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第五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对外关系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毛泽东的头像于1937年1月出现在美国生活杂志上,这是他第一次在全世界露出“庐山真面目”。随着中国的巨变,他越来越多地进入西方人的视野。他最令中国人民称颂的功绩是( )A.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B.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C.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探究题)小张翻阅旧报纸,发现1949年9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特大粗黑标题报道:“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下列对此报道分析正确的是(
2、)A.反映了中国首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的事实B.“人民大宪章”应该是“共同纲领”的排版失误C.“中国人民政协”应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误D.“人民大宪章”的提法反映了共同纲领的性质和地位3.1954年刘少奇指出:“这一制度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最适宜的政治制度,就是因为它便利人民经常经过这样的组织参加国家管理,从而得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材料中所指的“制度”应该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2012合肥模拟)毛泽东曾说过:“希望全国各城市都能迅速召集同样的会议,加强政府与人民的联系,协助政府进行各项建设工作,克服困难,并
3、从而为召集普选的人民代表大会准备条件。”据此可知,当时(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产生B.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完全胜利C.全国各地已建立各级地方政府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即将呈现5.(2012南平模拟)“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种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行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民主自治制度6.(预测题)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
4、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材料主要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沿袭了古代的民族政策 B.符合我国具体国情C.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D.推动西部地区发展7.1954年全国人大在宪法修改意见中,有代表提出在第三条第三款“各民族都有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中应补上“也有使用的自由”,宪法将其确定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这主要体现了( )A.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力求创新B.新中国追求各民族平等C.新中国推行百花齐放的方针D.我国语言文字丰富多彩8.(2012湖州模拟)右图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先生关于文革时期的一本回忆录。他在回忆其被抄家的情景时写道:“我知道,我们的性命就
5、掌握在他们手中。当时打死人是可以不受法律制裁的。他们的木棒中,他们的长矛中,就出法律。”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当时的法律规定打死人并不算是违法 B.文革时期我国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C.我国的立法权已经掌握在造反派手中 D.中国社会已经陷入了严重的混乱局面9.(易错题)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最基础的一环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B.平反冤假错案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D.建立以宪法为基础的完备的法律体系10.(2012厦门模拟)邓小平在1984年会见香港工商界代表团时说:“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统一,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
6、这说明“一国两制”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香港的繁荣和稳定 B.统一祖国 C.香港和大陆和平相处 D.反对国际社会干扰中国收回香港11.(2012福州模拟)目前,香港已超越东京与伦敦,成为全球第三大融资中心,在过去十年为内地企业融资达1 100亿美元。这表明 ( )香港回归后经济获得长足发展香港回归促进了祖国内地经济的发展 香港的经济制度比东京、伦敦优越日益强大的祖国是香港保持繁荣稳定的坚强后盾A.B.C.D.12.从何厚铧到崔世安,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都曾表示要听取广大民意,在爱国爱澳核心价值和社会主流共识的基础上,按照基本法循序渐进发展。这体现了( )“一国两制”澳人治澳原则高度自治原则民
7、族区域自治原则A. B. C. D.13.2008年12月15日,台湾海峡两岸直接“三通”变成了现实。有人说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此前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是(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B.“一国两制”的提出C. 海基会和海协会的成立D.“九二共识”的达成14.2011年2月22日,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简称“经合会”)第一次例会在台湾桃园举行。“经合会”成立于2011年1月6日,是依据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签署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而成立的执行与磋商机构。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经合会”的成立表明台湾当局承认“一国两制”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合作的
8、政治基础C.“经合会”的成立有利于开创两岸关系的新局面D.“经合会”的成立有利于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15.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这里的“某些问题”应指( )A.国家统一B.所有制问题C.民族关系D.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16.(探究题)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
9、也。”韩非子材料二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材料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四 “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 of 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做主治理
10、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6分)(2)材料三、四有哪些共同观点? (4分)(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4分)(4)请举一个中国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四中“民治”这一观点,指出20世纪末中国提出的“民治”目标,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自己对“法治”的认识。(6分)17.(2012福建六
11、校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不久爆发了朝鲜战争,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致使台湾问题没能及时解决后来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使对台工作受到严重干扰30年来,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为追求祖国和平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面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论述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高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经过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 实现了历史性第一次“汪辜会谈”。因李登辉和陈水扁“台独”立场干扰破坏,“海协会”和“海基会”中断联系多年两岸政党高层领导的频繁接触,充分证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纪念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材
12、料二 1950年6月27日,杜鲁门又发表声明,宣称:“共产党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美国在太平洋的安全。”他还公开否定了美国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的立场,声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合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的考虑。”材料三 2008年12月17日报道美国政府15日对台海两岸正式启动空运直航、海运直航以及直接通邮表示欢迎。另外,美国在台协会新闻组长暨发言人何志也在昨天就两岸实现“大三通”表示,美国欢迎两岸“大三通”的建立,因为这对于区域和平有帮助。何志说:“美国认为两岸互动的增强,包括台海两岸大三通的实施,对于区域的和平稳定与繁荣有相当程度的帮助。”东方日报材料四 “我写的
