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涿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78938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涿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涿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涿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涿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涿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涿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涿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涿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涿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涿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涿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涿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涿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涿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涿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涿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涿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涿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涿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涿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涿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涿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涿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

2、、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念、价值观、规范以及技能等。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消费

3、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和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要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者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选自

4、资树荣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有删改)1.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A. 文化消费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的过程,是消费者获得精神享受的过程。B. 消费者支付货币消耗文化产品和免费观赏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展演,都属于文化消费。C. 文化活动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需求,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利,是文化消费的体现。D.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与文化消费相对应,是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2. 下面对“文化消费品位”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A. 消费者乐于为文化产品消费,经过多次消费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就是该消费者的文化消

5、费品位。B. 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C. 消费者能够欣赏鉴别文化产品中文化价值,其文化消费品位起了很大作用。D. 文化消费品位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会随消费者文化底蕴、消费能力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3. 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A. 到书店购买图书阅读属于文化消费,而到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B. 商人收藏画作与画家收藏画作的不同,在于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C. 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消费群体,中考生因年龄、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比较接近,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D. 文化消费有

6、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有助于推动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答案】1. C 2. B 3. D【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C项,“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祉”错误,扩大范围,另外“文化活动是文化消费的体现”表述有误,第一段中的表述意思是 “文化消费属于文化活动”。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

7、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B项,“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错误,说法绝对,原文第四段的表述为“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故选B。【3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A项,“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错误,由原文可知,“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不管是买的图书还是借的图书,都能从中获得精神享受,所以都应属于文化消费。B项,“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错,说法绝对。且文中没有依

8、据;C项,“因年龄、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比较接近,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错误,由原文第四段可知,文化消费品味的形成要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故选D。二、课内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孔子曰:“

9、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4.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能表现孔子“仁”的思想的一项是(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A. B. C. D. 5. 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引导弟子颜渊、子路各自表达他们的志向,而孔子也抒发了自己的抱负,显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宽宏的胸怀。B. 师生之间在和谐的气氛下相互学习和砥砺,有切磋,有请益,循循善诱,很自然地呈现出了孔门教与学的情景。C.

10、相比之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老年人得到安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志向更加高尚。D. 在师生对话中,三人志愿不同,境界也有高下。子路性情豪爽,讲话鲁莽,只讲朋友义气,境界最为低下。6. 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答案】4. A 5. D 6. 在三人“言志”的语言中,显出了他们不同的个性。子路抢先回答,急躁而不谦让,神情、个性跃然纸上;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度,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德行修养,语势上显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态度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长者风范。“言志”的三句话简明、精确、含蓄而内蕴丰富,极具启发性。【解析】【4题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

11、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各组句子中,全能表现孔子仁的思想的一项”,这是通过选择题的形式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的能力进行考查。总的来说,孔子“仁”的思想,基本含义就是“爱人”,“仁”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而“仁”的实现,有赖于对“礼”的施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意思是(我愿)老年人安度晚年,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年幼的人得到照顾。这是孔子对自己志向的简单描述,反映了孔子的伟大胸怀,道出了孔子的慈悯之心,是孔子“仁”

12、的思想在个人理想方面的具体表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意思是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这句话中,孔子告诫颜回实行仁德要靠自己,不能依靠别人,体现了孔子对“仁”的思想的实践追求。“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意思是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这句话解释了“仁”的主要涵义和核心内容,即克己复礼,集中表现了孔子“仁”的思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意思是违反礼的事不看,违反礼的事不听。这句话体现了孔子以礼来规定仁的思想,揭示了仁的根本要求:依礼而行,集中表现了孔子“仁”的思想。“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的意思是我(颜回)虽然愚笨,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这句话不是孔子的话,是颜渊

13、准备实践“克己复礼”,对孔子的答复,不属于孔子“仁”的思想的表现。“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的意思是等到到壮年了,血气方刚,需要戒除善斗的心理。这句话是对孔子对年轻人的告诫,不能表现孔子“仁”的思想。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

14、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D项,“子路性情豪爽,讲话鲁莽,只讲朋友义气,境界最为低下”错误,子路性情豪爽,重朋友情谊,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格。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作品内容主旨、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考查欣赏作品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结合文本用形容词概括出来。题目要求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实际是要求通过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分析三人在“言志”中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整个“言志”场面温

