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74990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4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第5讲 微课3 “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微课3“访谈”文体知识及特色考法一、文体知识系统建构访谈虽说是新闻文体的一种,但又不同于新闻文体,所以需要熟悉访谈文本特点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才能既准确又迅速地掌握访谈内容,为解答题目奠定基础。(一)访谈的概念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访谈可以是对新闻人物或时尚人物的报道,可以是对某一新闻事件或者历史事件的采访和记录,也可以是对正在发生的或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种社会问题的访谈。而在这几种类型中,最常见、报道得最多的是人物专访。(二)访谈的基本特征1针对性。由于访谈主要是通过对一定的对象、一定的事件或一定

2、的问题,在现实的情景中提问的,因此它的针对性是十分明确的。2专题性。对要访谈的问题需要经过高度的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不能求大求全,否则会影响问题的深入,体现不了新闻的价值。专访的问题多半是带有现实意义的,突出了一定的主题思想内容。3典型性。访问的对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事件有一定的典型性,也就是说访谈的内容具有代表性。它应该是在一定的起点或一定的高度上,对可以成为“话题”的、新鲜的事实的报道,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进行的专访。(三)访谈的要求1主题:深刻,有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2结构:开头,主体,结尾。(1)开头: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

3、2)主体: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含的价值。(3)结尾:适当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3语言:平实,口语化,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4态度:抱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谈。5再现访谈对象的话语特点,体现现场感。如焦点访谈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6提问者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四)访谈的提问技巧1一般提问方法,要么直接问,要么旁敲侧击。可以细分为:(1)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2)直问: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3)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

4、题。(4)旁问:有意岔开,先说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2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访谈者要及时抓住新情况,调节控制好访谈过程,使访谈顺利、深入地进行下去。(1)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2)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范围,避免片面性。(3)对比:在访谈对象就某一个现象在回答不同问题时的陈述不尽相同时,访问者进行对比提问。也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人对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对比提问。(五)访谈的形式访谈的目的性非常强:就某一特定人、事、问题。访谈的对象有很强的限定:专家或知情者。通常以答记者问

5、、访谈录、对话录等形式出现。最主要的形式是访谈者向访谈对象提出问题。因此,访谈问题的设计体现以下特点:1一组问题围绕访谈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主题要体现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每个问题明确单一。要始终围绕访问者(提问者)的思路(话题意识)。访问者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要尽力引导访谈对象回答,争取让访谈对象把问题讲透。3不同问题采用不同语调和句式,所用语句是平实的、口语化的。要拉近与被访者的心理距离,从某个典型细节谈起。4访问者在总结时,要注意:有观点,有事实依据,语言通顺。5访谈的题材通常都是名人、大事,与当前整个社会或某些阶层息息相关,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将该访谈放到当时社会的大背景

6、中,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释(特别是负面的,要指出正确的方向)。二、特色题型重点研究“访谈”是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也属于实用类文本,有人把它归为宽义上的新闻。在掌握了访谈的文体特点后,本部分针对访谈的两个特色题型“把握访谈内容”和“赏析访谈技巧(问答技巧)”进行讲解。(其余题型同现代文其他题型,不再赘述)特色题型一 把握访谈内容 访谈最主要的形式是访谈者向访谈对象提出问题。所以访谈内容包括访谈者所提出的所有问题和访谈对象回答的内容。解题指导(一)常见设问2014年广东高考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

7、2012年广东高考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倡导?其他设问方式(1)这篇访谈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2)围绕,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作了倡导?(二)解题技法把握访谈内容“四步走”第一步,迅速通读全文,整体把握讨论话题、主要进程、关键内容。第二步,将访问者和访谈对象的文字分开,先读访问者(提问者)的问题,把握有哪些问题;再读访谈对象的文字,大致把握有哪些主要内容。第三步,重点精读一些访问者提出的关键问题和访谈对象的关键回答,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第四步,根据题干要求,提炼加工,整合答案要点。(1)有整体意识,要从全篇表达的情感、上下文之间的关联角度去提炼信息。(2)要分类整合信

