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揭阳一中关于广东省2012年高考历史科备考的几点看法.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78315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揭阳一中关于广东省2012年高考历史科备考的几点看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揭阳一中关于广东省2012年高考历史科备考的几点看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揭阳一中关于广东省2012年高考历史科备考的几点看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揭阳一中关于广东省2012年高考历史科备考的几点看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揭阳一中关于广东省2012年高考历史科备考的几点看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揭阳一中关于广东省2012年高考历史科备考的几点看法.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揭阳一中关于广东省2012年高考历史科备考的几点看法.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揭阳一中关于广东省2012年高考历史科备考的几点看法.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揭阳一中关于广东省2012年高考历史科备考的几点看法.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揭阳一中关于广东省2012年高考历史科备考的几点看法.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关于广东省2012年高考历史科备考的几点看法一、把握高中历史教学自身的过渡性与高考的选拔性2(一)过渡性2(二)选拔性2(三)优秀学生的培养问题2二、追踪我国史学动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唯物史观、重视全球史观)2(一)2(二)3(三)4(四)4三、围绕“历史”的特性展开教学与备考5(一)“历史”5(二)“历史”与“历史考试”5四、2011年广东高考回顾与思考8(一)2011年高考回顾8(二)高考备的整体思考8五、当前复习状况与对策思考8六、关于热点问题9七、附录:高中历史教学参考书9(一)9(二)9(三)10关于广东省2012年高考历史科备考的几点看法一、把握高中历史教学自身的过渡性与高考的

2、选拔性(一)过渡性历史学科的学习与研究既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更要进一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历史学中所讲的历史学方法问题。高中阶段刚刚跨入历史学习的门槛,基础知识非常有限,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打好基础;其次,高中又为日后的大学学习作准备,也就是处于向更高一层次过渡的阶段,这就决定了高中历史科的学习不仅仅是基础知识的记忆,还应该教给学生历史学学习和研究的方法。这是由历史教学自身的阶段性和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决定的。对此,在教学与备考中必须渗透最基本的史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兼顾其他。高考前,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运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来认识历史、思考现实。(二)选拔性

3、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要选拔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到大学里继续深造,而不是基础性的达标考试,所以,要想在高考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建立自己相对于其他人的一定优势。要想在高考中具有明显而稳定的优势,就要做到其他同学会的自己也会;其他同学不会的,自己还会,否则很难有稳定的优势。这就需要老师能够增加一些过渡性的历史知识,学习别人所不及的东西;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综合实力。这些知识可以从大学教材或者史学论著中选取,既要稍高于高中阶段,又不能脱离高中知识层次太远,介于中学与大学之间,对高中生有启发和提高意义,量不必太多。比如:吴于廑世界通史序言。(三)优秀学生的培养问题成绩优秀的学生自己能够解决好基础知识的

4、初步理解与记忆问题,他们更需要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好唯物史观,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怎么把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独立思考与判断;怎样才能建立起自己相对于其他考生的稳定优势。运用唯物史观引导学生从纵向和横向两条线,整体上认识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补充少数精选的阅读材料,加强理解,增加新知;围绕着“五个W”(WHAT WHEN WHERE WHY HOW)开展教学与思考活动,初步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抓手。二、追踪我国史学动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唯物史观、重视全球史观)中国的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当今时代的发展物别是中国史学研究的新发展(史学新动态)要求我们

5、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全球史观。(一)当今世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我国世界史学科地位的提升,已是时代和中国学术研究的迫切需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俞金尧指出:“世界史升级为一级学科是学术界的需要,也是国家的需要,大国需要研究外国历史。”1刘潇潇世界史升级为一级学科开启历史学科发展新阶段 2011-4-25,10:13:03(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4月7日 )。1所以,在2009年“两会”期间,他以政协委员身份提交了关于建设与大国地位相称的世界历史学科的提案。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20所高校及研究所提议将世界史升级为一级学科,很多中国史学者也在不同场合发表文