15、馨动人,传达出师徒三人的鲜明个性和亲密无间的情感。从内容上看,师徒三人的志向各有不同,概括起来,可以说子路的志向是“义者之志”;颜回的志向是“谦者之志”,而孔子的志向则是“仁者之志”。子路抢先回答,表现了子路性情豪爽,急躁而不谦让的个性。从他的言谈中不难看出,他热衷于帮助别人,与朋友分享的财富,修为处在“舍物”层面。而颜回的修养显然要比子路深,他已经摆脱了身外之物的束缚,进入到内在心志的修养上,到达“舍己”层次。在语势上,颜回表现出一个谦谦君子温文儒雅的形象。志向最高远的是孔子。他的修养已经超越了“外物”和“自我”两个层面,达到了泛爱无私的仁道境界。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态度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

16、长者风范,目光既没有关注外在的一切事物,也没有关注个人的得失,而是落在对社会大众的关怀上。孔子之志乃是“仁者之志”,孔子志向之高远,修养之深湛,是子路和颜回远远不及的。【点睛】解答分析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参考译文: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说说各自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就算用

17、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我愿老年人安度晚年,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年幼的人得到照顾。”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途径是什么。”孔子说:“违反礼的事不看,违反礼的事不听,违反礼的事不说,违反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戒忌:血气不定,要戒除女色;等到到壮年了,血气方刚,需要戒除善斗的心理;等到到老年的时候,血气衰弱了

18、,要戒贪。”三、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十九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7

19、. 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老子“无为而治”观点的一项是(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A. B. C. D. 8. 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子在第二章中,阐述了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B. 老子认为是圣贤、智慧、仁义、技巧、利益等造成了社会的混乱,理想社会应该“绝”“弃”掉这些东西。C. 老子还认为,人生的忧患来自对仁义道德的学习,一个人只有“绝学”,才可以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D. “小国

20、寡民”“安居乐俗”“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老子面对当时社会的保守得出的深刻认识。9. 老子第八十章里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答案】7. B 8. D 9. 这一章,老子提出了复古式的“小国寡民”的构想,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在这样的寡民小国里,没有强取和暴力,没有狡诈和欺骗,民风淳朴敦厚,生活恬淡安定,即使是望得见邻近的国家,甚至听得到邻国的鸡鸣狗吠之声,人们从出生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解析】【7题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21、。本题要求选择“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老子无为而治观点的一项”,这是通过选择题的形式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的能力进行考查。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是道家的治国理念,思想核心是“道”,“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为“道”中的规律)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

22、观规律。“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的意思是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在这句话中,老子论述类长与短、高与下的辩证关系,体现的是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法思想,不是“无为而治”的观点。“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意思是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成名就而不自我夸耀。这句话是老子为实现“无为而治”所倡导的具体做法,属于老子“无为而治”观点的具体表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的意思是杜绝聪明,抛弃智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在这句话中,老子提倡杜绝聪明,抛弃智慧,不要自作聪明地去干预百姓的生活,只需要听从民意,按照他们的意愿去治理国家即可,这是老子“无为而治”

23、思想的具体要求。“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的意思是“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这句话表现了老子希望通过提升百姓的道德,从思想上改变百姓,提升他们的素质,没有体现老子“无为而治”的观点。“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的意思是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在这句话中,老子提倡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这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要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意思是人民吃到香甜的食物,穿着漂亮的服饰,住在安逸舒适的住宅里,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意。这句话描写了老子理想中的

24、社会景象,这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在理想社会层面的具体表现。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D项,“是老子面对当时社

25、会的保守得出的深刻认识”错误,“小国寡民”“安居乐俗”“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老子理想中的社会状态,不是对当时社会的保守的认识。故选D。【9题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题目要求概述老子第八十章里表达的社会理想。在老子第八十章中,这一章,老子提出了复古式的“小国寡民”的构想,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小国寡民”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老子用理想的笔墨,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

26、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这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没有欺骗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徙谋生,即使是望得见邻近的国家,甚至听得到邻国的鸡鸣狗吠之声,人们从出生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老子设想着回复到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时代,在那里,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争和掠夺,没有文化,也没有凶悍和恐惧。这种单纯的、质朴的社会,实在是古代农村生活理想化的描绘。老子的这种设想,当然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点睛】解答分析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

27、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参考译文: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陋的存在;天下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为恶的存在。因为有和无由互相对立而诞生,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成