8、息,以避免要点交叉重复。(3)要精练概括,避免出现一些描写性内容、过于具体的内容,避免照搬原句。加工提炼时,灵活运用“摘取法”“合并法”“层析法”。针对训练1(2014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学?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

9、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主持人: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有新创造。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有创新。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主持人:200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年龄最大的人。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龄做这

10、样的事?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从那时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烽火台。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

11、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主持人: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60年了。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了。主持人: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罗哲文:遇到的太多了。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人很难攀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一点摔下去没命了。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自己就是沧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主持人:对于年

12、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罗哲文: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本书上看到可以引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不能偷巧。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主持人: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罗哲文: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可是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主持人:您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罗哲

13、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外国人管它叫石头的史书,我说是木石的史书。中国建筑跟外国的还不一样,外国的建筑主要是石头,我们中国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书,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有两个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选自大家,商务印书馆,2005年,有删改)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4分)答:解析:做此类题目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概述”“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确定答题区间,全文罗哲文先生回答了记者的十个问题,其中第三至第六个问题的回答涉及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根据题干筛选出合乎要

14、求的信息并加以概括即可。参考答案:(1)过程:几十年前,看到书中的有关记载,想亲自去实地考察;80岁高龄穿越罗布泊,寻访汉长城;60年间去过长城无数次,历经艰险。(2)结论:汉长城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而修建的,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特色题型二 赏析访谈技巧 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从形式上看就是由一问一答一直连环下去组成一篇文章。但其问答有互动的因素,并且依靠一问一答推动访谈的进行。这其中,双方要充分配合。提问者要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如果遇到不和谐、浅层次徘徊、进行不下去的情形,提问者必须运用恰当的调控手段。这就涉及访谈技巧,包含提问技巧以及回答问题时所采

15、用的表现技巧等。而高考常考查的是提问问题的技巧。(一)常见设问2020年全国卷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他设问方式(1)这篇访谈,记者在提问时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简要分析。(2)请简要分析这篇访谈提问上的技巧。(3)记者的发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二)解题技法赏析访谈技巧“两步走”第一步,根据所掌握的提问方法及其作用,结合文本界定访谈提问的技巧。(相关技巧见本微课“一、文体知识系统建构”)第二步,掌握常用答题模板:明确技巧作用(这种技巧本身的作用对主旨情感的作用)。针对训练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传承联大精神,找寻回归

16、之路记者(以下简称记):西南联大启示录从采访摄制到播出历时3年时间,这又是您持续8年对西南联大关注的提炼,你眼中的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张曼菱(以下简称张):当年为了“绝徼移栽桢干质”,清华、北大、南开等校南迁,西南联大应运而生。它是一部历史,是到现在为止还发现得不够、张扬得不够,大家认识得也不够的一部历史;它是大学史,是一部学校史、教育史、人文史。应该让它浮出水面,进入大众的视野,让它所蕴藏的财富,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粮。记: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去研究西南联大呢?张:我希望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和热爱研究西南联大。社会进入到开放的世态,我们可以用广阔而不是狭隘的眼光来看待历史。我不希望

17、谁以一种窥视隐私的投机方式,来进入这一部对于我们民族,对于我们中国知识分子至关重要的辉煌历史。西南联大人是集体的苏武,联大是一种光明,一种骄傲,一笔财富。记:你在访谈录中提到,在当代挖掘和发扬“重建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事关重要。你所理解的“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是什么?张:体制,大学的管理,教授参与管理学校(也就是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这些都是历史的价值观。同时,学风比知识重要。让学生保持自由的活泼的个性,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这才是一个充满个性、人文的大学。这样的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的输出地。文化不是一本书,它是一条河,是一直变化的、有生命力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穿着长

18、衫讲着现代文明,创造了新的文化阶段。这种文化从“五四”以来开始延续,虽被战争所迫而颠沛流离,万幸的是,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大师们,让5 000年来的文化命脉得以延续。他们在此演绎和升华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气节”传统,显示出一种“中国文化人”的价值标准,即知识分子不仅仅意味着拥有知识,而且也应该是国家道德和精神价值的体现。中华民族要实现全面复兴,必须要重拾这种文化精神。记:_ 张:人生识字孤独始,人读书识字就是为了提升自己,这是一种成长。求同总是发现异,人的成长就是不断验证这种孤独,你可以掩饰,但是不能拒绝。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你如何解决这种距离感?就是回报。回报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传统,这也是最后

