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题综合集训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87127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题综合集训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题综合集训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题综合集训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题综合集训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题综合集训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题综合集训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题综合集训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题综合集训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题综合集训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题综合集训(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1广东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周礼秋官记载:“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西周时期,每当国家遇到重大问题,小司寇常向万民咨询。这种制度体现了()A民众对日常政务的广泛参与B宗法制下贵族对权力的垄断C分封制下对边疆统治的加强D氏族部落民主制的残余影响D由“每当国家遇到重大问题,小司寇常向万民咨询”可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带有重视民意的民主色彩,但这种民主并不是人民参政的真正民主,而是继承和沿用原始社

2、会氏族公社的民主体制;万民有知晓国家重大事件的权利,但是咨询并不代表着民众有参与政务的权利,故选D项,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贵族对于权力的垄断,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西周时期设立官员向百姓咨询国家大事,没有涉及对边疆的管理,排除C项。2(2021潍坊质检)周初统治者以“亲亲”“尊尊”为核心,按照德治的要求,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形成调整家族、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规范。这主要反映了西周的治国方针是()A敬天保民 B以礼治国 C明德慎罚 D家国一体B周初统治者“按照德治的要求,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调整”,使之成为“调整家族、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规范”,这反映出“以礼治国”的执政理念,故选B

3、项;“敬天保民”的意思是“上天”让有“德”(以老百姓为中心)的人来治理人间社会;“明德慎罚”的意思是多施恩德于天下,慎重使用刑罚,二者均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C两项。“家国一体”是一种理念,即“家”和“国”是一致的,题干没有涉及“治家”,排除D项。3(2021广州质检)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历史由部族时代到封邦建国,从天下万国到方邦联盟不过是共同体核心的一次次转移。孔子说,夏商周三代之间是“相递损益”的关系。这说明()A方邦联盟是当时华夏政治的共同体B中原文化是各部族聚合裂变的产物C西周的封邦建国是一项伟大的创举D华夏文化体系具有共同性和继承性D题干第一句话的信息说明夏商周三代具有本

4、质的共同性,第二句话体现了夏商周三代对前代的继承性和发展性,故选D项;方邦联盟是华夏政治共同体形成的一个阶段,是分封制的雏形,排除A项;材料呈现的是夏商周三代政治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并非中原文化的形成,排除B项;西周的封邦建国是对夏商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而非创举,排除C项。4(2021惠州调研)春秋时期的相拥有军政大权,“上则得专主,下则得专国”。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设立相和将,相主管行政,将主管军事,“官分文武,王之二术也”。这一转变()A推动了百家争鸣B加强了国君权力C巩固了小农经济D扩大了战争规模B材料“春秋时期的相拥有军政大权”“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设立相和将,相主管行政,将主管军事”体现

5、的是到战国时期,相权一分为二,说明国君的权力加强,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中相权的削弱无关,排除。5(2021衡水联考)春秋时期,居于中原之地的鲁、卫、宋、郑、陈、蔡、曹、许等国多数都变成了二等、三等的小国,晋、楚、齐、秦等边地之国却成为当时的大国。其原因在于这些边地之国()A多竞争磨砺且易于拓展疆域B不断汲取中原地区的文明C善于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化D重视改革且实现了封建化A春秋之前,在分封制下,边地之国具有生存条件恶劣、面临来自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威胁等现实的压力,这就使得它们能够有更多机会竞争磨砺,而且有机会拓展疆域,从而在竞争中成长壮大,最终超越中原诸侯国而成为大国、强国,故选A项;不

6、断汲取中原文明可以使得边地之国赶上但没法超越中原之国,排除B项;不断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化只能使其文化更丰富,不是边地之国实力能够超越中原之国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处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时期,排除D项。6(2021黄冈六校联考)春秋时期,卿大夫在家内盛行家臣制,家臣领有封地。到了春秋末年前后,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一种官吏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这种变化()A表明分封制度逐渐解体B奠定封建官僚制度基础C说明诸侯控制土地减少D反映家臣社会地位降低B材料反映春秋时期的家臣领有封地,春秋末年前后的家臣不再领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家臣凭能力获取俸禄,这为封建官僚

