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结构与其组成的分子对应不正确的是A. 噬菌体:蛋白质和DNAB. 细胞膜:脂质、蛋白质、糖类C. 细胞骨架:脂质和核酸D. 细胞壁:纤维素和果胶【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的蛋白质和磷脂,其次还含有少量糖类;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组成的噬菌体属于DNA病毒,主要成分有DNA和蛋白质【详解】噬菌体是一种DNA病毒,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A正确;组成细胞膜的成分有脂质、蛋白质和糖类,B正确;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C错误;植物细胞壁
2、位于细胞的最外面,对细胞起支持与保护作用,其成分主要是纤维素与果胶,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等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能熟记生物学基本知识的能力。2. 下面的数学模型能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A. 人体红细胞中K+吸收速率随O2浓度变化的情况B. 萌发的种子中自由水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C. 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情况D. Aa的个体自交后代中纯合子所占比例随自交次数增加的情况【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人体红细胞吸收K+的方式是主动运输,红细胞通过无氧呼吸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此人体红细胞中K+吸收量与O2浓度变化无关,该图不能表示人红细胞中K+吸收量随O2浓度变化的情况,A项错误
3、;B、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代谢逐渐增强,因此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随时间延长而升高,该图可以表示萌发的种子中自由水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B项正确;C、在一定的范围内,随底物浓度升高,酶促反应的速率逐渐增大,但当底物浓度为0时,反应速率应是0,因此该图不能表示细胞代谢中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情况,C项错误;D、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n代,后代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2n,所以自交代数越多,纯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接近1,但是起点应该是0,D项错误。故选B。3.某同学在进行某一酶促反应实验时,第一次测得产物生成量随时间变化如图中曲线a所示,第二次实验对第一次实验中的条件进行了一处调整
4、,实验结果如曲线b所示。该同学改变的条件可能是A. 改变了酶的种类B. 改变了反应温度C. 改变了酶的用量D. 改变了底物浓度【答案】D【解析】酶具有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改变酶的种类不会催化该底物的反应,A项错误;改变反应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酶促反应的速率有所改变,但生成物的量不会改变,B项错误;改变了酶的用量,使得酶促反应的速率加快,生成物的生成相同的量所用的时间比之前要短,C项错误;减少底物的量,生成物的量减少,D项正确。4.下列与实验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用红色花瓣的细胞与叶肉细胞做质壁分离的实验,均可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B. 观察花生子叶组织细胞中的脂肪颗粒需
5、借助显微镜C. 观察紫色洋葱内表皮细胞的染色体时,可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染色D.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农田中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答案】C【解析】【分析】1、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2、脂肪的鉴定需要用苏丹或苏丹染液,用花生子叶进行观察时需要用显微镜。【详解】A、红花细胞的细胞液为红色,细胞质为无色,而叶肉细胞中液泡为无色,细胞质中含有叶绿体,因此二者观察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现象明显,A正确;B、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颗粒需借助显微镜,B正确;C、
6、紫色洋葱内表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进行细胞分裂,无法观察染色体,C错误;D、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探究农田中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D正确。故选C。5.下图表示正常人快速饮入500 ml某种液体后,其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曲线。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A. 若饮入的是清水,则人体血浆渗透压变化的曲线是cB. 若饮入的是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则尿量会减少C. 当饮入0.9% NaCl溶液时,细胞外液Na+的增加量远大于细胞内液Na+的增加量D. 当血浆渗透压出现曲线c的变化时,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参与【答案】B【解析】【分析】血浆渗透压相当于0.9% NaCl溶液的渗透压,可以保持相对稳定,饮入
