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一年级下语文说课24寻隐者不遇_西师大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99343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下语文说课24寻隐者不遇_西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一年级下语文说课24寻隐者不遇_西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一年级下语文说课24寻隐者不遇_西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一年级下语文说课-24寻隐者不遇西师大版(2019)一、说教材分析寻隐者不遇是九年义务教育西师大版三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虽然浅显,但耐人寻味。这首诗第一句交代“寻隐者”,第二句说明“不遇”,三四句直中有婉。“只在”说明走得不远,容易找到,让人在找寻不到的失望中萌生一线希望,“不知”说明隐者在白云深处,难以寻踪,又使人怅然若失,无可奈何。这首是语言精练,第一句以“问”开头,后两句省略了“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句十分巧妙。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并学会写2个生字,正确背诵并默写寻隐者不遇。过程和方法:借助书中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感

2、情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及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2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富有节奏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感受诗的意境,体会寓问于答的写法。三、说教学方法1.品读感悟法。语文教学,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品出诗歌的韵味,必须扣住重点词句,在比较、玩味、体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2.引导想象法利用插图引导诗人访问的过程。四、说教学媒体资源选择课件、课外资料。五、说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揭题释题质疑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诗人贾岛。【设计意图】通过质疑,激发学生学

3、习古诗的兴趣。(二)初读古诗通过范读,自由读,指定读,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声情并茂地读出诗文的情和意。【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语言环境中有所感悟。(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依据课标和诗词教学的特点,这环节我采取自读自悟,看图想象,教师引导,品读诗味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意。1.同桌互说诗意。先自由锻炼表达能力。2.集体汇报。3.解决重点字词意思,再完整地说说古诗的意思。在这里为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就轻而易举地理解诗意了。4.以生活中“你问我答”的游戏导入,引出古诗中的你问我答。由实际生活导入,由浅入深,使学生能很快地做出童子与诗人

4、的问话和答语。5.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在诗中写出来?设计这一环节,引出“寓问于答”的写法,多层次多角度理解教材。【设计意图】由简单的读,回答简单的问题,引出回答古诗的填空题,由浅入深,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这首古诗寓问于答的写作形式。(四)体悟作者的心情启发学生想象作者访问的经过,并读出作者寻访时的心情变化,即有希望到失望,再由失望到希望,继而又失去希望的心理。【设计意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五)课外拓展欣赏唐贾岛的题李凝幽居。特别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一句。【设计意图】紧扣开头的“推敲小故事”, 加深对诗人的印象。(六)作业1.背诵古诗。2收集贾岛写的其他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