28、名就而不自我夸耀。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杜绝聪明,抛弃智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杜绝仁慈,抛弃道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本性;杜绝巧诈,抛弃获利,就不会再出现盗贼。“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国家变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机会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人民吃到香甜的食物,穿着漂亮的服饰,住在安逸舒适的住宅里,对他们的习俗感到

29、满意。邻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声都可以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四、课内阅读(本题共4小题)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小题。入海取沉水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值。诈言马死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其怖故,不能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军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既到舍已,有人问言:“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答言:“我马已死,遂持尾来。”傍人语言:“

30、汝马本黑,尾何以白?”默然无对,为人所笑。驼瓮俱失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忧恼。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世间所笑。10.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 诣:到B. 以其怖故,不能战斗 怖:害怕C. 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默:沉默D. 既复杀驼,而复破瓮 复:同样11. 下列语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写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诣市卖之,以其贵故,(沉水)卒无买者。B. (那人)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在)死人中。C. (

31、骆驼)既不得出,以(入头瓮中食谷)为忧恼。D. (那人)即用其语,以刀斩(骆驼)头。12. 下列有关入海取沉水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香。经过多年的辛苦,才打捞了一车,他把沉香运回到家里。B. 由于沉香的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经过了许多天,也不能卖出去。他心里感到很厌烦,十分苦恼。C. 他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D. 那人于是就把沉香烧成了木炭,然后再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13.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傍人语言:“汝马本黑,尾何以白?”(

32、2)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答案】10. D 11. C 12. A 13. (1)旁人说道:“你的马原本是黑的,尾巴怎么是白的呢?”(2)你不要愁,我教你怎么弄出来,你听我的话,必定能很快弄出。你应斩掉它的头,自然就能出来了。【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D项,“复”,结合语境内容分析,应该是又的意思。句意:又打破了瓮。故选D。【

33、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结合题干要求,省略部分不恰当,需要结合语境内容分析。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C项,应为:(骆驼)既不得出,(那人)以(入头瓮中食谷不得出)为忧恼。“忧恼”的主动者是“人”而非“骆驼”。故选C。【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A项,结合文本内容“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分析可知,“经过多年的辛苦,才打捞了一车”与原文内容不

34、符,应是“经过一年”。故选A。【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注意“语言”是同义复词,“语”即“言”;“本”,原本、本来;“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成白色”;“汝马本黑,尾何以白?”(反问句)。(2)“我教汝出”,“出”为使动用法;“用”译为采用、听从;“必”译为必定;“汝当斩头”是省略句,“头”前省略“其”;“之”,助词,不译。【点睛】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

35、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先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参考译文:很久以前,有一位有声望长者的儿子,到海中打捞沉香这种木料。过了一年,终于打捞了一车,并把它运回家。他把沉香木拿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过了许多天,他都没能卖出去,感到很疲劳厌烦,十分苦恼。他看到卖木炭的,都很快地将木炭卖了出去,便想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去

36、了,于是就把沉香木烧成木炭,运到市场卖掉,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世间上的愚人也是这样。从前有个人,骑着一匹黑马进入阵地攻击敌人。由于害怕,不能战斗。就用血涂在脸上,装死躺在死人堆里。他所骑的马也被别人夺去了。士兵们撤离战场后,他想回家,就割了别人所骑白马的一截马尾。回家后,有人问他:“你骑的马,现在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他回答说:“我的马已经死了,只好带着它的尾巴回来。”旁边的人听后说:“你的马本来是黑的,尾巴怎么变成白的了?”他无话可说,被人们所嘲笑。从前有一个人,先是在瓮里盛着谷子。骆驼把头探进瓮中吃谷子,结果出不来了,使他感到很烦恼。有一个老人过来告诉他说:“你不要愁,我教你一个

37、可以让骆驼出来的办法。你听我的话,一定很快就可以出来。你应该把骆驼的头砍下来,骆驼自然就出来了。”于是就听了他的话,用刀把骆驼的头砍了下来。杀死骆驼之后,又打破了瓮。这样愚蠢的人,被人们所嘲笑。五、诗歌阅读石鼻城苏 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注:石鼻城,三国时期蜀魏古战场所在地。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开篇点题,既感慨历史的变迁,又写出路上出征的士兵来往频繁。B. 颔联紧承首联展开,写蜀地山势险峻的意图与李白蜀道难不相同。C. 诗人入蜀的旅途是艰辛的:有暗夜

