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87180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1页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1页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1页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1页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1页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1页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1页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1页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1页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1页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长江生态系统保护的措施,不合理的是A. 长期投放较多的鱼类饵料B. 严格监控工业废水达标排放C. 在一定时期进行增殖放流D. 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面禁捕【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保护主要便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护生态系统的措施要注意:协调好任何生态系统的关系;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全球合作。【详解】长期投放较多的鱼类饵料,会导致鱼类大量繁殖,破坏生态系统的内部平衡,A选项错误;严格监控工业废水达标排放,能够

2、优化生态系统的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环境容纳量,是合理的保护措施,B选项正确;在一定时期进行增殖放流,可以恢复或增加种群的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的群落结构,还包括改善水域的生态环境,属于合理的保护措施,C选项正确;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面禁捕也有助于恢复种群数量,改善水域的生态环境,属于合理的保护措施,D选项正确。因此错误的选项为A。2. 研究人类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下列方法合理的是( )A. 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B. 进行可控的杂交实验C. 家系调查并绘制系谱图D. 以上方法都适用【答案】C【解析】【分析】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

3、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其遗传方式。【详解】A、调査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广大人群中随机抽样,A错误;B、研究人类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不能进行人为的、可控的杂交实验,B错误;C、研究人类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以患者家系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其遗传方式,C正确;D、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以上方法并不是都适用,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的方法与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的方法的比较,主要考查学生选用正确的方法调查人类遗传病的遗

4、传方式的能力。3. 下列关于艾滋病及HIV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人体感染了HIV后T细胞的数量会迅速减少B. HIV与寄主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后,部分蛋白质和RNA进入寄主细胞C. 被HIV病毒感染前,人体部分B淋巴细胞膜表面就含有识别它的受体D. HIV病毒可以用人的T淋巴细胞培养【答案】A【解析】【分析】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

5、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详解】A、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T淋巴细胞的数量不会迅速减少,A错误;B、HIV包膜上的刺突蛋白与寄主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后,通过自身的包膜与宿主细胞的细胞质膜融合,于是蛋白质外壳连同其中的遗传物质和反转录酶等一并进入宿主细胞,B正确;C、被HIV病毒感染前,人体部分B淋巴细胞膜表面就含有识别它的受体,C正确;D、HIV病毒主要侵染T淋巴细胞,因此HIV病毒可以用人的T淋巴细胞培养,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艾滋病及其病毒的中文名称,掌握艾滋病的繁

6、殖途径、致病原理及其传播途径,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难度不大。4. 某二倍体植物基因型为AA,某细胞中一个A基因突变为a,A基因编码138个氨基酸的多肽,a基因使相应mRNA增加一个相连的三碱基序列,编码含有139个氨基酸的多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突变一定导致遗传信息改变B. 该突变一定导致生物性状改变C. a基因表达时,翻译过程最多涉及62种遗传密码D. 若该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中,不一定会遗传给后代【答案】B【解析】【分析】有关基因突变,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2、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3、基因突变的特点:

7、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4、体细胞突变一般不遗传给子代,生殖细胞突变一般可以遗传给子代。5、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详解】A、遗传信息储存在DNA的碱基排列顺序中,A突变形成的a基因使相应mRNA增加一个相连的三碱基序列,说明在基因中增加了三个相连的碱基对,碱基对的增加一定会导致遗传信息改变,A正确;B、根据题意“二倍体植物基因型为AA,某细胞中一个A基因突变为a”,可知该突变为隐性突变,且只有一个细胞中一个A基因突变,一般生

8、物性状不发生改变,B错误;C、a基因表达时,翻译过程最多涉及到62种密码子,包括61种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和1种终止密码子,C正确;D、若该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中,不一定会遗传给下一代,一般参与受精的生殖细胞中的基因才能遗传给后代,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征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5. 下列关于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同一种物质进入不同细胞跨膜运输方式不一定相同B. 载体与所运输物质之间一定是一一对应关系C. 胞吞和胞吐进出细胞的不一定是大分子物质D. 无机盐离子的

9、跨膜运输不一定需要消耗能量【答案】B【解析】【分析】1、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名称运输方向载体能量实例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不需要不需要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高浓度低浓度需要不需要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低浓度高浓度需要需要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2、大分子物质或颗粒物或个别离子的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详解】A、同一物质进入不同细胞的方式可能不同,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而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A正确;B、载体与所运输物质之间不一定是一一对应关系,如钠钾泵既能运输钾离子也能运输钠离子,B错误;C、小分子物质进出细

10、胞的方式也可能是胞吐和胞吞,如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C正确;D、离子在跨膜运输时不一定需要消耗能量,如钾离子外流和钠离子内流,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要求考生掌握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能列表比较三者,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6. 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体积小,物质交换速率快B. 高度分化的细胞中也可能存在DNA的复制C. 衰老的细胞,细胞核体积变大,染色质收缩D. 婴幼儿体内发生的细胞凋亡对其生长发育是不利的【答案】D【解析】【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

11、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详解】A、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体积小,相对表面积大,物质交换速率快,A正确;B、高度分化的细胞,通过特殊的培养脱分化后也存在有DNA的复制,B正确;C、衰老的细胞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变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

12、缩,染色加深,C正确;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对个体生长发育是有利的,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7. 细胞受到冰冻时,蛋白质分子相互靠近,当接近到一定程度时,蛋白质分子中相邻近的巯基(SH)氧化形成二硫键(SS)。解冻时,蛋白质氢键断裂,二硫键仍保留,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解冻一定不影响蛋白质功能B. 巯基位于氨基酸的R基上C. 结冰和解冻过程不涉及到肽键的变化D. 蛋白质分子的N元素多数存在于肽键中【答案】

