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为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的“民为贵”思想,分析该思想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3、学习孟子的论辩机智和说理技巧。教学重难点:理解孟子“民为贵”思想的可贵,在当时背景下的先进性以及现实的意义。教学方法:诵读法 讨论法 辐射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来介绍孟子和他的“民为贵”思想。(课前布置搜集相关资料)二、整体感知文本:本课教材节选孟子中的五则材料。第一则提出中心论点“民为贵”;第二则指出不仁不义的君主可以被诛杀;第三则提出得到天下的做法“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第四则提出君权民授;第五则指出善教得民心。三、读经典,品文意。(学生自由诵读自
2、己喜欢的文段)四、文本探究:第一则:诵读,关注是否读出重点字词和气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民”“社稷”“君”语气由强渐弱。排比句读出气势。引导学生体会孟子在当时时代背景下提出“民为贵”思想的先进性。教师补充,周朝等级制度示意图。第二则:诵读,关注孟子的论辩技巧。“诛一夫”与“臣弑其君”的区别?“弑”,弑君,弑父,破坏了儒家观念中君臣父子的上下秩序和分工。“诛”,杀该杀之人。不施仁义的暴君人人得而诛之。历史上还有没有“诛一夫”的事件发生?所有推翻暴政的革命都可以在孟子这里找到理论支持,限制了封建君主的权力朝恶的方面过度膨胀。第三则:诵读,点拨难点字词句。孟子发扬孔子思想,将“民为本”贯彻到施政纲领中,要求统治者对老百姓应该“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引导同学们用学过的孟子文章中的语句具体阐述“所欲与之聚之”,感知孟子“仁政”措施)司马迁认为孟子的“仁政”迂阔,你如何看待?在当时,由于国家长久分裂,各诸侯国纷纷图求富国强兵,用暴力一统天下,孟子的“仁政”不能被采纳;可从历史发展来看,却起到了保护老百姓,发展生产力,促进国家安定发展的作用。第四则、第五则课后讨论交流。五讨论交流:你如何评价孟子“民为贵”思想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