38、穿行的孤独,也有大河难渡的担忧。D. 本诗写诗人游历石鼻城的所见所感,前三联在意境上明显区别于尾联。15. 请结合全诗,赏析“道边修竹水潺潺”之句。【答案】14. A 15. (1)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诗竹曳曳、流水潺潺结束全诗,含蓄表露经过艰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2)与前面形成对比,拓展意境。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给全诗增添了明丽闲适的意境。【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

39、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路上出征的士兵”错误。首联中的“征夫”不是出征的士兵,而是远行之人,由颔联“北客”“蜀人”可知“征夫”只是一般的出行之人,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问征夫以前路”中的“征夫”同义。故选A。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40、【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道边修竹水潺潺”,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景结束全诗,含蓄表露经过艰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结合“蜀人从此送残山”“愁渡奔河苍茫间”等分析,最后一句与前面形成对比,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拓宽诗的意

41、境。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君子坦荡荡,_。(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_,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_,不逾矩。”(3)故令有所属:_,_,绝学无忧。(4)大学之道,_, _,在止于至善。(5)博学之,_,_, _,笃行之。(6)惟君臣相遇,_,则海内可安。【答案】 (1). 小人长戚戚 (2). 四十而不惑 (3). 七十而从心所欲 (4). 见素抱朴 (5). 少私寡欲 (6). 在明明德 (7). 在亲民 (8). 审问之 (9). 慎思之 (10). 明辨之 (11). 有同鱼水【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

42、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字词的写法:戚、惑 、寡、慎、辨。六、1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通知:兹定于6月5日下午3时在报告厅召开高

43、考考务会,请全体工作人员按时参加。B. 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恩师。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C. 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D. 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挂念,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

44、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B项,“垂念”:一般指上对下挂念,也用作敬辞,指别人对自己挂念。此处用于学生挂念恩师,“垂念”使用对象不正确,应该改为“感念”。C项,“府上”:敬辞,指对别人的家或老家的尊称。此处称呼自己的家,“府上”使用对象不正确,应该改为“寒舍”。D项,“家严”:又称“家君”“家尊”,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此处指对别人父亲的称呼,“家严”使用对象不正确,应该改为“令尊”。故选A。1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重阳节到来,小李给老师打电话表达登门拜访之意,老师说:“欢迎叨扰。”B. 拜读你的大作

45、后,我斗胆斧正了其中几处不大通畅的文字,请你不要介意。C. 拙著语文教学艺术初探刚刚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特赠老友,敬请惠存。D. 评委会的成立得到了国内高水平专家的鼎力支持,吴阶平等专家忝列其间。【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

46、转述语言得体等等。A项,“叨扰”:客套话,打扰,指受了别人的款待,表示感谢。此处意指老师欢迎学生来访,“叨扰”使用对象不正确,应该改为“来访”。B项,“斧正”:敬辞,请别人修改文章。此处指自己修改别人的文章,“斧正”使用对象不正确,应该改为“改正”。D项,“忝列”:谦辞,表示自己有愧于排列在其中。该词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此处指专家参加评委会,“忝列”使用对象不正确,应该改为“荣列”。故选C。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昨日山西大医院对这个病例进行了会诊,全院相关科室的医生讨论和听取了主治医生关于患者病情的诊治报告。B. 当戏剧创作者自觉抵御外部环境的各种诱惑,更多地关

47、注作品的内涵及其内在精神提炼的时候,中国话剧的潜力和活力才能真正迸发。C. 这里山体发生滑坡,两块上百吨的石头挡住了去路,导致附近的这一段高速公路为此封闭了近三个小时。D.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哈特拉斯角国家海滨一直是风景优美的度假胜地,现在去那儿的游客们又有了一个新的地方可供探秘。【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A项,语序不当,“讨论和听取

48、了”应该改为“听取并讨论了”。C项,成分赘余,应该删去“为此”。D项,结构混乱,“又有了”和“可供探秘”句式杂糅,“现在去那儿的游客们又有了一个新的地方可供探秘”应改为“现在去那儿的游客们又有了一个新的地方可去探秘”或者“现在那儿又有了一个新的地方可供游客们探秘”。故选B。【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

