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荆门市龙泉中学2018届高三复习理科综合物理试题(五)AB14、如图所示,一个带电小球在匀强电场中沿AB方向匀速斜向上运动。则运动中小球受到的电场力方向是A、沿AB方向 B、沿AB的反方向C、竖直向上 D、在AB与竖直线之间的某个方向上F15、如图所示,平板小车置于水平面上,其上表面粗糙,物块在小车中间保持静止。t=0时,对小车施加水平外力F,使小车从静止开始加速运动,t0时刻,物块从小车左端滑离木板,2t0时刻物块落地。在竖直平面内建立Oxy坐标系,取水平向右为x轴正方向,竖直向ot t02t0vxot t02t0vxot t02t0vyot t02t0vyABCD下为y轴正方向,则关于物块
2、落地前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速度-时间图像,以下可能正确的是16右图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标志,它以中国书法的笔触,勾勒出一轮明月和一双踏在其上的脚印,象征着我国航天人的梦想。银川一中一位爱好天文的同学看到后结合自己所学为探月宇航员设计了如下实验:在距月球表面高h处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一个物体,然后测量该平抛物体的水平位移为x,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月球的半径为R,引力常量为G,若物体只受月球引力的作用,则,月球的质量是A. B. C. D. 17如图所示,在圆形区域内存在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AB是圆的直径。一带电粒子从A点射入磁场,速度大小为v、方向与AB成30角时,恰好从B点飞出磁场,且粒子在
3、磁场中运动的时间为t;若同一带电粒子从A点沿AB方向射入磁场,也经时间t飞出磁场,则其速度大小为A. B. C. D. 18、如图所示,a、b是一对平行金属板,分别接到直流电源两极上,右边有一挡板,正中间开有一小孔d,在较大空间范围内存在着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纸面向里,在a、b两板间还存在着匀强电场E.从两板左侧中点c处射入一束离子(不计重力),这些离子都沿直线运动到右侧,从d孔射出后分为如图三束,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这三束离子的速度一定不相同 B这三束离子的比荷一定相同C若将这三束离子改为相反电性而其他条件不变的离子则仍能从d孔射出Da、b两板间的匀强电场方向一定由b指向a
4、19质量为的带电小球以初速度水平抛出,经过时间后进入方向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再经过时间速度方向重新变为水平,已知初末位置分别为A点和C点,经B点进入电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电场力大小为B从A到C的运动过程,小球动量守恒C小球从A到B与从B到C的速度变化相同D从A到C的高度20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动势为E,内阻为r。M为多种元件集成的电子元件,其阻值与两端所加的电压成正比(即RM=kU,式中k为正常数)且遵循欧姆定律。R1和R2是两个定值电阻(其电阻可视为不随温度变化而变化)。R为滑动变阻器,现闭合开关S,使变阻器的滑片向上移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压表V1、V2 读数增大 B电子元件M
5、两端的电压减小 C通过电阻R的电流增大D电流表读数减小21如图所示,竖直面内有一个闭合导线框ACDE(由细软导线制成)挂在两固定点A、D上,水平线段AD为半圆的直径,在导线框的E处有一个动滑轮,动滑轮下面挂一重物,使导线处于绷紧状态在半圆形区域内,有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的有界匀强磁场设导线框的电阻为r,圆的半径为R,在将导线上的C点以恒定角速度(相对圆心O)从A点沿圆弧移动的过程中,若不考虑导线中电流间的相互作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C从A点沿圆弧移动到D点的过程中,导线框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先逆时针,后顺时针B在C从A点沿圆弧移动到图中ADC=30位置的过程中,通过导线上C点的
6、电量为C当C沿圆弧移动到圆心O的正上方时,导线框中的感应电动势最小D在C从A点沿圆弧移动到D点的过程中,导线框中产生的电热为22(6分)为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现提供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小车(1)为了消除小车与水平木板之间摩擦力的影响应采取的做法是_。A将木板带滑轮的那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钩码拉动下恰好做匀速运动B将木板带滑轮的那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钩码拉动下恰好做匀加速运动C将木板固定打点计时器的那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速运动D将木板固定打点计时器的那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加速运动(2)如图所示,在纸带上取7个计数点A、B、C、D、E、F
7、、G,两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10s,相邻两计数点间距离如图所示(单位cm),则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 =_m/s2(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3)要用钩码总重力代替小车所受的拉力,此时钩码质量m与小车总质量M之间应满足的关系为_。23.(9分)某小组用如下实验方案精确测量电阻的阻值。(1)多用表粗测:选用多用电表的欧姆“100”挡测量,发现多用表指针偏转过大,因此需选择欧姆_(填“10”或“1 k”)挡,并先_再进行测量,之后多用电表的示数如图1所示,测量结果为_。(2)为了精确测量阻值,设计了如图2所示电路,为顺利完成实验,除需要知道定值电阻阻值R0外还需要知道_(填物理量及其符