19、的出路,回报,让你感受到的,也是最深情的东西。我是一个既草根又有高台运作的幸运者,我从云南走出去,如果总是说云南太落后了,那何处是归宿呢?当你追求个人价值到了一个极高点,一定要回报,这也是熊秉明先生给我的启示,他说过:远行与回归,否则就是没有灵魂。关注西南联大,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回归,做这件事,让我感觉与故土非常的近、非常的亲。次之,就是个人得到了很大提升。我现在已不是一般意义的作家,做这件事,影响着我的人生,对生命和价值观的思考、取舍。我珍惜与这些泰斗级大师们的情缘,不能让他们失望。与这些才华横溢、经历过西南联大洗礼的老人相处越多,越让我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再者,做这

20、件事的过程,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要传承下去。我在中科院给学生们讲课,一个博士生说他只想看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的经历,我当着很多人批评他狭隘,没有人文基础,就成不了大师。过后他专门来找我签名,孺子可教!中国的年轻人是充满希望的,他们渴望全面,渴望“通才”,但没有人教他们。今后我会更多地给年轻人开一些讲座,把更多的回报给予他们,把大师们的衣钵、苦心传承下去。根据张曼菱的回答,请推测横线处记者的提问是什么。综合文中记者的提问,概括其特点并简析其作用。(5分)答:解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推测横线处记者的提问内容,需要根据下文张曼菱的回答内容来确定;第二问“概括其特点并简析其作用”中

21、的“其”就是记者提问的方式,需要掌握文体知识中的“访谈的提问技巧”,然后再加以判断,并结合文本内容、主旨等分析其作用。参考答案:(1)提问:关注西南联大多年,你个人的主要收获是什么?(2)特点、作用:综观全文,本文记者的提问采取追问(层进)的方式,首先问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接着问应该怎样研究,再问研究什么,最后问得到什么收获层层递进,将谈话不断引向深入,同时增加了访谈的内涵。3(2020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

22、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

23、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

24、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

25、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摘编自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文汇报2020年5月13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有写作的冲动,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B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

26、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写透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C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个历史事件,而钟南山凝聚着时代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D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解析:D 项,“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错,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答案:D(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汇报作为组织方,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

27、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B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讨论。C熊育群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者,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D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解析:“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于文无据。且根据现实来看,“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不属于“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

28、问题”。答案:D(3)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答:解析:本题其实问的是采访者的访谈技巧,那么就需要回到原文中分析钟红明的提问。文中钟红明一共有四次提问,第一次是问熊育群的写作动机,第二次是问熊育群的创作思路,第三次是就熊育群书中具体的某句话提问的,第四次问的是熊育群的写作方式和创作理念。从内容来看,这四次提问是逐步深入的。另外,还可以看出钟红明在提问中会直接引用熊育群书中原话和观点,对作者曾经的作品和写作方式都很了解。参考答案: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对方的写作,作为责编,尤其熟悉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重视对方的观点:提问时采用对方文章中

29、的说法来引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动机问起,问到写作方式和具体内容,最后问到对方的文学观。随堂体验落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题。作家王蒙先生曾说:“可以不读书,不可以不读读书。”这句话一度流传甚广,表达了读书界对于读书这个杂志的挚爱之情。作为一个万众瞩目的公共平台,它的思想及文风、作者群的改变也将无一例外地成为公众话题。作为刊物掌舵人,无疑是构成刊物成与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带着众多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掌舵人之一黄平。思想上的勇气是敢于面对当下新京报:我很喜欢读书这本杂志,觉得您执掌的读书引发的讨论也好,专题也好,所涉及的范围比前两个时代都扩大了,这是既定的计划吗?黄平:

