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15-2016学年河北省邢台一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某研究性课题小组的同学对植物生长素设计了图1、图2所示实验:探究单侧光是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转移了,还是将生长素分解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图1可知单侧光将生长素分解,从而引起胚芽鞘弯曲B由图2可知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则说明单侧光将生长素分解了C由图2可知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则说明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转移了D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对胚芽鞘的弯曲生长起关键作用2下列关于“探究2,4D对插条生根的作用”实验设计的叙述
2、,有几项是错误的()2,4D是在植物体内合成的;取多个烧杯,分别装有等量不同浓度的2,4D溶液,还需要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烧杯作空白对照;所选取的枝条必须从同一植株中选取;枝条大小、长短、芽的数量相近,放入烧杯中要基部朝下;每个烧杯各放一个枝条 每天测量每组枝条的根总长度A一项B二项C三项D四项3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符合实际的是()A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的脱落B利用高浓度2,4D作除草剂,可抑制大豆田中的单子叶杂草C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使植株增高D番茄开花后,喷洒一定浓度乙烯利溶液,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4植物激素种类多样,调控机制
3、复杂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下列述叙正确的是()A单侧光下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的横向运输是极性运输B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的现象不能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C赤霉素与生长素可协同促进生长,而脱落酸与细胞分裂素可形成拮抗作用D植物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细胞生长、分裂5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是花盆转盒不转 花盆和盒一起转)()ABCD6为了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一位同学设计了实验(如图所示),过一段时间,发现下端的琼脂块逐渐有了生长素作为其对照组,最合适的是()ABCD7甲、乙、丙及NAA等植物激素或植物激素类似物的作用如右图所示,图中“+”表示促
4、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之间具有拮抗作用B乙、丙最可能代表赤霉素和生长素C甲最可能代表脱落酸D甲、乙、丙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8探究吲哚乙酸对月季插条生根的作用,有关实验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是()A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处理扦插枝条的时间应不同B吲哚乙酸处理插条的方法有浸泡法和沾蘸法C预实验的作用是减小实验误差D应选择叶片较多的扦插枝条,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更容易成活9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某植物生长的影响,科学家在该植物某一生长周期内,发现茎中两种激素的含量和茎段生长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推测正确的是()A茎的伸长与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有关,与乙烯无关B生长索浓度增高到
5、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C茎段中乙烯含量增高,会增强生长素的促进作用D图中a、b两个时刻,该植物茎段的生长速度相同10如图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除草剂除草的原理是生长素浓度大于h时抑制生长B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hC若幼苗表现出向光性,且向光侧的浓度为f,则背光侧的浓度大于f小于2fD若水平放置幼苗表现出根向地性,近地侧浓度为g,则远地侧浓度可能为2f11图1为一株幼苗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图2为用一定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扞插枝条后生根的情况(其中浓度为0的是对照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1中的幼苗根尖极性运输方向从分生
6、区到伸长区B图1中的根尖、茎尖产生的生长素因横向运输导致其在根尖、茎尖的两侧分布不均匀C图2所示实验的对照组表明扦插枝条不受植物激素的作用时也能生根D图2所示实验的结果表明生长素类似物在促进枝条生根方面表现为两重性12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某竹林的竹子长势不整齐,有高株、矮株,说明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外来物种加入某森林后形成一个新种群,可能会造成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降低C研究物种丰富度可在种群层次和群落层次进行D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替代的过程,就叫演替13下面是对某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其操作步骤正确的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挖出所有
7、个体ABCD14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的生物个数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某河流的河底和河岸生长的植被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群落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D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是记名计数法和目测估计法15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B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C池塘养鱼过程中人为持续投放饲料,增加溶氧等措施可以增加鲈鱼种群的K值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16如图是关于某种群的增长曲线其中曲线X表示在理想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Y为在现实环境中的种群增长
8、变化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从b至c的过程中,种群增长速率减小,数量逐渐增大B曲线X与曲线Y之间的阴影部分面积大小可表示生存斗争中淘汰的个体C环境阻力在b点以后开始出现D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17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B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类群的原因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但不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D自然条件下演替一般是朝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18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代表生理过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若C的食
9、物中D占,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要使C体重增加10kg,至少需要为325kgB图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C、D、EC若火山爆发将上述生态系统毁灭,在火山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D此图示可以表示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19棉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检测,科研小组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寄生B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C调查期间种群蚜种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D调查棉蚜种群数量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20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
10、,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得其他生物组成群落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21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发生改变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血细胞计数板,盖上盖玻片显微镜观察计数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
11、瓶振荡摇匀2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产者细胞内一定含有叶绿体,一定能固定CO2,都位于能量金字塔的同一营养级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并释放出能量,供绿色植物再利用C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植物也不一定都是生产者D生产者和分解者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是必不可少,而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不起作用,所以生态系统中可以没有消费者2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3种生物的二氧化碳消耗量(相对量)的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Bb、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a、b、c都有可能是细菌Db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24下列属于
12、生态系统功能描述的是()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ABCD25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原生演替(初生演替)的是()A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B从冰川泥土开始的演替C从荒废农田开始的演替D从火灾过后的草原开始的演替26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 (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图中b=h+c+d+e+f+i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C“草兔狼”这一关系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D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
13、效率27美国的生态学家HTOdum曾对佛罗里达州的银泉进行了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右表是调查结果表中的、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为分解者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储存着的能量(NP=GPR)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单位:102KJ/m2/aGPNPR15.912.6813.23871.27369.69501.580.880.340.54141.2062.0779.13211.8519.26192.59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B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加C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
