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3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箂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先秦早期,“父慈子孝”的思想屡见于典籍之中,到了战国末年,“父为子纲”的思想逐步
2、掩盖了“父慈”,“父慈”观念隐而不见。这一变化反映出A.宗法观念逐渐形成B.宗法等级秩序日益松弛C.战争动摇血缘亲疏D.政治变化影响亲情伦理25.下图所示为南北朝时期所绘制的职贡图(局部),描绘了南朝梁代时外国使者25人朝贡的形象。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华夷观念的影响B.中外文化交流频繁C.等级秩序的森严D.文人画的创作风格26.苏轼论画时常常提及“意”“理”等概念,认为“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黄庭坚论画时也尤其关注“画外”,强调“修心”对绘画创作的重要性。这一现象的出现A.反映出心学价值体系的确立B.得益于儒学发展路径的调整C.改变了宋代绘画题材的内容D.推动了
3、理学世俗倾向的形成27.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朝廷颁布新的赋役法:把各州县的田赋、赋役以及其他杂税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田折算缴纳,史称“一条鞭法”。据此可知,“一条鞭法”的实施A.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B.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加速了农产品的商品化D.使古代赋税制度开始简化28.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说:“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他还批判当权者闭塞无知和盲目自大,主张建立近代化的工业,并允许民间自由设厂,“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这反映出当时A.经世致用思想得到了继承B.学习西方已成为社会共识C.知识分子主导了思想变革D.统治者厉行闭关锁国政策29.下表所示为18
4、731930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统计情况(出口合计100).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中国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停滞不前B.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C.在国际贸易中丧失传统优势D.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30.1927年12月,中共中央明确要求:“农民割据的局面要立即开始,特别是湖南应立刻割据起来,使之变成第二个“海陆丰。因为那边有很好的环境和我们的军事力量。在江西应集中党团的力量到赣南、赣西发动与湘南和湘东的联合,造成割据的局面。”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A.放弃了城市中心革命论B.认识到农村革命的重要性C.土地革命理论逐步成熟D.强调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31.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允许对于部分产品
5、的生产和流通不做计划,由市场来调节,也就是说,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由国家统一计划划出一定的范围,由价值规律自发地起调节作用。”这说明当时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C.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D.商品经济受到了政府的重视32.梭伦改革期间制定了所谓的“防护性条例”。这种“防护性条例”后来在雅典一直得到继承,其主要内容是对那些提出和参与通过一项后来被证明为不合适的法律或者与现存法律相抵触的法律的人予以惩罚。这一条例A.禁止对现行法律的修改B.违背了法律的公平公正C.旨在维护雅典城邦稳定D.削减了公民的权利范围33.马丁路德深信:世俗的事业是奉上帝的召命,人工作的目
6、的是维持上帝的创造,遵从上帝的旨意,在上帝所赐予的岗位上回应上帝的恩典,我们的工作就是“成圣”的工作。路德的这一主张A.反映了资本主义的要求B.肯定了国家的权威C.摆脱了宗教思想的束缚D.增强了信仰的力量34.德意志帝国初期,立法工作主要由行政官员负责。19世纪90年代,负责立法工作的德意志官员开始同时与联邦议会议员和相关政党进行谈判,有的甚至首先与政党谈判,“强迫联邦议会作出让步”。这表明当时的德国A.议会逐步成为权力的中心B.官员不再对皇帝负责C.资产阶级代议制得到发展D.议会和皇帝实现分权35.下表所示为19502007年世界各地区GDP所占份额的变化(单位:)。表格信息反映出A.各类国
7、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B.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增强C.发达国家经济呈现出衰退的趋势D.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60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摘编自刘景华铸字的艺术欧洲印刷术与知识大众化材料二19世纪之前,在中国,木版印刷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直到19世纪后,近代印刷术才被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渐渐普及、发展和成熟。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官员和民众开始注意西式活字印刷技术。1865年,清政府在上海创办了上海江南制造局印书处,部分印刷方
8、式已采用近代印刷设备。在19世纪7080年代,一大批有识之士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鼓舞下,成立了一批国人自办的出版社和报馆,大量的实际需求使西式活字印刷技术获得了加速发展的机会。中国印刷出版业者一项新的标榜是以西式活字与机器来排印,中国人在这一时期取代传教士成为西式印刷在华传播的主力。这一时期,国人的办报需求使西式活字印刷术在我国迅速普及,又因经营出版事业有利可图,因此,在光绪时期前后,上海新开设的书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且均采用西式活字印刷术印刷。摘编自马梓译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印刷术在欧洲与中国传播的异同,并分析近代印刷术在欧洲传播与
9、发展的背景。(1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印刷术在中国传播的影响。(9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国古代专制集权政治的走向 摘编自姚洋中国古代政治对当代国家治理的启示提取材料中的一条或多条信息,围绕“中国古代政治”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王安石变法之前,北宋上三等户要按户等轮流到政府履行名目繁多而轻重不一的职役。但当时的官吏豪强可以通过免役特权