8、号),若电流表A1、A2的读数分别为I1、I2,则待测电阻Rx的计算式为Rx=_。24. (13分) 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内有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X0一侧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1,X0一侧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2,且B1B234。t0时刻坐标原点O处,一个静止的中性粒子裂变为两个带电粒子P和Q,质量分别为m1和m2,已知粒子P带正电,分裂时速度沿X轴正方向,在磁场B1中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忽略两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求:(1)粒子Q在磁场B1中运动半径r。(2)若两粒子在两磁场分界线上M点相遇,M点离O点的距离为R,则m1m2是多少?25(19分)如图所示,倾角为30、足
9、够长的光滑平行金属导轨MN、PQ相距L10.4 m,B15 T的匀强磁场垂直导轨平面向上一质量m1.0kg的金属棒ab垂直于MN、PQ放置在导轨上,且始终与导轨接触良好,其电阻r1 .金属导轨上端连接右侧电路,R11.5 ,R21.5 .R2两端通过细导线连接质量M0.6 kg的正方形金属框cdef,正方形边长L20.2 m,每条边电阻r0为1 ,金属框处在一方向垂直纸面向里、B25T的匀强磁场中现将金属棒由静止释放,不计其他电阻及滑轮摩擦,g取10 m/s2.(1)若将电键S断开,求棒下滑过程中的最大速度(2) 若电键S闭合,每根细导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3.4N,开始时线框竖直,上、下边水平
10、,求细导线刚好被拉断时棒的速度(3)若电键S闭合后,从棒释放到细导线被拉断的过程中,棒上产生的电热为3.06 J,求此过程中棒下滑的高度34(1)(5分)关于物理学发展,下列表述正确的有A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规律,合理外推得出“物体运动不需要外力维持”B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安培成功解释了磁体的磁场与电流的磁场本质相同C库仑最先提出了电荷周围存在电场的观点,并通过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总结出库仑定律D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卡文迪许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E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成功总结出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2)(10分)如图所示,一光滑弧形轨道末端与一个半径为R的竖直光滑圆轨道平滑连接
11、,两辆质量均为m的相同小车(大小可忽略),中间夹住一轻弹簧后连接在一起(轻弹簧尺寸忽略不计),两车从光滑弧形轨道上的某一高度由静止滑下,当两车刚滑入圆环最低点时连接两车的挂钩突然断开,弹簧瞬间将两车弹开,其中后车刚好停下,前车沿圆环轨道运动恰能越过圆弧轨道最高点。求:(1)前车被弹出时的速度;(2)前车被弹出的过程中弹簧释放的弹性势能;(3)两车从静止下滑处到最低点的高度差h。物理答案14C 15D 16A 17A 18C 19BD 20CD 21ABC22.(1)C (2)0.50 (3)mM23.(1)欧姆调零 70(2)电流表 A1 的内阻r124、解:(1)中性粒子分裂成两个带电粒子时
12、,两粒子所带电电量相等,设为q,电性相反。设两粒子P、Q分裂时速度的大小分别为V1、V2,且方向相反。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1 V1 m2V2 对两粒子P、Q,由牛顿第二定律知:B1q V1m1 V12/R B2q V2m2V22/r 联立解得r3R/4 (2)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的周期T2m/Bq.故两粒子P、Q运动的周期分别为T1、T2T1m1/qB1m1/B2q T2m2/qB2m2/B1q 由于OMR2r,由此知粒子Q恰好运动了半个周期。即tm2/qB2 在时间t内粒子P要经过M点,必须要在磁场中运动3个周期,如图所示。即t3T1 3m1/qB13m1/B2q 联立解得:m1m21
13、7 25、25.解析(1)棒下滑过程中,沿导轨的合力为0时,速度最大,mgsin F安0F安B1IL1 I EB1L1vmax 代入数据解得:vmax5 m/s(2)闭合S后,设细导线刚断开时,通过金属框ef边电流为I,则通过cd边的电流为3I 则:2FTMgB2IL23B2IL20解得I0.2 A 通过R2的电流 I2 I20.4A电路总电流I1I24I1.2A金属框接入电路总电阻R框 , R2与R框并联电阻为R,R 设此时棒的速度为v1, 则有I1 解得v11.8 m/s(3)当棒下滑高度为h时,棒上产生的热量为Qab,R1上产生的热量为Q1,R2与R框上产生的总热量为Q,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有mghmvQabQ1Q 解得h=1.0 8m34、(1)ABD(2)24.(1)设前车在最高点速度为,依题意有设前车在最低位置与后车分离后速度为,根据机械能守恒得由得:(2)设两车分离前速度为,由动量守恒定律得设分离前弹簧弹性势能,根据系统机械能守恒得:(3)两车从h高处运动到最低处过程中,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