14、留在自身的粪便中D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1.3%28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和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都有助于缓解生物间的竞争B外来物种入侵某生态系统后形成一个种群,可能会造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降低C研究物种丰富度只能在群落层次进行,在种群和生态系统层次中均无法研究D流入人工高产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29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生物群落B丁的CO2含量减少,将导致臭氧层破坏C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D丙1同化量越大,丙2的同化量越小30在某森林的固
15、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笼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在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在10年内大山雀的种群数量第4年种群数量最大B26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D第8年种群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31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见下表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1组2组3组4组土壤处理灭菌不灭菌灭菌不灭菌湿润湿润较干燥较干燥A探究的问题是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B该实验的
16、自变量为土壤的是否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和3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D预期结论是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的分解32某生物学研究小组观察到某野外四个物种在一天中的平均活动时间(活动时间以%表示)根据下表中的信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休息时间与其他物种关系进食时间其他活动物种A20%15%追逐物种B55%吃种子E10%物种B20%25%被物种A追逐45%吃种子E10%物种C75%15%吃物种A10%物种D75%20%吃物种C5%A物种A、B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与物种A、B相比较,物种C、D一天中进食时间较短的原因可能是食物中含蛋
17、白质、脂肪较多C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能量由C至D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D碳元素进入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主要是从A开始的33已知某生态系统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其中乙、丙和丁之间的营养级关系是乙丙丁,甲和乙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0a时间段内,丙和丁的数量变化都增多B如果该生态系统内还有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存在,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C该生态系统至少有4个种群,由这些种群组成了生物群落Dab时间段内,从食物链的角度分析导致甲、乙数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丙数量增多34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
18、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只受本身密度制约C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D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35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D标志重捕法调查草原田鼠种群密度时,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36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800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
19、、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在2003 800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37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来自于兔子,来自于鼠,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g 体重,最少需要消费植物()A600 gB900 gC1 600 gD5 600 g38图甲为某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分别代表不
20、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图甲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太阳能、热能B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同化固定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中的生物构成群落D若该自然生态系统为一湖泊,由于环境因素的变迁,经过若干年后演变为一森林,此属于次生演替39图为某鱼塘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A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一定大于B图中包含了次级消者粪便中的能量C在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能量输入的方式和形式是完全相同的
21、D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40如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现对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注:图乙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c1表示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C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D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是包含在其所同化的能量中的二、非选择题(共30分)41研究发现在促进生长的浓度范围内,相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A和吲哚乙酸(IAA)的促进作用不同为了探究生长素类
22、似物A和IAA的促进作用是否存在差异,实验小组同学以小麦胚芽鞘为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1)实验步骤(填空):第1步:取生长状况完全相同的小麦胚芽鞘若干,并切去尖端4mm,然后浸入蒸馏水中1h第2步:选取处理过的胚芽鞘,每10条为一组分别放入 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A溶液(甲组)和IAA溶液(乙组) 中第3步:避光且温度保持在 25条件下培养24h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并求两组胚芽鞘长度的平均值(2)预测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若,说明生长素类似物A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吲哚乙酸(IAA)略(3)实验分析:实验中要切去胚芽鞘尖端的原因是,将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每一组要10条,而不是1条的原因是如果用一系
23、列浓度梯度的IAA溶液处理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发现有两个不同浓度的IAA培养液培养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相同,请根据生长素作用的特性,解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42如图甲为一个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表乙是对图甲中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图丙是该生态系统中人类对物质与能量的利用情况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若图甲中的“”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填数字)(2)若图甲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则D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过程表示的是(3)表乙中的Pg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能量
24、,则R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每平方米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02 kJm2a1(4)图丙若添上可以构成群落,再添上可以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5)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在农田生态系统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2015-2016学年河北省邢台一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某研究性课题小组的同学对植物生长素设计了图1、图2所示实验:探究单侧光是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转移了,还是将生长素分解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图1可知单侧光将生长素分解,从而引起胚芽鞘弯曲B由图2可知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则说明单侧光将生长素分解了C
25、由图2可知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则说明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转移了D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对胚芽鞘的弯曲生长起关键作用【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分析】1该实验的自变量单侧光,因变量是abcd四组胚芽鞘的长度2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能促进胚芽鞘生长,原因是生长素促进了细胞伸长生长3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说明单侧光将向光侧生长素分解了4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说明单侧光将生长素转移了,从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解答】解:A、由图1可知都有单侧光,但盖玻片不能让生长素转移,有单侧光引起生长素转移从而引起胚芽鞘弯曲,A错误;B、由图2可知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
26、ca=b=d,则说明单侧光将生长素分解了,B正确;C、由图2可知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则说明生长素没有分解,应是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转移了,C正确;D、由整个实验可知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对胚芽鞘的弯曲生长起关键作用,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作用,向光性的原因,提升了学生获取图示信息、审题能力以及实验知识,注重学生的重点知识的过关2下列关于“探究2,4D对插条生根的作用”实验设计的叙述,有几项是错误的()2,4D是在植物体内合成的;取多个烧杯,分别装有等量不同浓度的2,4D溶液,还需要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烧杯作空白对照;所选取的枝条必须从同一植株中选取;枝条大小、长