10、逃避差役,城镇居民、僧尼、女户和单丁户等也都有免役权。因此,各种差役负担极重,很多人家往往因此倾家荡产。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开始推行免役法。熙宁九年(1076年),各地上缴司农寺的免役钱多达10414553贯硕匹两,而总支出为6487688贯硕匹两,剩余3926 865贯硕匹两,这些成为国库的重要收入。免役法实行后,各色农户都要出钱,据记载,乡间下户一般每年纳役钱几百文到一两千文不等,还要征收二分“免役宽剩钱”,而实际征收却超过二分,这些无疑加重了贫苦农民的负担。免役法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一些特权阶层的利益,因而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摘编自游彪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1)根据材料
1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推行免役法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推行免役法的影响。(9分)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要求军备平等的态度日趋强硬,而法国则顾及自身安全不肯再在军备问题上做出让步,这使得裁军大会在2月份复会后很快就陷于停滞。1933年3月18日,意大利政府分别向英、法、德三国驻意大使递交了一份名为谅解与合作公约的草案,倡导英、法、德、意签订四国公约来合作解决欧洲问题。英国自始至终积极地支持四国公约,其目的是要利用该公约来促进法德关系的改善,从而为打破裁军僵局开路。法国参加四国公约谈判的动机主要是希望
12、改善与意大利的关系,而非真心谋求与德国和解。因此,当德国宣布退出裁军大会后,意大利建议援引四国公约继续裁军谈判时,法国立即抛弃了四国公约。英法双方各持己见,以至于在11月9日的裁军大会上发生了激烈争吵,最终不欢而散。由于英法始终没能在如何应对德国退出裁军大会的问题上达成一致,裁军大会最终于1934年6月11日宣告失敗。摘编自梁占军英国、法国与四国公约(1933.37)(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国公约谈判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国公约谈判失败的原因。(9分)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杨坚称帝后,以高颖为左仆射,兼纳言。开皇元年(58
13、1年),高颍奉命与郑译、杨素等修订刑律,“多采后齐(北齐)之制而颇有损益,制定新律,奏请颁行”。新律废除了枭首、鞭刑,减轻了徒刑,还取消了一些酷法。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以长安旧城,自汉以来,屡经战乱,凋残日久,在苏威、高颖等人的谋议下,决定在龙首原创建新都,以高颖领新都大监,制度多出于高颖。自北齐以来,“暴君慢吏,赋重役勤”,贫苦农民很多被迫沦为豪强的荫户,严重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高颖建议采用“输籍定样”的措施,“定其名、轻其数,使人知为浮客被强宗收大半之赋,为编奉公上蒙轻减之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高颖不但才能出众,而且善于识拔人才。隋朝有名的文武大臣,几乎都出自他的引荐。唐初史家在
14、所修隋书中评论他说:“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治致升平,颖之力也。论者以为真宰相。”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高颖的历史功绩。(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高颖的历史功绩。(9分)高三文科综合试卷参考答案24.D【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伦理道德观的变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先秦早期,社会上强调父慈子孝的伦理亲情,但是到战国末年,父子间的关系呈现出强制性的特点,子辈要服从长辈,这是受到战国时期专制集权初步形成的影响,故选D项;宗法观念在先秦早期就已形成,故排除A项;虽然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逐步瓦解,
15、但是材料反映的是宗法等级秩序的加强,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并不是血缘亲疏的变化,故排除C项。25.A【解析】本题考查南北朝时期的对外交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此图描绘的是外国通过朝贡制度,朝觐中国皇帝的场景,这体现了当时华夷观念的影响,故选A项;此图显示的是政治交流,而不是文化交流,故排除B项;“等级秩序的森严”在画面中并未体现,故排除C项;文人画强调作者情感的表达,此图没有显示出这一特征,故排除D项。26.B【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理学对绘画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苏轼在谈论绘画时常常提及“意”“理”
16、等概念,说明苏轼已经认识到了理学对绘画创作的影响。黄庭坚在论及绘画时,也指出要关注“画外”,强调“修心”,注重绘画对提升内心修养的影响,说明黄庭坚也认识到理学对绘画创作的影响,故选B项;心学由南宋时期的陆九渊创立,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故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阐述理学对绘画创作的影响,但是是否影响到绘画题材内容的改变,材料没有说明,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理学对绘画的影响,而理学的世俗化倾向是指理学对底层百姓的影响,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27.C【解析】本题考查明代“一条鞭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征银,这意味着农民上交赋役
17、就必须拥有白银,农民为获得白银就必须把大量农产品的投放到市场上,这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故选C项;中国古代土地兼并问题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这一问题在封建社会无法得到根本解决,故排除A项;这政策并没有放松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排除B项;D项的“开始简化”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28.A【解析】本题考查魏源的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变法革新,主张建立近代化的工业,并允许民间自由设厂,这表明经世致用思想得到继承与发展,故选A项;B项的“成为社会共识”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海国图志能促进当时知识分子思想的变革,但这不能说明知识分子主导了思想变革,故排除C项;由“当