6、章,支持世界史学科升级。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史哲学部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张海鹏曾公开表示:“我们要有世界眼光。世界史不发展,历史学必将衰落。”2刘潇潇世界史升级为一级学科开启历史学科发展新阶段 2011-4-25,10:13:03(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4月7日 )。2世界史学科地位的升级问题已提上了日程。2011年4月7日的中国社会科学报报道:日前公布的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已确定将世界史升级为一级学科。这一新变化必将对整个中国历史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首先,在“升级”工作取得新进展(已获得批准)后,世界历史杂志社便于2010年12

7、月18日召开了编委会会议,讨论了世界历史学科的发展方向问题。3何顺果等我国世界史研究的机遇与挑战世界历史编委会会议发言撷选J世界历史,2011,(2):4。3其次,相关文件公布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老专家协会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共同主办了“世界史发展进程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总结中国世界史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基础上,重点为升级为一级学科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第三,目前高校在历史学科建设上都在积极开展着相应的工作,譬如:2012年全国各高校的研究生招生专业都已做了相应的调整,更深远的影响和变化尚在进行之中。史学界这一备受关注的重大变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与高考中,也必将会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8、值得广大师生思考。(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广大师生对我国史学动态关注的较少,似乎这与中学的历史课堂还相距很远,而实际情况则并非如此,高中的历史教学是衔接中学与大学的纽带,也在培养着未来的史学工作者,所以,重要的史学动态也必将会对高中的历史教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高中的历史教学与高考备考工作也必须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并与其保持步调一致。首先,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从上世纪20-4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史学”。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直接产物。4张剑平中国共产党与历史科学的发展J史学理论研究,2011,(3):36。4也是“中国近现

9、代社会历史和学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5张剑平中国共产党与历史科学的发展J史学理论研究,2011,(3):43。5在中国革命中创造出了独特的贡献。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当前我国的史学研究,继续“大力开展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是时代的要求。”6于沛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J史学理论研究,2009,(3):10。6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人类认识历史和现实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所以,要“繁荣发展历史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7于沛高扬唯物史观理论旗帜的20年J史学理论研究,2

10、007,(1):4。7。世界史升级为一级学科后的几次世界史研讨会议上,学者们再次强调了这一基本立足点。2011年7月24日,召开的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张宏毅指出,世界史升级为一级学科后,“必须防止世界史理论的西化。中国知识分子如果缺乏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就容易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自由主义所侵蚀。”8王泽壮 王宝龙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述要J世界历史,2012,(1):155。810月15日,召开的“世界史发展进程的回顾与展望”学术会议上,朱寰、王斯德、张宏毅等老专家们对我国世界史学科未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中明确指出我国史学研究必须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指导

11、。9王若茜 胡明岚“世界史发展进程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综述,世界历史,2011,(6):148。9因此,我国史学教学与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是历史的选择。作为基础教学的高中阶段,在面对当前我国史学发展的新动态以及“唯物史观”、“全球史观”、“现代世界体系理论”等史学理论与方法时,也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必须防止盲目的“理论的西化”,这也是中学历史教学课标的基本要求。具体作法:在课堂上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应用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析历史问题,达到灵活运用这一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纵向上,掌握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横向上,能够理解并运用

1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等原理。(三)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世界历史的全球性,从整体上认识世界历史。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人们开始对“全球史观”给予了更多的关注。10于沛变动中的西方史学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6):67。10我国史学界,从周谷城教授1949年出版的3卷本世界通史开始,就已经从整体出发研究全球的历史。11于沛全球化和全球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28。11此后,吴于廑教授也强调:“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 12于沛全球化和全球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29。12他的“世界史

