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沧州市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这说明先秦儒学家A. 认为“人性本善”B. 重视教化作用C. 主张“为政以德”D. 推崇仁义观念【答案】B【解析】孟子的主张是“人都可以做尧舜那样的贤人”,与孟子的性善论一致;荀子的主张是“普通人可以成为大禹那样的圣人”,强调后天教育的作用,故答案选B。A是孟子人性思想;C是孔子的思想;D是荀子思想。【点睛】孟子提出“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尽可能地给人民最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有利于缓和矛盾和促进社会发展,荀子主张治国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
2、用,有利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2. 某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出现这样一副对联:“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千秋民作本,多俯首听听。”与此下联思想吻合的是A. 非攻,尚贤B. 存天理,灭人欲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民贵君轻【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千秋民作本,多俯首听听”体现的思想是民本思想,D正确;A是墨家思想,排除;B是理学的主张,排除;C是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排除。故选D。3. 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A. 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B
3、. 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C. 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D. 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豪迈的语言体现了孔子和孟子胸怀大志,并胸有成竹,怀着平国治天下的伟大抱负,反映了儒家在春秋战国动荡社会下安民治世的强烈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故B正确;A、C、D不是材料的主旨。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名师点睛】全面认识儒学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1)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2)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
4、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的优良传统的形成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3)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4)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5)理学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尊崇,以至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封建社会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因循守旧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这些观念均属于封建糟粕的思想。4. 董仲舒认为,天意要大一统。政治关系上,皇帝受命于天;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
5、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思想A. 强化了男尊女卑观念B. 体现了宗法分封原则C. 体现了敬天法祖观念D. 服务于专制集权制度【答案】D【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思想,主要是服务于大一统专制通知的需要,D正确;A中男尊女卑不符合材料主旨;宗法制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C仍属与宗法制内涵。5. 董仲舒认为“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所以君主应当使“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当义乃出”,“使德之厚于刑也,如阳之多于阴也”。这一思想A. 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B. 完全突破了先秦儒学的范畴C. 有利于约束君主的行为D. 完整阐述了天人互渗
6、的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当义乃出”可知,董仲舒认为君主应顺应天义,施行德治,方能巩固统治,其理论有有利于防止君主暴政,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辩证意识,排除A项;董仲舒强调义、德,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天人相互渗透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6. 朱熹是南宋科举进士出身,但他曾大力批判科举教育,他倡导书院复兴运动并指出,书院兴复的目的是“将以俟四方之士有志于学而不屑于课试之业者居之”,“使知今日学校科举之教,其害将有不可胜言者”。这反映了朱熹A. 意欲改变官学教育弊端B. 对科举制进行彻底否定
7、C. 固守着天理人伦的思想D.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使知今日学校科举之教,其害将有不可胜言者”反映出,朱熹对官学教育,即科举之学的批判,并提出了书院复兴运动的目的,故A正确;“对科举制进行彻底否定”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固守天理人伦”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春秋时期私学的出现,已经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D错误。故选A。7. 吴宁、范立舟在两宋士风述论中指出:“宋代文人士大夫由盛唐时对功名的追求转向对道德精神的弘扬,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空前强烈。”这反映了宋代A. 程朱理学的深远影响B. 国力贫弱、政治黑暗C. 国家统治思想的转变D. 文化
8、教育事业的普及【答案】A【解析】根据“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空前强烈”,结合所学,程朱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具有重要影响,故A正确;B不能体现材料反映的宋代文人士大夫“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空前强烈”,排除B;材料反映的现象与国家统治思想的转变关系不大,排除C;D项中“普及”表述过于绝对,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空前强烈”,联系程朱理学的影响分析解答。8. 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
9、利。同时他又指出,“有明治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这反映了黄宗羲A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B. 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C. 主张恢复宰相制度D. 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臼【答案】D【解析】根据“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可知,黄宗羲认为,政治变坏是从明太祖废除丞相开始的,在他看来,丞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防止权力过于集中,说明黄宗羲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巢,D正确;近代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近代西方主权在民思想传入我国,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9. 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
10、原本是单色,到元末始用朱、墨两色,继而到明末发展为流行的三色、四色。明中期以后,版画发达,刊印书籍有“传奇行于世,无不冠图”之称。雕版印刷的不断进步折射出A. 市场经济的活跃B. 文化氛围的宽松C. 社会需求的强大D. 社会转型的缩影【答案】C【解析】【详解】明朝中期以后,印刷术颜色的变化和版画发达,是市民阶层壮大,适应社会需求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中印刷术颜色的变化,不能体现出市场经济的活跃,排除A;明清时期,政府实行文化专制,文化氛围并不宽松,排除B;不能通过印刷颜色的变化,推断社会转型,而且当时的社会没有出现转型,排除D。10. 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956片分类