7、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传统等级制度受到冲击破坏,无法反映分封制逐步解体,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不是诸侯无地可封,故C项错误;材料无从体现家臣社会地位的高低,故D项错误。7(2021襄阳五校模拟)孔子期望周之复兴,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王朝。这反映出()A孔子不希望实现国家统一B战国时期周王室仍有相当的影响力C孟子反对礼乐制度D战国时期比春秋时期更加礼崩乐坏D孔子要恢复到东周时期,而孟子则要“尊新王”,这进一步破坏了礼乐制度,D项正确;“吾其为东周乎”反映出孔子渴望国家统一,排除A项;B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8、排除;孟子并不反对礼乐制度,排除C项。8. (2020重庆二模)左传记载,鲁宣公九年,“春,王使来征聘。夏,孟献子聘于周。王以为有礼,厚贿(回赠)之。”终春秋之世,鲁国四次遗使聘周,遣使出聘齐国十六次。这表明当时()A政治往来礼仪对等B各地经济交流密切C齐国成为天下霸主D封建体制趋于动摇D由材料“鲁国四次遗使聘周,遣使出聘齐国十六次”可知,当时齐国的权威竟然比周王室还要大,这说明周天子的地位受到挑战,封建体制趋于动摇,故选D项;征聘即征召诸侯聘问,是上对下的关系,而非对等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的政治状况,而非经济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未说明鲁国遣使出聘其他诸侯国,无法得出C项结论

9、。9(2020佛山一模)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继位。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管叔鲜不满四弟周公旦摄政而发动了叛乱。周公旦平定了叛乱,七年后归政成王。据此可知()A皇位世袭制得到巩固B嫡长子继承制得以实现C天下一家理念被强化D分封制成为周王朝制度B由材料可知,周武王死后,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七年后归政于成王,说明嫡长子继承制最终得以实现,故选B项;秦王嬴政首称皇帝,此后才有皇位世袭制,排除A项;“天下一家”指视天下人为一家,和睦相处,而材料强调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实现,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分封制,排除D项。10(2020荆门调研)文化是以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各方面发展的。西周以前的文明,还是限于

10、一个小区域之内,东周时则以各强国和文化发达的地方为多。这反映出当时()A文化的扩张与认同B国家的统一C分封制的盛行D民族的隔阂A材料“西周以前的文明,还是限于一个小区域之内,东周时则以各强国和文化发达的地方为多”说明以强国为中心的文化既是政治的臣服,也是文化的认同,故选A项;东周时期行政上并没有严格的统一,呈献四分五裂的状态,排除B项;分封制盛行于西周时期,东周时期虽然存在,但已经部分瓦解了,排除C项;题干信息与民族关系无关,排除D项。11(2020唐山模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刻石记功,其中的一段刻文曰:“六王专倍,贪戾慠猛。率众自强,暴虐恣行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诛

11、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这段刻文旨在说明秦始皇()A有统一全国的雄心B不满六国之间的纷争C平定六国的合理性D对六国残余有所防范C根据材料“六王专倍,贪戾慠猛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可知,秦始皇将其灭六国的原因归结为六王的残暴统治、咎由自取,旨在说明其平定六国的合理性,故选C项;这段刻文将秦始皇灭六国的原因归结为客观原因,而非其主观上有统一全国的雄心,排除A项;秦始皇要表达的是六王的残暴导致了其灭亡,而不是对六国之间纷争的不满,排除B项;刻文叙述的是六国灭亡的原因,无法看出秦始皇是否有对六国残余的防范,排除D项。12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巡游天下,采纳齐鲁儒生刻石颂德的建议,在齐、楚旧地七处