13、A【解析】【分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3、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详解】A、蛋白质的结构决定蛋白质的功能,由题干“解冻时,蛋白质氢

14、键断裂”可知解冻后的蛋白质结构会发生变化,其功能也可能发生异常,A错误;B、巯基(-SH)中含有S,由氨基酸的结构通可知,巯基位于氨基酸的R基上,B正确;C、由题干信息知,结冰时会增加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硫键,解冻会减少蛋白质分子中的氢键,结冰和解冻过程未涉及到肽键的变化,C正确;D、肽键的结构为-CO-NH-,蛋白质中的N主要存在于肽键中,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结合题图,考查蛋白质功能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由题干得出细胞受冻和解冻时的蛋白质的结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8. 荧光素接受ATP提供的能量后被激活,在荧光素酶的作用下激活的荧光素与氧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氧化荧光素并

15、且发出荧光。研究人员用不同条件处理荧光素酶后,在添加足量的荧光素条件下测定酶浓度与发光强度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高温、重金属都可能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B. 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可用于ATP的定量检测C. A点后发光强度不再增大,可能受荧光素量的限制D. 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荧光素酶,为节约用量,可用Mg2+处理【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题图是在荧光素足量的条件下,改变单一处理条件(其它条件相同),测得发光强度与荧光素酶浓度的关系如图,加Mg2+的曲线和常温曲线对照,加Mg2+的曲线较常温曲线高,说明Mg2+能促进荧光素酶的活性;加高浓度盐溶液的曲线和常温的曲线对照,加

16、高浓度盐溶液的曲线较常温曲线低,说明Hg2+能抑制荧光素酶的活性;高温处理的曲线和常温处理曲线对照,高温处理曲线中的发光强度接近为零,说明高温使荧光素酶失活,失去了催化能力。【详解】A、由图可知,用高温、重金属处理后,发光强度很低,说明荧光素酶的活性很低,结合上述分析可知,高温和重金属都可能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A正确;B、荧光素在荧光素酶和ATP等物质的参与下可进行反应发出荧光,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发光强度与ATP的含量成正比,所以根据发光强度可以计算出生物组织中ATP的含量,即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可用于ATP的定量检测,B正确;C、A点后发光强度不再增大,由于荧光素是足量的,所以不会

17、是荧光素量的限制,可能是受ATP含量等条件的限制,C错误;D、Mg2+处理荧光素酶后,在较低荧光素酶浓度下就能达到较高发光强度,在生产实践中若要节省荧光素酶的用量,可以使用Mg2+处理,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在荧光素足量的条件下,改变单一处理条件(其它条件相同),测得发光强度与荧光素酶浓度的关系图,考查酶的特性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知识,考生识记酶的特性,明确外界条件对酶活性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9. 如图是某种群中某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随着繁殖代数增加而发生的比例变化情况(假设相关基因为A/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内雌雄个体的相互交配往往是随机的B. 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变化

18、一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C. 曲线甲能够表示基因型为Aa的种群连续随机交配情况下,Aa基因型频率的改变D. 曲线乙能够表示含A基因的雄配子致死情况下基因型为Aa的种群连续自交后,A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型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型个体占该群体个体总数的比率。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一个具有A、a基因的大群体(处于遗传平衡状态的零世代或某一世代),A基因的频率P(A)=p,a基因的频率P(a)=q,显性基因A的基因频率与隐性基因a的基因频率之和p+q=1,其雌雄个体向后代传递基因A型配子的频率为p,与其相对应的传递隐性基因a型配子的频率为q,则可

19、用下表来表示各类配子的组合类型、子代基因型及其出现的概率:雄配子/雌配子A(p)a(q)A(p)AA(p2)Aa(pq)a(q)Aa(pq)aa(q2)【详解】A、种群中雌雄个体的相互交配往往不是随机的,但是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A错误;B、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如:Aa种群连续自交,后代基因型频率改变但基因频率不变,B错误;C、在种群连续随机交配情况下,各种基因型频率不变,基因频率也不变,C错误;D、含A基因的雄配子致死情况下基因型为Aa的种群连续自交,第n代的A基因频率为P(A)=(1/2)(n+1),与曲线乙相符,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基因频率与基因

20、型频率的关系,需明确各代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10. 下列关于蛋白质鉴定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将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加入待测的蛋白质溶液中B. 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较多的双缩脲试剂B液,紫色反应更明显C. 盐析和变性的蛋白质都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 以蛋清液为材料进行鉴定试验,若发现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壁上,可适当延长反应时间【答案】C【解析】【分析】鉴定还原性糖使用的斐林试剂,需要现用现配;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

21、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详解】A、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A错误;B、鉴定蛋白质时,应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质量浓度为0.01g/mL硫酸铜溶液,呈蓝色),过量会掩盖生成的紫色, B错误;C、盐析后的蛋白质空间结构不变,肽键也没有断裂,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变性的蛋白质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但肽键没有断裂,

