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市又在起变化何治民楼市在众多产业中率先复苏,一线城市的步伐更快,早在 3 月底,就出现了深圳、上海居民戴口罩看房的信息,4 月开始一线城市楼市率先回暖,并逐渐蔓延到二线城市。同时,4 月底,与楼市相关的两个政策让“房住不炒”更加深入。一是北京西城区,中国优质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区域,7 月 31 日开始实行“多校划片”,相对以往,学区房投资价值将打折扣;一是,住房和城鄉建设部办公厅印发了全国房屋网签备案业务数据标准,房屋网签备案全国联网落地有了技术基础,意味着未来全国范围内各城市的调控更精准。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正当时。而在楼市,博弈无处不在,最终将走向何方?楼市回暖?楼市回暖比预期的要快一些。
2、一线城市、二线热点城市都走在前面,而不限购的省会城市南宁成了一匹黑马。数据显示,3 月份,南宁新房和二手房价格,环比和同比都有不同程度上涨,其中,新房价格同比涨幅达到 10%。作为南宁青秀区某楼盘的一名销售,李涛感受更深刻。李涛回忆,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们曾进行过短暂的促销,但疫情稳定后,压抑的购房需求释放,加上项目正在清盘阶段,价格又涨上去了,“和去年年底相比,现在每平方米的房屋价格比去年年底涨了5001000 元不等”。但客流并不受影响。在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李涛所在的项目,每天看房的客户多到连 40 多名销售人员全体出动都接待不了,“忙到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每天只能早餐多吃点”。这一点
3、,广州某房产中介工作人员王玲也有同样体验。她向南风窗记者透露,现在看房的人比 2 月份、3 月份明显多了,“很多时候和客户谈价钱都没有坐的地方”。李涛仅 4 月份就成交了 17 单,收入是平时的 2 倍,而项目五一小长假,成交总额达到 2 亿元,几乎是去年国庆黄金周的 2 倍。从记者联系的长沙、成都、上海等地方的中介反馈的情况来看,在这些一线和二线热门城市,在疫情最严重的 2 月份,受房企促销政策影响,当地房价曾有过短暂的回落,但从 4 月份开始,都慢慢调回正常价格了,甚至还有微涨。房价上涨大部分源于刚需和改善型需求客户。中指研究院的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六成的居民认为目前是楼市的底部,
4、可以提前入市,也有近六成受访者认为 2020年下半年新房价格仍然以涨为主。对未来楼市上涨的预期无疑会加快他们入市的步伐。当众多人的预期转化为行动,楼市回暖不足为奇。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 3 月的房价指数来看,70 城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超过 10%的城市有 6 个,同比下降的城市有 2 个。这也意味着,3 月份,68 个城市的新房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4 月份也延续了这种涨势。据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数据显示,2020 年 4 月,全国 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均价中,67 个城市环比上涨。这种涨势也让房企成交额快速上升。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4 月单月 TOP100 房
5、企成交金额同比增长 127%。为何楼市得以率先回暖,原因并不复杂,既有房企迫于现金流压力实施的打折促销,给客户营造了楼市出现底部的预期,也有宽松的货币环境让资金易得性提高、房贷利率降低的功劳。李涛仅 4 月份就成交了 17 单,收入是平时的 2 倍,而项目五一小长假,成交总额达到 2 亿元,几乎是去年国庆黄金周的 2 倍。值得注意的是,货币政策和房产调控政策是影响中国房地产发展的两大政策因素,尽管货币环境逐渐宽松,但银保监会一再要求,银行监控资金流向,禁止经营贷等贷款流入到房地产市场的违规行为,且“房住不炒”调控定位并未放松,可见楼市回暖背后经历了多方力量的博弈。学区房凉了?4 月的最后一天,
6、北京教育资源聚集地西城区一纸文件,在市场上再次掀起“学区房凉了?”的大讨论。这份文件叫关于西城区 2020 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又称“430 新政”,有两个重要信息点:一是,7 月 31 日以后,西城区实现“多校划片”,意味着在 7月 31 日之后,花重金入手的学区房也有可能被电脑随机分配到很一般的学位。二是,“原则上六年内只提供一个登记入学学位”,一定程度上,将延长学区房持有时间。“430 新政”犹如在西城区学区房市场投入了一枚定时炸弹,期限为 3 个月,让西城区学区房市场迎来最后的狂欢。西城区丰汇园小区归口宏庙小学,这是北京百年名校,可以直升西城区内两所最好的初中。据第一财经
7、报道,新政发布后,就有不少人聚集在小区入口附近进行登记。“自从五一期间开始,从早到晚,每隔十分钟左右,都有人在不同中介的陪同下看房,有时甚至凌晨两点也有人来看。”成交量也惊人。数据显示,短短 2 个星期内,西城区二手房住宅成交量已达到 1000套,而今年前 4 个月二手房网签数才 702 套。事实上,“多校划片”的举措早在 2015 年就已提出来。当时,教育部只对含北上广深的全国 24 个重点大城市提出要求,“热点小学、初中招生要普遍推行多校划片制度”。2016 年,教育部正式下发关于做好 2016 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到“多校划片”举措。2017 年,北京率先响应。过去