27、短、芽的数量相近,放入烧杯中要基部朝下;每个烧杯各放一个枝条 每天测量每组枝条的根总长度A一项B二项C三项D四项【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分析】1、探究实验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2、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脱落酸、乙烯、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3、实验设计时要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因此所选取的枝条必须从同一植株中选取,且枝条大小、长短、芽的数量要相近【解答】解:2,4D是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错误;取多个烧杯,分别装有等量不同浓度的2,4D溶液,还需要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烧杯作空白对照,这符合探究实验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正确;所选取的枝条必须从同一植株中选取,正确;枝条
28、大小、长短、芽的数量相近,放入烧杯中要基部朝下,正确;每个烧杯各放一个枝条时,存在偶然性,会导致实验结果误差较大,错误; 每天测量每组枝条的根总长度,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同时要求考生掌握探究实验的原则,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叙说3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符合实际的是()A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的脱落B利用高浓度2,4D作除草剂,可抑制大豆田中的单子叶杂草C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使植株增高D番茄开花后,喷洒一定浓度乙烯利溶液
29、,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30、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解答】解:A、脱落酸具有促进果实脱落的作用,A错误;B、高浓度的2,4D能抑制双子叶,大豆是双子叶植,故高浓度的2,4D对农作物也有抑制作用,B错误;C、赤霉素能促进茎的生长,C正确;D、乙烯利是乙烯类似物,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4植物激素种类多样,调控机制复杂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下列述叙正确的是()A单侧光下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的横向运输是极性
31、运输B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的现象不能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C赤霉素与生长素可协同促进生长,而脱落酸与细胞分裂素可形成拮抗作用D植物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细胞生长、分裂【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分析】植物激素的种类以及作用如下:生长素,促进生长、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插枝生根、防止落花落果;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脱落酸,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花、果实、叶的脱落;乙烯,增强细胞膜的透性和酶的活性,加强果实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果实中有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果实的成熟,还能刺激叶子脱落、抑制茎的伸长;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解答】解
32、:A、单侧光下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的横向运输是不属于极性运输,A错误;B、顶芽优先生长即生长素促进生长,而侧芽受抑指生长素抑制侧芽的生长,这能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B错误;C、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植物的生长,有协同作用,脱落酸能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与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可形成拮抗作用,C正确;D、植物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细胞生长,不能促进细胞分裂,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是不同植物激素的作用,对于不同植物激素作用的比较记忆是解题的关键5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是花盆转盒不转 花盆和盒一起转)()ABCD【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分析】
33、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向光弯曲和生长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部的伸长区;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或地心引力;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运输到下部的伸长区,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此出现向光弯曲,显示出向光性研究胚芽鞘向光性的实验中,一般用琼脂、锡箔小帽、云母片这三种材料处理胚芽鞘琼脂能够透水也能透光;锡箔不透光;云母片不透水,能阻断生长素的运输图中,由于胚芽鞘尖端是匀速旋转的,因此ab中生长素分布是均匀的;注意中旋转的方式不同,是花盆跟着暗盒转,只有花盆转【解答】解:中由于匀速旋转,生长素分布均匀,所以
34、直立生长;中左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向右弯曲生长;中没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直立生长;中阻断了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途径,所以生长素分布均匀,直立生长;是生长素向左侧运输,右侧无法极性运输到作用部位,所以向右侧弯曲生长;阻断了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作用部位,所以不生长;中旋转植物,受光均匀,直立生长;中整体旋转,所以对小孔侧受单侧光照,所以弯向小孔生长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燕麦胚芽鞘在不同处理情况下的生长方向,难度中等,意在考查考生理解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6为了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一位同学设计了实验(如图所示),过一段时间,发现下端的琼脂块逐渐有了生长素
35、作为其对照组,最合适的是()ABCD【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分析】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即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取两段生长状况相同的等长的胚芽鞘甲、乙,分别切去等长尖端,甲形态学上端在上,乙形态学下端在上,分别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上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下端,一段时间后,测甲乙两胚芽鞘的下端的琼脂中有无生长素明确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完善实验过程,然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解答】解:题干中的图示表明形态学上端在上,放置在上端的琼脂块含有生长素;根据实验对照原则,对照组应该是形态学下端在上,放置在上端的琼脂块含有生长素即单一变量是胚
36、芽鞘的上端在上还是在下故选:D【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价和完善的能力和预期实验结果获取结论的能力7甲、乙、丙及NAA等植物激素或植物激素类似物的作用如右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之间具有拮抗作用B乙、丙最可能代表赤霉素和生长素C甲最可能代表脱落酸D甲、乙、丙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专题】模式图;植物激素调节【分析】1、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等,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插条生根和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作用;赤霉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接触种子休眠、促进
37、种子萌发的作用,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的作用是促进果实、叶片等器官的衰老和脱落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是脱落酸,乙是赤霉素,丙是生长素【解答】解:A、分析题图可知,甲作用是促进种子休眠和抑制生长,乙是抑制种子休眠,促进生长,二者的作用相互拮抗,A正确;B、分析题图中乙、丙的作用可知,乙是赤霉素,丙是生长素,B正确;C、分析题图中甲的作用可知,甲是脱落酸,C正确;D、脱落酸、生长素、赤霉素均为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激素不参与细胞内的生命活动,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植物激素的种类、
38、作用及相互关系,解题的关键是熟练识记不同植物激素的作用并根据题图对图中的植物激素做出判断8探究吲哚乙酸对月季插条生根的作用,有关实验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是()A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处理扦插枝条的时间应不同B吲哚乙酸处理插条的方法有浸泡法和沾蘸法C预实验的作用是减小实验误差D应选择叶片较多的扦插枝条,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更容易成活【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专题】探究性实验;植物激素调节【分析】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无关变量(如枝条长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应控制为等量;实验前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
39、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减少实验误差【解答】解:A、实验中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所以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处理扦插枝条的时间应相同,A错误;B、实验中用吲哚乙酸处理插条的方法可选用浸泡法或沾蘸法,B正确;C、实验开始前进行预实验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出较为可靠的探究范围,以避免由于设计不当,盲目开展实验,C错误;D、选择叶片较多的扦插枝条,由于蒸腾作用较强,失水较多,导致扦插枝条不容易成活,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注意事项,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能够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并能分析一些注意事项的原因9为了探究生长素和
40、乙烯对某植物生长的影响,科学家在该植物某一生长周期内,发现茎中两种激素的含量和茎段生长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推测正确的是()A茎的伸长与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有关,与乙烯无关B生长索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C茎段中乙烯含量增高,会增强生长素的促进作用D图中a、b两个时刻,该植物茎段的生长速度相同【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分析】据图分析:当植物茎中生长素的含量达到M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当茎中乙烯的含量达到一定浓度时,反过来会抑制生长素的合成【解答】解:A、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各种激素是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共同起作用的,A错误;B、据图分析,生长素浓度增大到一定值,即M时,会促进植物茎中乙烯的合成