22、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C正确;D、以蛋清液为材料进行鉴定试验要进行稀释,如果浓度太高容易粘固在试管壁上,这与反应时间无关,D错误。故选C。11. 苯酚及其衍生物广泛存在于工业废水中,对环境有严重危害。采用比色测定法(使用苯酚显色剂)检测废水中苯酚残留量,应先制作系列浓度梯度的溶液进行显色反应,测定光密度值,绘制标准曲线。比色管的设置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管号123456苯酚浓度mg/L1A. 若测得的光密度值偏小,可选用波长较长的光B. 光密度值与苯酚含量成正相关C. 15号比色管的苯酚浓度应分别为0、02、04、06、08D. 若废水为50mg/L的苯酚溶液,降解后约有21%的

23、苯酚残留,可将残留液稀释20倍后,再进行比色【答案】A【解析】【分析】进行实验时,首先需要设置浓度为0的苯酚作为空白对照组,并且6号试管苯酚浓度为1,由此可见,浓度梯度应该为0.2,即表中15号比色管的苯酚浓度应分别为0、0.2、0.4、0.6、0.8。【详解】A、若测得的光密度值偏小,采用光程较大的比色杯,A错误;B、光密度即吸光度,光密度值与苯酚含量成正相关,B正确; C、据上分析可知,15号比色管的苯酚浓度应分别为0、02、04、06、08,C正确;D、如果废水为50mg/L苯酚溶液,降解后约有21%的苯酚残留,即残留液中苯酚浓度约为10mg/L,与以上6支试管中的浓度相比,需要将残留液

24、稀释20倍后,再进行比色,D正确。故选A。12. 如图为人体营养物质的氧化分解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葡萄糖P过程发生在细胞溶胶中B. P二碳化合物过程中能产生H、CO2和ATPC. M循环有关的少量酶在线粒体内膜嵴上D. 糖类、脂肪、蛋白质都可以作为能源物质【答案】B【解析】【分析】1、据图分析,物质P是三碳化合物,循环M为柠檬酸循环,物质R是氮链。2、细胞需氧呼吸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糖酵解,发生场所是细胞溶胶;第二个阶段是柠檬酸循环,发生在线粒体基质;第三个阶段是电子传递链,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详解】A、葡萄糖P(三碳化合物)是糖酵解阶段,发生在细胞溶胶中,A正确;B

25、、P(三碳化合物)二碳化合物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C3在一种复杂酶的催化下产生二碳化合物、NADH、H和CO2,不形成ATP,B错误;C、在线粒体基质中存在着与柠檬酸循环有关的酶,也有少量与柠檬酸循环有关的酶在线粒体内膜的嵴上,C正确;D、正常情况下细胞利用糖类作为呼吸过程能量的来源,有些情况下也可以利用脂肪、蛋白质作为能源物质,D正确。故选B。13. 经常处于焦虑等应激状态,会引起人体内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下降,这种生理现象称为胰岛素抵抗。如图是胰岛素抵抗与型糖尿病形成关系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适量注射胰岛素可缓解胰岛素抵抗B. 应激状态下血糖升高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C. 长期血糖

26、升高会导致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D. 调整心态、积极锻炼有利于预防型糖尿病【答案】A【解析】【分析】题意分析,焦虑状态下会引起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下降,该现象叫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生物效应下降的原因应该是胰岛素受体受损或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从而导致血糖含量升高,血糖含量升高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进而使胰岛素的含量高于正常值,但是由于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下降,导致胰岛素的生理效应无法发挥,进而出现型糖尿病的症状。【详解】A、适量注射胰岛素不能缓解胰岛素抵抗,因为胰岛素抵抗是胰岛素生物学效应下降引起的,即使增加胰岛素含量,胰岛素生物学效应下降也不能改变,A错误;B、应激状态下,血糖升高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27、B正确;C、长期血糖升高会导致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从而导致分泌胰岛素能力下降,C正确;D、胰岛素抵抗是焦虑引起的,因此调整心态、积极锻炼可以降低胰岛素抵抗,从而预防型糖尿病,D正确。故选A。14. 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叶绿体是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结构B. 中心体是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必需结构C. 核糖体是细胞进行蛋白质合成的必需结构D. 核仁是细胞形成核糖体的必需结构【答案】C【解析】【分析】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类 别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细胞大小较小(一般110um)较大(1100um)细胞核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

28、色体细胞质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细胞壁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增殖方式二分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可遗传变异来源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共性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详解】A、一些原核生物如蓝藻没有叶绿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B、高等植物细胞虽然没有中心体,但可以通过两极直接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进行有丝分裂,B错误;C、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C正确;D、原核生物没有核仁也能形成核糖体,D错误。故选C。15.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叙述,错误的

29、是( )A.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无籽番茄B. 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处理鲜切花,可以延长保鲜期C. 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笋,可增加纤维长度D. 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处理马铃薯,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答案】A【解析】【分析】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生长,解除休眠。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生长,促进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等。脱落酸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详解】A、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且去掉雄蕊的二倍体番茄子房,套袋处理,可得到二倍体无子番茄,A错误;B、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细胞分

30、裂,可以延长保鲜期,B正确;C、赤霉素刺激植物茎秆的伸长,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笋,可增加纤维长度,C正确;D、脱落酸可以抑制种子以及块根块茎等的萌发,可以延长休眠,D正确。故选A。16. 利用一定方法使细胞群体处于细胞周期的同一阶段,称为细胞周期同步化,下图是动物细胞周期同步化的方法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阻断I需在培养液中添加毒性较强的DNA复制抑制剂,不可逆的抑制DNA复制B. 解除阻断时应更换正常的新鲜培养液,培养的时间应控制在大于S即可C. 阻断II处理与阻断I相同,经过处理后,所有细胞都停留在S期D. 培养液中添加适量的秋水仙素或用缺乏营养物质的培养液培养也能够实现动物细胞