11、进行编排,共分成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二十多个类别。由此可推知A. 史家的研究大都具有主观偏见B. 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C. 当时已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D. 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答案】B【解析】材料“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956片分类进行编排”体现了史家的研究的审慎,排除A;由“奴隶和平民等二十多个类别”,可见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故选B;商代时期,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排除D。11. 宋元至明清,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变化如下表。这突出反映了时期宋元明清形象特点神通广大,追求个人
12、享乐,爱憎不鲜明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A. 佛教融入中国,影响艺术形象塑造B. 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重视物质享受C. 市民阶层扩大,个性解放要求增强D. 儒家思想发展,封建伦理纲常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物质享受逐步受到个人重视;话本、杂剧的兴起给民众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更多选择;佛教的本土化趋势也影响到孙悟空艺术形象的塑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个性解放;封建伦理纲常中对个人欲望的束缚和对“良知”的追求影响艺术形象的塑造;小说、戏曲的多种表现手法使孙悟空的艺术形象进一步完善。故答案为D项。AB项,两项所述都是宋元时期孙悟空“神通广
13、大,追求个人享受,爱憎不鲜明”艺术形象形成的原因,排除;C项,该项所述是明清时期孙悟空“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艺术形象形成的原因,排除。12. 下表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作品中的部分章节,它可以作为个例来说明喻世明言第八卷吴保安弃家赎友喻世明言第十六卷范巨卿鸡黍死生交警世通言第八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醒世恒言第二十卷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西湖二集第六卷姚伯子至孝受显荣A. 民间文学注重彰显个性B. 八股取士抑制文学形式C. 小说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D. 市民文学具有一定教化功能【答案】D【解析】【详解】分析表格信息可知,其中“弃家赎友”“鸡黍死生交”“摔琴谢知音”“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至孝受显荣”等内容都与
14、儒家思想中的孝、义等观念有关,说明市民文学具有一定教化功能,传播了儒家孝义观念,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明代小说宣扬儒家孝义等观念,并未彰显个性;B选项错误,明清时期小说等市民文学形式流行,并未体现八股取士对文学形式的抑制;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明清小说中传播的依然是传统儒家主流价值观,并未冲击传统价值观念。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3. 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人们首先发现了磁石引铁的性质,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经过多方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极具实用价值的指南针。指南针的发展过
15、程体现出我国科技的基本特征是A. 建立在观察实验基础上的实验科学B. 从经验定律上升为系统的科学理论C. 形成相对完整独立的科学学科体系D. 对生产经验和自然现象的观察总结【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人们首先发现了磁石引铁的性质,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经过多方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极具实用价值的指南针”体现了我国科技的基本特征是对生产经验和自然现象的观察总结。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科技的基本特征14. 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
16、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清明上河图汉赋元曲小说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市民文化”是指反映城市居民生活的文化,是社会底层文化的代表,由此可以看出反映的是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精神生活,不符合题意,三种艺术反映了宋代以后城市市民生活的现实,故答案选D。15. 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主要“新”在( )A. 觉察到空谈义理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B. 面对社会现实呼吁革除弊端C. 抛弃“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关注世界D. 主张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A
17、选项是在近代化过程中逐步发现的,并不是直接受到鸦片战争的影响;B选项没有体现出“新”的含义;C选项说法错误,清政府并没有改变观念;D选项说法正确,有志之士如林则徐和魏源开始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16. 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作为一种寻求“制夷”之策与挽救中国于危亡的开放思想,它的着眼点是()A. 新思想新文化B. 历史地理方面C. 社会制度方面D. 军事技术方面【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材料来看,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先进知识分子看到西方的坚船利炮,由此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C选项都是在这之后开始的
18、;B选项错误,对历史地理只是介绍,并没有学习。点睛:本题容易误选B选项,因为无论是林则徐的四洲志还是魏源的海国图志都是介绍的西方的历史地理,很容易让学生误以为先学习的是西方的历史地理。实际上魏源和林则徐只是以此来向国人介绍西方情况,呼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详解】17. 魏源曾经建议清政府建立造船厂和火器厂,聘请外国人当指导,仿造西洋船舰火器,以及火轮机、火轮车、自来火等各种民用器具。他还建议在科举考试中增加水师科,对于能制造西洋船舰、水雷、奇器的人,授予科甲出身。当时有人批评他的建议过于“失体”,据此可知,这些建议A. 具有离经叛道的色彩B. 带来了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C. 主张制度层面的变革
19、D. 肯定了西方先进的文明体系【答案】A【解析】【详解】魏源建议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聘用外国人当指导,在科举考试中增加水师科,当时有人批评他的建议过于“失体”,说明魏源的建议不符合当时的“天朝上国”观念,具有离经叛道的色彩,故A正确;魏源的建议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没有带来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排除B;魏源建议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主张制度变革,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魏源的建议被当时的人批评,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当时有人批评他的建议过于失体”,联系所学魏源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影响分析解答。18.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备受列强凌辱,有识之士开始关注世界形势,力图挽狂澜于既倒、扶