41、,B正确;C、据图分析,当乙烯的浓度增大到一定程度,会抑制生长素的合成,C错误;D、图中a、b两个时刻,该植物生长素的含量相同,但a点能促进植物生长,b点植物基本不生长,D错误 故选:B【点评】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植物激素的作用的理解与运用10如图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除草剂除草的原理是生长素浓度大于h时抑制生长B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hC若幼苗表现出向光性,且向光侧的浓度为f,则背光侧的浓度大于f小于2fD若水平放置幼苗表现出根向地性,近地侧浓度为g,则远地侧浓度可能为2f【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
42、两重性【分析】据图分析:该图是生长素浓度与促进生长作用之间的关系,C点对应的g浓度是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小于g,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促进生长的作用逐渐增强,大于g浓度,随生长素浓度增加,促进作用逐渐减弱,B、D点生长素的促进效应相同,E点生长素浓度升高到h时促进作用降低至0【解答】解:A、除草剂的原理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杂草生长,应该是大于h,A正确;B、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在侧芽部位积累,使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发育,因此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h,B正确;C、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增强,因此如果向光面
43、的生长素浓度为f,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应该是大于f且效应小于2f,C正确;D、水平放置幼苗表现出根的向地性是由于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减弱,甚至抑制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作用大于近地侧所致,因此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根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应小于2f大于f,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是知识点是植物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利用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解释植物的向光性、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和除草剂的原理等生物现象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11图1为一株幼苗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图2为用一定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扞插枝条后生根的情况(其中浓度为0的是对照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44、图1中的幼苗根尖极性运输方向从分生区到伸长区B图1中的根尖、茎尖产生的生长素因横向运输导致其在根尖、茎尖的两侧分布不均匀C图2所示实验的对照组表明扦插枝条不受植物激素的作用时也能生根D图2所示实验的结果表明生长素类似物在促进枝条生根方面表现为两重性【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分析】1、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1)、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2)、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3)、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
45、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2、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均匀:直立生长;不均匀: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解答】解:A、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图1中的幼苗根尖从分生区到伸长区属于极性运输方向,A正确;B、图1中的根尖、茎尖产生的生长素因横向运输导致其在根尖、茎尖的两侧分布不均匀,B正确;C、图2所示实验的对照组扦插枝条也能生根,那是它自身内源激素的作用,不能说明不受植物激素的作用时也能生根,C错误;D、图2所示实验生长素浓度为16/ppm的生根量小于对照组,说明该浓度抑制根的生长,生长
46、素浓度为412/ppm范围内促进生根,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生长素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意在考察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中等难度12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某竹林的竹子长势不整齐,有高株、矮株,说明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外来物种加入某森林后形成一个新种群,可能会造成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降低C研究物种丰富度可在种群层次和群落层次进行D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替代的过程,就叫演替【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分析】1、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
47、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2)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意义: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2、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主要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
48、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解答】解:A、竹林中的竹子属于一个种群,而垂直分层是群落的特征,A错误;B、外来物种加入某森林后形成一个新种群,会使当地的物种在竞争中遭到淘汰,故可能会造成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降低,B正确;C、物种丰富度属于群落的特征,研究物种丰富度需在群落层次进行,C错误;D、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就叫演替,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特征,包括群落的空间特征及群落演替等内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3下面是对某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其操作步骤正确的是()确定调查对象
49、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挖出所有个体ABCD【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专题】实验材料与实验步骤;种群和群落【分析】一般考查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的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解答】解:植物一般采用样方法,样方法的一般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样方法的步骤,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14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的生物个数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某河流的河底和河岸生长的植被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群落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D土壤小动物类群丰
50、富度的统计方法是记名计数法和目测估计法【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分析】1、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的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3、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解答】解:A、群落的物种组成即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错误;B、某河流的河
51、底和河岸生长的植被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C、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等,有利于群落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C正确;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正确故选:CD【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结构及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D选项中竹林中竹子是种群,而非群落15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B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C池塘养鱼过程中人为持续投放饲料,增加溶氧等措施可以增加鲈鱼种群的K值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
52、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分析】1、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阳光等资源的充分利用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空间特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等3、池塘中食物有限,当鲫鱼增长到一定数量是食物不足,要想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4、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解答】解: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原因是光合作用强,积累的有机物多,A正确;B、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53、,B错误;C、池塘养鱼过程中人为持续投放饲料,增加溶氧等措施可以增加环境容纳量,C正确;D、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所以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空间结构、种群数量变化、种群特征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知识的16如图是关于某种群的增长曲线其中曲线X表示在理想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Y为在现实环境中的种群增长变化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从b至c的过程中,种群增长速率减小,数量逐渐增大B曲线X与曲线Y之间的阴影部分面积大小可表示生存斗争中淘
54、汰的个体C环境阻力在b点以后开始出现D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专题】坐标曲线图;种群和群落【分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X代表的是“J”型增长曲线,Y代表的是“S”型增长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b点时,增长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c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2、“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3、“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
