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专用)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主题限时集训(十一)点赞中华(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84356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专用)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主题限时集训(十一)点赞中华(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东专用)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主题限时集训(十一)点赞中华(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东专用)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主题限时集训(十一)点赞中华(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东专用)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主题限时集训(十一)点赞中华(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东专用)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主题限时集训(十一)点赞中华(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山东专用)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主题限时集训(十一)点赞中华(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山东专用)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主题限时集训(十一)点赞中华(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山东专用)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主题限时集训(十一)点赞中华(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山东专用)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主题限时集训(十一)点赞中华(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主题限时集训(十一)(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0“皖南八校”联考)周人是用“夏”来称呼以周邦为首的反商联盟。所谓“诸夏”或“诸华”,是各诸侯国以整体的名义,一体向境内及周边其他各族所宣示的自称。这一变化()A成为传统华夷观念形成的理论基础B助推了“家天下”观念的形成与发展C有助于形成“大一统”的心理文化认同D为周朝实行宗法分封提供政治前提C根据材料“诸夏或诸华,是各诸侯国以整体的名义,一体向境内及周边其他各族所宣示的自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蛮夷先进,自称“华夏”,这些民族在交往中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从而

2、有助于“大一统”的心理文化认同,故选C项。2“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A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B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C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D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D诸侯国之间不再以夷夏之辨进行舆论攻击,说明频繁的文化交流使诸侯国之间互相认可对方的华夏族身份,即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故选D项;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长期存在,“消失”说法欠妥,排除A项;战国晚期仍是诸侯纷争,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仍未形成,排除B项;“夷夏之辨”是一种观念,且当时仍存在一定的

3、尊卑秩序,排除C项。3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这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A华夏民族开始形成B华夏族群成为礼仪之邦C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发展D阶级关系发生变动C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华夏”被周边少数民族逐渐认同,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故选C项;华夏民族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前已经逐渐形成,“开始”说法欠妥,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华夏文化被周边少数民族认同,B项未反映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文化认同,与阶级关系

4、无关,排除D项。4汉朝初年,境内百姓多以“赵人”“秦人”“齐人”“燕人”“楚人”等自居。到汉武帝时代,境内的百姓逐渐被称为“汉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大致形成。这主要是由于()A中央集权强化了民族认同B郡县制度消除了地域差异C儒学独尊促成了观念一统D官僚政治淡化了宗族亲疏A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设刺史、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集权的强化能培育一种纯粹的领土爱国主义和对政治共同体的政治忠诚感,从而培养出同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故选A项。5魏晋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君主的种种奇异之处,都能在华夏历史上帝王圣贤的“奇异库”中找到,这些神异行为或现象原本是华夏帝王们专属

5、的符号。这反映出魏晋时期()A民族认同感有所增强B门阀士族政治强化C君权神授理论系统化 D夷夏观念日益固化A由材料“这些神异行为或现象原本是华夏帝王们专属的符号”可知,少数民族与汉族间的民族融合与民族认同有所增强,故选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门阀士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认同而非君权神授,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夷夏观念日渐弱化,排除D项。6戎氏是原生活在西域的少数民族,南朝时期开始进入中原。学者在对其家族墓志的研究中发现,第四代戎琼(卒于公元655年)的墓志,将其籍贯从“上游西域人”改为“恒州灵寿人”。这一改动可以说明唐朝()A宗法观念影响广泛 B统治区域扩大C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D北方人口南迁

6、C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戎氏墓志的变化反映了其由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的变化,体现了其汉化过程,是民族交融的表现,故选C项;材料反映宗法观念,但“影响广泛”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戎氏融入汉族,未涉及唐朝统治区域扩大问题,排除B项;材料中是西域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排除D项。7隋朝统一后编定了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这一做法()A形成了最早的官方语言B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C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强化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地位B材料“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表明“长安官音”是在融合了金陵雅音和

7、洛阳雅音和南北朝官音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做法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8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D根据材料“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可知,有利于更有效地控制地方及官员,故D项正确。9元朝统一后,作为祖宗“龙兴”之地,岭北行省在全国占有特殊地位。元廷不断派遣内地各族人民,给予牛具种子进入牧区,打井开渠,在和林、称海、谦州、吉利吉思、五

8、条河及杭海、金山之北等地大力兴办屯田。这些举措()A旨在加速蒙古贵族的汉化进程B有利于发展改善边疆地区经济C使岭北成为赋税的主要来源地D说明元代重视发展自耕农经济B从材料看出元代注重对岭北地区的开发建设,这有利于发展和改善边疆地区的经济,故B项正确;A项说法片面,岭北不一定都是蒙古贵族,排除;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屯田制下的农民一般不属于自耕农,错误。10甲午战败后,寿富、盛昱等满族人超越“满汉畛域”,呼吁各民族团结御侮;民国建立后,人们有意识使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政党、团体等都是如此;五四时期,“中华民族”概念更是贯穿于言论和行动中。这体现了()A满汉民族差异已