30、计划谈不上。我参与读书的编辑工作,有一点很明确,就想拓展它的领域。这一方面是时代要求,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关心时代、当下,不关心我们的左邻右舍就缺乏世界眼光,那么我们这个清高其实是假的,真正思想上的勇气是敢于面对当下的挑战,至于你的回应是不是那么正确,能否被别人接受,那是另外的问题。新京报: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读者看到一些没有想到的新问题、新知识、新观点,但可能带来另外一种效应,比如过于分散,没有重点。黄平:第一,读书是一个综合性的杂志,学科领域很宽,经常发表讨论建筑、人文地理、国际关系等领域的文章,它不是专业性的;第二,它又是思想、文化类的。在这两个定位下,是否应该一定有一个不分散的东西,这

31、是一个问题。比如,你可以集中到文史哲,甚至文史哲里面只讨论史,那就不是读书了。新京报:一些批评认为,读书没有抓住当下社会最核心的问题黄平:怎么批评都行,不过有些批评者可能是没有认真读读书,只要客观地看看,我觉得应该很清楚,它对当代、当下甚至部分超前问题的警觉、讨论和尖锐性是有的。时代的原因造成了文化的现实新京报:在你和汪晖接手读书之前,几乎所有中生代学者都在读书上发表文章,很多人通过读书成名。但是现在数量却大大减少了,个中原因何在?黄平:这首先可能是时代的原因。现在成名的是歌星、演艺明星、体育明星,而不是思想者。不仅在读书成名的思想者少了,在任何地方成名的思想者都少了。当年李泽厚一篇文章孔子再

32、评价在全国引起那么大的反响,今天他一篇文章的影响至少无法和电视明星相比。现在这个时代的聚焦点不在思想上,甚至不在文化上。这也是大众文化普及了,媒体形式多了造成的文化现实。新京报:但是,现在比较有影响的年轻一代学者几乎没有在读书上亮相,这是不是有些尴尬?黄平:少数几个人说明不了问题。他们的影响和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也无法相比。再有影响的学者在读书座谈时参与人数也一定很有限,如果是像篮球明星乔丹、科比来了,那场面肯定火爆。这是时代的问题。另一方面,学者成名不应该靠公共媒体而应该靠专业。有些人给读书写文章不像当年那么认真了。因为不能作为“学术成果”,不能拿去评职称,等等。另外,我们在主观上也没有想过

33、要制造“明星”,没有想要让谁在这里或通过这里成名。客观上有人通过读书成名,但那不是我们刻意而为的结果。多元化、包容性是时代的需要新京报:有一些读者认为读书的包容性没有那么强了,你怎么看?黄平:如果一些朋友把读书定位或者预期为某一方阵营刊物,那么读书可能会让他们失望。我们希望它是百家的,而不是一家的。在这种情况下,听一些、发表一些不是这个阵营里面的人的文章,对于完善自己的思想是有好处的,真正的思想一定是在不同意你的人的论辩中形成和完善的。我们觉得,许多共识被打破以后,变迁的一个结果就是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杂志要作为时代的反映,应该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多元化、包容性是时代的需要

34、。另外,这些年来,我们有意为之的就是开辟一些新领域,找到一些新作者。对我们来说,读书应该有多种声音。(节选自新京报,有删改)1请分别简析文章第一个小标题下新京报记者三次提问的特点。答:参考答案:第一次提问重在营造轻松的谈话氛围,拉近距离。“我很喜欢读书这本杂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使采访顺利开始。第二次提问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前一个话题做简单总结,进而引出下一个问题,使采访过渡自然。第三次提问,用委婉的方式,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问题,既避免了场面的尴尬,又达到了采访的目的。2第二个小标题下,针对新京报记者的第二个问题,黄平是从哪几个方面巧妙回答的?请概括并说明。答:解析:这是一道内容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段落的切分,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提炼,答题时要分条陈述。此题主要从“时代”“学者自身”“办刊思想”三个方面回答,答题时结合原文具体内容回答。参考答案:时代方面:再有影响的学者,他们的影响和歌星、影星、体育明星都无法相比。学者自身方面:有些学者给读书写文章不再认真了,因为不能作为“学术成果”,不能拿去评职称,等等。办刊思想方面:读书主观上就没想让谁在这里或通过这里成名。谢谢 观 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