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族复兴背景下苗族传统伦理现代转换的基本原则凌文青 罗连祥摘 要:民族复兴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既定目标,实现民族复兴需要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振兴与繁荣。苗族传统伦理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以中华传统文化基本价值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现代社会伦理关系为依托,积极推动苗族传统伦理在现代社会中的转换与发展,对于促进苗族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进步具有积极意义。关键词:民族复兴;苗族传统伦理;现代转换;基本原则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2-0192-03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然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苗族
2、社会的转型发展,苗族传统伦理需要由传统向现代转换。一、以中华传统文化基本价值为导向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凝聚和体现着中华儿女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中国文化的现代发展必须遵循本国的民族传统和思维习惯。(一)坚持仁爱与诚信的价值原则仁爱是儒学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仁爱”,最初是指血缘亲属之间的相互关爱。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指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们不仅要在物质上给予父母帮助,还要在精神上关心、敬重父母。孔子的“仁爱观”追求的是长辈与晚辈、父母兄弟姐妹以及朋友之间要互爱互助。孟子认为,人先天具有“四端”之心,人是一种道德性的存在,从而强调通过道德教
3、化达至以仁心行仁政的治国理路。汉代统治者将“仁爱”提升为国家的政治规矩,“仁爱”正式成为中国几千年尊老敬贤和兄友弟恭的美好品德。归纳起来,中国传统“仁爱”思想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其一,“仁爱”的基础是亲亲之情。“仁爱”始于亲,它可以超越时空地域,可以扩展至天地万物,达至“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1。其二,“仁爱”需要“克己复礼”。在孔子看来,生活在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不是单独的个体,他们的活动与社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建立文明和谐的社会,人们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对天地万物施以仁爱精神。其三,“仁爱”注重将心比心和推己及人。“诚信”即遵守信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其一,诚信是立人之本。
4、孔子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没有诚信便无法立足于世,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孟子强调:“一个人只有诚信,才能在亲人、朋友和君臣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并获得生存意义感。”2其二,诚信是修身之基。论语卫灵公记载:“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董仲舒将“诚信”视为维护“三纲五常”的道德基础,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是君子“自省”的最佳途径。中华先哲都将诚信视为中华民族个体修身养性的基础,将信守诺言、以诚待人作为中华民族的行为准则。其三,诚信是治国之道。孔子说:“上好信,民莫敢不用情。”在一个国家里,如果国君不能以诚待民,这样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荀子强国记载:“古
5、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大治,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无论哪一个朝代,统治者只有取信于民才能实现其治国主张。其四,诚信是交友的基本准则。吕氏春秋记载:“交友不信,则离散忧愁,不能相亲。”友人间长久交往的关键在于诚信。最后,诚信是和谐之源。只要君王行大道而不避親贵,对国民重约守信,就能实现社会和谐的国家治理目标。(二)坚持和合与大同的价值原则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内涵:其一,和合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孔子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3“和”是万物生成和发展的基本元素,不同事物只要相互配合就会达到和谐共处的状态。荀子在荀子礼论中强调:“天地
6、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天地万物的变化是“和合”作用的结果,要实现人道与天道的统一,人类必须按照自然法则行事。其二,和合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准则。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的观点,主张把“贵和谐、尚中道”作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准则。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4孟子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观点,彰显了儒家学者对“人和”因素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高度重视。其三,和合是构建和谐国际关系的基石。儒家典籍关于“百姓昭苏,协和万邦”“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等的记载,都表明儒家学者将和合视为构建和谐国际秩序的前提和基础。老子指出:“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
7、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5世界各国只要相互尊重和谦虚处下,整个世界就能建立起友好和谐的关系。“大同”即“天下为公”。大同文化发端于尚书诗经等上古文献中,儒家典籍礼记礼运篇较为集中地论述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指出大同理想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6为特征。在儒家看来,“天下”不是一个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天下。不同的个人、民族和国家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共同协调分歧、妥善处置彼争论;人民要选择贤才能人管理天下,居上位者要行仁政并关照老、幼、鳏、寡、孤、独和残等弱势群体,这样社会成员就能诚实守信和和睦相处。先秦儒家的大同文化适应了中国落后
8、农耕文明的社会处境,为中华民族矢志不渝追求未来美好社会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价值诉求,这些价值追求不仅是指引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同时也引领着中华传统文化转型发展的基本方向。(一)在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主张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国家“富强”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保障,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题中之意。只有人民富裕了国家才能强盛,只有国家强盛了人民方能过上美好生活。民主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要求,我国的民主是民主与专政的有机结合,是民主与法治的辩证统一