55、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处种群增长率最大【解答】解:A、“S”型曲线中,至时(即图中b点)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b至c过程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数量逐渐增大,A正确;B、曲线X与曲线Y之间的阴影部分面积大小可表示环境阻力大小和生存斗争中淘汰的个体,B正确;C、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所以“S”型曲线的环境阻力出现在a点之后,C错误;D、“S”型曲线达到K值时(图中c点及之后)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增长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17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
56、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B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类群的原因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但不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D自然条件下演替一般是朝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分析】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解答】解:A、生物群落
57、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A正确;B、群落水平结构呈镶嵌状况,是由于地形起伏、光线明暗、温度、湿度大小等是影响植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也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次生演替,C错误;D、自然条件下演替一般是朝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结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群落的结构特点及群落演替的概念18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代表生理过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若C的食物中D占,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要使C体重增加10kg,至少需要为325kgB图中属
58、于生物群落的是A、C、D、EC若火山爆发将上述生态系统毁灭,在火山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D此图示可以表示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代表光合作用、代表呼吸作用、代表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表示初级消费者、D表示次级消费者,E表示无机环境,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据此解答【解答】解:A、若C的食物中D占,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要使C体重增加10kg,至少需要为2.510%10%+7.510%=325kg,A正确; B、图中
59、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C、D,B错误; C、若火山爆发将上述生态系统毁灭,在火山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C错误; D、此图示可以表示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计算能力19棉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检测,科研小组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寄生B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C调查期间种群蚜种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D调查棉蚜种群数量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考点】估算种群密
60、度的方法;基因频率的变化;种间关系【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生物的种间关系、自然选择与基因频率的变化、种数量的增长曲线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解答】解:A、棉蚜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所以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寄生,A正确;B、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抗药基因才能保存下来,会使抗药基因频率增大,B正确;C、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C正确D、由于棉蚜个体小,运动范围小,所以调查棉蚜种群数量最好采用样方法,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和种群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运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和解决实际问
61、题的能力20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得其他生物组成群落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一种生物总和构成种群,所以生物构成群落,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企鹅种群密度会有明显变化,企鹅与磷虾的种间关系为捕食【解答】解:A、在
62、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南极冰藻由硅藻等多种藻类植物组成,故不能组成一个种群;故A错误;B、企鹅以磷虾为食,其数量增多会导致磷虾数量减少,磷虾减少后又可导致企鹅数量减少,二者数量最终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动态平衡,故B正确;C、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故C正确;D、南极冰藻的最适生长温度是2,在22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强度增大,故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群落、种间关系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21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分
63、析不正确的是()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发生改变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血细胞计数板,盖上盖玻片显微镜观察计数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其中ab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酵母菌种群数量加快增长;b点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bc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减小,酵母菌种群数量减慢增长;c点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cd段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de段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解答】解: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
64、年龄组成有变化,其中ac段为增长型,cd段为稳定性,de段为衰退型,A正确;B、ab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到b点时到达最大值,而bc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因此,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B正确;C、应先盖上盖玻片,再在血球计数板上的盖玻片边缘滴一滴培养液,C错误;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实验误差,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要求考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尤其是S型曲线,能准确分析图中曲线,判断不同时期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情况;识记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过程及实验结论,
65、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产者细胞内一定含有叶绿体,一定能固定CO2,都位于能量金字塔的同一营养级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并释放出能量,供绿色植物再利用C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植物也不一定都是生产者D生产者和分解者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是必不可少,而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不起作用,所以生态系统中可以没有消费者【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分析】生态系统的成份及作用分别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空气、水、矿物质、阳光、热能生产者:属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消费者:属异养生物(各种动
66、物);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分解者:a属异养生物(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b作用:分解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解答】解:A、生产者细胞内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如蓝藻、硝化细菌等,A错误;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并释放出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只能供自身利用和以热能形式散失,而绿色植物只能利用光能,B错误;C、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如寄生菌;植物也不一定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C正确;D、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促进物质循环,作用很大,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掌握
67、营养结构的功能;识记生态系统的功能,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3种生物的二氧化碳消耗量(相对量)的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Bb、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a、b、c都有可能是细菌Db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生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解答】解:A、a曲线表示只释放二氧化碳,不吸收二氧化碳,所以可
68、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A正确;B、b、c表示都能吸收二氧化碳,b属于光能自养型,c属于化能自养型,属于生产者,所以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正确;C、c能吸收二氧化碳,可能是硝化细菌等生物,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能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C正确;D、b曲线不能代表所有的生产者,例如不能代表硝化细菌,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成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4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描述的是()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根瘤菌将大气的氮