13、是一部抗争与泣血的回归史。两岸统一不是人为的遐想,也不是标语式的政治口号,而是被生生割裂的海峡两岸发自生命本身的呐喊,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阎延文台湾风云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台湾问题的由来,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并概括海峡两岸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所作出的努力。(8分)(2)阅读材料一、二、三,指出美国对台湾问题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3)材料四为什么说两岸统一“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6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C。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在其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A、B、D三项史实分别
14、是李大钊、孙中山和邓小平的历史功绩,故不符合题意。2.【解析】选D。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制定。故A、B、C三项结论与史实不符。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从题目材料“1954年”、“便利人民参加国家管理”等有效信息,可判断这一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于1949年,社会主义制度在1956年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少数民族当家做主。4.【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在中国出现了一种会议,可以加强政府与人民的联系。在
15、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权力的地方,体现了材料中的观点。材料中指出“为召集普选的人民代表大会准备条件”说明人民代表大会还未成立,但雏形即将出现,故选D。5.【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表明,该制度体现出合作、团结的特点。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调动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形成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A、B、D三项制度与题干材料不直接相关。6.【解析】选B。题干材料主要分析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表明这一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故B项结论符合题意。A项结论错误,C、D两项结论虽然正确,但与题意不符。7.【
16、解析】选B。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充分说明新中国坚持民族平等原则。A 、D两项结论没有体现题干材料的主要含义,C项的提出时间不符合题意,百花齐放方针提出于1956年。8.【解析】选B。“打死人是可以不受法律制裁的”“他们的木棒中,他们的长矛中,就出法律”等信息表明,文革时期我国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A、 C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D项结论虽正确,但与题干材料不直接相关。9.【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颁布1982年宪法,并进一步制定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建成完备的法律体系,这是我国民主政治建
17、设的基础。10.【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11.【解析】选D。香港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东京、伦敦相同,排除含的选项,故选D。【误区警示】一国两制下,港澳地区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既包括政治制度,也包括经济制度,而且长期保持不变。1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成立体现了“澳人治澳”和高度自治原则,是“一国两制”在祖国统一问题上的成功运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故排除。13.【解析】选D。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的“三通”限制逐渐放宽。两岸还以
18、民间团体的形式进行政治经济交流,并于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强调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关系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A、B、C三项结论虽与两岸关系发展有关,但不属于“历史性突破”。14.【解析】选A。从材料信息可看出,B、C、D三项结论正确分析了两岸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历史意义,表述均符合史实。而A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信息中得出,也不符合当前台湾的现状。【变式备选】(2012温州模拟)在厦门曾经流传着这么一副对联:“厦门金门门对门,大炮小炮炮轰炮。”对联中的局面直到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的出台才结束。关于这部文献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B.标志着我国政府对台政
19、策的重大发展C.结束了海峡两岸长期的对峙状态D.成为反对和遏制台独的法律依据【解析】选B。本题考查台海关系。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其内容是统一中国,提出了结束两岸军事对峙、开放“两岸三通”、扩大两岸交流等方针。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重大发展。15.【解析】选A。这里的“和平共处”指的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相处,“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指的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三大改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定,说明所有制问题,民族关系、政党关系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就已基本解决。1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理
20、解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题,“区别”要结合两项法律的内容对比分析,“原因”可从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和借鉴等角度理解;第(2)题应依据材料三、四归纳概括;第(3)题应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梁启超的政治主张综合分析;第(4)题,“民治”是指人民主权,前两问可结合新中国的有关史实分析说明,“认识”可从时代变化、国情差异、阶级本质等方面理解。答案:(1)区别:材料一: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 材料二:调节经济关系(商贸关系)。原因:罗马法中有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等内容,法律程序严谨;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其他言之有理
21、也可,如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压抑、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等)(2)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3)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追求政治平等(追求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的诉求。(4)史实: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写1982年全面修改的宪法也可。)民治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认识: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法律体系所规范的是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应从国
22、情出发进行法治建设;在今天的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借鉴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来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1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对比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题首先要注意提取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补充;第(2)题,“转变”可依据三则材料归纳,“原因”可结合历史条件的变化分析;第(3)题可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说明两岸统一的必然性。答案:(1)由来:解放战争中蒋介石集团失败,败退台湾。因素:美国的介入;“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台独势力的破坏。努力:告台湾同胞书,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提出;汪辜会谈;九二共识;反分裂国家法的通过;两岸政党高层领导的频繁接触。(2)转变:从武力威胁、干涉内政到欢迎两岸实现“大三通”。原因: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美国霸主地位的削弱。(3)必然: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潮流;两岸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