13、宏观体系理论”,也反映了中国历史学家主流观点的“全球史观”。 13于沛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三十年:19782008J社会科学战线,2008,(2):30。13而今,中国史学界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整体史观”。它和西方的“全球史观”一样,分别是中国和西方学者在全球联系日益密切的背景下进行思考和研究中,形成的编纂世界通史的理论。14赵文亮整体史观与中国的世界通史编纂J世界历史,2011,(6):117。14只不过,“把具体的历史条件置于世界历史的整体背景下加以考察,似乎是历来我国史学研究领域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15美 R.R.帕尔默等著,何兆武等译欧洲崛起:现代世界的入口M世界图书

14、出版公司, 2010:5。15现在,世界史已升级为一级学科,世界历史的整体性研究问题变得更加引人注目了。在“世界史发展进程的回顾与展望”学术会议上,刘家和、朱寰、张广智等老专家们纷纷建议,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中要重视“整体性的世界史观”,要从“世界整体的角度进行研究”,要进行“总体性研究”。16王若茜 胡明岚“世界史发展进程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综述J世界历史,2011,(6):148。16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虽然唯物史观要求我们从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条线索认识世界历史,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世界历史的整体性和横向发展问题关注的还很不够;高考试卷中的材料题经常的呈现方式也是:一道中国史、一道世界

15、史,中国与世界的一体性表现的不够明显。而当前,我国史学界明确提出要重视世界历史的全球性、整体性研究,强调必须重视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因此,高中的历史教学也必须与其步调一致,关注世界历史的全球性,关注横向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在教与学的实践中,必须正视中国与世界的一体性,在世界历史的整体中认识中国,同时从中国不同时期的历史管窥当时的世界,使学生把中国史与世界史的知识融为一体。不过,也需要注意:“全球史”所关注的主要内容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许还要加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主要研究和讲述的是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仍没有离开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概念的第一个要点或思路(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 “第一点

16、”指的是各民族“普遍联系”论,认为作为历史的“世界历史”是在人们的“交往”中,在以往原始的闭关自守的各民族达到“普遍联系”时形成的。若只强调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而忽略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问题,便只能把与外来者“交往”看成是“社会变革的主要推动力”,而不能更深入地挖掘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不能给读者和学生以必要的规律性的历史认识。17何顺果 陈志强 徐蓝等我国世界史研究的机遇与挑战世界历史编委会会议发言撷选J世界历史,2011,(2):4-5。17具体做法现在,差不多都复习过一遍,甚至是两遍了,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主要的知识点,可以把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中外知识融合在一起复习,建立起对世界历史的整

17、体性认识,在世界大背景下把握不同国家、地区某一时段历史发展的特点及相互间的关系,达到横通中外。(四)关于历史的作用问题,“以前很多种说法,一种就 很大很空的,学历史就是要了解、掌握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看不见、摸不着,所以这个答案也好像不是很能让人信服。另一个就是说学历史可以汲取经验教训,这个是常常讲,也许现在还这么说。谁都知道历史不可重复,历史是一次性的,所以历史是不可能复制的,不可能克隆的。既然这样,五百年前的那条经验教训,你五百年后都没有机会再撞到它,那还有什么用呢?如果说历史的功能,高度浓缩的话,就是孟子说的知人论世。” 蔡鸿生:读史求识录广东省出版集团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8、,第168页。“世界史发展进程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史学家们也强调世界史研究与现实需要的关系方面问题。“张宏毅我们要深入研究中国的历史问题和趋向,搞世界史绝对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徐天新认为我们的世界史研究要从现实政治、现实社会的一些问题来研究。”王若茜胡明岚:“世界史发展进程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综述,世界历史,2011年第6期,第148页。其实,不仅仅是世界史,中国史也是如此,甚至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更值得大家倍加重视,所以,教学中,教的虽然是历史,但是最终要思考现实需要。总之,从当今时代的需要和我国史学研究动态来看,高中的历史教学和高考备考,应与当前我国史学研究步调一致。1,指导思想上,必