31、周期同步化【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图示,阻断I会导致细胞停留在S期,当解除阻断I时,细胞周期可以正常进行,说明阻断I是抑制DNA的复制。【详解】A、毒性较强的DNA复制抑制剂,不可逆的抑制DNA复制会导致解除抑制后DNA也无法正常复制,A错误;B、为了防止之前加的阻断物质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因此解除阻断时应更换正常的新鲜培养液,培养的时间应应保证有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否则会停留在不确定的时期,B错误;C、阻断II处理与阻断I相同且均阻断S期,则经过培养后,所有细胞都停留在S期,C正确;D、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丝的形成来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经秋水仙素处理的细胞仍可继续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32、因此不会被阻断细胞周期,D错误。故选C。【点睛】准确掌握细胞周期中各个时期的物质变化,再结合图示提供的相关信息对每个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17. 人绒毛膜性腺激素(HCG)是女性怀孕后胎盘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制备抗HCG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早孕的诊断,下图是抗HCG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可采用在高压交流电场中击穿质膜脂双层,使胞质融通的技术实现细胞融合B. 过程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都能产生抗HCG抗体C. 过程利用的原理是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D. 过程需要添加抗生素等物质防止病毒污染【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过程表示动物细胞融合,过程筛选出杂交瘤

33、细胞,过程筛选出能产生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过程表示动物细胞培养。【详解】A、过程可采用电融合技术,在合适电场中击穿质膜脂双层,使胞质融通的技术实现细胞融合,A错误;B、过程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不一定全部产生抗HCG抗体,还需要进行专一抗体检测,B错误;C、过程以HCG为抗原,利用抗原-抗体杂交的原理进行检测,C正确;D、过程需要添加抗生素等物质,目的是防止细菌污染,而不是防止病毒污染,D错误。故选C。18. 某植物的高杆和矮杆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但杂合子中80表现显性,20表现为隐性。现让一高杆植株自交,F1有高杆和矮杆。下列正确的是A. 高秆对矮秆为显性,矮秆植株均为纯合子

34、B. 基因型相同的植株的表现型一定相同C. 某一矮杆植株自交,子代性状分离比一定与题干中F1不同D. 题干中F1自由交配获得的F2中,高杆与矮杆的比例与F1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若B控制高杆,b控制矮秆,则BB表现为高杆,bb为矮秆,Bb中有80%为高杆,20%为矮秆。若B控制矮秆,b控制高杆,则BB表现为矮秆,Bb中有80%为矮杆,20%为高秆,bb为高杆。【详解】A、根据“一高杆植株自交,F1有高杆和矮杆”可知,亲本高杆为杂合子,但由于Bb中既有高杆,又有矮秆,故无法确定显隐性,A错误;B、基因型相同的植株的表现型不一定相同,如Bb可能是高杆,也可能是矮秆,B错误;C、某一矮杆植株

35、自交,子代若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矮秆一定是杂合子,后代中BB:Bb:bb=1:2:1,则显性性状的比例为:1/4+2/480%=13/20,显性:隐性=13:7,题干中F1中显性:隐性=13:7,C错误;D、题干中F1 (BB:Bb:bb=1:2:1)自由交配获得的F2(BB:Bb:bb=1:2:1)中,高杆与矮杆的比例与F1相同,若高杆为显性,则高杆:矮秆均为13:7,若高杆是隐性,则矮秆:高杆均为13:7,D正确。故选D。19. 如图为某二倍体高等动物(基因型为AaBbXDY)体内一个细胞的分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B. 该细胞形成过程

36、中发生了基因重组、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C. 与该细胞来自同一个亲代细胞的另一个细胞中最多含有6条染色体D. 该细胞处于减后期,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答案】B【解析】【分析】图中细胞移向一极的染色体中只有一对是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所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A、a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发生在染色体数目变异。图示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因此该细胞的名称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也可能是第一极体。图中一个B基因出现在含A基因的染色体上,说明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详解】A、由于细胞质均等分裂且含有XY染色体,所以该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

37、;B、根据分析,该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B正确;C、由于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所以与该细胞来自同一个亲代细胞的另一个细胞中最多含有4条染色体,C错误;D、该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是染色体变异导致的,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20. 如图表示机体由T1环境进入T2环境的过程中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T2T1B. 曲线A表示产热量,曲线B表示散热

38、量C. ab过程中机体通过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等方式增加散热D. T2环境中由于产热量和散热量均高于T1环境,机体表现为体温升高【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机理:产热=散热;(2)寒冷环境下: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3)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措施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详解】A、由曲线情况可知,机体由温度为T1的环境进入到温度为T2的环境的产热和散热量增加,T2T1,A错误;B、由于进入温度为T2的环境短时间内B曲线上升比A曲线迅速,确定曲

39、线A表示产热量,曲线B表示散热量,B正确;C、由图示可知,ab是因为进入T2环境中散热量增加所致,C错误;D、由图示可以看出,和T1相比,T2环境中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均高于T1环境,但产热量和散热量维持平衡,故机体体温维持正常,D错误。故选B。21. 真核生物基因中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外显子)被一些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内含子)隔开。基因的模板链在转录过程中会将外显子与内含子都转录在一条前体mRNA中,前体mRNA中由内含子转录的片段被剪切后,再重新将其余片段拼接起来成为成熟的mRN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前体mRNA合成时,RNA聚合酶与基因中起始密码相结合B. 基因的内含子中含有转录成