7、清水后,血浆渗透压短时间内会降低,饮入高浓度液体会导致血浆渗透压短时间内升高,但一段时间后,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血浆渗透压均会恢复正常。【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若饮入的是清水,则人体血浆渗透压变化的曲线是c,A正确;B、若饮入的是高浓度葡萄糖溶液,部分葡萄糖可能会进入原尿,原尿渗透压升高,肾小管等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B错误;C、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当饮入0.9% NaCl溶液时,细胞外液Na+的增加量远大于细胞内液Na+的增加量,C正确;D、水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调节过程中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参与,D正确。故选B。6.银环蛇毒素能与突触处的神经递质受体结合,阻断
8、兴奋的传递。如下图所示,利用银环蛇毒素处理突触,并在A处给予适宜刺激,乙记录仪测量的结果是A. B. C. D. 【答案】B【解析】据图分析,乙记录仪的两侧接在细胞膜的外侧,因此未受刺激时为零电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因此刺激A点兴奋会传到甲乙两个记录仪,根据甲记录仪的-70可知,乙记录仪先开始测得的是负值;当兴奋继续向右传导的过程中,乙记录仪的左侧恢复静息电位;由于银环蛇毒素能与突触处的神经递质受体结合,阻断兴奋的传递,因此兴奋不能传到下一个神经元,则乙记录仪不会再测到电位变化,故选B。7.切除玉米胚芽鞘顶端,然后在其左侧放置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在黑暗中培养12h,测量胚芽
9、鞘向右的弯曲角度(如图1所示),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浓度,因变量是胚芽鞘的弯曲度B. 胚芽鞘向右弯曲的主要原因是右侧细胞生长速率快于左侧C. 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生长素对胚芽鞘的生长作用具有两重性D. 在黑暗中培养的目的是防止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答案】B【解析】【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当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零时,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故起点应在原点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增强,左侧生长速度加快,弯曲角度也越来越大;当生长素浓度超过某一
10、值时,促进作用减弱,与先前相比生长速度减慢,弯曲角度也减小【详解】A、本实验在切除玉米胚芽鞘的顶端,然后在其左侧放置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在黑暗中培养12h,测量胚芽鞘向右的弯曲角度,故自变量是生长素浓度,因变量是胚芽鞘的弯曲度,A正确;B、胚芽鞘向右弯曲的主要原因是右侧细胞生长速率慢于左侧,总是弯向生长慢的一侧,B错误;C、图2说明生长素在较低浓度时能促进植物生长,超过最适浓度则促进作用减弱,但没有体现抑制作用,C正确;D、在黑暗中培养的目的是防止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D正确。故选B。8.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一个岛屿,在1937-1942年期间,这个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如下
11、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年份(年)193719381939194019411942种群数量(个)25462084407701 380A. 从表格中得不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B. 种群从1 942年开始出现环境阻力C. 在1937-1942年期间,该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S”型D. 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便恒定不变【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分析,在统计期间,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但根据已知条件无法判断出K值;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详解】A、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所能
12、容许的种群最大数量,题中所给的数据不充足,无法判断K值,A正确;B、现实生活中环境资源是有限的,从环颈雉引入岛屿,就存在环境阻力,只是开始时食物、生存空间相对宽裕,环境阻力较小,B错误;C、分析图表数据可知:在1937-1942年期间,该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型,C错误;D、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其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而不是恒定不变,D错误。故选A。9. 如图为人体内某组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据图判断,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 )A. 如果图示为脑组织,则端比I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O2较少B. 如果图示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端比I端血浆中胰岛素含量高、葡萄糖含量低C. 如果图示为肝组织,则饥饿时端比
13、I端葡萄糖含量低、CO2较多D. 如果图示为肺部组织,则端比I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O2较多【答案】C【解析】【详解】A、图中的血流方向为,血液经过脑组织时,脑组织要摄取葡萄糖和O2,所以端比I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O2较少,A正确;B、饱饭后,血液经过胰岛组织时,胰岛组织要摄入葡萄糖,同时感受到高血糖的信号后,胰岛组织会向血液中释放胰岛素,所以饱饭后端比I端血浆中胰岛素含量高、葡萄糖含量低,B正确;C、饥饿时,肝脏将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所以端葡萄糖含量比I端高,C错误;D、肺为呼吸器官,血液经过肺时,肺摄入的O2进入血液中,同时肺部组织要摄入葡萄糖,所以端比I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