19、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唯物史观,真正落实好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概念及思想体系的两个要点或思路世界历史的横向和纵向这两个不同方向的发展。18何顺果世界历史:马克思的概念及思想体系兼谈西方全球史学的成就与局限J世界历史,2011,(4):11。182,在教学实践中,理清人类社会的变迁,或人类“社会形态”或“社会结构”的演进这一“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或基本内容,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重视各地区、各民族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形式开展的交往活动,把人类社会作为“经常处于变化中的有机体”进行讲解与学习,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世界历史的相关知识。在中国史与世界史知识的处理上,既要在世界的整体中考察中国,

20、又要通过中国的历史状况管窥当时世界的发展,力求做到纵贯古今、横通中外。3,关注热点,回顾历史,思考现实,以求“知人论世”。4,在备考练习中,要重视综合中外历史知识的题目。譬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非选择题第37题、山东卷非选择题第27题、津卷非选择题13题、广东卷非选择题第38、39题等(详情请参看试题),在纵向考查的同时,又都把中外历史知识融为一体进行横向考查,这种题型应是我国史发展新形势下的一个很好选择,值得师生们在今后高考备考中加以重视。三、围绕“历史”的特性展开教学与备考(一)“历史”历史教学首先要明白历史是什么,然后才能知道历史要教什么,怎么教;历史考什么,怎么考,这是最基本的问题,但

21、是又是贯穿高中教学与高考始终的关键问题。什么是历史?至今没有哪一位历史学家能够讲清楚,作为中学来讲我们从两个层面把握即可(这也是当下较多史学家认可的解释):一是指过去发生过的事件,一是指我们对过去事件的理解和叙述。何兆武:历史与历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抓住这两个方面的特性。关于这一点,第一位系统论述历史哲学的哲学家沃尔什,在他的历史哲学导论里明确指出:“历史事实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而历史学家的阐释则是人言言殊的”,即过去发生或存在过的人和事是客观存在过的东西,它具有客观实在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谁也不能去改变他也

22、无法去改变;而对历史的阐释则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主观性等特点,结果就是阐释必然呈现出多样性,反映在高考历史考试中就是非选择题的答案要点只要合理即可得分。(二)“历史”与“历史考试”1,针对过去发生或存在过的人和事或者说是史实问题,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对于中学生来讲,要了解过去的人和事,主要的途径是查阅文献资料解读史料,从中获得有效历史信息。反映在高考试卷中就是,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要求的答案,比如:广东卷2011第12题“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直接归纳/转述孟子话的大意)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

23、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广东卷2011第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16题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直接提取有效信息)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广东卷2011第22题1919年英国泰晤士报曾刊登标题文章“科学革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

24、”、“牛顿观念的破产”。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理论是(直接归纳题干的主要内容)A日心说 B量子论 C经典力学 D相对论曾听一些老师疑问:“这到底是考语文还是考历史?”实际上,这是历史学最基本的史料解读能力的考查,而且这个能力要贯穿历史学习与研究的始终,即便是历史学家也达不到尽善尽美的阶段,史学家推崇的“读大家都能读到的书,说别人未说的话”(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与技艺)就是强调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在高考试卷中经常会考到这类,而且思想史方面更容易从这个角度命题思想主观性太强,从思想家的话中读取其思想本身就是很难的问题,其他命题方式很容易出现问题。其二,基本史实的理解与记忆即识记能力的考查。广东

25、卷2011第20题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考察学生书本知识的记忆与辨别)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1787年美国宪法2,对过去所发生事件的分析与阐释这一问题,它体现着能力的更高要求,是需要特别重视的部分,学生能力高低最重要的体现就在于分析和运用材料的能力,对此也要从两方面抓起:其一,多角度认识历史问题。“历史编撰的过程就是主观化的过程”(于沛先:历史认识概论,P190。),也就是说,在分析与阐释历史问题时,受到时代的和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得结论“人言言殊”是必然的现象,因此,给出的分析与阐释只有合理性,