20、大厦之将倾,逐渐将中国引向近代化的道路。中国迈出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是( )A. 林则徐编译四洲志B. 魏源编撰海国图志C. 洋务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D. 戊戌变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洋务运动。根据所学知识,洋务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即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所以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洋务运动中体西用19.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A. 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B. 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
21、径C. 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D. 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多数国民”是为民众,“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是为觉悟,由此选出D不是难事。AB在题干中无从体现,可排除;C同样体现,而且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对应的是孙中山等革命派,而不是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派。考点:新文化运动点评:材料型选择题关键是看考生能否将材料与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怕考生完全寄托课本而又理解不够深入导致错选其它选项。解答材料类选择题,必须按照材料第一性,课本第二性的原则解答。有时可能是命题人断章取义造成所选材料的意思与课本表达的意思不一致或者命题人故意选择一个与课本
22、知识相反的错误观点来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如果完全拘泥于课本则会导致错误。20. 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A. 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B. 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C. 深入研究和宣传了马克思主义D. 与现实的政治斗争密切结合【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也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同样与现实的斗争密切结合,故排除A、D项;深入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在五四运动之后,故排除C项;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相比,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较为彻底
23、的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故选B。21.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其中有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近代中国保守主义、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近代中国民粹主义、近代中国三民主义、近代中国科学主义、近代中国实用主义、近代中国改良主义。这种现象反映了A. 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B. 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C. 社会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D. 中国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答案】D【解析】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各种社会思潮涌现,这与当时中国民族危亡的背景相适应,说明中国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故D正确;材料
24、并未反映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故A错误;各种社会思潮涌现也不能说明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故B错误;社会主义只是当时各种思潮之一,并未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正确认识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的大背景、总特征,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国家意识的角度分析选项,注意排除与材料无关的说法,即可进行正确判断。2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A. 从实业救国到宣传民主科学B. 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学习思想文化C. 从崇拜西方到回归传统文化D. 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25、【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逐渐成为主流。自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分析选项,D项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3. 五四运动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能够战胜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根本原因是( )A. 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B. 中国无产阶级需要科学社会主义C. 李大钊等为担卫科学社会主义而斗争D. 五四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关键在于能够正确把握“根本原因”的分析方法,一般情况下,内因是根本,是主要原因,外因是条件。一种理论
26、能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是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进步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能够战胜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根本原因是 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故A项正确;BCD项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所以答案选A。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4. 1926年,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指出,若“论功行赏,如果完成民主革命的功绩作十分,则市民(工人)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这反映了毛泽东A. 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B. 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C. 在阐述国民革命运动的功绩D. 否定无产阶级在革
27、命中的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故B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形成是在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主力军作用,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依据材料“市民(工人)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可知,毛泽东肯定了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D项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25. 毛泽东说:“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指A. 农民阶级的支持和拥护B. 农村革命
28、根据地巩固C. 红军的衣食得到保障D.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中国人口的主体,且广大农民深受封建的剥削压榨,渴望拥有自己的土地,具有很强的反封建要求,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故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公十年对峙26. 毛泽东指出:“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怎样对付敌人,怎样作战,成了日常生活的中心问题。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割据”理论形成于A. 中共创立时期B. 国共对峙时期C. 抗日战争时期D. 解放战争时期【答案
