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智慧人生的密码.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87437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1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人生的密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智慧人生的密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智慧人生的密码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四月离开黄州,去往汝州,到筠州看苏辙。离筠州后,上庐山访禅。此时,弟辙自认为已参得“真面目”,他在景福顺老夜坐道古人搐鼻语中说:“搐鼻径参真面目,掉头不受别钳锤。枯藤破衲公何事,白酒青盐我是谁?”这对于苏轼而言,或许产生了一定的压力。这是苏轼访庐山的背景(朱刚苏轼十讲,上海三联书店,2019 年版)。一、关于题西林壁的主旨关于此诗的主旨,历来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是怨刺诗:诗是写给轻信谗言的皇帝看,目的是让皇帝知道,要了解事物的真相,就得有局外人的眼光,否则便是“盲人摸象”。有人认为是一首偈诗,因庐山诗不止一首,还有赠东林总长老“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

2、净身”之类,且游庐山时常有僧人们相伴。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一首山水诗,与陶渊明的“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此处“南山”,即指庐山)遥相呼应,表达了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向往。更多的人认为,此诗是一首哲理诗,揭示了人类认识事物“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用于此诗,亦不为过。苏诗的特点,是以议论入诗,以理入诗。此诗也是宋诗之理趣的代表作。然而,刚从贬地黄州走出的苏轼,在黄州期间,他常于安国寺“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一念清净,染污自落”。刚走出黄州,与弟辙相会,后赴庐山求得“真面目”,自然与佛理不能脱离关系。因此,这“庐山真面目”,既有自然之山

3、的意味,那么,这首诗就是山水诗;但它又是人生之山,那么,此诗就是苏轼的悟道诗,充满佛理禅趣;同时,它还是哲理之山,揭示的是认识事物的规律。董仲舒云:“诗无达诂。”正是这种理解的多样性,赋予了诗歌常读常新的艺术魅力。二、平常语中的深妙境人们常说:“是真佛只说家常话。”大诗人脍炙人口的作品,多有同样的特征。如三岁孩童启蒙的“床前明月光”,如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皆如此。文学艺术作为语言艺术,常常是越接近自然,越明白晓畅,越能流传深广。题西林壁亦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何等自然!何等信手拈来、毫不费力!然笔锋一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前面信手拈来之语,在这里便落到了

4、实处,简单的十四个字,如有千钧之力,说尽了宇宙人生的诸多道理,也深得佛法与禅趣,富有强烈的艺术张力。三、诗人旷达性格的密码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综观苏轼一生,宦海沉浮,颠沛流离,可谓命运多舛,但是他始终走在自我超越的旅途之中。李常生认为苏轼在黄州时期,就已领悟到“平淡、洒脱”的无我之境(李常生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与苏轼的第五境界,载2018 眉山东坡文化国际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下册,第 239 页)。惠州、儋州时期,更能体会“胜固欣然,败亦可喜”的第五重境界。因此,我们或许可以将题西林壁,解读成诗人洒脱旷达性格的密码。也可以由此理解,为何他屡遭迫害、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正因为他能远、近、高、低,不同角度地看事看人,也能以“局外人”的眼光处事观人,所以,他才说“九死南荒吾不恨”。试想,一位“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苏轼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见苏轼诗集,中华书局,2017 年版)的诗人,怎會怨恨仇敌?!因为慈悲,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放下。于是生命由此走向宁静,走向超脱,走向高洁。其人生,也充满了智慧。正如李常生所说,苏轼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典范,“带给人类精神生活希望”。人类的伟大,也就在这里。(作者杨瑰瑰,系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