9、。文明主要指精神文明,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状态。和谐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伦理基础,当代中国所强调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和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中华民族与世界各个民族之间的和谐与共赢。(二)在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主张把中国社会建设成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现代社会自由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它以遵守既定社会的各种规章制度为前提。在当代中国,实现人的自由需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坚定社会主义道路、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改革发展成果。平等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当代中国所追求的平等既不是照搬照抄西方自由化的平等主义,也不是重蹈旧式中国“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平均思
10、想,而是鼓励人们通过努力奋斗获得平等发展机会,享有各项平等权利。公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呼唤。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公正原则才能妥善协调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只有践行公正理念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法治作为我国基本的执政方式,在理论上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实践中强调政府依法行政,使全社会形成尊法守法的环境。(三)在个人层面,核心价值观主张个人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品格爱国是基于对国家的依赖而产生的情感。在中国谈爱国,就是要坚定本国的社会发展道路,维护好国家的眼前重大利益,热爱祖国的美丽河山和民族同胞。敬业是个人做好本质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它要求人们在实践
11、中养成踏实的工作态度和奉献的职业精神。诚信是古往今来个人成长应当具备的重要品质。在当代中國,诚信意味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要履行承诺和讲究信誉。友善是一种人性美德,它可以为个人赢得良好的社会交往。社会要形成友善的环境,每个社会成员必须始终保持善心、时刻践行善行。三、以现代社会伦理关系为依托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初步形成了新型的伦理关系,这种新型伦理关系是当代中国伦理道德现代转型的文化共识。(一)“新五伦”的伦理关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五伦”主要是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常见的基本人伦关系。这五种基本人伦关系是整个社会关系的范型,对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
12、现代中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旧五伦”关系逐渐发展成为了“新五伦”关系。当代中国社会的“新五伦”是指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伦理关系。在现代中国伦理关系中,家庭血缘关系依然处于绝对优先对位,社会民众都将家庭血缘伦理摆在伦理道德发展的首要位置。从内容上看,“新五伦”只是将“旧五伦”中被人格化了的君臣、朋友关系普遍化为个人与国家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新五伦”关系的出现表明,一方面,当代中国文化依然是伦理型文化,家庭血缘伦理依然是整个社会伦理关系的自然来源;另一方面,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正处在转型发展中,其转型的基本方向便是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二)“新五常”
13、的伦理关系在传统中国社会,“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也就是所谓的宽厚、正直、谦让、才能和诚实。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们开始怀疑和批判传统“五常”,并将传统“五常”发展成为“新五常”。当代中国社会的“新五常”意指爱、诚信、责任、公正与宽容五种伦理道德。“爱”即友爱,“诚信”即信守承偌,“责任”即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与义务,“公正”即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宽容”即包容之心。在“新五常”中,只有“爱”“诚信”属于传统德目,其他三种德性即公正、责任、宽容都具有了明显的现代性特征。“新五常”更多指向当下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治疗“道德病人”提供基本的
14、德性基础。总之,“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7我们只有以中华传统文化基本价值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现代社会伦理关系为依托,才能推动苗族传统伦理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促进当代中国的文化进步和民族复兴伟业。参考文献:1孟子.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559.2吕方.“诚信”问题的文化比较思考J.学海,2002,(4):28-29.3汪中.国语校文M.北京:中华书局,1991:178.4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146.5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288.6孔颖达.礼记正义M.郑玄注,吕有仁,整理.上海:上海古籍
15、出版社,2008:874-875.7魏征.谏太宗十思疏M.钟基,李先银,王身刚,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492.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he MiaoNationalityTraditionalEthics in the Context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LING Wen-qing1,LUO Lian-xiang2(1.Library,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1,China;2.School ofHistory and Poli
16、tic,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1,China)Abstract:National rejuvenation is an established goal of social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To realize national rejuvenation needs topromote the r-ejuvenation and prosperity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Miaonation-alitytraditional ethics is
17、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nationalitystraditi-onal culture,guided by the basic valu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culture,guided by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and supported by the ethicalrelations of modern society,we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the traditional eth-ics of the Miao nationality in modern society,it is of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cultural progress of the Miaonationality area and even the whole Chinese society.Key words:national rejuvenation;Miao traditional ethics;modernconversion;basic princip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