40、终止密码子的片段C. 内含子发生碱基对的缺失一定会导致性状改变D. 将模板链与成熟mRNA杂交可检测内含子的位置【答案】D【解析】【分析】1、真核基因包括非编码区(启动子、终止子)和编码区,且编码区不连续,分为内含子和外显子。2、解答本题需要紧扣题干信息“前体mRNA中由内含子转录的片段被剪切后,再重新将其余片段拼接起来成为成熟的mRNA答题。【详解】A、前体mRNA通过转录合成,而转录需要RNA聚合酶与基因中启动子相结合,A错误;B、前体mRNA中由内含子转录的片段会被剪切掉,因此基因的内含子中不含有转录成终止密码子的片段,B错误;C、前体mRNA中由内含子转录的片段会被剪切掉,因此内含子发

41、生碱基对的缺失可能不会导致性状改变,C错误;D、前体mRNA中由内含子转录的片段会被剪切掉,因此将模板链与成熟mRNA结合可检测内含子的位置,D正确。故选D。22. 关于某地人工养殖鱼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被鱼塘中生产者同化的能量B. 分解者同化的能量可能被消费者利用C. 用蚕粪喂鱼和塘泥肥田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D. 该生态系统中第一、二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是该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同化量与植物光合量之比【答案】B【解析】【分析】桑基鱼塘属于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系统中能够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但并没有提高能力的传递效率,可以最大限度地使能量持续高

42、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详解】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被鱼塘中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以及人工输入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错误;B、分解者同化能量可能被消费者利用,如蘑菇可以被人食用,B正确;C、生产中用蚕粪喂鱼和塘泥肥田能够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C错误;D、该生态系统中第一、二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是该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从生产者中同化的能量与植物光合量之比,D错误。故选B。23. 图是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图解,其中细胞提取物是加热致死的S型菌破碎后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制成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设置第组实验的目的是确定细胞提取物中含有转化因子B. 第组利用酶的专一性去

43、除相应物质观察转化情况C. 混合培养后组都出现R型菌菌落D. 混合培养后出现的S型菌与原S型菌的遗传信息完全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提取物分别加入蛋白酶、酯酶、RNA酶和DNA酶,以除去相应的分子,研究它们各自的作用。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详解】A、设置第组实验的目的是确定细胞提取物中含有转化因子,A正确;B、第组利用酶的专一性去除相应物质观察转化情况,B正确;C、因与R型菌混合培养,混合培养后组都出现R型菌菌落,C正确;D、混合培养后出现的S型菌是由R型菌吸收S型菌DNA转化而来,故与原S

44、型菌的遗传物质不完全相同,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难度适中,着重考查了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的设计思路及结论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考生能够识记实验思路、过程和实验结果。24. 某调查小组欲调查某地区针毛鼠的种群密度,在该地区相同面积的旱地和水田里均放置了数量相同的捕鼠夹,结果发现旱地中被捕针毛鼠数占捕鼠总数的12 8%,而水田中被捕针毛鼠数占捕鼠总数的22%。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针毛鼠对当地旱地种植的农作物的危害小于水田B. 在旱地种植少量高大树木,为猫头鹰提供栖居地,有利于控制针毛鼠害C. 针毛鼠种群密度过大时,雌鼠排卵功能减退,容易流产,

45、对仔鼠的照顾不良,使环境容纳量减小D. 若捕获后的针毛鼠难以再次被捕获,则会导致调查的针毛鼠的种群密度偏小【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特征,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标志重捕法用来调查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具体操作为: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

46、计种群密度。【详解】A、根据捕鼠率可知,旱地中针毛鼠的活动量多于水地,因此可推测针毛鼠对当地旱地种植的农作物的危害大于水田,A错误;B、在旱地种植少量高大树木,可以为猫头鹰提供栖居地,故有利于猫头鹰捕食针毛鼠,控制鼠害,B正确;C、针毛鼠种群密度过大时,会导致雌鼠排卵功能减退,容易流产,对仔鼠的照顾不良,即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不会导致环境容纳量减小,C错误;D、若捕获后的针毛鼠难以再次被捕获,则会导致调查的针毛鼠的种群密度偏大,D错误。故选B。25. 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如图为某家族有关甲病、乙病的遗传家系图,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考虑X、Y染

47、色体同源区段遗传)A. 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该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B. 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通过遗传咨询有效检测和治疗C. 7号和10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D. 9号与正常女性婚配,所生孩子患病的概率是1/202【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遗传系谱图,由于5号正常,其双亲均患甲病,故甲病为显性遗传病,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1号患甲病,5号必患甲病,因此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3号和4号正常,8号为女性患者,因此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详解】A、据上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该病在男性中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相等,都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的

48、平方,A错误;B、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通过遗传咨询可有效预防遗传病的产生,但不能治疗遗传病,B错误;C、6号和7号均不患乙病,但生出了患乙病的孩子,因此6号和7号为乙病致病基因携带者,则10号为乙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2/3,7号和10号都不患甲病,甲病基因都为隐性纯合子,故7号和10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C正确; D、假设甲病基因用A/a表示,乙病基因用B/b表示,则9号基因型为Aabb,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00,即b=1/100,B=99/100,正常人群中Bb占比=(21/10099/100)/(1-1/1001/100)=2/101,即正常女性基因型为2/101

