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教无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积累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的一些重要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教学重点:学习积累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教学难点:体会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坐客“时空会客室”,来倾听名人的心声,接受精神的洗礼。下面就请大家猜一猜我给大家请来的是哪一位嘉宾。)(这是一道问答中的抢答题,你随时可以举手示意我说出你的答案。)他是一位男性,生活的年代距今至少有2500年,大约在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截至2017年全球已有146
2、个国家(地区)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525所学院和1113个中小学课堂他一生的主要活动是游说四方,聚众讲学,传说他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已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主流他又是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他姓孔,名丘,字仲尼,人称孔圣人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出穿越时空坐客会客室的嘉宾孔子。二、释题孔老夫子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给我们带来了礼物,是什么呢?(请看屏幕:)什么是“有教无类”呢?它有什么意义呢?明确:含义: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意义: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
3、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有教无类”的思想及其实践,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三、诵读课文,走进文本经典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情感。四、合作探究,深入文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红包,讨论完成)一)、第二、三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
4、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请队长选择队友合作朗读这则材料。2、孔子为什么对于同一问题给出不同的回答?3、这两则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用一个成语概括: )明确:孔子之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做出完全不同的回答,是因为问问题的人不一样,本着这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子路为人鲁莽,孔子让其沉着冷静;冉有为人犹豫退缩,孔子让其大胆实践,这正是因材施教的具体做法。二)、第四则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
5、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1、请解释选文中“三仕”“三已”“弑”“违”的含义?2、你认为子文、陈文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又是如何评价这两人的?明确:可见孔子对令尹子文、陈文子的做法是有不同意见的,什么不同意见孔子没有说,需要你去细细体会。这也是孔子的微言大义.孔子常常通过评论人物、事件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启发学生做出自己的选择,采用这种方法教学比抽象的说理要深刻明白和有趣。三)、第五则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 大声朗读这段文字。2、“愤”“悱”是什么含义?2、 从这则文字中你得到了什
6、么启示?明确:孔子非常注重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会举一反三,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四)、第六、七则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 第六则和我们学过的荀子劝学中一句相似?2、这两则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五)、第八则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1、请指出画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2、找出本段的通假字。3、孔子欣赏什
7、么样的学生?六)、第九则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翻译划线句子的含义2、子贡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指一件精美的玉器,从原石到成品所经历的四道工序,这里引申为一个人要想成为君子有学问的人,也要经过不断的切、磋、琢、磨,和长久的人生历练才能到达“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最高境界。说明道德品行的修炼需要像雕琢玉器一样,精益求精3、为什么孔子认为可以同子贡谈论诗?因为在对话中孔子认为,子贡已经具备了“告诸往而知来者”的能力,即举一反三的能力。五、课堂总结同学们,经过我们的努力已经成功的打开了所有的红包,收获了宝贵的财富:学到了孔子关于教育和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他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育,注重学习与思考,简单的话语却彰显了他无穷的人生智慧。六、畅所欲言: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选取文中的一句或几句格言,谈谈你的收获或启示?七、作业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写一篇读书笔记。八、板书设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举一反三启发引导 学思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