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通过自读文本,理解文章大意,掌握重点字词。2、 通过分析人物,探究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涵以及这种思想对现代人的影响。3、 细读文本,探究春秋笔法的写作特色。学习过程:一、 导入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历史著作,在璀璨的中国古代文化里,历史典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记录着各个朝代丰富的历史,还承载着中化民族的思想、智慧、精神。左传就是其中一部。现在大家想一想我们之前学习过选自左传的文章吗?(烛之武退秦师、曹刿论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出自左传的文章晋灵公不君。二、课前检测1、重点字词 晋灵公不君:名作动,行君道 寘诸畚:兼词,之于 稽首而对曰:叩头 使鉏麑
2、贼之:刺杀 晋侯饮赵盾酒:给喝 公嗾夫獒焉:兼词,于之 提弥明死之:为动,为而死 其我之谓也:大概,表推测2、特殊句式 则莫之继也:宾语前置 舍于翳桑:状语后置 其我之谓也:宾语前置3、翻译句子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由于我怀念祖国,结果给自己找来了忧患。三、文本初读 (齐读文章前两段)问题一:“晋灵公不君”具体表现在哪些事情上?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概括晋灵公的形象呢?明确:厚敛雕墙 (贪婪) 弹人观辟 (荒唐) 虐杀宰夫 (残暴) 虚言纳谏 (不信) 杀害忠臣 (昏庸) (大声自读课文后三段)问题二:晋灵公如此不君,他的臣子们在大是大非
3、面前如何表现的呢? 明确:赵盾、士季进谏 忠 鉏麑听从 忠 提弥明护主 义 灵辄倒戟 义四、文本一探1、君主不行君道,臣子依然尽职尽忠。他们的行为反映出当时社会什么样的主流思想? 明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君惠、臣忠、父慈、子孝。 君行君道:(“君”这个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是一个手拿了一根拐杖,下面有一个口,表示:一个年高德劭的老前辈手里拄着拐杖在那儿指导工作。) 君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弃之不用。唐太宗李世民2、作为一个现代青年,你如何看待这样的思想观念呢?(小组讨论) 明确:有好的一面:使整个国家
4、井然有序,各行其道,各尽其职,安分守己,国泰民安。不好的一面:禁锢人们思想,使人民缺乏反抗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利于人们积极性的发挥,也不利于新思想的传播。五、文本二探1、题目“晋灵公不君”,能不能改为“赵盾弑其君”?为什么? 明确:不能,“赵盾弑其君”作为题目违背历史事实,容易误导他人对真实历史的了解。“晋灵公不君”不仅是真实的历史,而且暗含对晋灵公不行君道的批判。(“灵”,乱而不损曰灵。)这样既秉笔直书,同时暗含褒贬的写作手法就叫“春秋笔法”。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
5、、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引用: 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非贤人谁能修之?左传成十四(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春秋解析:同样是杀人,又有“杀、弑、诛、戮”等不同字眼:“杀”可指杀有罪之人,也可指无罪之人;“弑”在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一般下杀上;“诛”主要用于杀有罪,杀不仁者,可以下
6、杀上,也可以是上杀下;“戮”的对象可以是有罪之人,不仁之人,也可以是无罪之人。简单的言语就透露出社会价值观和道德的评判。“夷皋”,晋灵公的名字,孔子直呼其名,可见对他不尽君道的批判。2、你能从文中找出更多关于春秋笔法技巧的运用么?(小组讨论)明确:“厚敛以雕墙”,一个“厚”字就足以表明晋灵公的贪婪,表明作者对他的痛恨。作者列举晋灵公不行君道的三件事后,用繁笔写了士季进谏,他首先假装没看见,无法躲避时,便主动认错,想以此来堵住士季的嘴。士季真诚进谏之后,晋灵公并没有真心悔改,作者用简笔“犹不改”三字刻画晋灵公的我行我素、肆无忌惮。一个“犹”字暗示晋灵公最终被赵穿杀死完全是咎由自取。在对不行君道的
7、晋灵公,赵盾的反应怎样呢?作者依然使用简笔,依然是“微言”,“宣子骤谏”,一个“骤”字写出了赵盾的忠诚执著,也推动了事件的发展“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昏君晋灵公并没有因杀手鉏麑的自杀而反思,而是一意孤行。忠臣赵盾无疑是晋灵公的心腹大患,不除不快。晋灵公又生一计:设宴杀臣。因为这样的宴席暗藏杀机,并不是君臣同乐之宴,所以作者并没有写成“晋侯请赵盾酒”,也没有写成“晋侯宴赵盾酒”,更没有写成“晋侯谢赵盾酒”,而写成“晋侯饮赵盾酒”。“饮”在古代汉语中义为“给谁喝”,“ 饮”的对象也往往是动物,如“饮马”。 晋灵公的阴险毒辣,不言而喻。 当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得知晋灵公的阴谋后,提弥明快步走上堂去,以
8、君臣之礼巧妙地把赵盾从酒桌上解救出来。关键时刻,提弥明“趋登”,一个“趋”字表明了提弥明的果敢机智,也人侧面烘托了赵盾的知人善任。同样,灵辄的“倒戟”报恩很好地表明了赵盾的得民心与晋灵公是千夫所指的独夫。 对于整个事件,作者借用孔子的话作了简明而是非分明的评价:“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良”字与“惜”字表达了作者对赵盾的赞颂与惋惜之情。对于晋灵公的死,作者认为完全是咎由自取,因此不再作累述,其言之精微,其义之深远,令人钦佩。 小结:其实,这样的写作技巧一直得以传承,司马迁在史记的写作中就熟练运用,比如“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司马迁的
9、交代让我们明白了刘、项两大集团当时的力量悬殊战略优势明显在项羽这边。因此,在貌似客观冷静的叙述之中,饱含了司马迁的惋惜之情。纪念刘和珍君“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在以上的文段中,“其一是手枪”,“从背部入,斜穿心肺”等描写,如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落地有声,毋庸质疑,反动派也无法否认与狡辩。根据这些事实,读者在阅读时,会对“三一八惨案”作出这样的判断:这是一场早有预谋的偷袭性质的大
10、屠杀,一个政府竟然如此丧尽天良,灭绝人性,显然离灭亡不会远了。 我们现在的新闻写作中也广泛运用。因为它不仅简练生动,而且含蓄深刻。非常考验写作者的文笔功底,被广大文人所推崇和喜爱。六、课后作业 请用春秋笔法的技巧为下面的新闻拟写标题。 今年9月15日,厦门遭遇“莫兰蒂”袭击。一周来,厦门上下都投入到灾后重建,恢复美丽厦门的行动之中。媒体也不例外。厦门电视台一女记者戴墨镜打伞现场采访救灾志愿者,照片被传到微博,她成为“网红”。遭网络曝光后,厦门广电发布了通告,决定对该记者停职,并接受进一步处理。 厦门广电在通报中说这位女记者的行为,“没有严格遵守集团相关规定,出现不当行为,违反了记者职业(道德)规范,损害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