26、没有唯一的排他的正确性。(1)长期以来,很多西方史学家,以西欧中心论作为研究历史的视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历史学界在认识历史的观点上就分化出了以巴勒克拉夫为代表的“全球史观”(首倡者参看于沛讲稿),究其原因就是时代变了:二战后,使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欧洲优势或者说是西方超越了东方的局面已不复存在,西欧已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美国已成为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大,影响力最强的国家,中国等民族国家在崛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再用欧洲中心的视角来认识历史已不切实际了,所以,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必然要有新的认识来适应了。(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历史观指导下会产生不同的历史阐释:长期以来欧美

27、历史学家在欧洲中心论的历史观指导下来阐释人类历史的发展,他们就得出欧洲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和文明的传播者;在历史阐释上他们常用的词是“地理大发现”,意指是欧洲人发现了美洲,没有欧洲的发现就没有美洲的存在和历史,这显然是对不同文明的不平等对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观点。同一问题,在全球史观的指导下,历史学家得出的结论是两种异质文明的相遇。其次,个人的因素。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知识构成与认知能力等个人综合因素对认识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比如:南开大学历史学家雷海宗先生在讲述到哥伦布远航美洲时就常用“新航路的开辟”而不用“地理大发现”(说见于沛讲稿或雷海宗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而四川大学历史

28、系教授张箭就视其为“地理大发现”;(2)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也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比如鲁迅先生在新文化运动中就曾说“中国的汉字是中国近代化最大的阻碍”,而到了后来就不这么认为了。其二,史论结合,论之有据。无论是怎样的结论,都应该论之有据,才是符合历史学特点的合理结论。胡适先生在胡适文存中讲到:有几份材料,说几份话,有一份材料只能说一份话;严耕望先生在治史三书中也讲到:你没有看到或者你不知道的材料,就不能随便地否定事件的存在性;傅斯年强调“上穷碧落下皇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比如“2011年广东卷第14题,是以文艺作品为材料所命的一道选择题:“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

29、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文艺作品用作史料的题目出现的比较多,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北京卷的17题用义和团相关的漫画为材料命题,存在的问题就更多,可以说完全是个错题。材料后的“据此”二字,就是说要从给定的材料中找到充分的论据,不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题。虽然,题目虽有问题,但是所要考查的方法还是正确:一定要有充分的可靠材料作依据,才能得出合理的论断。唯物史观指导下,得出的结论有很多共性,但是也因个人能力而各

30、异,合理的答案一定是多个的。具体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也就不存在什么绝对的标准答案,而应该是多样化的合理答案。老师日常对学生的教学中应该潜移默化地进行思路引导,教给学生运用正确的史学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总之,“历史”是“过去发生过的事件”(史实),不会因人而异。试卷中考查学生的识记与辨别基本史实的能力,阅读材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一般所占分值较小。“对过去事件的理解和叙述”,“人言言殊”试卷中表现为考查考生对史实或史料的分析与运用能力,主要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历史事件/现象”,认识其背景、原因、实质、影响等,这是历史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我们历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选择题与非

31、选择题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四、2011年广东高考回顾与思考(一)2011年高考回顾一、选择题1识记过去发生过的事件2解读史料提取信息过去发生过的事件3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主要是分析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史论结合的方法21题)对过去事件的理解和阐释二、非选择题纵贯古今,横通中外,兼顾史学理论与方法。横向上,考不同国家、地区在某一时间段,各自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纵向上,运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思考历史,认识现实。仍然是识记、解读材料与史论结合阐释历史问题。(二)高考备的整体思考首先,史学方法上,坚持唯物史观为指导,重视全球史观。其次,重视史学方法指导,注意非选择题的“横通中外”第三