49、aaBb,99/101aaBB,所生孩子患甲病的概率是1/2,不患甲病的概率是1/2,患乙病的概率是2/1011/2=1/101,不患乙病的概率是100/101,所生孩子患病的概率=1-1/2100/101=102/202,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26. 陕西林业局近日公布消息,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这意味着唐朝时就已存在的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毛乌素沙漠,即将彻底消失。(1)人工治理后,沙漠重新成为绿洲,从群落演替的角度分析,说明_。该演替属于_。(2)固沙林形成后,_、动物的遗体和排遗物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野兔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这种情况下,分解者获得的能量直接来源于第_营

50、养级同化的能量。(3)治理沙漠过程中发现单位面积灌木群落合成的有机物往往比草本群落多,原因是_。(4)对该生态系统中的某食物链(甲乙丙)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单位为103J/hm2a),结果如下表。由表中可以看出,甲与乙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明显小于10%,最可能的原因是_,丙摄入的能量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是 _103J/hm2a。甲乙丙固定的能量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245001057571584455438【答案】 (1). 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2). 次生演替 (3). 植物的枯枝落叶 (4). 一 (5). 灌木群落垂直结构比草本群落复杂,植物对光的利用

51、率高,光合作用强 (6). 生产者分布广、寿命短,被捕食概率低 (7). 1.12【解析】【分析】分析表格:表中数据表示生态学家对食物链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的结果,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24500103J/(hm2a);某一营养级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其中同化量中有一部分用于其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另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详解】(1)通过人工治理,沙漠变为绿洲,从群落演替角度分析说明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速度和方向,该演替为次生演替。(2)通过植树造林进行沙漠治理,固沙林形成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植物的枯枝落叶、动物的遗

52、体和排遗物。野兔为第二营养级,但是其粪便属于第一营养级同化量。(3)由于灌木群落垂直结构比草本群落复杂,植物对光的利用率高,光合作用强,导致单位面积灌木群落合成的有机物往往比草本群落多。(4)由题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甲与乙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明显小于10%,最可能的原因是生产者分布广、寿命短,被捕食概率低;丙的同化量为5.5,呼吸作用消耗4.38,因此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5.5-4.38=1.12103J/hm2a。【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群落的演替和生态系统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识记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过程,明确能

53、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7. 为了解LED灯(冷光源)人工补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利用温室栽培的黄瓜进行了探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所处CO2浓度为CO2补偿点,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所需的最小CO2浓度为CO2饱和点)(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 。(2)据图分析可知,当二氧化碳浓度为50molmol-1时,各组净光合速率基本一致,原因是_阶段受限制,影响了光合速率提高。LED补光对于_(填“上叶”、“中叶”或“下叶”)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3)对中叶而言,LED补光组 _和 _更高。(4)为了验证

54、叶肉细胞的光合产物主要以蔗糖的形式通过筛管运输至根茎等器官。研究人员将酵母菌的蔗糖酶基因转入植物,该基因表达的蔗糖酶(水解蔗糖)定位在叶肉细胞的细胞壁上。结果发现:转基因植物的根茎生长会受 _(抑制/促进),叶肉细胞外的_含量提高,被叶肉细胞吸收后 _(抑制/促进)光合作用。【答案】 (1). 是否进行LED补光、叶的位置和二氧化碳浓度 (2). 暗反应 (3). 下叶 (4). 二氧化碳饱和点 (5). 净光合速率 (6). 抑制 (7). 葡萄糖和果糖 (8). 抑制【解析】【分析】分析图象可知,随着CO2浓度增大,净光合速率增大,LED灯光源下上叶、中叶或下叶的净光合速率都大于对照组,且

55、LED补光对于下叶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详解】(1)分析曲线图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否进行LED补光、叶的位置和二氧化碳浓度。(2)由图可知,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照组和实验组净光合速率都升高,说明此时二氧化碳是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自然状况下,上、中部叶片遮挡,使下叶接受的光照最弱,据图可知,LED补光对于下叶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3)由图可知,对中叶而言,LED补光组二氧化碳饱和点和净光合速率更高。(4)为验证光合产物以蔗糖形式运输,研究人员将酵母菌蔗糖酶基因转入植物,该基因表达的蔗糖酶定位在叶肉细胞的细胞壁上。由于叶肉细胞壁上的蔗糖酶水解胞外的蔗糖,

56、导致进入筛管的蔗糖减少,转基因植物根茎生长受到抑制,根和茎得到的糖不足,生长困难;该酶水解胞外的蔗糖生成果糖和葡萄糖,导致叶肉细胞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升高,被叶肉细胞吸收后,通过转运蛋白运至叶绿体内,导致淀粉的含量增加,从而抑制光合作用进行。【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解答关键是正确分析坐标图应用知识准确回答。28. 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科研人员发现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可能比现有的杂交稻单产提高,但两者的杂交后代会出现花粉不育的现象。(1)科研人员发现水稻7号染色体上名为qH7的片段与上述现象有关。粳稻品种D(qH7片段

57、的遗传组成为DD,表现型为花粉100%可育)与籼稻品种M(qH7片段的遗传组成为MM,表现型为花粉100%可育)杂交,得到水稻品系N(qH7片段的遗传组成为DM,表现型为花粉50%可育)。品系N自交,子代结果如下表子代遗传组成及数量DM(236株)DD(242株)表现型花粉50%可育花粉100%可育实验结果说明,品系N产生的遗传组成为_的花粉不育。据此推测水稻品系N()和水稻品系M()杂交子代的遗传组成为_,表现型为_。(2)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向水稻品系N中导入基因F,获得转基因植株A,植株A的遗传组成为DMF-(F-表示在qH7区域外染色体上插入一个F基因),携带F基因的不育花粉可恢复育性