12、刻石。下表是刻石部分内容。据此可知,秦朝()内容 刻石名称“贵贱分明,男女体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 泰山刻石“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普施明法,经纬天下” 芝罘刻石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碣石刻石 “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絮(洁)诚”“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会稽刻石 A以法治强化伦理观念B注重社会行为规范的建设C对齐楚旧地恩威并施D以神权维护统治的合法性B“男女体顺”“建定法度”“事各有序”等都是对社会行为进行规范,故选 B项; A项只是材料的部分内容,排除;材料主要强调百姓遵守秩序,没有体现恩威并施,排除 C项;根据材料“采纳齐鲁儒生刻石颂德的建议”可知,刻

13、石的目的是颂德不是以神权维护统治,排除D项。13(2020凉山二模)右图是1973年西安发现的形似虎的战国时期秦国兵符。虎符上有铭文共40字,大意是:右半符掌握在国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50人以上的带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动。这件虎符反映出当时秦国()A国家分裂社会动荡B战争频繁战乱不止C君主权力高度集中D国力强盛军事发达C根据材料“凡要调动50人以上的带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动”可知当时秦国军权掌握在君主手中,即君主权力高度集中,故选C项;材料主旨为虎符的使用,与“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无关,排除A项;“战争频繁战乱不止”是春秋

14、战国总的时代特征,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将秦国与其他诸侯国比较,不能得出“国力强盛军事发达”,排除D项。14(2020淮北一模)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弃儒生建议的简单质朴的原始祭山仪式而不用,而是亲自登上泰山(位于今山东)之巅,并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封禅泰山的祭天大礼。秦始皇意在()A打击儒生推行文化专制B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C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D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C由材料“秦始皇弃儒生建议的简单质朴的原始祭山仪式而不用,而是亲自登上泰山之巅,并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可知秦始皇的目的是把皇权与天命相结合,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以维护统治,故选C项;秦朝以

15、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材料体现不出法家思想和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排除A项;“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是材料中的现象,排除B项;泰山地处山东,但秦始皇巩固统治却不只是针对山东,排除D项。15(2020武汉毕业班质检)秦朝部分律法律法 主要内容田律 及时以书面形式汇报降雨量和受益田地的面积以及受灾的面积,中央政府严密关注生产进度等 厩苑律 规定四月、七月、十月和正月评比耕牛,奖罚制度十分明确,如牛因劳累而腰围每瘦一寸,主事者受笞打十下的惩罚等仓律 不同身份人的口粮定量都做了严格明确规定等 这一现象反映了秦朝()A农业上的精耕细作B法律体系十分完备C经济管理的军事化D户籍管理较为严密C根据材料“及时以书

16、面形式汇报”“奖罚制度十分明确”,“严格明确规定”等关键词可知秦朝这些大量关于经济的立法具有细致严密的特点,秦朝政府通过立法保护农业生产,经济管理严格、规范,故选C项;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与材料主旨“关于经济的立法”无关,排除A项;“十分完备”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秦朝政府通过这些立法保护农业生产,并非“户籍管理”,排除D项。16(2020永州模拟)秦朝法律答问载:“甲盗窃不满一钱,前往乙家,乙没有察觉,问乙方如何论处?不应论罪。如系知情而不加捕拿,应罚一盾。甲盗钱用以买丝,把

17、丝寄存在乙方处,乙收受了,但不了解盗窃的事,乙方如何论处?不应论罪。”上述规定旨在()A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轻罪重罚以减少偷盗行为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以立法手段维护社会秩序D材料表明秦朝对犯罪情形的分类做了明确而翔实的规定,做到有法可依,故D项正确;A、C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轻罪重罚的思想,排除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7、18题各14分,第19、20题各12分,共52分)17(2020山东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的封建政治以“亲亲”、“尊尊”为骨髓,大宗包含小宗,而大宗为本,小宗为其枝。徐复观先生就曾经指出:有干则必有枝,在常情说,干枝本