29、】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党领导群众,开展军事斗争,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这一思想形成于国共对峙时期,B正确;中共创立时期尚未形成“割据”理论,排除A;抗日战争时期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而非是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排除C;解放战争是对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实践,排除D。所以选B27.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中国只能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道路B. 中国完成革命任务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C. 中国革命要从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D. 中国革命要“毕
30、其功于一役”才能取得成功【答案】C【解析】【详解】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的任务与新民主主义的任务不能合并在一起完成,中国的革命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故C项正确。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要分开走,而不是只走新民主主义道路,故A项错误。毛泽东思想诞生于革命任务完成之前,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故B项表述错误。毛泽东认为“毕其功于一役”是空想,是不可取的,故D项错误。28. “从一定意义上说,邓小平理论的某些部分就是对列宁主义尤其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继承、深化和发展。”这主要体现在邓小平A. 阐述了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B. 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C. 回答了新时期党的
31、建设问题D.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强调,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即强调市场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邓小平理论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可见邓小平理论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列宁新经济政策,故B符合题意;邓小平强调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与题干信息无关,故A不正确;新经济政策强调的是利用市场促进经济发展,而不是党的建设问题,故C不正确;新经济政策没有涉及国家统一问题,故D不正确。29. “文革”结束后,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邓小平“南方谈话”,我国出现了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这两次思想解放A. 结束了“
32、左”倾错误,否定了“文化大革命”B. 破除了对领袖个人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崇拜C. 提高了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D.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答案】B【解析】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打破长期以来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邓小平“南方谈话”则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打破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故选B;A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排除;C是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的影响,排除;D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故选B。30.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
33、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A. 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趋势B.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C.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D.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讲的是1957年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治国口号的变化,从1957年的“赶英超美”,到“发展是硬道理”,再到“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口号的变化,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故答案为D项。A项,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
34、局结束,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与本题所述时间跨度不符,排除;B项,题目中未涉及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的变化过程,排除;C项,“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的说法错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同时期的继承、发展,不存在“变化”一说,排除。二、材料题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父母罔极之恩,同于天地。摘自黄庭坚家族黄氏家规父之所责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摘自朱子家训睦宗族,和乡邻。禁凌暴,守击纪。戒争讼,莫为非。宣圣谕
35、,敦族义。圣谕指明太祖朱元璋的“圣谕六言”即“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节选自中国古代家规族约材料二 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曾国藩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认为“中国自强之本在立机器局,开翻译馆,造地球仪,皆是也。”李鸿章在谕玉侄中说“吾国自古相传之伦理曰君臣曰父子曰夫妇曰兄弟曰朋友,此五者之纲纪,在家族封建时代似可通行,然已不甚适当大地交通,国家种族之竞争愈烈,故吾之伦理,愈不适应于当世,而吾国人犹泥之,此地方所以不发达,邦国之所以日受人侮也”。左宗棠教育子女“读书只要明理,不必坚以科名,子孙贤达,不在科名有无迟早终日读书,而所行不逮一村农野夫,乃能言之鹦鹉耳,
36、纵能掇巍科、跻通显,於世何益?於家何益?非惟无益,且有害也。”张之洞在与子书中说:“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累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因送汝东渡。当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勿忘!勿忘!”摘编自陈延斌洋务派家训初探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家规、家训”内容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家规、家训”有何积极作用?(2)据材料二,指出晚清家训对中国传统家训“革新”的表现。【答案】(1)特点:宗法观念浓厚;强调儒家伦理道德;重视教化;借助圣谕管理家族。 作用:传承、发扬传统美德;调节家庭关系,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
37、会秩序。(2)革新表现:主张向西方学习;对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提倡经世致用;具有强烈的爱国救亡意识。【解析】【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中 “人有祖宗不可忘也”,“父母罔极之恩,同于天地”,“父之所责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睦宗族,和乡邻。禁凌暴,守击纪。戒争讼,莫为非。宣圣谕,敦族义”等信息,从宗法观念、家庭伦理、社会教化、家庭管理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家规、家训”内容的主要特点。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一中的“家规、家训”,结合所学知识,从道德教育、家庭关系、家庭管理和社会秩序等方面,分析其积极作用。(2)表现:根据材料二中“中