9、经消失B资产阶级政党主导了思想的变迁C政权变更引发民族认同D近代思想与社会政治具有关联性D根据材料“甲午战败后”“呼吁各民族团结御侮;民国建立后,人们有意识使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五四时期,中华民族概念更是贯穿于言论和行动中”可知,中华概念随着政治事件的演变逐渐具体,中华民族意识逐步增强,故选D项。11(2020青岛质检)1932年浙江教育行政周刊刊登小学中高年级东北事件教学大纲,提出了各学科在处理同一国耻事件时,结合学科特点各有侧重(部分如下表)。这反映出当时()科目内容社会事件本体之研究:东北研究、东北事件之原因近果、抗救方案国语读:东北枪声、被压迫者的呼声等算术事件损失方面的计算:

10、建筑物的损失、工商业等音乐国耻歌、义勇军歌等A.学校教育对民族精神和责任的重视B国耻教育始终是近代学校教育的主题C国民政府为全面抗战进行舆论准备D教育界要求建立统一战线的愿望强烈A根据材料中时间“1932年”可知,当时正处于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三省沦陷,局部抗日战争开始,材料“各学科在处理同一国耻事件时,结合学科特点各有侧重”反映出当时学校教育对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视,企图唤起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故选A项。12在古希腊人心目中,酒神狄奥尼索斯象征着协调、融合和统一。梭伦改革前后,酒神的形象大量地出现在瓶画等艺术作品上。在雅典民主政体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城邦对狄奥尼索斯崇拜活动进行了细致的管理

11、。这一现象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形成过程的突出特点是()A以宗教活动为纽带B建立在不断妥协的基础之上C以文化认同为基础D通过城邦的公共活动来促进C由材料“酒神狄奥尼索斯象征着协调、融合和统一”“酒神的形象大量地出现在瓶画等艺术作品上”“城邦对狄奥尼索斯崇拜活动进行了细致的管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形成过程中注重以文化认同为基础,C项正确;材料所述并非是宗教画,A项不正确;B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公共活动的相关信息,D项不正确。131887年,曾纪泽在伦敦的亚洲季刊上用英文发表中国先睡后醒论。该文以北洋海军的建设等军备现代化为中国觉醒的根据,主张强兵应先于富国。后来,香港人何启、胡礼垣认为曾纪泽的

12、这个主张不彻底,并撰文予以强烈批判。由此可知,何启、胡礼垣主张()A固守中国传统文化 B进行政治变革C富国应当先于强兵 D实现民族独立B根据所学洋务运动的知识可知,材料中何启、胡礼垣“认为曾纪泽的这个主张不彻底”的原因在于“强兵应先于富国”的主张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没有上升到政治层面,因此二人主张进行政治变革,故选B项。14(2020百师联盟期中)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观念,次年,梁启超又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的观念。这一观念产生的背景是()A近代民族交融继续加强B维新派需要各民族支持C革命派提出“五族共和”D近代西方列强不断侵略D由材

13、料“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观念”可得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故选D项;“中国民族”无法体现民族交融的加强,排除A项;1901年维新运动已经失败,作为历史事件的维新变法运动已经不存在,排除B项;1901年,梁启超不属于革命派,排除C项。15抗战时期,一批史学家注重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和历史发展趋势。如1945年郭沫若在战时中国史学研究中说:“旧的封建生产方式早已完全过时,而且危害着现代社会。中国应当现代化、工业化。”这些史学家旨在()A敬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B展示历史学界

14、的最新研究成果C为民族复兴提供历史依据D说明历史研究应尊重客观史实C抗战时期,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一批史学家研究历史发展趋势,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抗战救国的文化资源,以救亡图存,故选C项;从封建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转变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展示历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民族复兴提供历史依据,排除B项;材料更强调历史研究要经世致用,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2020潍坊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元朝时期,蒙古人的西征和南下,产生

15、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大批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因此来到中原定居,并与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逐渐形成一些统称为“回回”的穆斯林少数民族,使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获得了可靠而广泛的群众基础。摘自刘杰试析元朝时回族的社会地位及其形成原因(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状况。(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民族交融的特点。(6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北方战乱、民族交融加强、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等角度说明。第(2)问,根据材料二“大批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因此来到中原定居,并与其他民族的人通婚

16、繁衍,逐渐形成一些统称为回回的穆斯林少数民族,使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获得了可靠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规模、程度、影响等角度对比材料一分析得出。如规模扩大,外来民族与中华民族的交融;民族交融的程度加深,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影响更深远,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注入新活力。答案(1)北方战乱;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民族交融加强;南方经济得到开发。(6分)(2)规模扩大,表现为外来民族与中华民族的交融;民族交融的程度加深,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影响更深远,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注入新活力。(6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中国古代汉字发展及传播简表(部分)时