58、。植株A自交,若F基因插入到了7号染色体上,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_;若F基因插入到了_染色体上,则子代个体的遗传组成有_种,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_。(3)若要确定F基因是否已整合到水稻某一染色体上,方法之一是测定该染色体的_ 。【答案】 (1). M (2). DM (3). 花粉50%可育 (4). 花粉50%可育:花粉100%可育=1:1,或者全为花粉100%可育 (5). 非7号 (6). 8 (7). 花粉50%可育:花粉75%可育:花粉100%可育=2:3:7 (8). 碱基排列顺序【解析】【分析】由表可知,DD与MM杂交产生的DM自交,后代只有DD和DM并且为1:1,说明M的花

59、粉不育。【详解】(1)由分析可知,DD与MM杂交产生的DM自交,后代只有DD和DM并且为1:1,说明M的花粉不育。DM和MM杂交,由于M的花粉不育,则后代为DM,表现型为花粉50%可育。(2)利用基因工程向水稻品系N(DM)的体细胞中导入基因F,可能有三种情况:其中导入到7号染色体上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导入的基因F在7号染色体与基因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植株A可产生的雌配子为DF和M,可产生的雄配子为DF和M(不育),后代基因型为DDFF、DMF-,表现型为100%花粉可育:50%花粉可育为=1:1;第二种导入的基因F在7号染色体与基因M位于一条染色体上,植株A可产生的雌配子为D和MF,可产生的雄

60、配子为D和MF,后代表现型全为花粉100%可育;还有一种是导入的基因F在非7号染色体上,植株A可产生的雌配子为1/4DF、1/4MF、1/4D-、1/4M-,可产生的雄配子为1/3DF、1/3MF、1/3D-、M-(不育),后代为如下表:1/4DF1/4MF1/4D-1/4M-1/3DF1/12DDFF1/12DMFF1/12DDF-1/12DMF-1/3MF1/12DMFF1/12MMFF1/12DMF-1/12MMF-1/3D-1/12DDF-1/12DMF-1/12DD-1/12D-M-一共12种组合类型,遗传组成应为DDFF、DMFF、DDF-、DMF-、MMFF、MMF-、DD-、D

61、-M-共8种,含有DD或FF基因的个体表现型为花粉100%可育,含有DMF-基因的个体表现型为花粉75%可育,含有MMF-、D-M-基因的个体表现型为花粉50%可育(3)若要确定F基因是否已整合到水稻的某一染色体上,方法之一是测定该染色体的碱基排列顺序。【点睛】本题考查基因与染色体位置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29. 回答下列(一)、(二)小题:(一)苹果可以制作成苹果汁、苹果酒和苹果醋等多种产品,深受大众喜爱。(1)在榨取苹果汁时,往往添加适量的黑曲霉提取液,其中含有的_可水解果胶,从而使果汁澄清。在纯化所需黑曲霉时,采用平板划线法

62、接种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第一划线区域上都不间断长满菌落,第二划线区域几乎无菌落,此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_。纯化得到的菌种可用划线法接种于_,培养一定时间后保存。(2)制备好的的苹果汁可用于制作苹果酒。发酵一定时间后,观察到发酵罐内液面_,说明发酵基本完毕。果酒酿造过程中,即使含有醋杆菌,在酒精发酵旺盛时,醋杆菌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理由是_。(3)苹果酒可用于制备苹果醋,在制备果醋时使用了优良菌种,且流入发酵罐的苹果酒质量很好,但是生产的苹果醋产量和质量不够高,排除温度和 PH 以外的原因可能是 _(写二点)。(4)下列关于果酒、果醋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制作果酒过程中,发酵罐放气

63、的频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B 控制好温度和酸碱度既有利于目的菌的繁殖,又可抑制杂菌的生长C 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微生物呼吸类型不完全相同D 发酵过程中所有材料都需要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以免杂菌污染(二)如图所示为质粒B和一个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示意图。图中Ap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lacZ为蓝色显色基因(能使含该基因的大肠杆菌菌落呈蓝色)。图中EcoR、Pvu为两种限制酶,括号内的数字表示限制酶切割位点与复制原点的距离。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1)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能启动表达的关键是载体上具有_识别和结合的部位。 (2)将用限制酶_切开的质粒B溶液与目的基因溶液混合,加入DNA连接酶连接后,导

64、入大肠杆菌。为了便于筛选,作为受体细胞的大肠杆菌自身_(含/不含)lacZ基因和_(有/没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导入后应从_两个角度对受体细胞进行筛选。(3)将获得的重组质粒用EcoR完全酶切并进行电泳观察,若出现长度为 31 kb 和_kb的片段,则载体和目的基因反向连接。若出现长度为_kb 和_kb的片段,则载体和目的基因正向连接。(重组质粒上目的基因的插入位点与EcoR的识别位点之间的碱基对忽略不计)【答案】 (1). 果胶酶 (2). 接种环灼烧后未冷却就划线或未从第一区域末端开始划线 (3). 培养基 (4). 不再有气泡冒出 (5). 醋杆菌是好氧细菌,而果酒发酵为无氧环境,醋杆菌无