69、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ABCD【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专题】正推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其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解答】解: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这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正确;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这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不是功能,错误;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这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正确故选:B【
70、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掌握生态系统的功能,能根据题干要求准确判断各叙说,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5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原生演替(初生演替)的是()A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B从冰川泥土开始的演替C从荒废农田开始的演替D从火灾过后的草原开始的演替【考点】群落的演替【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
71、方发生的演替【解答】解:A、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B、从冰川泥土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正确;C、从荒废农田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D、从火灾过后的草原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并能识记相关实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火烧后的草原或森林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并能理解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26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 (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图中b=h+c+d+e+f+i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
72、递效率为100%C“草兔狼”这一关系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D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据此解答【解答】解:A、图中b=h+c,A错误; 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B错误;C、“草兔狼”这一关系中,狼粪便中的能量未被利用,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即属于d,C正确;D、缩短食物链可以减少能量的损耗,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73、,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27美国的生态学家HTOdum曾对佛罗里达州的银泉进行了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右表是调查结果表中的、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为分解者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储存着的能量(NP=GPR)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单位:102KJ/m2/aGPNPR15.912.6813.23871.27369.69501.580.880.340.54141.2062.0779.13211.8519.26192.59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B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加C
74、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自身的粪便中D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1.3%【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分析】由表中的信息可知,是生产者,是初级消费者,是次级消费者,是三级消费者,是分解者【解答】解:A、因、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为分解者由表中GP数据可知,能量沿各营养级流动的渠道应为;A正确B、由于系统总呼吸量(13.10+501.58+0.54+79.13+192.59)=786.94,小于系统的能量输入(光合作用固定总能量871.27),故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总量会增多;B正确C、初级消费者GP的去向
75、中,不包括自身的粪便,自身的粪便属于生产者的GP;C错误D、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5.91141.20100%=11.3%;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相对综合,是学生提升获取表格信息、审题、分析能力的较好选择28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和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都有助于缓解生物间的竞争B外来物种入侵某生态系统后形成一个种群,可能会造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降低C研究物种丰富度只能在群落层次进行,在种群和生态系统层次中均无法研究D流入人工高产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
76、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外来物种入侵某生态系统后可能会形成一个种群,但外来入侵的物种一般具有生存优势,往往会造成某些本土物种的消失,从而降低生物多样性【解答】解:A、垂直分层现象是群落的空间结构之一,种群无垂直分层现象,A错误;B、外来物种入侵某生态系统后可能会形成一个种群,但外来入侵的物种一般具有生存优势,往往会造成某些本土物种的消失,从而降低生物多样性,B正确;C、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生态系统层次中包含群落层次,
77、可以在生态系统层次中进行,但在种群层次中无法进行,C错误;D、一个人工高产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主要是投放饵料等人工输入,远远大于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群落的结构及外来物种的入侵29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生物群落B丁的CO2含量减少,将导致臭氧层破坏C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D丙1同化量越大,丙2的同化量越小【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根据图示可知,甲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丁为无机环
78、境生物群落包括其中各种生物(甲、乙、丙)分解者可以是营腐生生活的动物或细菌、真菌无机环境中CO2可以导致“温室效应”,它不能导致臭氧层破坏【解答】解:A、甲、乙和丁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A错误 B、无机环境中CO2增多可以导致“温室效应”,它不会导致臭氧层破坏,B错误C、分解者可以是营腐生生活的动物或细菌、真菌,C正确D、丙1的同化量越大,丙2通过食物链得到的能量越多,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
79、的能力30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笼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在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在10年内大山雀的种群数量第4年种群数量最大B26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D第8年种群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专题】坐标曲线图;种群和群落【分析】分析曲线图:02年间,12,且保持稳定,大山雀种群数量增加;24年间,12,大山雀种群数量增加;48年间01,大山雀种群数量减少;810年间=1,大山雀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解答】解:A、24年间12
80、,48年间01,八年以后=1,所以10年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A正确;B、24年间,12,大山雀种群数量增加,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C、04年间,12,大山雀种群数量增加,48年间01,大山雀种群数量减少,说明第4年的大山雀种群数量开始减少,C正确;D、48年间01,所以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年龄结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分析,比较综合,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图文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1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见下表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1组2组
81、3组4组土壤处理灭菌不灭菌灭菌不灭菌湿润湿润较干燥较干燥A探究的问题是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的是否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和3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D预期结论是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的分解【考点】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及其应用价值【分析】从题中可以看出,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湿润条件和是否灭菌,4个实验组相互对照;落叶上面也有微生物,也可以分解自身,所以也应该进行灭菌处理;因为1、3组土壤灭菌后,土壤中微生物被杀灭,无法分解落叶,2、4组没有灭菌,存在微生物,因其土壤的湿润条
82、件不同,分解的落叶量也不相同【解答】解:A、实验组2组合4组可以形成对照,变量是土壤的湿润程度,来研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A正确B、该实验的变量有两个,一个是灭菌、不灭菌,一个是湿润、不湿润自变量是灭菌、不灭菌,在湿润条件下1、2形成对照,在干燥条件下3、4形成对照,所以1、3分别是两组对照实验的对照组,B错误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消除微生物的影响,C正确D、1组和3组由于没有微生物,落叶不被分解,2组和4组由于有微生物,落叶不同程度的被分解,D正确答案:B【点评】在设计实验时,要遵循对照性原则和单一变量的原则:对照原则:目的还是在于消除无关
83、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对照原则是设计和实施实验的准则之一通过设置实验对照对比,即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单一变量:在实验设计中仅仅改变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且适宜实验的顺利进行32某生物学研究小组观察到某野外四个物种在一天中的平均活动时间(活动时间以%表示)根据下表中的信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休息时间与其他物种关系进食时间其他活动物种A20%15%追逐物种B55%吃种子E10%物种B20%25%被物种A追逐45%吃种子E10%物种
84、C75%15%吃物种A10%物种D75%20%吃物种C5%A物种A、B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与物种A、B相比较,物种C、D一天中进食时间较短的原因可能是食物中含蛋白质、脂肪较多C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能量由C至D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D碳元素进入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主要是从A开始的【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据表分析:表中四个物种构成一个简单的食物网,共有2条食物链,分别是:植物物种A物种C物种D,植物物种B【解答】解:A、据表分析其营养结构中,物种A和B为植食性动物,均属于初级消费者,共同以植物为食,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B、从分析中的食物链可直观的看到物种A和B为竞