17、期发展和传播概况秦汉秦朝统一以小篆为标准字体。西汉进一步规范文字,世界最古老的字书之一说文解字问世。书中,“草部”“禾部”“米部”“土部”“田部”等字占有很大比重。岭南百越、南诏等已使用汉字,汉字成为朝鲜半岛的官方文字,并开始传入日本、越南魏晋南北朝纸张逐渐取代简牍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促使篆隶草行楷各书体发展完备,北魏曾颁布一千余字作为标准字形。南北朝后期,南北书风交流融合,都向现行楷体靠近唐宋唐代科考设明书科,“楷法道美”成为铨选官员的四大要求之一,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形成了作为印刷体并沿用至今的宋体字。西夏、契丹、女真等民族仿汉字创制了自己的文字。日本也以汉字为基础创造出假名文字摘编自陆

18、锡兴汉字传播史等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汉字的发展,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14分)解析根据材料“秦朝统一以小篆为标准字体。西汉进一步规范文字,世界最古老的字书之一说文解字问世”“北魏曾颁布一千余字作为标准字形”“唐代科考设明书科,楷法道美成为铨选官员的四大要求之一”等信息围绕汉字与统一多民族国家从相关历史背景、时代特征分析汉字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关系,最后对所论证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综合或升华。答案示例:战国时,各国文字不同,形体纷繁。秦统一以后,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通用文字,到汉代继续在全国推行并规范文字的统

19、一使用。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认同和法令的推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唐宋时期,各少数民族仿汉字创制自己的文字,学习中原文化,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也推动了各民族的认同与融合。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汉字的发展与传播,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4分)18(2020菏泽一模)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华民族意识的反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般说来,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表现为民族意识的觉醒。何谓民族意识?有学者解释说:“民族意识,乃人民能巍然雄立于宇宙之要素,亦曰民族自觉。简言之,即民族自知其为民族之谓。”民族意识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最基本的思想观念。可以这样说,所有与民族

20、有关的观念形态,诸如民族精神、民族道德、民族文化等,都建立在相应的民族意识的基础之上。正如周恩来所说:“一般的人开始最容易有一个民族观念、民族立场。因为中国是一个百年来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半殖民地国家,所以容易使我们产生爱国的民族观念。这是一个好的起点。”摘编自史革新略议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四次觉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谈谈你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评论充分,逻辑清晰)(14分)解析根据材料“中国是一个百年来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半殖民地国家,所以容易使我们产生爱国的民族观念”可从近代以来列强侵略对中国民族意识产生的影响进行立论,结合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五四运动、抗

21、日战争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影响并从民族意识的发展历程进行阐述即可。答案理解: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意识觉醒。(2分)评述:在近代百余年间,中华民族经历了四次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自鸦片战争后包括林则徐、魏源等知识分子的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萌发;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初步觉醒;五四运动期间民族觉醒意识升华;抗日战争期间民族意识全面高涨。由此可知,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越深,中外民族矛盾的激化,这种民族意识的觉醒程度就越高,且这种意识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精神动力。(10分)因此,近代中国民族矛盾的加深促使近代

22、中国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也可以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引领民族意识觉醒;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意识的不断传入催化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等角度论述,合理即可得分)(2分)19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是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中国自古就有华夏与四夷之分。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天下大乱,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指中原)不绝若线”的局面。以齐桓公首霸为标志的春秋霸业,并没有真正做到“尊王攘夷”,周王室已无可挽救地衰落下去,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起并被视为夷蛮的荆楚我行我素,早已独自称

23、王,且鲸吞“汉阳诸姬”,饮马黄河,问鼎之轻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有学者认为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出黄老无为思想。汉赋也明显受到楚辞的影响。摘自裘士京等编著中国文化史纲材料二在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建立了统一集权的秦王朝及之后的多个封建王朝,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汉族的农耕文明和礼乐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另一个方面,少数民族在建立众多地方政权的同时,还建立了北魏、元、清等中央政权,少数民族文化源源不断给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养分,使之拥有活力。张甜甜论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中的

24、贡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汉文化的特点并分析成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形成的特点及其表现。(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有学者认为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可知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与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天下大乱,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遭破坏,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民族交融加强;根据材料一“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起并被视为夷蛮的荆楚我行我素,早已独自称王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可知荆楚独自称王,形成自己的文化

25、特色;根据材料一“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出黄老无为思想”可知百家争鸣促使思想解放;结合所学知识与材料一中“(楚)鲸吞汉阳诸姬,饮马黄河”可知随着诸侯争霸,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根据材料一“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可知两种文化不同,南北文化存在差异。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少数民族文化源源不断给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养分,使之拥有活力”可知中华文化形成的过程就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建立了统一集权的秦王朝及之后的多个封建王朝,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可知汉民族建立大一统王朝,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中原文化;根据材料二“汉族的农耕文明和

26、礼乐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可知汉民族的农耕文明和礼乐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根据材料二“少数民族文化源源不断给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养分,使之拥有活力”可知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答案(1)特点: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与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遭破坏,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民族交融加强;荆楚独自称王,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百家争鸣促使思想解放;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南北文化存在差异。(8分)(2)特点:中华文化形成的过程就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表现:汉民族建立大一统王朝,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中原文化;汉民族的农耕文明和礼乐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