65、法生存 (6). 醋杆菌数目较少,氧气量不够,流速控制不好,有杂菌侵入等 (7). D (8). RNA聚合酶 (9). Pvu (10). 不含 (11). 没有 (12). 菌落的颜色和对氨苄青霉素的抗性 (13). 3.6 (14). 1.1 (15). 5.6【解析】【分析】1、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2、分析题图:如图所示为质粒和

66、一个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示意图。图中Ap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lacZ为蓝色显色基因。EcoRI(0.7Kb)、Pvu I(0.8Kb)等为限制酶及其切割的位点与复制原点的距离。【详解】(一)(1)黑曲霉提取液中含有的果胶酶可水解果胶,从而使果汁澄清。采用平板划线法接种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第一划线区域上都不间断地长满了菌落,第二划线区域上几乎无菌落,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接种环灼烧后未冷却就划线或未从第一区域末端开始划线。纯化得到的菌种可用划线法接种于适宜生长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一定时间后保存。(2)发酵一定时间后,观察到发酵罐内液面不再有气泡冒出,说明发酵基本完毕。醋杆菌是好氧细菌,而果酒

67、发酵为无氧环境,醋杆菌无法生存,所以果酒酿造过程中,即使含有醋杆菌,在酒精发酵旺盛时,醋杆菌也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3)在制备果醋时使用了优良菌种,且流入发酵罐的苹果酒质量很好,但是生产的苹果醋产量和质量不够高,排除温度和pH以外的原因可能是醋杆菌数目较少,氧气量不够,流速控制不好,有杂菌侵入等。(4)A、制作果酒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速率先较快后减慢,故发酵罐放气的频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A正确;B、控制好温度和酸碱度既有利于目的菌的繁殖,又可抑制杂菌的生长,B正确;C、制作果酒的酵母菌及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制作果醋的微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C正确;D、传统发酵过程中只进行消毒

68、处理,没有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D错误。故选D。(二)(1)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能启动表达的关键是载体上具有启动子,即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 (2)据图可知,目的基因两端具有限制酶Pvu的切点,故用限制酶Pvu切开的质粒B溶液与目的基因溶液混合,加入DNA连接酶连接后可形成重组质粒,再导入受体细胞。为了便于筛选,作为受体细胞的大肠杆菌自身不含lacZ基因和没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导入后应从菌落的颜色和对氨苄青霉素的抗性两个角度对受体细胞进行筛选。(3)析图可知,目的基因上存在着EcoRI酶的切割位点,构建重组质粒时使用Pvul,重组质粒长度为2.7+4=6.7kb,目的基因可正向或反向连接到

69、质粒上。使用EcoRl切割之后进行电泳检测。若载体和目的基因正向连接,则电泳图谱中出现长度为1.1kb(0.8-0.7+1.0)和5.6kb2.7-(0.8-0.7+(4.0-1.0),若载体和目的基因反向连接,则电泳图谱中出现长度为3.1kb(0.8-0.7)+3.0和3.6kb2.7-(0.8-0.7)+1.0的片段。【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果酒果醋的制作、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熟知相关的基本知识,并能利用基本知识进行辨图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对基因工程中关键步骤的考查是本题的重要考点。30. 临床上缓解糖尿病症状的双胍类降糖药物,通常伴有严重的副作用。为研究富含膳食纤维饮食对改善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

70、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实验材料用具: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小白鼠、糖尿病模型小鼠、二甲双胍(降血糖药物)、生理盐水、黑豆皮可溶性膳食纤维溶液、血糖测定仪等(1)实验步骤:随机抽取7只健康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A组),糖尿病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_组,并依次编号为BC。实验开始时,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小鼠空腹血糖浓度,并对数据统计分析。实验期间对各组的处理如下:A组每天灌胃生理盐水,_,各组小鼠饲喂等量普通饲料, _。实验共进行28天,每周一次定时测量_,并对数据统计分析。(2)采用曲线图的形式表示预期实验结果,请完善下图_。(3)实验结论:研究发现黑豆皮可溶性膳食纤维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

71、值。【答案】 (1). 三 (2). B组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C组灌胃等量的黑豆皮可溶性膳食纤维溶液,D组灌胃等量的二甲双胍溶液 (3). 放置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 (4). 各组小鼠在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浓度 (5). 【解析】【分析】要研究富含膳食纤维饮食对改善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作用,A组为健康小鼠空白对照组,糖尿病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BCD三组,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开始,由于A组是正常组,BCD是糖尿病组,因此A组血糖正常,BCD组血糖高;实验后,由于C组适量黑豆皮可溶性膳食纤维溶液进行灌胃,与BD组对比,血糖明显降低,这说明黑豆皮可溶性膳食纤维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值。【详解】(

72、1)步骤要研究富含膳食纤维饮食对改善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作用,A组为健康小鼠空白对照组,糖尿病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BCD三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黑豆皮可溶性膳食纤维溶液、二甲双胍溶液。步骤应该是在实验开始时测定各组小鼠在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浓度。步骤应为控制变量,创设对照实验,所以C组灌胃黑豆皮可溶性膳食纤维溶液,D组灌胃等量的二甲双胍溶液,A组和B组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各组小鼠饲喂等量普通饲料,放置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步骤实验共进行28天,每周一次定时测量各组小鼠在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浓度,并对数据统计分析。(2)实验开始,由于A组是正常组,BCD是糖尿病组,因此A组血糖正常,BCD组血糖高;实验后,由于C组适量黑豆皮可溶性膳食纤维溶液进行灌胃,与BD组对比,血糖明显降低。预期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点睛】本题以实验为背景,主要考查血糖的调节机制,意在强化学生对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掌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