18、是一体,干强者枝茂,枝茂者亦可增加干之强,这是周初封建的信念,齐桓、晋文的霸业,也证明了这一点。摘编自高晓荣秦汉时期“强干弱枝”政策考论材料二“为人君者,数披其木,毋使木枝扶疏,木枝扶疏,将塞公闾,私门将实,公庭将虚,主将壅围。数披其木,无使木枝外拒,木枝外拒,将逼主处。数披其木,毋使枝大本小,枝大本小,将不胜春风,不胜春风,枝将害心。公子既众,宗室忧吟,止之之道,数披其木,毋使枝茂。木数披,党与乃离。掘其根本,木乃不神。”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极有可能是受了韩非的影响,从制度层面接受了韩非的政策。摘编自高晓荣秦汉时期“强干弱枝”政策考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封建政治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6

19、分)(2)与材料一相比,韩非的主张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是怎样“从制度层面接受了韩非的政策”。 (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大宗包含小宗,而大宗为本,小宗为其枝”等信息并联系所学回答;第二小问“积极作用”,联系所学知识,从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周人的势力范围、周王的地位等方面来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不同”,结合“毋使枝大本小”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说明”,可以结合秦始皇“从制度层面接受了韩非的政策”的表现,并联系所学知识从中央和地方官制的角度来回答。答案(1)特点: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干枝一体。(2分)作用:密切了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周人的势力

20、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4分)(2)不同:材料一主张干枝一体,材料二(韩非)主张强干弱枝。(2分)表现: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互相牵制,军国大权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6分)18(2021南通测试)千百年来,关于秦始皇的评说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在“匡饬异俗”中,既在坚决用法律手段强制推行秦国原有的社会礼仪和规范,又在探索用儒家伦理纲常对社会进行教化,以期秦朝统治长治久安。但是,因为独特的历史环境和个人因素,其统治思想发生了严重倾斜,倒向“严而少恩”的法

21、家一边,致使其用法过度,教化无力,“仁义不施”。同时,秦始皇没有充分考虑六国百姓对新的法律政令的认同与否问题,而是雷厉风行地执行新法,急功近利。再加上秦始皇本人骄奢多欲,最终致使秦王朝暴虐而速亡,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令人遗憾的一章。党超“匡饬异俗”:秦始皇重建社会文化新秩序的举措及其影响材料二毛泽东是这样评价秦始皇的:1975年,毛泽东曾对在他身边为他读书的芦狄说: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地评论。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在统一六国之后,丧失了进取的方面,志得意满,求神仙,修宫室,残酷地压迫人民,到处游走,消磨岁月,无聊得很。(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匡饬异俗”理念

22、的变化,分析秦王朝“暴虐速亡”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年毛泽东评价始皇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既在坚决用法律手段强制推行秦国原有的社会礼仪和规范,又在探索用儒家伦理纲常对社会进行教化”“倒向严而少恩的法家一边”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致使其用法过度,教化无力”“秦始皇没有充分考虑六国百姓对新的法律政令的认同与否问题,而是雷厉风行地执行新法,急功近利”等信息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原则”,根据材料二“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地评论。”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

23、进步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统一、制度创新、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等方面回答。答案(1)变化:由法、儒结合到倾向法家。(2分)原因:用法过度,教化无力;忽略百姓的认同;强制执行新法,急功近利;秦始皇骄奢多欲。(4分)(2)原则:一分为二,既要肯定秦始皇在历史发展中的进步性,也要认识到秦始皇的骄奢淫欲和残暴统治。(2分)进步性:完成统一大业,开创政制规范,统一思想和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等。(任答3点得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

24、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下图是根据作者的假说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视角对该社会结构图进行简要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一致性,因此选择中国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特征进行论述,论证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对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答案示例:视角: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2分)说明:中国古代的

25、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地主经济为官僚政治提供财税基础;儒家思想为官僚政治提供意识形态及文官来源。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的家族结构由族田、族谱和祠堂三部分组成。族田为祠堂权力的行使提供经济基础;族谱则以祖先崇拜的方式维持祠堂的宗法权威。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同构性。(10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

26、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解析首先要准确提炼出材料蕴含的一个观点。如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总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7、。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等现象,不利于调动个人、地方发展的主动性。中央集权制度促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进步。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注意,论据与史实引用应围绕自己提炼的观点组织,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答案示例:观点: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或“中央集权制度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2分)论述: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局部统一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8分)综上,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