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78838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西省运城市临猗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A. 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B. 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C. 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D. 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表明中央派官员逐级将法律宣讲到地方,使全民都要知晓法律、遵守法律,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正确;材料与“诸侯国争霸割据”无关,排除B;材

2、料不是反映文化传播,而是宣讲法律,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派官员逐级将法律宣讲到地方,无法体现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排除D。2. 秦朝三公之下有九卿:奉常,常管宗室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大仆,掌管宫廷用马;宗正,掌管皇族、宗族事务这反映了九卿A. 服务皇室,君权至上B. 职权细化,各负其责C. 官员众多,权力分化D. 政务繁杂,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九卿的职权基本围绕皇帝或者皇室展开,说明九卿服务皇室,体现皇权至高无上,项正确;材料体现九卿职责,没有涉及职权细化,各负其责,排除;九卿不能体现官员众多,且权力分化与史实不符

3、,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九卿政务繁杂,且与中央集权不符,排除。3. 自刘邦建国至献帝禅让,汉代登上后位并有幸成为皇太后共有19位,其中先后有9位皇太后临朝称制,而没有临朝之名,却有干政之实的皇太后也不在少数。汉代母后临朝政治的出现A. 反映出女性地位的提高B. 基于刘氏诸侯王势力的强大C. 是君权至上的客观产物D. 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的淡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汉代母后临朝政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君权至上、皇位世袭。君权至上容易导致皇帝身边的近臣、宦官、外戚、母后干预朝政,形成专权的局面,故选C项;单凭母后政治的出现不能表明当时女性社会地

4、位得到提高,故排除A项;汉朝在武帝之后,基本上解决了诸侯王割据的问题,故排除B项;母后政治也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一种体现,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母后临朝是皇权至上的衍生物。4. 吴晓波在其游荡两千年一书中评论某种制度:“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从这一制度确立之日起,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完全的消失了。”这一制度A. 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B. 推动了古代科技的发展C. 导致了知识阶层的消失D. 压制了古代教育的发展【答案】A【解析】据材料“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科举制的特点和作用,科举制是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

5、参与政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A选项正确;科举制以诗词和儒学为主要考试内容,没有推动古代科技的发展,故B选项错误;科举制下知识阶层仍然存在,只不过依赖于政府的科举考试制度参与政权,故C选项错误;科举制以诗词和儒学为主要考试内容,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故D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学生需要结合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加以推理,再据科举制的作用对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判断即可得出正确答案。5. 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

6、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材料表明领事裁判权A.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B. 是一项特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C. 是一种中国与列强对等的治外法权D. 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标志【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完整性,是西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但是在客观上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法律观念和思想的变化,故正确答案为A项;领事裁判权是西方侵略者强加给中国的,不符合中国需要,B项错误;领事裁判权来源于不平等条约,中国与列强不可能对等,C项错误;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辛丑条约的签订,D排除。故选A。6. 太平军入湘后,所到之

7、处,与地方会党和其他反抗势力一起,以扫荡之势焚庙宇、砸神像、烧地契、毁祠堂。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运动A. 承担起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B. 冲击了清朝固有的统治秩序C.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过于绝对D. 缺乏明确的革命理论的指导【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与地方会党和其他反抗势力一起,以扫荡之势焚庙宇、砸神像、烧地契、毁祠堂”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冲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秩序,故选B;材料没有提及反侵略的问题,因此无法得知太平天国运动是否承担起了民族革命的任务,排除A;材料没有提及太平天国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材料没有描述太平天国运动革

8、命纲领的具体内容,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7. 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A. 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 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C. 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D.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答案】C【解析】【详解】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并不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了,而是列强这时把清政府当做了侵略的工具,即改变了侵略政策,正确答案为C,同时排除A。“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与史实不符,B错误。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点睛】这一题体现的是

9、辛丑条约与其他条约的比较,在比较过程中,需要明确认识到上述变化并不意味着列强在减少侵略,而是侵略政策策略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使其侵华行动更加隐蔽而且更加方便,所以是侵略更加严重了,故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8. 宣统年间,卢彤编绘了一套中国历史战争形势全图,图中战争英雄以黄帝、岳飞等汉族英雄为主。民国初年,作者修改全图,超越单纯汉族英雄叙述,转以历史上开疆拓土、扬威异域、增进国家光荣、促进国民进步者为依归。从这一变化可以推知当时部分知识分子A. 期望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B. 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C. 摆脱偶像崇拜的思想束缚D. 认同多民族国家建国模式【答案】D【解析】【详