85、争的关系,而C和A则是捕食关系,物种C、D均属于肉食性动物,食物中蛋白质、脂肪较多,含有的能量多,所以休息时间长,B正确;C、从分析中的食物链可直观的看到:植物物种A物种C物种D,物种C、D均属于肉食性动物,分属两个相邻的营养级,所以能量由C至D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C正确;D、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根据分析物种A是消费者,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关键是要求学生学会从题表中提取加工相关信息,运用所学知识点解决问题33已知某生态系统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其中乙、丙和丁之间的营养级关系是乙丙丁,甲和乙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86、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0a时间段内,丙和丁的数量变化都增多B如果该生态系统内还有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存在,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C该生态系统至少有4个种群,由这些种群组成了生物群落Dab时间段内,从食物链的角度分析导致甲、乙数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丙数量增多【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专题】坐标曲线图;生态系统【分析】据图分析:甲与乙是共生关系,在0a时间段内,丙和丁的数量变化都增多,随甲、乙增多,丙、丁食物增多,所以数量增多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群落演替的方式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解答】解:A、甲与乙是共生关系,在0a时间段内,随甲
87、、乙增多,丙、丁食物增多,所以数量增多,A正确;B、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所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硝化细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固定的能量和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即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B正确;C、该生态系统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还有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存在,因此,该生态系统至少有5个种群,由这些种群组成了生物群落,C错误;D、ab时间段内,由于丙的增多,甲乙的天敌增多,导致甲乙减少,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4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
88、所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只受本身密度制约C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D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b最后消失,而a逐渐到达最值,可知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解答】解:A、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与图不符合,A错误;B、分析a种群整体的曲线较长,不难发现:a种群的增长呈“S”型,这是在有限环境中主要受自身种
89、群密度制约的结果,B错误;C、b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小,不为J型增长,C错误;D、由图可以看出,a、b两种群刚开始个体数均迅速增长,但由于食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两者发生竞争,最终导致b种群死亡因此,这两个种群的关系属于竞争关系,其竞争的程度应该是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生物与生物的种间关系和种群数量等相关知识,立意比较新,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35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C调查土壤中
90、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D标志重捕法调查草原田鼠种群密度时,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专题】实验分析题;种群和群落【分析】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 =;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解答】解:A、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 =,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A错误;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由于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未震荡使酵母菌沉淀,所以上层吸出的酵
91、母较少,试管中吸出的酵母较多(偏大),B错误;C、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会导致采集的小动物数偏少,这样使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小,C正确;D、由种群密度N=,可知由于被捕捉一次之后,若田鼠更难捕捉,则m减少(因为不容易被捕),因此N增大,大于实际的种群密度,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种群密度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调查,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36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800m的海拔高度
92、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在2003 800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分析】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都影响植物的生长,由图示可知,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中决定植物的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光照强
93、度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农业生产中,可以合理密植,提高产量【解答】解:A、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A错误;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为不同地点的植物分布,不属于同一个生物群落,B错误;C、b、c处的植物主要受光照的影响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正确;D、b处影响森林植物的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影响生物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试题较简单,要求学生记住影响生物群落垂直结构的主要生态因素即可还要知道,群落的结构特征除了垂直结
94、构,还有:1、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2、时间结构: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昼夜变化、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37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来自于兔子,来自于鼠,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g 体重,最少需要消费植物()A600 gB900 gC1 600 gD5 600 g【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分析】1、据图分析:该食物网有三条食物链,分别是植物兔猫头鹰,植物鼠猫头鹰,植物鼠蛇猫头鹰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计
95、算最高营养级至少消耗生产者的量应该按最大能量传递效率计算【解答】解:根据题意,计算最高营养级至少消耗生产者的量应该按最大能量传递效率计算,所以最少需要消费植物为:2020%20%+2020%20%+2020%20%20%=900克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的计算,意在强化学生对能量传递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38图甲为某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图甲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太阳能、热能B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
96、级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同化固定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中的生物构成群落D若该自然生态系统为一湖泊,由于环境因素的变迁,经过若干年后演变为一森林,此属于次生演替【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专题】模式图;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析】在能量金字塔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生产者,m1表示进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光能,m2是指在生态系统食物链各营养级散失的能量热能;太阳能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为化学能进入生态系统,;图乙中,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同化固定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解答】解:A、在能量金字塔中,
97、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生产者,m1表示进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光能,m2是指在生态系统食物链各营养级散失的能量热能;太阳能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为化学能进入生态系统,A正确;B、图乙中,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同化固定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正确;C、中的生物和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共同构成群落,C错误;D、若该自然生态系统为一湖泊,由于环境因素的变迁,经过若干年后演变为一森林,此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群落演替等特点,意在考察考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39图为
98、某鱼塘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A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一定大于B图中包含了次级消者粪便中的能量C在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能量输入的方式和形式是完全相同的D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专题】模式图;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表示生产者同化的能量,该能量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分别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表示次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解答】解:A、在人工鱼塘中,人们可通过投放饲料等措施来饲养更多的鱼类,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初级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往往大于,A错误;