49、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2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新年伊始,一轮迅猛的纸张原料涨价潮呼啸而至,席卷整个用纸行业。纸价普涨,新闻、图书出版业首当其冲。实施“阶梯电价”本应是大快人心的改革之举,但调查表明,不是所有的受访者都支持这项改革,这值得决策者深思。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

50、小、江心补漏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的创作人才,是十九大赋予文艺界的期望。随着百镇千村建设稳步推进,海南省许多新的特色旅游产品脱颖而出,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全域旅游大有可为。战狼以扣人心弦剧情设计,紧张刺激的格杀搏斗,恢宏震撼的战争场面,点燃了观众的观影热情。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

51、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根据语意,此处指纸价普涨,新闻、图书出版业首先受到了冲击,“首当其冲”符合语境,使用正确。大快人心: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此处修饰“改革之举”,“大快人心”使用对象不当,使用错误。江心补漏:船到江心才想到补漏洞,已经来不及了。比喻事先不防备,临时补救,无济于事。结合“抓早抓小”,可知此处意指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江心补漏”语意

52、不符,使用错误,可以改成“防微杜渐”。德艺双馨:形容一个人的德行和艺术(技艺)都具有良好的声誉,一般指从事艺术的人。此处修饰“名家大师”,指“名家大师”的德行和艺术(技艺)都具有良好的声誉,“德艺双馨”符合语境,使用正确。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此处修饰“特色旅游产品”,“脱颖而出”使用对象不当,使用错误。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此处形容战狼的剧情设计有感染力,点燃了观众的观影热情,“扣人心弦”符合语境,使用正确。故选D。【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

53、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人工智能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_:一是结构模拟,_,制造出“类人脑”的机器;_,暂时撇开人脑的内部结构,而从其功能过程进行模拟。现代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便是对人脑思维功能的模拟,是对人脑思维的模拟。【答案】 (1). 这种模拟可以从两条道路(两个方面)进行 (2). 仿照人脑的

54、结构机制 (3). 二是功能模拟【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题中第(1)空得分点落实在“人的思维模拟”和“两条道路”,其中“人的思维模拟”也可用“这种模拟”代替,“两条道路”也可写为“两个方法”、“两种途径”等,但不能写成“两种类型”。第(2)空得分点落实在“仿造人脑”和“结构”两个关键词上。第(3)空得分点落实在“功能模拟”一词上。(解析:从冒号可看出,第一空为总结句,联系前一句“对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一词,可见该空要说出表达的主体“人的思维模拟”,并要总结性的指出“两条道路”或

55、“两个要点”“两种方法”。第二空承上启下,分别勾联下句的“类人脑”和上句的“结构”这两个关键词,以此推出该空的两个得分点。第三空既要通过前边的分号看出该空与前文的“一是结构模拟”形成的分点对应关系,又要点出该层次内容的表述主体“功能模拟”。22.下面文段有多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任意找出两处问题。当今社会,从小学到高中,择校热有增无减。高考之后,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被名校录取。因为只有名校毕业,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一份好工作,从而获得较高的收入,而有了较高的收入,就能满足自己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能获得充盈的人生幸福感。不是只有名校毕业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_。_。【答案】 (1)

56、. 不是只有名校毕业才能获得较高的收入 (2). 不是有了较高的收入就能满足自己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是有了较高的收入就能获得充盈的人生幸福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逻辑推理的能力。解答此题,第一步,读文段,明大意。通读文段,把握文段话题,概括文段大意。在这一步中就要注意文段中具有因果、条件、包含、矛盾等关系的句子。第二步,看例句,定方式。此步骤与仿写句式有相同点,要求所填句子与所给例句形式上基本一致,表述方式上基本一致。第三步,明错误,巧推导。首先明确例句对应的原文所出现的逻辑问题,以便在寻找其他错误时有方向,然后再读原文,依据前面分析,推导错误,并参照例句方式组织答案。第四步,回原文,求合

57、理。结合例句及原文,审视答案是否合理。题目要求参照的方式,任意找出两处推断存在问题的地方。结合文段和例句,分析可知,我们需要先找到推断存在问题的地方,即由推断的条件,并不一定能得出所推断的结果的地方,然后仿照“不是才能”的句式,把推断不合理之处给表达出来。观察文段,文段中除了“因为只有名校毕业,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一份好工作”推断不合理外,“因为只有名校毕业从而获得较高的收入”“而有了较高的收入,就能满足自己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能获得充盈的人生幸福感”推断也存在问题。仿照“不是才能”的句式,答案就呼之欲出:不是只有名校毕业才能获得较高的收入、不是有了较高的收入就能满足自己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58、、不是有了较高的收入就能获得充盈的人生幸福感。任选两句作答即可。七、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荀子)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面对各种说法,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 正确对待利与义学生的一收一拒,众人的一贬一赞,孔子的一喜一怒,穿越时空的沉思,跨越千年的警钟。无不在告诉我