8、3 年间,北京朝阳区、东城区、丰台区、海淀区相继开始实施“多校划片”。全国范围内,福州、广州等地也纷纷探索“多校划片”,试图缓解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给学区房降降温。在中国,学位房兼具居住、教育和投资属性。在过往房地产发展实践中,无论是楼市的低谷还是高潮,学区房都保持着坚挺的价格和喜人的涨势,于是,购买学区房的人似乎永远不愁下一个接盘者,也越发放大了学区房的投资属性,天价的学区房让其教育属性成为一种奢侈品。可见,在当下楼市“房住不炒”的基调下,选择在中央部委集中分布地、积聚优质教育资源的西城区推出“430 新政”,透露政府两个决心:一个是弱化甚至去除学区房的投资属性,让学区房回归教育和居住属性。
9、一是通过多校划片,让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分配,让学区房开启教育公平化的试验田。北京西城区“430 新政”如果真能落地,势必会对全国其他地区有示范意义。事实上,目前市场对学区房的需求并没减少。李涛所在的项目定位为学区房,周边配套成熟,房价均在 1.4 万元/平方米左右,在当地是中等偏上水平,“从我们统计的数据来看,一半客户的购房需求是为了小孩教育”。李涛对南风窗记者说。另一个现实是,现有学位无法覆盖适龄儿童的入学需求。在南宁某新区,已经出现了学位不够的情况,经市教育局协调,只能将多余 100 多名学生转移到隔壁的区域入学,而在转移入学的学位分配中,购房时间是首要的参考信息,这意味着越早入手学
10、区房,在获得隔壁学位时能优先分配。而这一做法并不是南宁的独创,不少地区都在用。南宁尚且如此,优质教育资源的一线、新二线城市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可见,学区房的需求不减,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学位供给不增加的现状下,要想改变学区房的市场逻辑,是另一场艰难的博弈。多方博弈后疫情时代,尽管楼市开始回暖,但依旧存在诸多不确定,因为各方博弈仍在继续。各方博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央地的博弈。今年以来,央行、银保监会、财政部、统计局等多部委密集发声,中央态度明确,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和“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但地方一直在试探,2 月份以来,约 10 个城市推出松绑政策但都活不过一天,各地只好利用
11、“一城一策”的原则下,转而从供应端发力,支持困难房企,如不少地方出台延期或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延期申报和缴纳税款、调整土地出让金保证金比例、降低预售监管资金比例等措施。学区房的需求不减,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学位供给不增加的现状下,要想改变学区房的市场逻辑,是另一场艰难的博弈。另一种是经济复苏、市场需求与政府调控的博弈。为了应对疫情,助力经济复苏,央行已经进行 3 次降准、2 次 LPR 降息,市场流动性宽松程度显而易见,从 M2 的数据就可以体现出来,截至 2020 年 4 月末,M2 同比增长 11.1%,创下 2017 年 1 月以来新高。值得注意的是,货币宽松并不意味着楼市一定回暖,重点
12、在于能否转化为需求。现实是,在“房住不炒”定位下,先有经营贷违规入楼市被及时纠偏,后有北京西城区“430新政”后学区房交易大涨,各地学区房需求不减,6 成刚需认为楼市底部已到。在“房住不炒”下,楼市处于双重博弈中,未来将走向何方?可以从房企在土地市场的举动寻找答案。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 年 1-4 月,土地市场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全国 TOP10 城市土地成交量价齐升,其中成交总额较去年同期增长近 4 成;其二,房企集中在一二线拿地,且 4 月拿地活跃。具体来说,今年 1-4 月,Top100 房企累计拿地金额比去年同期下降了 7.1%,但仅 4 月单月,它们的拿地总额同比增长 7
13、.2%,环比增长 108.9%。土地市场是楼市的先行指标,也从侧面反映了房企看好未来楼市发展。但“市场潜力”到底如何呢?据 2019 年央行调查统计司的数据,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拥有率高达96.0%,房贷也占家庭总负债的 75.9%,据2020 年一季度宏观杠杆率报告,居民杠杆率也从 2019 年年末的 55.8%升至 57.7%。不难看出,城镇居民加杠杆的能力大不如从前,在中央“房住不炒”的定调下,一二线城市的房产火爆,很难带动全国楼市再上新台阶。但另一个细节不容忽视,虽然城镇居民户均拥有住房 1.5 套,超过四成家庭拥有两套及以上房产,但刚需家庭占比不到六成。的确,现在城市限购依旧没放开,但去年 12 月底,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文,要求各地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 300 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 300 万至 500 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在中國,人口在 200 万300 万的城市有 14 个,大部分为省会和都市圈内经济发达的地级市。这不仅是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也将加速人口城镇化,推动新一波人口流动,特别是都市圈内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也在为楼市未来发展储备需求。(文中人物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