18、权者闭塞无知和盲目自大”,不能得出统治者实施闭关锁国政策,且此时已经五口通商,闭关锁国政策已被打破,故排除D项。29.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这一时期,在中国出口商品的结构中,生产资料在出口所占份额中不断增长,具有竞争优势的传统手工生产的半成品和制成品在出口所占份额中不断缩减,说明中国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正在不断丧失自己的传统优势,故选C项;机器制成品、机制半成品在出口中整体上有一定的发展,说明近代民族工业还是有一定发展的,故排除A项;在半封建半殖民社会中,中国经济结构仍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故排除B项;生产资料特别是农产品出口比重增加,说明
19、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无法得出农业现代化的结论,故排除D项。30.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道路探索,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可知,1927年,中共中央强调要重视农村割据,要通过农村割据与国民党形成对峙局面,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看到了农村革命的重要性,故选B项;城市中心革命论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逐渐被放弃,故排除A项;土地革命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逐渐成熟,故排除C项;国民大革命失败后,革命统一战线已经破裂,故排除D项。31.D【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
20、提到“由市场来调节”“由价值规律自发地起调节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商品经济受到政府重视,故选D项;A项的“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故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的提出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故排除C项。32.C【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读材料信息可知,梭伦的“防护性条例”突显雅典法律的严肃性,也体现了当时维护雅典社会秩序的要求,故选C项;A项的“禁止”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故排除A项;这一条例与法律的公平公正无关,故排除B项;该条例并未削减公民的权利范围,故排除
21、D项。33.A【解析】本题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可知,路德强调世俗的事业只要遵从上帝的旨意就是“成圣”的工作,这肯定了世俗工作的重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主张反映了当时正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的要求,故选A项;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确实增强了世俗王权的权威,但与材料中的主张无关,故排除B项;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把矛头指向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但其并未否定宗教思想,故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肯定世俗工作的神圣性,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34.C【解析】本题考查德国代议制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
22、的能力。德意志帝国初期,皇帝掌握较大的权力,立法被皇帝任命的官吏所垄断,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不能决定法律的制定,但到19世纪90年代,这一状况发生了变化,立法需要联邦议会的参与,这表明代议机构地位日益重要,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只表明联邦议会权力的扩大,并不能表明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故排除A项;B项表述绝对,故排除B项;当时德国皇帝依然大权独揽,D项表述错误,故排除D项。35.D【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可知,西欧和西方国家GDP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而亚洲和世界其他地方的GDP比重逐渐上升,
23、这反映出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趋势,故选D项;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只是列举不同地区GDP所占份额的变化,并不能表明经济区域化的趋势,故排除B项;表格中发达国家的GDP所占份额确实呈下降趋势,但并不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衰退,故排除C项。41.(1)同:具有渐进性;与思想解放运动相结合;与经济发展联系紧密。(6分)异:近代欧洲印刷术的传播具有自觉性,近代中国印刷术的传播是有识之士积极推动的结果;近代欧洲印刷术的传播伴随着技术的改进,近代中国印刷术的传播体现了西方技术的传播。(4分)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展;工场手工业的技术积累;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民族国家语言文学的发展。(6
24、分,答出三点即可)(2)影响: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革新;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促进了近代印刷工业的兴起;有利于文化的发展。(9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欧洲与近代中国印制技术的传播,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关于近代印刷术在欧洲与中国传播的相同之处,学生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传播时间和材料二中“19世纪之前”“19世纪60年代”等得出具有“渐进性”;由材料一中的“既是书商,又是印刷师,甚至还是人文学者”和材料二中“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鼓舞下,成立了一批国人自办的出版社和报馆,大量的实际需求使西式活字印刷技术获得了加速的发展机会”可得出“与思想解放运
25、动相结合”;根据材料二中“光绪时期前后,上海新开设的书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且均采用西式活字印刷术印刷”等信息可得出“与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关于两者的不同,学生可根据材料一中欧洲民间自发传播得出“近代欧洲印刷术的传播具有自觉性”;根据材料二中“一大批有识之士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鼓舞下,成立了一批国人自办的出版社和报馆”可得出“近代中国印刷术的传播是有识之士积极推动的结果”;由材料一中“双色印刷法被发明出来”可以得出近代欧洲印刷术的传播伴随着技术的改进;由材料二中“中国印刷出版业者一项新的标榜是以西式活字来与机器排印”可得出“中国印刷术的传播体现了西方技术的传播”。关于近代欧洲印刷术传播的背景,可
