预习尝试中的第二小题。反馈。 (3)、用上“谁
3、让谁做实验,结果怎么样”的句式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对比结果,品读句子教育家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 教育家准备了一个瓶子、三个铅锤,把三个铅锤分给三个学生,让他们拿着绳子头,然后把三个铅锤分别放进瓶子里。它们分别代表三个学生,教育家要往瓶子里灌水,让三个学生从瓶子里逃生,但瓶子口很窄,一次只能出来一个人。1、这个实验以前做过了吗?从哪看出来?请快速读第十一自然段。 2、以前做实验成功了吗?他们为什么失败了呢?指名回答。出示句子。3、读句子,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们失败的原因吗?(随机板书:争先恐后)4、可是这三位中国小朋友,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呢?让我们先回到课文里,快速读
4、课文410自然段,划出相应的句子。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品读: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1)女孩的“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这句话在整个实验中决定着成败我们应该怎么读?指名读。你觉得他读得怎样。那就跟着读一读。 (2)这句话除了读得轻,还要读得怎么样。 (3)自由练读,指名读。 (4)孩子们,此时,教育家已拿起茶杯向进
5、里灌水了。铅锤就是代表着你们,水不断地往上涨,漫过了脚踝、到了膝盖、到了腰部,再不出来就有生命危险了。带着这样的感受谁再来读读。你来试试。指名读,齐读 (5)、读着小女孩的话,对比着以前实验失败的原因,你心里感受到了什么? (6)、从小女孩的话里,我们感受到了在危险来临时,小女孩不仅有先人后己的高贵品行,而且有处事果断的能力。当教育家“三”字刚出口时,孩子们就顺利地把小铅锤一个一个地提了出来。 (7)、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他们是怎样脱离危险的。学生齐读。 (8)、如果教育家喊完了“三”,他们还没拉出铅球,将意味着什么?5、过渡:在这么危险的时刻,女孩为什么把自己放在最后,难道她不怕危险?她为什么
6、要这样做?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
7、,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品读: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1)齐读。“不假思索”是什么意思?尽管大家发言不够热烈,但老师从同学们的眼神里读出了一种东西,这就是“思考”。“思索”就是生答。“不假思索”就是。(就是不经过思考,脱口而出) (2)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会不用思考,一下子就能说出来呢? A、,你今年几岁?你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回答了? B、,你家在哪?你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回答了? (3)能用“不假思索”说一句话吗? (4)那课文中的女孩为什么“不假思索”地说出这句话了呢? (5)也就是说她把“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这句话牢牢记在心理,她特别熟悉,对
8、吗?自由练习读,指名读,齐读。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四、体会品质1、读着小女孩的话,你感受到什么?(女孩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2、女孩有了危险是先想到别人想到自己(板书:先人后已)让我们再次读女孩的话(生读)3、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走时”,说得多好啊,我想此时你的脑海里肯定会思绪万千,你会从这句话中想到哪些画图? 4、想到请用手中的笔把你想到的写下来。五、课堂小结 正是小女孩的先人后已、沉着冷静,才能让这次实验取得成功。怪不得教育家激动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小女孩的这种优秀品质打动了教育家,也深深感动了我们。让我们带着对小女孩的无比敬佩,把她的话深深地记在心里。 齐读: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