10、解】宣统年间的“英雄以黄帝、岳飞等汉族英雄为主”说明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民国初年,则“超越单纯汉族英雄叙述,转以历史上开疆拓土、扬威异域、增进国家光荣、促进国民进步者为依归”体现了作者超越了狭隘的民族观,开始认同多民族的国家观念,故D项正确;宣统年间和民国初年都能体现出富国强兵的愿望,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民族主义,和西方民主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对英雄的颂扬,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偶像崇拜思想,故C项错误。9. “春季里来艳阳天,桃花红,李化白、百鸟闹声喧共产暴动处处红旗现,直打得土豪劣绅逃到天外边。共产党齐努力,大家团结紧,推翻统治的政权,重把天地安”,这是流行于大别山区的歌谣。此时,中国共

11、产党正在A. 组织武装起义,挽救国民革命B. 开展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C. 突破重重围剿,进行战略转移D. 倡导国共合作,团结一致抗日【答案】B【解析】材料“直打得土豪劣绅逃到天外边”可以联系所学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的主要宣传口号之一。故B项正确。A项挽救国民革命说法错误。C项是1934年的长征,D项是抗日战争时期,故ACD排除。10. 抗日战争期间,大公报在报导某次战役时写道:“(1938年)3月31日午,敌虽鼓其余勇,但已无能为力,并逐渐坠入我大规模歼灭战之圈套中,鲁南伟大之歼灭战场面已揭开序幕,精彩节目,自当陆续其后也”。据此判断

12、,当时大公报报导这次战役应是A. 淞沪会战B. 平型关大捷C. 台儿庄战役D. 百团大战【答案】C【解析】据材料“(1938)年3月31日午”、“鲁南伟大之歼灭战场面已揭开序幕”可以得出所述应为鲁南会战,即台儿庄战役,C符合题意;ABD均与材料所述不符。点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的基本史实有所掌握,抗战以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会战,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以及豫湘桂战役和枣宜会战等,对抗击日军的侵略起了极大的作用。11. 美国在建国理政过程中,先由13个州的代表共同协商制定了一部宪法,后建立了联邦制民族国家,进而形成各种利益

13、集团和两大政党,遵循的是“宪法-国家-政党”的道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则走的是A. “国家-宪法-政党”的道路B. “政党-宪法-国家”的道路C. “国家-政党-宪法”的道路D. “政党-国家-宪法”的道路【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1949年9月召开新政协,中共与各民主党派民主协商新中国建国事宜,现有党派在新政协的基础上,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1954年,为了保证国家顺利向社会主义过渡,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特点12. 英国是最

14、早承认新中国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国互换代办,1954年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在当时有助于A. 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B. 改变半殖民地地位C. 防范来自苏联的威胁D. 实施一边倒的政策【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建国之初,中国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封锁,中国在外交上的一系列创举意在打破这种外交孤立,实现同西方国家的逐步建交,故答案选A;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当时中国采取一边倒政策,中苏关系友好,排除CD。13. 古代雅典法

15、律规定:城邦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任职期限均为一年;已任过公职者,在其他公民尚未任过一次之前,不得连续担任公职。这一规定A. 保障公民决策正确性B. 强化公民参政的责任意识C. 保证公职人员的廉洁性D. 体现轮番而治的民主精神【答案】D【解析】“已任过公职者,在其他公民尚未任过一次之前,不得连续担任公职”体现了轮番而至民主精神,故D正确;A、B与材料无关,排除;轮番而至不一定能保障公民决策的正确性,排除C。14. 罗马法规定,在始期到来之前,债务还没有到履行的时期,除期限为债权人的利益而设立的外,债权人不得诉请对方履行义务,否则就将因“先期索债而败诉。除此之外,债权人还会因“一事不再理”的原则而

16、丧失在期满后对债务人再行追索的权利。材料中罗马法的规定A. 强调契约关系对双方的约束B. 体现程序烦琐且缺少灵活变通C. 强调对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D. 反映公民范围扩大的利益需求【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中“在期限到来之前,除期限为债权人的利益而设立的外,债权人不得诉请对方履行义务,否则就将因“先期索债”而败诉”可以看出罗马法强调的是契约精神,因此强调契约关系对双方具有约束性,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说法过于消极,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积极的一面;C选项与材料无关;D选项错误,罗马法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15. 1694年,英王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议会中的

17、多数派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直到次年大选时,辉格党才成为议会中较为多数的党派。不仅如此,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这表明英国当时A. 英王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B. 两党角逐内阁局面尚未形成C. 议会至上原则尚未真正践行D. 英国的责任制内阁有名无实【答案】C【解析】按照英国宪法规定,内阁成员必须由议会选出,对议会负责,“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说明此时期议会至上的原则仍没有施行,C正确;英王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权力就被剥夺,A错误;两党制已经形成,B错误;责任内阁制形成是18世纪初期,D错误。点睛:英国君主立宪制要