38、国自强之本在立机器局,开翻译馆,造地球仪”,“吾国自古相传之伦理曰君臣曰父子曰夫妇曰兄弟曰朋友,此五者之纲纪,在家族封建时代似可通行,然已不甚适当”,“吾之伦理,愈不适应于当世,而吾国人犹泥之,此地方所以不发达,邦国之所以日受人侮也”,“送汝东渡。当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教导子弟学习的对象、方法、内容和目的等方面,分析晚清家训对中国传统家训“革新”的表现。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代诗歌的成就尤为突出,唐代诗人之众和作品之多都超过了以往各代。仅全唐诗所录就有两千三百多人,近五万首诗。唐诗内容的广泛也是空前的。它有丰富的社会生
39、活内容,也有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的画面。在艺术上,唐诗也达到高度成熟的境地。除李白和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其他如陈子昂、盂浩然、王维、高适、白居易、韩愈、李贺、杜牧、李商隐等人,也都各自具有独创的风格,在诗歌史上形成了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使我国文学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材料二 明清时代,是白话小说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岁月。此时的白话小说不仅数量浩繁,而且以其辉煌的成就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在数千年中国文学殿堂中占据有很重要的位置。通俗小说能够成为文学的主流,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崛起经过一个文学的启蒙、继而诞生启蒙文学的艰苦过程。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产生了新的
40、城市阶级。阶级使社会群体重新划分,群体的价值意识也必然出现不可逆转的整合。摘编自于平明清小说外围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诗歌艺术成就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诗歌艺术成就斐然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回答,明清小说有何特点?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小说繁荣的原因。(3)根据以上材料,概述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答案】(1)特点:诗人和作品众多,内容广泛,创作艺术高度成熟,风格多样、百花争艳,空前繁荣。因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对外交流频繁,选官制度的促进和教育的发展等。(3点即可)(2)特点: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数量浩繁;深受读者喜爱;崛起过程艰难。原因:封建社会
41、走向衰落,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工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3)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唐诗内容的广泛也是空前的文学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归纳特点:作品多,内容广,艺术高度成熟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唐代的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是白话小说百花齐放赢得了众多的读者”、“通俗小说能够成为文学的主流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产生了新的城市阶段”归纳特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清的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3)根据唐诗和明清时期小说繁荣的原因,可以得
42、出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33. 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还是一场道德伦理革命阅读卜列材料:材料一 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宣新道德之标准。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二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利已心。一则发达利己之心,实为完成人道主义之根本。人道主义其鹄的,利己主义其经程也;(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 材料二 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白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
43、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倘于政治否认专制,于家族社会仍保守!日有之特权,则法律上权利平等、经济上独立生产之原则,破坏无余,焉有并行之余地?陈独秀吾人之最后觉醒 材料三 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崇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 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 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宵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陈独秀 青年的误会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所说的“旧道德观念”的内涵。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道德标准”包含哪些内容?(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的主歹思想观点。结合
44、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观点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直接原因。(3)材料二中陈独秀列举的“青年的误会”与新文化运动有怎样的关系?综合上述材料试分析这场道德伦理革命在当时的积极作用。【答案】(1)内涵:儒家传统道德(三纲五常)。内容:人道主义:自由、平等、博爱。(2)观点: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与共和政治不相容(2 分)。原因:儒家思想重视伦理道德,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维护统治(历史)( 2 分);直接: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l 分)。(3)关系:新文化运动存在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倾向导致材料三中“青年的误会”( 2 分)作用: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传播了自由、平等、独立的观念
45、。(2 分)【解析】【分析】试题分析:(1)内涵:回忆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内容回答第一小问即可。内容:由“(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利已心。则发达利己之心,实为完成人道主义之根本。人道主义其鹄的,利己主义其经程也;(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可以分析归纳出新道德的标准。(2)观点:根据“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白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可概括得出其观点。原因:分析其历史原因时要联系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强大的影响力这个角度组织回答即可。至于其直接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3)关系:结合所学的知识从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与青年学生的误会联系起来。作用:要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来回答。通过材料一中新道德的标准我们可以分析出新道德有利于传播了自由、平等、独立观念;通过材料二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分析出新道德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原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