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午练1、东汉儒生认为:“三纲之义,日为君,月为臣,列星为民也”“君臣之义生于金,父子之仁生于木,兄弟之序生于火”“人头圆法天,足方法地”。其学术思想A.植根于上古时期的文化传统B.重申了先秦儒家的理想主义 C.开启了哲理思辨化的新儒学D.服务于专制皇权的统治需求2. 韩非显学篇中说:“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即诬也。”他的批评主要针对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3. 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他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清政府却将他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
2、这种反差表明A.传统思想根深蒂固B.历史评价难以公正客观 C.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D.历史解释具有主观色彩4.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A.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B.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 C.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D.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5.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B.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C.对现
3、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D.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6. 明夷待访录中载:“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民为邦本B.天下为公 C.民贵君轻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7.有学者提出:“夫天下之民物众矣,若必欲其皆如吾之条理,则天地亦且不能是故圣人顺之,顺之则安之矣。”该观点( ) A.继承了“天人感应”的思想B.主张对人性加以束缚 C.挑战了“存天理,灭人欲”思想D.质疑了封建君主专制8.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说:“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下列观点与此相悖的是A.“
4、天之立君,本以为民”B.“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C.“君臣友朋,相为表里”D.“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9.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在此,顾炎武() A.提倡“经世致用”B.主张以德治淳化社会风气 C.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众治”10. 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这种情况说明A.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B.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制度 C.国内外形势变化推动了学风的转变D.儒家经典的权威
5、受到了质疑11.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思想界的又一活跃时期,下列思想家与表中言论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能治。”“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A.黄宗羲 王夫之 顾炎武B.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C.王夫之 黄宗羲 顾炎武D.顾炎武 王夫之 黄宗羲12. 1592年,布鲁诺陷入宗教裁判所的毒手,1600年被判死刑;同时期,李贽被以“敢倡乱德,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李贽和布鲁诺被视为“异端”,是因为他们( )A.誓死捍卫理想信念B.抨击封建道德主张发展个性 C.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D.挑战正统思想威胁统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