14、、O2较多,D正确。故选C。第II卷 非选择题10.请回答与教材中部分实验的材料、试剂/实验目的等有关的问题:组别材料实验试剂实验目的1蛋清_鉴定蛋白质2洋葱根尖细胞盐酸、酒精、龙胆紫溶液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3菠菜二氧化硅、_、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4淀粉、蔗糖淀粉酶、斐林试剂_(1)某同学做第1组实验时,若要探究蛋清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可用_试剂进行检测。在用试管进行上述操作时,该试剂的使用方法是_。(2)某同学做第2组实验时,装片的制作流程应该是_漂洗染色制片,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时,应找到_区细胞。(3)第3组实验中,表格内下划线处所填的物质是_该物质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4)第4组实
15、验的目的是_。【答案】 (1). 双缩脲 (2). 先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再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脉试剂B液4滴,摇匀 (3). 解离 (4). 分生 (5). 碳酸钙 (6). 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 (7). 探究酶的专一性【解析】【分析】1、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2、色素提取和分离过程中几种化学物质的作用:(1)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可溶解绿叶中的色素。(2)层析液用于分离色素。(3)二氧化硅破坏细胞结构,使研磨充分。(4)碳酸钙可防止研磨过程
16、中色素被破坏。【详解】(1)探究蛋清中是否含有蛋白质,使用的试剂是双缩脲试剂,如果出现紫色现象,说明含有蛋白质。双缩脲试剂使用时需要先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再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2)观察有丝分裂实验时,装片的制作流程应该是解离(使组织细胞分散开)漂洗(洗去解离液)染色制片。由于分生区的细胞可以分裂,所以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时,应找到分生区细胞。(3)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二氧化硅,使研磨更充分;加入碳酸钙,可保护叶绿素,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4)第4组实验底物不同,酶的种类相同,故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酶的专一性。【点睛】本题考查理解实验目
17、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11.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这期间两种群没有迁入和迁出。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为_,这种关系对于甲种群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原因是_。(2)在ab年间,甲种群的出生率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死亡率,年龄组成最可能为_型;乙种群数量先增后降,原因是_。(3)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草地面积大量锐减,甲乙两个种群的生物数量都会急剧下降。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答案】 (1). 捕食 (2). 乙捕食的主
18、要是甲中年老病弱和年幼的个体,因而在客观上起到促进甲种群发展的作用 (3). 小于 (4). 衰退 (5). 甲的数量增加,乙的食物较充足,因此乙的数量增多,随着甲的数量减少,乙缺少食物,因此乙的数量下降 (6). 草为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草的数量减少后,输入系统的总能量减少,流入消费者甲和乙的能量减少,其数量就会减少【解析】分析】从图中分析甲的数量先增加先减少,乙的数量后增加后减少,所以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详解】(1)根据分析,甲乙之间是捕食关系,乙捕食主要是甲中年老病弱和年幼的个体,因而在客观上起到促进甲种群发展的作用。(2)在ab年间,甲种群数量不断减少,所以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年
19、龄组成为衰退型;.由于甲的数量增加,乙的食物较充足,因此乙的数量增多,随着甲的数量减少,乙缺少食物,因此乙的数量下降,所以乙种群数量先增后降。(3)草地面积锐减,导致草的数量降低草为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草的数量减少后,输入系统的总能量减少,流入消费者甲和乙的能量减少,其数量就会减少。【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群落之间种群的关系,需要考生结合食物链对种群数量进行分析。12.用 2mol/L的乙二醇溶液和2mol/L 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泡某种植物细胞,观察质壁分离现象,得到其原生质体(去除细胞壁的整个植物 细胞)体积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1)原生质体体积在 AB 段的变化说明在该段时