26、从社会需求、经济刺激和技术支撑、民族国家、语言文学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关于近代印刷技术在中国传播的影响,学生可根据材料二中的“木版印刷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直到19世纪后,近代印刷术才被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渐渐普及、发展和成熟”得出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革新;由材料二中的“1865年,清政府在上海创办了上海江南制造局印书处”可得出促进了近代印刷工业的兴起;由材料二中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鼓舞下”可以得出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42.示例一:论题:中国古代政治具有内在沿袭性。(2分)论证:自秦以来,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借鉴与沿袭中不断发展完善。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在中央制度上继承了秦朝的皇
27、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的郡县制,将秦以来所确立的皇帝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不断发展和强化。唐宋之际既有变化又有因袭,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开启了分科取士的模式,宋朝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考试秩序和考试科目,让科举制度在平稳中不断进步。汉唐以来对秦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的落实和官僚政治的完善,充分说明古代王朝在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先后因袭的自然规律。因此,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是在不断因袭中发展的。(10分)示例二:论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2分)论证:政治制度的演变不仅具有先后相承的自然规律,也有不断开创的时代特色。秦朝作为古代中国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其在古代
28、政治发展中具有很强的奠基作用,所开创的皇帝制度、郡县体制等均能够体现秦朝在制度首创时期的奠基作用。北宋是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对士大夫地位的巩固和提升以及所确立的“二府三司”制度既有利于皇权的强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帝的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北宋政治的“现代性”特色。总之,由于历史阶段的不同,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色。(10分)(“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究历史事件、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解答本题学生需要紧扣材料,先从表格中提取一条或者多条信息,再从中提炼出观点,并
29、进行论证,学生可以根据不同朝代的不同的政治状态提炼出古代政治发展的时代特征的观点,也可以根据不同朝代不同的政治走向如“宋代极力提升士大夫的地位、清代则极力打击士大夫的地位”等信息,提炼出古代政治发展的总体趋势,还可以根据秦、汉、唐、宋关于相权的定位,提炼出古代政治发展具有相互因袭的规律等。之后的论证过程必须紧扣论题、言之有据、论之有理。45.(1)背景:差役制度存在弊端;民众差役负担沉重;北宋积贫积弱。(6分)(2)影响:使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积贫的局面;增加了贫民的负担;引起了特权阶层的不满。(9分)【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免役法改革,考
30、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关于免役法改革的背景,学生根据材料“当时的官吏豪强可以通过免役特权逃避差役,城镇居民、僧尼、女户和单丁户等也都有免役权”可得出差役制度存在弊端;根据材料“各种差役负担极重,很多人家往往因此倾家荡产”可得出民众差役负担沉重;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北宋积贫积弱。第(2)问,关于影响,学生根据材料“这些成为国库的重要收入”可得出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根据材料“乡间下户一般每年纳役钱几百文到一两千文不等,还要征收二分“免役宽剩钱,”可得出增加了贫民的负担。46.(1)历史背景: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后加紧扩军备战;法德矛盾加深,法国试图
31、改善同意大利的关系;英国希望改善法德关系。(6分)(2)原因:各国互不信任;英法两国存在利益分歧;德国的退出。(9分)【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前的大国关系,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关于历史背景,学生根据材料“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要求军备平等的态度日趋强硬”可得出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后加紧扩军备战;根据材料“法国则顾及自身安全不肯再在军备问题上做出让步”“动机主要是希望改善与意大利的关系”可得法德矛盾加深,法国试图改善同意大利的关系;由材料“英国自始至终积极地支持四国公约,其目的是要利用该公约来促进法德关系的改善”可得出英国希望改善法德关系。第(2
32、)问,关于谈判失败的原因,学生可根据材料“英国自始至终积极地支持四国公约法国参加四国公约谈判的动机主要是希望改善与意大利的关系,而非真心谋求与德国和解”可得出各国互不信任;根据材料“英法双方各持己见”可以得出英法两国存在利益冲突;根据材料“当德国宣布退出裁军大会后”可得出德国的退出。47.(1)历史功绩:制定新律法;督建长安城;改良户籍制度;举荐人才。(6分,答出三点即可)(2)评价:减少了酷刑,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营建新都,促进了隋朝的兴盛;改良户籍,增加了国家税收收入;推动“开皇之治”局面出现。(9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隋代高颎,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关于高颖的历史功绩,学生可根据“修订刑律”得出制定新律法;根据材料“决定在龙首原创建新都,以高颍领新都大监,制度多出于高颖”可以得出督建长安城;根据材料“采用输籍定样的措施”可以得出改良户籍制度;根据材料“高颖不但才能出众,而且善于识拔人才”可以得出举荐人才。第(2)问,关于评价高颖的历史功绩,学生可根据第(1)问的答案进行分析和评价。