99、B、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则应包含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B错误;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其他营养级生物通过捕食获得能量,且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没有能量进入下一个营养级,C错误;D、能量传递效率用相关营养级的同化量计算,第三营养级流向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考生要明确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方法;明确某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并且最高营养级没有天敌,因此缺少流向下一营养级的去向40如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现对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
100、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注:图乙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c1表示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C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D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是包含在其所同化的能量中的【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分析图A:图A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分析图B:图B是将A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生物进行分类剖析,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c、c1、c2表示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
101、,b、b1、b2和d、d1、d2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解答】解:A、流入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因此每年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b+c+d+e,A正确;B、c1表示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B正确;C、图中a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表示呼吸消耗量,c表示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b和d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正确;D、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不属于其所同化的能量,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途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义;掌握能量传递效应的计算方
102、法,能根据题中数据进行相关计算二、非选择题(共30分)41研究发现在促进生长的浓度范围内,相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A和吲哚乙酸(IAA)的促进作用不同为了探究生长素类似物A和IAA的促进作用是否存在差异,实验小组同学以小麦胚芽鞘为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1)实验步骤(填空):第1步:取生长状况完全相同的小麦胚芽鞘若干,并切去尖端4mm,然后浸入蒸馏水中1h第2步:选取处理过的胚芽鞘,每10条为一组分别放入相同且适宜 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A溶液(甲组)和IAA溶液(乙组) 中第3步:避光且温度保持在 25条件下培养24h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并求两组胚芽鞘长度的平均值(2)预测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若甲组
103、胚芽鞘的平均长度大于乙组的,说明生长素类似物A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吲哚乙酸(IAA)略(3)实验分析:实验中要切去胚芽鞘尖端的原因是避免胚芽鞘自身产生的生长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将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除去切段中的内源激素每一组要10条,而不是1条的原因是求平均值,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如果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IAA溶液处理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发现有两个不同浓度的IAA培养液培养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相同,请根据生长素作用的特性,解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高于或低于最适浓度时,存在作用相同而浓度不同的情况【考点】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
104、;植物激素调节【分析】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具有类似生长素功能的化合物,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用于培育无籽果实);(3)防止落花落果,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4)控制性别分化此外生长素类似物还应用于除草,作为“除草剂”【解答】解:(1)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类似物A溶液和IAA溶液,其他都为无关变量,所以在第2步中,选取处理过的胚芽鞘,每10条为一组应分别放入相同且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A溶液(甲组)和IAA溶液(乙组)中,并求两组胚芽鞘长度的平均值(2)预测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此类题目都有三种实验现象,即甲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大于乙组说明生长素
105、类似物A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IAA;甲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小于乙组,说明生长素类似物A促进生长的作用小于IAA;甲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与乙组的相同说明生长素类似物A促进生长的作用和IAA的相同(3)实验分析:实验中要切去胚芽鞘尖端的原因是避免胚芽鞘自身产生的生长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将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除去切段中的内源激素;每一组要10条,而不是1条的原因是求平均值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减少误差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高于或低于最适浓度时,存在作用相同而浓度不同的情况,所以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IAA溶液处理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会发现有两个不同浓度的IAA培养液培养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相同
106、故答案为:(1)相同且适宜(2)甲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大于乙组的(3)避免胚芽鞘自身产生的生长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除去切段中的内源激素 求平均值,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高于或低于最适浓度时,存在作用相同而浓度不同的情况【点评】本题考查了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42如图甲为一个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表乙是对图甲中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图丙
107、是该生态系统中人类对物质与能量的利用情况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若图甲中的“”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填数字)(2)若图甲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则D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的物质(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过程表示的是光合作用(3)表乙中的Pg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能量,则R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的呼吸量,每平方米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870.7102 kJm2a1(4)图丙若添上分解者可以构成群落,再添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可以构成完整的生
108、态系统(5)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在农田生态系统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水稻【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析】据图分析:图甲表示碳循环示意图,A和D箭头双向的,则D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A是生产者,再根据AB,确定B为消费者,剩下C分解者图乙中,X表示生产者,Y表示初级消费者,Z表示次级消费者图丙分析,牧草属于生产者,牛属于初级消费者,人属于次级消费者;人类在草原上放养牲畜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解答】解:(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09、和化学燃料的燃烧图甲中的过程表示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不能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2)若图甲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则D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的物质(二氧化碳),过程表示的是光合作用(3)乙表中的Pg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能量,又R=PgPn,则R表示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的呼吸量每平方米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870.7102kJ(4)图丙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若添上分解者可以构成生物群落再添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可以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5)在农田生态系统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水稻故答案为:(1)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化学燃料的燃烧 (2)非生物的物质(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光合作用(3)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的呼吸量 870.7(4)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5)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水稻【点评】本题以图形作为信息的载体,考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营养结构、能量流动计算的相关知识,提升了学生分析图形,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