20、间内水分从原生质体_,细胞液浓度_。(2)在1min 后,处于2mol/L 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其细胞液浓度将_,此时,在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充满了_。(3)原生质层包括_、_和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4)在1min后,处于 2mol/L乙二醇溶液中的细胞,其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是由于_ 逐渐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液浓度_。(5)并不是该植物的所有生活细胞均可发生质壁分离,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还必须具有_。【答案】 (1). 渗出 (2). 变大 (3). 不变 (4). 蔗糖溶液 (5). 细胞膜 (6). 液泡膜 (7). 乙二醇 (8). 升高 (9). 中央大液泡【解析】【分析】由图可知,前6
21、0s原生质体体积变小,说明细胞失水,60s之后,处在乙二醇溶液中的细胞原生质体体积增大,说明细胞吸水。【详解】(1)原生质体体积在 AB 段变小,说明细胞失水,该段时间内水分从原生质体渗出,细胞液浓度会变大。(2)在1min 后,处于2mol/L 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原生质体体积不变,说明细胞达到渗透平衡,其细胞液浓度不变,由于细胞壁是全透的,此时,在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充满了蔗糖溶液。(3)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具有选择透过性。(4)在1min后,处于 2mol/L乙二醇溶液中的细胞,其原生质体体积变大,说明细胞吸水,是由于乙二醇逐渐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液浓度增大,进
22、而引起细胞吸水。(5)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除了细胞内外有浓度差之外,还需要有中央大液泡。【点睛】细胞失水,原生质体体积变小,细胞液浓度增大;细胞吸水,原生质体体积变大,细胞液浓度变小13.高血氢症又称OTC症,患者由于缺乏鸟氨酸氢甲酰基转移酶,尿素循环中断,血氨、尿乳清酸等增高,常有厌食、易怒、昏睡、呕吐等症状。某研究小组调查了甲、乙 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绘制成的系谱图如图所示,其中甲病(A、a基因控制)为OTC症,乙病(B、b基因控制)在男性中只要有一个b基因就表现患病,而在女性中是隐性纯合子才会表现患病,已知1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9为纯合子。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
23、其发病机理表明基因可通过_从而控制生物体性状。3 和4生出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_。(2)乙病致病基因位于_染色体上。若7 与8为异卵双生,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_。5和6生一男孩两病兼患的概率为_。果蝇直翅、弯翅基因(A、a)和有眼、无眼基因(B、b)均位于4号常染色体上,两对基因位置临近紧密连锁。研究人员利用纯合的弯翅有眼、直翅无眼和弯翅无眼果蝇进行下列杂交实验:杂交一:弯翅有眼直翅无眼直翅有眼杂交二:杂交一子代直翅有眼弯翅无眼?(3)杂交二产生的子代的表现型为_。(4)杂交二实验中出现了一个意外的表现型为直翅有眼的雌性后代,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其亲本中的_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了_交换。若符合上述
24、解释,理论上则还可能出现另一种表现型为_的子代,但事实上并没有找到。由此推测,杂交二子代出现的直翅有眼雌蝇,可能是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为验证此推测,研究人员将该雌蝇与表现型为_雄蝇测交,结果子代出现了4种表现型,分别是直翅有眼、弯翅有眼、直翅无眼、弯翅无眼。由此可说明该雌蝇的母本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部分_细胞未能正常分裂而产生基因组成为_的配子,由该配子受精后形成意外出现的直翅有眼雌蝇。【答案】 (1).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 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3). 1/8 (4). 常 (5). 100% (6). 3/16 (7). 弯翅有眼和直翅无眼 (8). 母本(直翅有眼) (
25、9).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 (10). 弯翅无眼 (11). 弯翅无眼 (12). 初级卵母 (13). AaBb【解析】【分析】分析遗传系谱图:由“1、2、1”的表现型和“已知1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可推知:1只携带一个甲病的致病基因即患有甲病,因此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1、2、2”的表现型可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再依据题意“9为纯合子”可进一步推知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分析杂交实验: 果蝇直翅、弯翅基因(A、a)和有眼、无眼基因(B、b)均位于4号常染色体上,说明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杂交一的实验结果说明直翅对弯翅是显性性状,
26、有眼对无眼是显性性状,亲本弯翅有眼个体与直翅无眼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与AAbb,子代直翅有眼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进而推知杂交二中的亲本弯翅无眼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详解】(1) 系谱图显示,1和2均正常,其儿子1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1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说明1只携带一个甲病的致病基因即患有甲病,因此甲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甲病为OTC症,患病的原因是缺乏鸟氨酸氢甲酰基转移酶,因此甲病的发病机理表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体性状。1和2的基因型分别为XAY和XAXa,进而推知3的基因型为1/2 XAXA、1/2XAXa,4的基