18、求按照“一、二和三”复习:一对矛盾:议会与国王的矛盾贯穿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全过程。两个趋势:国王的权力逐渐削弱,议会的权力不断增强。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议会主导权由贵族资产阶级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16. 有学者认为,“在美国,有权作出决定的只是总统而不是内阁,美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的总统的咨询机构,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这一论点( )A. 反映美国的内阁没有实际作用B. 符合宪法对总统职权的规定C. 表明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D. 说明总统权力缺乏有效制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美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

19、的总统的咨询机构”,A项表述不符合史,故排除A。美国总统拥有行政权,内阁是总统的咨询机构,权限很明确,故C项表述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故选B。17.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实行联邦制,在联邦会议的58个议席中,只要有14票就能否决议案,普鲁士拥有17票,可以单独执行否决权,而其他中小邦联合起来也可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这表明该宪法A. 确立起了君主立宪政体B. 是德意志帝国各邦妥协的结果C. 保留了深厚的专制残余D. 帝国潜伏走向分裂的危险因素【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普鲁士拥有17票,可以单独执行否决权,而其他中小邦联合起来也可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

20、侵犯”可知,普鲁士虽掌握较大权力,但不是绝对权力,其他中小邦也是可以联合起来反向制衡普鲁士的,这说明这部宪法是各邦相互妥协的结果,因此才能使权力之间形成一种制衡关系,故选B;材料没有提及德国皇帝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无法得出AC两项结论,排除;联邦制中的权力制衡机制是相互妥协的产物,有利于缓解矛盾,而非加剧矛盾,故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18. 李可夫在1917年讲道:“社会主义变革太阳将从何处升起?我想,根据现有条件,根据居民的生活水平,开始社会主义变革不是我们的事情,我们没有力量和客观条件来做到这一点我们面临着伟大的革命任务,但我们不能超出资产阶级的利益的范围来完成这项任务。”该讲话时的俄国

21、:A. 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B. 四月提纲提出用暴力夺取政权C. 一战失利引发七月流血D. 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答案】A【解析】据材料“1917年开始社会主义变革不是我们的事情不能超出资产阶级的利益的范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故A选项正确;四月提纲提出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这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故B选项错误;七月流血也属于十月革命的背景,故C选项错误;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属于无产阶级革命,故D选项错误。故选A。19. 20世纪60年代,美苏双方商定在对方首都举办展览。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

22、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在莫斯科举办了美国家庭厨房展,苏联人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觉得美国人很幸福。这反映出A. 美苏关系缓和,平等互利B. 美苏冷战的新形式C. 美国取得竞争的优势地位D. 苏联科技上的优势【答案】B【解析】【分析】材料中“20世纪六十年代”是美苏争霸时期,而非平等,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美苏冷战不同形式,故C项错误;苏联人大为惊讶,说明苏联科技滞后,故D项错误;美苏冷战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与材料中“在对方的首都办展览”相符,故B项正确。【详解】20. 不热津斯基在其著作大棋局中描述:“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一

23、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下列对材料中所说的“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描述准确的是A.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B. 多极化格局的形成C. 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D. 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是指出现了冲击两极格局的力量,因此“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多极化趋势出现,故答案为A项。多极化格局到现在还没有形成,排除B项;“二战后仅25年”是指1970年,两极格局早已形成,而“一超多强”局面是在两极格局终结后出现,排除C、D项。点睛: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舞台上出现了

24、冲击两极格局的力量。具体表现在:欧洲走向联合,欧共体的成立,标志着欧洲开始了一体化进程;日本随着经济的崛起,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中国影响力日益提高,随着联合国合法地位的恢复及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其中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在不断加强。出现冲击两极格局的力量即表明,两极格局下已经出现了多极化趋势。二、材料题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官制度是古今中外重要的用人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奠定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

25、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材料三 (英国)文官职责是执行政府

26、的政策。他们是“非政治份子”,不参加党派斗争,不参加政党政治活动,不得竞选议员,保持政治中立。在内阁时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不与内阁共进,无过错不被免职。还经常受大臣们的咨询,向其提供情报、知识、经验。这些职能的行使,使文官成为统治阶级“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和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答案】(1)特点: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作用: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

27、高;推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选拔了大量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2)原因:旧的选官制度导致了政治腐败;工业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3)影响:有利于提高政府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促进了西方文官制度建立与完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根据材料中的“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等信息可概括出科举制的特点是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具有择