59、们:要正确对待利与义。利是义的衡量。道德仿佛是一架天平,义在这头,利在那头。义有了利的衡量,道德的天平才能保持平衡。在危难与道德交锋的那一刻,吴菊萍用她那双脆弱的双手,毫不犹豫地托住了从高楼坠落下来的幼童。她选择了道德,选择了义,那双手也因此骨折。她没有像常人那样把利与义划清界限,在选择义的同时也选择了利,接受了“最美妈妈”的表彰,更接受了重金的酬谢。对此人们看法不一,就像孔子对他的学生行为的评价一样。我认为利本应是义的衡量,吴菊萍的选择是毋庸置疑的。利与义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的关系仿佛是权利与义务,行了义何惧于收利?难不成做了善事要像做了坏事那般“息事宁人”?把捡到的贵重物品交到市政府,这在

60、中国实在是件极其平凡的小事,既不需要大张旗鼓地表彰,也不需要失主的酬谢和款待。然而,中国青年杨立在德国却有这么一段经历:在他做了这么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后,克里斯托小镇的镇长为了让他领回奖章和500欧元的奖金,竟发动百名警察寻找他。镇长郑重地告诉杨立:奖金可以不在乎,但必须接受,因为那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也是社会对善举的尊重。是啊,行多大义得多大利,利是义的衡量。那衡量的背后不正凝聚着一个社会对善行的认同和尊重吗?利是对义的鼓励。道德仿佛是一朵鲜花,义是那花朵,利是徐徐的微风,有了利的吹拂,道德的芬芳才得以发扬。千喜之年,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接受了500万元的最高科学荣誉奖。我不知道这跨越千年

61、的接受是否会迎来众人的一片唏嘘?我只知道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养活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子孙,养活了世界亿万人口,这个奖项对他来说是受之无愧。更何况国家之所以设此奖项是对千千万万有志之士的鼓励和号召,是对善举的传承和发扬。 跨越千年的沉思,穿越时空的警钟,流水化开春来,心中自存清澈透明,又哪怕是世间的利。正确对待义和利,让道德之花绽放四季。【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干是“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作文要求是“面对各种说法,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62、不得抄袭。”此题考查名言名句类材料作文的写作。所给的四则材料来自古今中外名人。前三则是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的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张。第四则是马克思的看法。要想准确立意,必须先懂得四则名句的意思。孔子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该句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到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孟子说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该句的意思是“王为什么一定要谈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荀子说的“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该句的意思是荣与辱的最大区别,要看一个人对安危利害态度来判别。把义放在首位然后取利的为荣,把

63、利放在首位而后才求义的就是辱。以义立身的就荣耀相随,处处通达,以利立身的就耻辱困绕,困窘交加;通达顺利者就可以驾驭别人,窘困者受制于人。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了解了每一句话的意思后,关键词是“利”和“义”。每一句的立意参考如下:做事要先周密的思考;贪图快反会更慢;不要贪图眼前小利;不贪小利方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人不追求物质利益;人需要重视仁和义。取利为荣,求义是辱;以义立身会荣耀相随;荣者驾驭人,辱者受制于人。人不能离开“利”,但又不能只在乎“利”。总之,本次作文可以:(1)谈对“利”的思考;(2)谈对“义”的思考;(3)对“义”与“利”,二者皆谈。不论从哪个方面谈思考,

64、都应辩证的分析问题,不能绝对的谈“利”忘“义”,也不能只是讲“义”而忘记利益。命题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既呼应了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诗词记诵热,更隐含了“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的认知。“引用”,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合理引用名言警句,能使语言表达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和说服力;将名句自然融入文章、与全文浑然一体,对考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写作要求中的“引用”指令,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同时,这一任务型材料作文的创新,也为辨识考生水平高下、强化区分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此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

65、读名句表达的主题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诗句中心意,读懂四句话的意思,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来确定立意角度。如本次作文的关键词是“义”和“利”,能辩证地阐述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篇好作文。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