32、,复习与备考,必须使学生运用唯物史观从纵横两条主线总揽历史、建立起对历史的整体性认识。第四,答题方法指导。主要是非选择题,组织答案的思路指导很多学生背了不会用,用了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造成要点不全。老师可以把高考卷中常用的设问方式选出来,做针对性的答题指导,比如:分析原因、指出、说明、简述、谈谈认识。五、当前复习状况与对策思考1,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是缺乏整体的认识,或者说没有形成知识体系,造成背过的容易忘记,背会的考试不会用,会用的要点写不全等等。对此,首先,要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建立起自己的历史认识体系;在理解中记忆,在记忆中强化理解。其次,把近年来高考试卷中常用的设问

33、词列出来,针对不同的设问方法该如何回答进行指导。第三,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问题较少,但是这些问题通常存在普遍性,而这些问题经常是考试中失分的大项,一个选择题就是4分的差距,这个分数具有“致命性”,因此,可以定期让成绩优秀的学生,把不同复习阶段中自己不明白的题目汇总出来,由老师集中解决。如果把这类学生的难题向全体同学解决了,那么学生的整体成绩一定会有巨大的变化,优秀生也可能变成稳定的更突出的学生。2,老师特别需要从宏观上把问题深入浅出地讲透,真正理清历史问题的背景、因果与相互间的影响,理解了才能灵活运用。比如说,古巴导弹危机问题,除了想到所熟悉的关于冷战知识外,

34、如果能把它延伸到冷战的主战场在欧洲(赫要在美国背后布防导弹,既是对美国在欧洲布防大量潘兴二导弹的回应,又把冷战战场进一步扩展);欧洲联系步伐加快;加剧了中苏关系的紧张程度,中国的人民日报批评赫鲁晓夫访美后鼓吹的美国和平诚意和冒险主义、投降主义;加速了中国的核武器研究,为中国处理中苏关系提供了经验(珍宝岛危机的处理);两大阵营内部的的分离倾向加剧;认识到外交中国家利和意识形态那就在深度上超越了别人,必将为学生带来超越别人的资本和可能。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层次更加深入,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才会对历史更有兴趣,才能在回答问题时减少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要点不足的问题。3,要注意学生的心态。这时候,很

35、多学生有紧迫感,想努力,但是带来的结果不是动力而是焦虑与期待考试赶快到来以求快速解脱。这种思想在考前最后两个月比较普遍,危害也最大。老师在课堂上要注意把这种压力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六、关于热点问题历史学科不同于政治。历史考试的热点问题是切入点,重在考查相关的历史知识,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思考现实热点(分值一般较少)。热点问题,一方面是与我们历史考试大纲相关的现实热点,另一方面是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比如:土地使用权/土地制度问题,经济全球化,民主化,冷战结束20年,中国的思想“启蒙”等等。七、附录:高中历史教学参考书(一)1,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6、。2,白寿彝:中国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3,于沛:历史认识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世界现代史的主线和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5,剪伯赞:史料与史料学北京出版社2005。6,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006年印刷。8,严耕望:治史三书世纪出版社集团2008年版。(二)1,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的世界通史6卷: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01出版)。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01出版)。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0

37、11-01出版)。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01出版)。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02出版)。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02出版)。2,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6卷:中国历史先秦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7出版。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7出版。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7出版。中国历史(元明清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7出版。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7出版。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7出版

38、。(三)1,廖学盛:世界历史十五讲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6月1日)2,齐世荣、廖学盛:20世纪的历史巨变学习出版社 (2005-10出版)3,马啸源:西方政治思想史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09出版)4,戴维赫尔德、陈志刚等: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英弗哈利迪著 张帆译革命与世界政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6, 日星野昭吉著 刘小林 梁云祥译: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与结构,2004年02月第1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7,许洁明、 钱乘旦: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8,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9,吴恩远:苏联史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10, 世界科技简史编写组:世界科技简史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0年。11,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1版,2009年。12,肖德武: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13,李思孟等:科学技术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14,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修订版),中华书局; 第2版,2009年。15,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3年。 16,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