27、因型为XAY,所以3和4生出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1/21/4XaY1/8。(2) 系谱图显示,1和2均正常,其儿子2患乙病,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9的父亲为乙病患者,而9为正常的纯合子,所以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已知在男性中只要有一个b基因就表现为患乙病,据此结合系谱图呈现的信息可知:若7 与8为异卵双生,则7 与8的基因型均为BBXAY,所以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00%。若只考虑甲病,则5的基因型为1/2 XAXA、1/2XAXa,6的基因型为XAY,5和6生一男孩患甲病的概率为1/21/2XaY1/4。若只考虑乙病,则1和2的基因型分别为BB和Bb,所以5的基因型为1/2BB、1
28、/2Bb;9、10的基因型分别为BB、bb,3和4的基因型均为Bb,进而推知6的基因型为2/3Bb、1/3bb,5和6生一男孩患乙病的概率为1/22/31/2Bb1/22/33/4(Bbbb)1/21/31/Bb1/21/31(Bbbb)3/4。综上分析,5和6生一男孩两病兼患的概率为1/43/43/16。 (3) 杂交一:弯翅有眼直翅无眼直翅有眼,说明直翅、有眼均为显性性状,双亲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与AAbb,进而推知子代直翅有眼的基因型为AaBb;因弯翅基因(A、a)和有眼、无眼基因(B、b)均位于4号常染色体上,两对基因位置临近紧密连锁,所以该子代直翅有眼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
29、BAb11。可见,在杂交二中,杂交一子代直翅有眼与弯翅无眼(aabb)杂交,产生的子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BbAabb11,表现型为弯翅有眼和直翅无眼。(4) 杂交二实验中出现了一个意外的表现型为直翅有眼(含有A和B基因)的雌性后代,而该杂交中的亲本直翅有眼的基因型为AaBb,且a和B连锁、A和b连锁,亲本弯翅无眼的基因型为aabb。可见,该意外的直翅有眼雌性后代的出现,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其亲本中的母本(直翅有眼)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进而形成基因型为AB和ab两种配子,其中AB受精后形成该意外的直翅有眼雌性的基因型为AaBb;若符合上述解释,理论上则还可
30、能出现另一种表现型为弯翅无眼(aabb)的子代。可能的原因之二是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即母本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部分初级卵母细胞未能正常分裂而产生了基因型为AaBb的配子,由该配子受精后形成意外出现的直翅有眼雌蝇。为验证此推测,可采用测交方案,即将该雌蝇与表现型为弯翅无眼雄蝇(aabb)测交,若是第一种原因,则子代只出现直翅有眼(AaBb)和弯翅无眼(aabb)两种表现型;若是第二种原因,则子代会出现4种表现型,分别是直翅有眼(AaBb)、弯翅有眼(aaBb)、直翅无眼(Aabb)、弯翅无眼(aabb)。【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与伴性遗传的实质及应用、染色体数目变异等相关知识。要求学
31、生能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伴性遗传的内涵,并与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和染色体数目建立联系。14.将醋酸菌突变体中与耐酸有关的ALDH基因导入优良醋酸菌中,选育出高发酵速率、耐酸的醋酸菌,用于果醋生产。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对含有ALDH基因的DNA与质粒用同种限制酶切割后,通过_酶连接形成重组质粒。为获得耐酸的醋酸菌,用_法接种于含高浓度醋酸的培养基进行筛选。将筛选纯化的菌种用_的方法长期保存。(2)下图表示温度和乙醇浓度对该醋酸菌产酸量的影响。醋酸菌能将乙醇转变为_,再将其转变为醋酸。研究不同酒精浓度下的最高产酸量时,最好把温度控制为_酒精发酵后通过出料口检测酒精浓度,将发酵液
32、中酒精浓度调节到4%左右才接种醋酸菌,较高的酒精浓度会使产酸量下降,不适宜接种,原因是_。(3)为检测发酵过程中醋酸菌数量,将1 mL发酵液稀释100倍后,分别取0.1 mL稀释菌液均匀涂布在4个平板上经适当培养后,4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24、139、140、141,据此可得出每毫升发酵液中的活菌数为_个/mL。【答案】 (1). DNA连接 (2). 平板划线(稀释涂布平板) (3). 甘油管藏 (4). 乙醛 (5). 35(3035) (6). (较)高浓度的酒精会抑制醋酸菌的生长和代谢 (7). 1.4105【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分离、基因工程,考查对微生物培养、分离
33、方法和基因工程工具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图中坐标确定醋酸菌产酸的适宜温度和酒精度,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的自变量、无关变量。【详解】(1)对含有ALDH基因的DNA与质粒用同种限制酶切割后,通过DNA连接酶连接形成重组质粒。筛选耐酸的醋酸菌,可将受体菌用平板划线(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于含高浓度醋酸的培养基进行筛选。将筛选纯化的菌种用甘油管藏的方法长期保存。(2)醋酸菌能将乙醇转变为乙醛,再将其转变为醋酸。研究不同酒精浓度下的最高产酸量时,温度为无关变量,应保持适宜温度,最好把温度控制为35(3035)。较高的酒精浓度(较)会抑制醋酸菌的生长和代谢,会使产酸量下降。(3)计算每毫升发酵液中的活菌数,应选择菌落数为30300的培养基进行计数,培养基上的平均菌落数为(139+140+141)/3=140,则每毫升发酵液中的活菌数为1400.1100=1.4105个/mL。【点睛】本题以醋酸菌的筛选为背景主要考查微生物的筛选、培养与计数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