28、优录取的选拔性。其作用应当联系所学科举制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2)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3)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在内阁时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不与内阁共进,无过错不被免职”“这些职能的行使,使文官成为统治阶级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甲午战争引者注)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了。即使是为了

29、军事防御的目的,也必须敷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这样一来,旧有的小农经济的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农户自己也制造自己使用的工业品),以及可以容纳比较稠密的人口的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也都在逐渐瓦解。千百万人将被迫离乡背井,移居国外。他们甚至会移居到欧洲,而且是大批的。而中国人的竞争一旦规模大起来,就会给你们那里和我们这里迅速地造成极端尖锐的形势,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征服中国的同时也将促进欧洲和美洲资本主义的崩溃。恩格斯,1894年11月10日请根据甲午战争之后的史实,对恩格斯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恩格斯认为甲午战争后,清朝将进行主动开放,进行现代化

30、建设,而且传统的社会制度将会逐步瓦解,这一判断基本符合历史事实。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式军队,采用新式武器和西方训练系统,推动中国的军队现代化。并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工商业发展。戊戌变法显示了民间和政府的改革意图。清末新政进一步实施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外部商品资本涌入的背景下,逐步解体。随着小农经济逐步解体,建立在小农经济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社会组织、宗法结构、思想观念,也都在解体或变形。可以说,甲午战争后的中国,政府的主动变革和中国传统经济社会的瓦解演变,都证明了恩格斯的判断的准确性。但是,恩格斯对于中

31、国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存在显著误差。恩格斯认为中国民众将大批移居国外,加剧西方的社会矛盾,从而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崩溃。实际上并未发生。中国的压力局限于国内,在20世纪初陷入了长期的革命和混乱之中。【解析】【详解】首先从材料中提取相关甲午战争“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必须敷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旧有的小农经济的经济制度”在内的“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也都在逐渐瓦解”等信息,归纳出恩格斯的观点,接下来,按照要求“根据甲午战争之后的史实”,如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等方面的新旧交替,或者是近代化成果进行整理,第三步 “对恩格斯的观点”进行“评”、“析”。“评”要用辩证的方法,“析

32、”要从唯物史观出发,结合史实,讨论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破坏和建设性作用。23. 西欧现代化进程开启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而近代随着西方列强侵华,中国的民族主义兴起、发展,随着抗战到来,中华民族彻底觉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欧洲在近代形成民族的过程中,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民族国家的第二个阶段,“民族”与王权发生对抗,最终推翻专制王权,法国大革命就是其中的典型,因此“很多学者说法国大革命及以后发生的拿破仑战争是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起源。当然,在此之前,欧洲的民族国家就形成了。为什么要形成民族国家?因为民族国

33、家是现代化的载体。但是,随着近代化的发展,欧洲民族国家发展不平衡,造成近代欧洲动荡和民族冲突。时至今日,这种不平衡被拉平,西欧的一体化开始,就是今天的欧盟。江苏人民出版社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1)依据材料一,说明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必要性;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现代西欧实现一体化的原因。材料二:1901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观念,他认为“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的产物。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派迅速放弃了他们早先提出的“驱除鞑虏”的主张,而主张“五族共和”,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据列宁的民族自决理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决是指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

34、现民族的独立和自由。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后,义勇军进行曲问世,“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的悲愤歌声,极大地激发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感和爱国热情。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民族研究2013年第3期(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华民族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彻底觉醒的原因。【答案】(1)必要性:欧洲经济发展的需要,民族国家是欧洲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原因:文艺复兴以来,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近代欧洲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从反面激起欧洲人对于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二战后,欧洲衰落,美苏的强大和冷战使欧洲人

35、认识到国家联合的必要;二战后,西欧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各国经济发展日趋平衡,联系密切;法德两国政治和解。(2)阶段:清末,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观念: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五族共和”;抗战时期,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觉醒。原因: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实现了国共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解析】【分析】【详解】(1)本题依据材料一“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民族国家的第二个阶段,民族与王权发生对抗,最终推翻专制王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欧洲经济发展的需要、

36、民族国家是欧洲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等方面说明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必要性。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即可从相似的文化传统、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二战后欧洲衰落、美苏的强大和冷战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必要、二战后西欧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法德两国政治和解等方面说明现代西欧实现一体化的原因。(2)本题依据材料二“1901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观念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后,义勇军进行曲问世极大地激发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感和爱国热情”,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清末梁启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抗战时期等方面概括近代中华民族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再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即可从民族矛盾上升最主要矛盾、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人民战争路线等方面分析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彻底觉醒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